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品房 南京装饰网
南京建材网
南京租房网
总  站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 | 广告服务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人才招聘
新闻展会  历史规划  旅游摄影  材料设备  设计咨询  装修表现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城市首页——南京 编辑:yingeryy 007abbs
□ 本文作者:012abbs

□ 查看全文/发表评论
□ 本栏目所有文章
□ 返回城市首页



 
四川人的南京游记 [推荐]



南京是我这趟江南之旅的第一站,也是带给我最多惊喜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说实话,出发之前,我的心里只有苏杭。南京,这座承载了太多历史,太多回忆的城市,似乎被我忽略,仅仅当成中途过站的地方。当结束了三天在南京的生活后,我为自己最初的想法感到惭愧,南京,没有时间更深入的了解你是对我最大的惩罚。

因为我已经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秦淮河上的纸醉金迷,桨声灯影,六朝的脂粉延续至今,繁华依旧,却早已抹去了那层带着淡淡亡国气息的靡靡之音;中山陵的磅礴气势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那是伟人的人格力量;明孝陵的甬道神兽,文臣武将,一站就是好几百年,不动声色间早已沧海桑田;长江大桥从小学课本里走到我面前的那一瞬间的感动,玄武湖,鸡鸣寺,雨花台,纪念馆,莫愁湖,夫子庙,明城墙。。。每当一个惊喜来临,兴奋之余,对自己对于南京的“怠慢”总是感到一丝愧疚。

那我只好尽量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下来,算是给南京道个歉,虽然我只有可怜的3天时间,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对于这样一座城市,要想了解他,读懂他,我肚子里的那点点东西还真是少的可怜。

我没去过北京,没去过西安,杭州也被安排在了最后,中国的几大古都,南京算是是我到的第一座。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和其他几座古城一样,有保存相对较好的明城墙。朱元璋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王朝的都城,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成就了一个自古繁华的南京城。也许历史上这个地方笼罩的亡国之气没有给这位皇帝带来什么困扰,南京的确是值得作为都城的风水宝地。

早晨一下火车,南方所独有的湿润雾气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著名的玄武湖就在火车站广场外面。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青年旅社,玄武湖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能改天再来了。由于事先做到细致准确的计划,当我们找到位于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旅社时,好多同学还在火车站,看着地图发呆。简单的收拾收拾行李,我迫不及待的走出房间,当秦淮河就这么平静的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知道,江南到了。我很庆幸我在出发前选择了国际青年旅社,这个组织在这次旅行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会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说说,它已经在真实层面上开启了一扇从小到大的梦想之门,关于周游世界的梦想。

近水楼台,先逛的当然是就在旅社旁边的夫子庙,来南京必到的地方之一。仿古的商业街逛多了其实对他们的大同小异已经见惯不惊了,成都的锦里我觉得做的就已经很完美极致,所以我试图去寻找一些南京特色和唯一性。当然,整个夫子庙比锦里能大上十几倍,而且性质也有所不同,这里是纯粹的商业街区,相当于锦里和春熙路被放在了一起。在中国这些有点历史的古城可能都有类似地方,苏州的观前街,无锡的崇安寺,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想想其实也无可厚非:古时候这些寺庙道观集中的地区,商业本就应该很发达才对,熙熙攘攘,前赴后继的善男信女们就是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购买力,今天也一样,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人气,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人继续着繁华,区别可能只是在于林罗绸缎和美特斯邦威,小笼灌汤包和哈根达斯而已,而古城们的优势就在于前者也被完整的保留着,而且魅力不减当年,这也是吸引着万千游客的根本原因吧。回到南京夫子庙这个个体案例上,他还有一张独一无二的王牌--秦淮河。

