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品房 成都装饰网
成都建材网
成都租房网
总  站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 | 广告服务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人才招聘
新闻展会  历史规划  旅游摄影  材料设备  设计咨询  装修表现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城市首页——成都 编辑:yingeryy 007abbs
□ 本文作者:007abbs

□ 查看全文/发表评论
□ 本栏目所有文章
□ 返回城市首页



 
西南交大桥梁专家劳远昌去世 [推荐]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运用开拓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劳远昌,因病于6月27日逝世,享年92岁。

  劳远昌教授师从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李乔是劳远昌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李乔眼中的恩师“治学严谨,对人谦和”,特别爱开玩笑。此外,李乔最印象深刻的是劳远昌的语言能力惊人,他精通英、法、德、俄、日五门外语。





记桥梁专家、著名教授劳远昌(代祭文)

  劳远昌,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资深教授,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预应力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行为、桥梁结构空间分析理论以及桥梁风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中成果显著,为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劳远昌192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其父劳启祥是湖南省有名的教育家,也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劳远昌兄妹六人中有三人都曾公费出国深造,后来成为知名教授、高级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译审等,各有成就。劳远昌自幼聪慧,在校读书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9年考取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到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工作。1947年,劳远昌考取公费留,到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其间他曾现场聆听过预应力混凝土的创始人、杰出的法国工程师弗莱西奈( Eugene Freyssinet)的学术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终生从事的专业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诞生之后,劳远昌辞去在英国设计公司的工作,毅然放弃国外优厚薪酬和待遇,决心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他与物理学家黄昆一同归国的航行途中,还遭到港英当局的百般刁难,港英当局派兵卒持枪把他俩押送到了罗湖桥边界。风雨归程,丹心不渝。劳远昌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于1 951年回到祖国。迄今为止,回国已整整六十年,他鞠躬尽瘁,桃李满天,为祖国的桥梁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

桥梁技术的开拓者、推广者和实践者

  劳远昌回国后一直从事混凝土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他就参与指导我国第一孔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研制工作,并执笔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铁路混凝土桥教材《钢筋混凝土桥》。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不论是唐山地震后的艰苦岁月,还是年逾古稀的时日,他始终不遗余力,一直在推进预应力混凝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期间,更是不断跟踪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与几位有识之士一道,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这一“新型建筑材料”在我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在我国获得飞跃的发展,也对设计理论尤其是塑性设计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末期,劳远昌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塑性行为的研究,并建议先从结构的内力重分布问题入手。为此,他与何广汉教授一起率领一个研究组,以广深铁路石龙大桥为应用背景,开始进行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于塑性而产生的内力重分布问题的研究。此后,西南交通大学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劳远昌就远见卓识地提出:“桥梁结构分析要更多地向空间、动态、非线性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无论他在任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都始终不懈地为开展这些项目而努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远昌提出开展桥梁结构风致振动的研究,并与刘应清、尚久驷两位教授共同提出建设风洞试验室。从风洞的论证、建设到验收,从研究队伍的建立到师资和研究生的培养,劳远昌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使得西南交通大学成为国内该领域最早、最具实力的研究单位之一。毫无疑问,劳远昌是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的奠基人。

  在劳远昌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曾进行了混凝土桥空间计算、曲线箱梁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结构抗震防灾和结构风致振动等多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劳远昌喜欢阅读报刊,对桥梁技术方面的新动态、新信息、新知识的跟踪汲取十分敏感,始终如一。上世纪50 年代,他从英国杂志上了解到采用橡胶支座的新技术,随即在国内作了报道,并:I奇它编入课程的讲义中,使橡胶支座的新技术在我国工程技术界逐步推广应用。报道不久,就有桥梁工程师打电话向劳教授询问有关情况。五十多年过去了,目前橡胶支座的研制和应用在我国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1992年出版的《劳远昌桥梁论文选集》中,多篇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方面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他是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

  劳远昌十分重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大学毕业时,他谢绝了顾宜孙教授留校任教的建议,而接受了去茅以升主持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贵阳)工作的推荐,不久又被调往云南省参加了跨越澜沧江悬索桥的具体施工工作。

  1955年,他参与我国第一孔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的研制,后来又参与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箱形连续梁桥(通惠河桥)的研制工作,该项目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1961年新疆昌吉河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系杆拱桥,这其中也有劳远昌的参与和指导。1964年,国家搞大三线建设,工程浩大,并大力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劳远昌带领学生到铁道兵的连队实习,指导并参与成昆铁路线上多座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桥的研制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劳远昌年已七旬,但仍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参与了《铁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及验收规定》的审定以及多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鉴定会议,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在1986年华东某大桥的初步设计审查会上,劳远昌根据具体情况,一再论证该桥不宜采用斜拉桥而应选用单箱截面连续梁。最后,有关方面采纳了劳远昌的建议。事后,设计单位的副总工程师专程来拜访劳远昌时说:“林同棪教授(预应力混凝土国际权威,美籍华人)也持与您相同的意见。”

