□ 本文发布于 2007-01-09 18:11:10
□ 阅读次数:5731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
|
|
万物
(德)雷德侯
|

简介 ······
做为一个德国汉学家,雷德候敏锐的捕捉到了中国(东亚)艺术乃至文化的一个特征——模块化的建构。
应该说,雷德候没有什么新的资料或者独门见解,然而正是在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中,他“发现”了一些秘密。
万物几乎包括了通行意义上所有的中国古典艺术门类:青铜器,书法、绘画、瓷器、古建筑;然而又不仅仅限于此,一些民间工艺品乃至印刷术也进入了雷德候的视野。很显然,雷德候不仅仅意在揭示中国艺术的特色。而是想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分析,展现中国文化的某些本质特征。“万物”这样一个书名让人隐隐然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经,同时也让我们窥测到雷德候的某些野心。但是实话说,这本有趣的书最让我栽瞌睡的部分就是这种无远弗及的哲思。是不是德国人都有这种形而上的天性?
除去这点,这本书还是很多好玩的细节,比如古建筑一章对日本法起寺(仿唐建筑)维修的记录就堪称难得的材料。而作者也并不掩饰自己外来者的眼光,比如讲汉字系统的时候,他并不着意汉字的意义,直把碑帖做为图画来细细分析。这种“读图”的眼光让我们好像返回童年的世界,摆脱后天学习到的种种“意义”,更新鲜的打量我们周遭纯熟的万物。在雷德候的引导下,世界被裂解成为巨大的拼图游戏,而我们在这场兴趣盎然的游戏中也悄悄的抵近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内核。
有一次去博物馆,身边两个人看一副山水图议论说,没什么好看的,隔壁的每天都画这个。画来画去还是这些东西。做为一个外行我也有这样的疑虑:尽管教材书上对中国画谈论很多,但是古典的中国画真的具有西方绘画那样的创造力么?雷德候在揭示出中国古代艺术的模件化特质以后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他的结论,那么去看他在书中对郑板桥画作的分析吧。:)
--------------------------------------------------------------------------------
导言 ······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二章 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第三章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第四章 工厂艺术
第五章 建筑构件:斗棋与梁柱
第六章 印刷文字
第七章 地狱的官府风貌
第八章 画笔可否自由
--------------------------------------------------------------------------------
作者简介 ······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函授生 、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
译者: 张总
作者: (德)雷德侯
副标题: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ISBN: 9787108022493 [十位: 7108022494]
页数: 0
定价: 33.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2-1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