秦淮河多有名?反正我从小就知道。当然,那是从杜牧和朱自清那儿知道的,一位唐朝诗人,无奈愤慨的浅吟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位当代作家,就一句桨声灯影,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关于一条河的美丽想象,也不知给河上船上的商家们带了多少必将世世代代延续的财富,应该好好感谢他们呀,虽然这可能并不是作家和诗人的本意。也许是前人的描写和定论给我留下的偏见,也许是真实存在的感受,入夜的秦淮河,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脂粉气,就像一位打扮的漂漂亮亮却带着掩饰不了媚俗之态的妓女,若即若离,搔首弄姿。连河边的浮雕内容也是“秦淮八艳”,配上河畔桥边那些红橙黄绿不加思索就加上去的灯光,穿梭不断的船只上满载寻找“桨声灯影”的游人,耳朵里是卖唱的歌女歌男们加上了扩音器而倍加嘈杂的网络歌曲,酒肆茶馆里人们醉意阑珊的笑脸,金陵自古的声色犬马,喧嚣浮华就这么自然的穿越千年,来到我面前,那贾家的十二钗在哪里?不知年少的曹雪芹有没有来过这秦淮河上,他家的江宁织造,终究是织出了的只是红楼梦一场。不觉一阵恍惚,让人目眩神迷的夜秦淮,河不醉人人自醉了。。。

南京是座矛盾到不可思议的城市,谁又能想到这六朝金粉繁华地,竟也沦为过一场惨绝人寰的滔天屠杀的修罗地狱。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是不忍和伤痛,他是我们全民族,全人类心里的一道疤,每次揭开他,回忆他的隐隐痛彻都是刻骨铭心,撕心裂肺。沉重压抑是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唯一心情,但作为建筑师,我试图通过纪念馆本身阅读设计者本身要传递给我的一些感受。

新馆是在老馆的基础上扩建的,整体色调是灰和黑,这样的选择没有什么争议。巨大的体量加上空旷的地形让我坐在公交车上远远的就看见了它,提前开始酝酿着情绪。新馆是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的陈列室,主体部分被安排在了地下,而露在地面上的部分,是一个突起醒目,巨大尖锐,指向远方。后来查到到这原来象征着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失败投降注定是侵略者下场。建筑四周做了水景环绕,水景的加入一般能让人感觉生动清爽,但这里的水,没有轻松,仿佛是遇难着和参观者流下的眼泪,绝望的汇聚。水里伫立着几组雕塑,描绘着大屠杀时的人们和他们脸上撕心裂肺的绝望和愤怒,蹒跚的老人,恐惧的妇女,哭泣的婴儿,没有活口!没有人性!被欲望和利益淹没的良知,可怕的战争,仿佛就在你面前。那种压抑的心情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想起以前看过的《再见萤火虫》和《辛德勒名单》,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可战争带来的创伤,却通过影像,深深着刺痛着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永远也忘不了,看这两部电影时,蜷缩在沙发的我,恐惧的战栗颤抖伴随着眼泪落下,歇斯底里的心痛。 在南京,在大屠杀纪念馆,通过建筑,通过这铮铮事实,我有着相同的感受。我胆怯着,不敢走进这大门,走进这段历史,走进自己内心,我怕我的情绪会失控。

失控的不是我自己:

1997年,女作家张纯如用英文写出了轰动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让欧美读者翔实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但2004年11月9日,作者张纯如被发现在旧金山自杀身亡,年仅36岁。

也许揭开它需要的勇气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最终,这位伟大的女作家,还是无法去面对早已被这真实的罪恶击溃到粉碎的灵魂,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解脱。只能祝福她,一路走好。