  劳远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阅读最新的书刊资料,捕捉信息,把握桥梁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有限元法在国内还只有少数人了解,劳远昌就已经指导通惠河桥的设计组成员运用这一新颖的方法来计算混凝土铰的应力分布了。不久以后,在九江长江大桥工地,应工地设计组技术人员的要求,他又举行了有限元法的讲座。这对当时桥梁专业的一般教师来说,是很难胜任的。

追踪学科发展 不懈笔墨耕耘  

  1958年,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前往当时的西柏林参加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简称FIP)第三届大会。受团长委托,劳远昌以流利的英语在大会上代表中国代表团宣读了一篇报告,展示了我国于短短几年内在预应力混凝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给外国代表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十年动乱,使我国许多科技人员对国际上的专业动态几乎一无所知。在此期间,劳远昌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住牛棚,挨批斗,遭受了很多磨难。数九寒天,他拖着酸痛的风湿病腿(在英国留学时落下的)去看守水泵,下矿井的时候,矿灯泄漏的硫酸还曾把他的身体灼伤一个洞……然而“文革”的磨难并未熄灭劳远昌的工作激情,“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部门开始修订设计规范,他也重新全力投入工作,抓紧搜集资料写出了《国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新进展》。在文章中,他阐述了在抗弯强度计算中采用平截面假定的正确性,批判了某些错误论点(我国一些规范以后也改了过来,采用平截面假定)。在抗剪强度方面,着重介绍了以变角桁架模型为基础的联邦德国规范。以后西南交通大学所作的大量试验证明,这一模型最接近实际情况。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教科书都采用了平截面假定和变角桁架模型。他还对疲劳问题作了较1958年的文章中更为具体的说明,还介绍了当时国内鲜为人知的“剪切——摩阻”新理论。

  劳远昌对桥梁发展的宏观跟踪也颇感兴趣。早在1956年,他在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次科学报告讨论会上就首次提出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发展概况》的报告,当时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技术才刚刚起步。19958年劳远昌从西柏林参加FIP大会回来后,发表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新近发展》-文。后来受铁道部有关单位的委托,他参阅了一百多种中外文献,写出了更为全面的专题述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发展概况与趋向》,可惜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该文一直未能正式发表。1 984年,他又写出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发展》,着重介绍了连续梁、单箱截面及推顶法的应用情况,再次阐述了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从1955年铁道部门成功试制第一孔跨度12m试验梁之后的20多年里,预应力混凝土桥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跨度的增大,型式的增多,不断地出现新的技术问题。配合这些问题,劳远昌发表了《关于预应力薄腹梁弯扭计算理论的介绍》,以薄壁构件理论来解决薄腹梁的扭转计算;在《周边加劲弹性薄板平面应力问题的数值解算》一文中,分析了联合系桥中桥面系与主承结构下弦杆共同受力的问题;《徐变变形与内力重分布》则是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设计而写的,该文是我国在这方面最早的文献。

  1975年,在九江长江大桥工地上,现场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少筋混凝土方面的问题。劳远昌为此写了《在桥梁混凝土结构中采用少量钢筋的问题》,针对我国铁路桥梁提出了具体计算方法。1983年,一次混凝土铁路桥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桥的一些浅见》,对发展我国铁路中、小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在我国正式获得应用后,他又撰写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发展中的一问题》一文。

  从劳远昌发表的文章中可见.他对发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是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的。 他先后在FIP198及EASEC-3两个国际会议上,介绍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中国的进展。劳远昌于1991年还发表了《预应力混凝土桥工程实践的若干趋向》,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内的主要趋向,如混凝土极限强度会继续增加,将更加重视结构的耐久性,包括开发合成材料力筋等,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发展前景做了宏观展望。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劳远昌自1951年回国在交大唐院任教后,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园地里,为桥梁教学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劳远昌年满七十,为了让出人员编制名额,他主动提出退休。然而退休后他仍照样继续操劳着教学和科研工作,招收了抗风和抗震两方面学科前沿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桥梁学科前沿的高级技术人员。更为难得的是,1992年,年逾七十的劳远昌应铁道部的邀请,不辞劳苦地到南昆铁路西段考察,并参与几座技术难度大的桥梁的设计评审工作。 劳远昌在75岁的时候,还极其认真负责地主审了约40万字的《现代斜拉桥》。该书作者严国敏在前言中写道:“承蒙劳远昌教授为本书作了精细的审定工作,对全书的质量提高作出宝贵的贡献。”接着,他又伏案主审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翻译的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最新版本,这是一项既费心又耗时的艰巨任务,全书约150万字。

文/西南交通大学 李乔 卢和乐 编辑/樊灿 题字/樊延中   

[更多新闻]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