但对我来说,总是要去面对的。走进纪念馆,穿过一块被劈开的巨石,广场上是满地的碎石,只是在中间通向几个场馆的方向开辟了狭窄的道路,游客必须沿着这设计好的路线到达入口,越过碎石是被禁止的。我在想设计者的用意,是不是要让这段路途尽可能的曲折,让人难忘。在外面那军刀状的主场馆的屋顶,被处理成了向上无限延伸着的阶梯,我想这也许是给遇难者一条通往美丽天堂的路吧,毕竟苦难已经过去了,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对面的黑色大理石墙上用几十种文字铭刻的那一行“遇难者300000”,巨大的十字架上是“1937.12.13--1938.1”,让所有来到这里人都能看见,这血淋淋的数字,这血淋淋的历史。老馆是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对他老人家不胜了解,所以也只能说说我的参观感受。同样的碎石广场上,多了几株枯木,巨大针扎的手臂和呐喊绝望的头颅,一切都是象征着死亡的恐怖气氛,继续着压抑的主题。因为纪念馆的所在地江东门是当时日本的一个大规模的屠杀地点,就是在这里,发现了震惊世人的万人坑。建在万人坑之上的纪念馆是没有人敢怠慢的,齐康先生依旧用了沉重的石材来表达着一种肃穆和压抑。走进第一个陈列着少量遗骸的展厅时,要跨过一道高到每个人都不得不注意的石门槛,也许是想告诉参观者,走近这段历史的不易和艰辛。正好这时身边有个小朋友问他妈妈,这这么高的门槛,是不是害怕水灌进去啊?想想也对,这一块的地势低洼,这可能也是设计者的考虑吧。这个展馆只是序幕,接下来的主题是震撼,万人坑的真实现场,那是一种叫人窒息的恐怖。累累白骨,这个熟悉的形容词在这里才让我真正体会到它的含义,什么叫累累?像那种几十层的水果蛋糕一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但那不是蛋糕,是泥土!掩埋其中的不是水果,是尸骨,是头颅,是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想起那些至今还在欺骗世人,不承认这段历史的日本狂徒,也许等着他们的,只是轮回的报应!迟早的事!展馆的出口是几个窄窄的门洞,隐藏在高大的大理石之后,从侧面不容易发现。这也是刻意的安排吗?在当时当日,这些绝望的人们是多么想要逃离这地狱,可是他们找不到出口,逃不出去。。。展览的终结是一串串美丽的彩色的纸鹤,这是整个纪念馆唯一的色彩,显的那么耀眼,那么珍贵,他们全是日本的中小学生亲手叠成,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不能忘记历史,但可以忘记仇恨,那些纸鹤的珍贵,是因为他们代表着和平。。。

突然想起当年新周刊给南京一个“最伤感的城市”的评价,虽然这是事实,但不准确。伤感过去了,南京会是什么样子?照这样的颁发,那中国伤感的地方就太多了,5.12的汶川岂不是“最伤感的县城”,四川岂不是今年最“伤感的省份”?伤痛应该以最快的速度离开我们原本正常的生活,恢复过后,什么都会继续下去。

雨花台,又是一个伤感的地点,那是关于革命,关于先烈的,由于我对近代史知识的匮乏和时间的匆忙,我没有仔细的了解雨花台,留点遗憾吧。但绕不过的东西是那些著名的雨花石,好像是几块钱一把,你抓多少就拿多少,所以我没买。我想大多数人买他们也是出于莫名其妙吧。不过南京和雨花石,这两个注定被连在一起的名字,就足以成为一切的理由了。雨花台它不是个台子就完了,他是一个比我小时候去扫墓的胜利山烈士陵园大得多的庞大景区。记得以前清明总要去烈士陵园扫墓的,因为场地有限,每个学校会选择错开时间去,但南京的小朋友应该没有这个困扰吧。这里实在是太大了,大的我们必须坐观光电瓶车才能逛完。有革命烈士的纪念碑,有被长方形水池烘托得不伦不类的纪念馆,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座类似凡尔赛宫的西方中轴线几何园林布局下,巨大宏伟的体量和倒影却仿佛把你带到了泰姬陵,可是那倒影和实际的殿堂却是实实在在的重檐庑殿顶?可能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东西吧,也是很好的时代印记。

同样的感觉发生在总统府,我真的是弄不清楚蒋介石李宗仁孙中山还是李秀成等等一干人等是谁都干了些什么?挺惭愧没有学好中国近代史,不管是太平天国还是中华民国,了解的太少,直接导致南京的总统府在我眼里遗憾的变成只是几个种满了花花草草的院子。也许等我再来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倒是它的一处花园里的园林造景提前让我嗅到了苏州的气息,美景在亭台楼阁之间峰回路转,海棠紫薇修竹芭蕉,太湖石,石坊船,卍自廊,梅花窗,浓浓的江南都溶在这里面了。当时我真是不敢去想,若我身在苏州,会不会真的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至少南京总统府的园林,就已经让我如痴如醉了。

南京是一座被绿色包围的城市,而且是以一种很夸张的方式包围着。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南京一样巨大的梧桐,它们不在深山,不在老林,就在南京城的最普通的每条街道两旁,遮天蔽日的出现,措手不及。那些梧桐矮的也有6,7层楼高,正值盛夏,梧桐的叶子遮挡着天空,走在街上日晒雨淋浑然不觉,仿佛一片巨大的绿色天幕,绵延开来,无穷无尽。在去中山陵的路上,一路伴随着我们。在南京最难忘的一幕也跟他们有关,当我登上林谷寺的9层塔顶,走出平台的那一刹那,我仿佛看见了大海,只不过一阵风过,那是一阵阵碧绿的波涛,沙沙作响,层层叠叠的树叶化作浪花,从遥远的天际线不断的向我涌来,南京城笼罩着一层薄雾海市蜃楼般若隐若现地伫立在远方,虚幻飘渺的勾勒出高低起伏的天际线,像是音响设备上跳动的旋律。又是一阵恍惚,这也是南京,滤过历史,一个风景绝佳处,自然面貌的南京。

中山陵对于南京的重要性是没有疑问的,几乎可以成为南京的代名词。一位伟大的人物长眠于此,从此这片叫做钟山,也叫紫金山,同样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的风水宝地愈发显现着他藏龙卧虎的恢弘气势。也许这两个人是没有可比性的,而且身份正好相反,一位成就霸业改朝换代的封建帝王,一位是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史的革命先驱,两个不平凡的生命,死后却做了邻居,这是历史的巧合,只属于南京的巧合。明孝陵,中山陵,一古一今,一旧一新,同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墓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别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气势。那是一种处处散发着的威严和不可侵犯,尤其是在明孝陵,这种气氛越发强烈。

明孝陵是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迹,长眠于此的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他的陵墓还会被安上如此头衔吧。陵墓的地上建筑部分早已损毁的比较严重,所以我看到的一些大多是后来“修旧如旧”重建恢复的城门殿堂,意义不是很大,反而是那些遗留下来早已残破不堪断裂一地的须弥座上的石兽,依稀可辨曾经的辉煌。而明孝陵里最有价值和标志性的文物,也是那些条长长甬道两旁的文臣武将和对对神兽,狮子,大象,骆驼,獬豸,麒麟等等,他们各自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比如骆驼,代表着西域边疆安定,还有别的记不清楚了,当皇帝也真是不容易,死了还得惦记着自己的河山。石兽安定的表情在绿树掩映下显得神秘庄严,不知道在无人的夜晚,他们会不会偷偷打个大大的哈欠?随处可见的残破的古城墙,上面的砖缝里却总是能生出茂盛的草类植物和苔藓,古老,又充满生机,这正是我眼里的南京。

而近代修建的中山陵,设计处处都体现着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宏图大志。比如那著名的到达顶部陵墓的长长阶梯,从下面望上去看不到一个平台,意思是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没有喘息和休息的机会;而等攀到了顶之后回望却又看不见一个阶梯,说是革命胜利后,前途便是通天坦途,一片光明。这样类似的创意层出不穷,我想在当时,这也是这位叫吕彦直的建筑师的方案能最终实现的重要原因吧。中山陵几大建筑都采用了同样的白色大理石墙面和蓝色的琉璃瓦,这是属于孙中山,属于国民党的颜色,青天白日,天下为公,博爱之心昭然于世。近几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连战他们回大陆,必到之地都有中山陵,台湾人民忘不了的伟人,我们又怎么忘的了?当然,当年的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他们回来时心情应该很微妙吧。南京是一座带着浓浓帝王气的城市,想想有多少朝代都曾选择他作为首都。

南京还有个标志,让所有中国的小朋友通过一篇课文记住它的名字--南京长江大桥,我觉得这座桥可能是除了赵州桥之外中国最出名的桥梁了。我现在还能清楚的记住那些描写他的句子,“一排排整齐的白玉兰灯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这句可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在是太形象了。想想等待检阅的士兵是什么样子?那白玉兰的灯柱是什么样子?真是太有意思,这可能也是我从小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之一吧。当我终于来到了南京,亲眼看见这座桥的时候,回想当年,会心一笑。那些灯柱几十年了还是在那里,士兵可站不了这么久。小时候老师老是带我们去参观我们那个小县城的200米都不到的西门大桥,非要我们回去写游记,而且几乎每个小朋友的作文本上都有这样一句话“西门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斜江河上”,我当时就是怎么也看不出来也想不通,西门大桥哪里像巨龙了?现在眼前这座绵延3公里横跨滚滚长江的大桥,倒真是像一条让望而生畏的巨龙。沧桑的岁月在大桥上留下了磨不去的痕迹,锈迹斑斑的门窗铁门,象征工人农民阶级的属于那个年代的标语雕像,红旗飘飘,还是很耀眼夺目。很感谢这座桥,让我内心永远珍藏着最单纯最美好的那些日子和事情,偶尔拿出来回味,唇齿留香。

如果说总统府的园林让我提前嗅到了苏州的气息的话,那么玄武湖就是杭州的预告篇。这样说似乎对南京不大公平,因为玄武湖的美丽,绝不在西湖之下。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游湖最好还是划船,如果时间充裕,我更愿意沿着湖岸边漫无目地走走。这机会只能给西湖了。但荡舟玄武湖上,清新的风拂面,水里散发的淡淡腥草味,宽阔的湖面,飞翔的水鸟,让我再次身体力行的彻底理解了一个叫心旷神怡的成语。我想古人发明这些成语的时候说不定就在像玄武湖一样的某个湖上吧。在青岛看惯了大海,难得的河流和湖泊给我的亲切感仿佛是回到了家乡。南方人逃不了的情节还是要回到南方吧,至少我会。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食物.记得第一天早上在旅店一旁的小店尝南京满街都是招牌的鸭血粉丝汤,当我打开桌上的辣椒罐子的一刹那,作为一名在北方已经待了6个月以上的四川人,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快感动的哭了。那辣椒是南方的辣椒,做法,最关键的是做法,烫的那红油,让我在一个瞬间便对南京产生了家一般的好感。被一罐辣椒征服的,我想也只能是四川人。还有那青岛满街都是的所谓“南京灌汤小笼包”,我在南京是好不容易才找到卖的地方,就像在成都的大街上不大可能找到“麻辣烫”这种东西一样。我觉得对于吃,南方人和北方人永远有着不可逾越的沟通障碍。

还有同样被我当成了“节目预告”的莫愁湖公园,这次是主角是荷花。从小到大,我没有真正看过荷花。我们那儿虽然有,但我完全没有映像。我觉得荷花应该是属于江南的植物,就像辣椒是属于四川的植物,大葱是属于山东的植物一样理所当然,没有争议。所以当我在莫愁湖看见那些荷花的时候,对于这种美丽的生物,我说不出话来。脑子里飞快闪过所有关于她的赞美诗篇,从古到今,爱她的人太多太多,她也值得大家去爱。你看那轻盈粉红的花瓣,仿佛一口气就能吹落在池塘里。文人说他出淤泥而不染,老是爱用她来自比以抒胸臆,佛家说他超凡脱俗,永远都是无边佛法的最好守护。但象征意义再多也比不上荷花自身属于自然的美丽,圣洁不圣洁是别人说的,她就那么不动声色的开着,照样颠倒众生,倾国倾城。莫愁湖的荷花不多,满池的荷叶油嫩嫩的绿,偶尔点缀其间的粉红是大自然的最完美的搭配。遥想那西湖的曲院风荷,苏州的的那些园子里肯定也是荷香满园,我觉得自己完全是在南京莫愁湖意淫远方的美丽。

结束南京之旅,这座给我最多惊喜的城市也持续掠夺着我的对他的怀念。这座有太多的理由让我再来一次的城市,对于我却只是江南的一个开始。南京的厚重,南京的悲痛,南京的秀丽,南京的繁华,有多少形容词可以用来描绘这座矛盾着,复杂着的城市,他有那么多的脸庞,哭泣的,轻浮的,微笑的,庄严的,不管和不和谐,他们都真实融洽的共存于这座古老的城市之中。

还是忘不了那明孝陵四方城城墙上早已斑驳脱落的砖块之间旺盛生长的植物和苔藓,

他们是我对于这座城市最有感触的注解和映像,

古老而充满生机,这就是南京。   

[更多新闻]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