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我在上海的居所-建筑模式语言评论   [精华]
cccg


发贴: 886



2003-09-17 14:1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读《建筑模式语言》着迷,不忍释手。每日思之,恰好在上海到处迁居,半年前又买房子,自己动手解决诸种问题——房子是现成的二手房,装修很好,建筑技术上不用考虑太多,我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建筑及环境的体验方面,这都是读书带来的问题。
我从前在学校里教书,准备坚持写【生活中的建筑学】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290312&tpg=1&ppg=1&sty=1&age=30#290312
但后来工作又几经变迁,没法继续,现在终于又可以站得高一点写写这个主题了。

因为是即兴写作,书不在手头,模式语言全靠记忆,所以目前不打算严格对照模式中的编号,以后整理时再校对吧。但每个主题,我都打算按照流水号顺序写。凡是可能涉及到模式语言的地方,我暂且以【模式】来提醒,将来再一一编录进来,并加以深入的评论。
内容有时可能涉及到整个上海或浦东地区的规划环境问题,无法展开,只待有心人接续吧,我的目光只限于我所能够体验到的东西。


cccg edited on 2003-09-18 11:45


cccg


发贴: 886
2003-09-17 15:0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住在浦东的陆家嘴地区,靠近地铁东昌路站,这里的房子现在都炙手可热了。附近则有八佰伴、时代广场为核心的浦东商业圈,周围还有电脑城、东方书城,大小商铺、几乎所有银行、中小学和培训机构、超市和菜市场、健身娱乐场所等等齐备。(抱歉!这有点像租房广告,但都是为了准确表达地理位置)

1.选择在浦东居住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说浦东交通不便,简直就是荒蛮野地,尽管民国时期,很多仁人志士在川沙还筹资搞过铁路运营,而浦西就像天堂一样。这是老上海人对浦东的看法,即便是在能到达浦东的地铁二号线通车(1998年?)以前仍旧如此,即使到了2003年的今天,亲戚、朋友圈子都在浦西的上海人还经常这样说(这是一种镶嵌着的“亚文化”,后详述【模式】)。而外地人没有这种“亚文化”方面的考虑,只要交通便利,住房便宜,往浦东去找房子的外地人就特别的多。我就是其中一员,我只是和大家的考虑一样,并非因为我也是业内人士就有多么出色的判断能力。正相反,此时专业能力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它的用处在于感受到随后我撰写的这些东西。

浦东的人口是168万(2001年),居各区之首,而人口密度仅为市区各区的1/9。喜欢热闹的人们尽管可以居住在浦东的中心地带(陆家嘴)享受繁华了,去浦西最繁华的徐汇、淮海、南京也不过都在半小时地铁车程之内(注意:乘地铁比打的还要快)。交通费用是决定居住地的最重要的因素。【模式】

同时地广而视线开阔,是浦西不可能有的,走在世纪大道上就会感觉到。人们需要围合的小空间,也需要在世纪大道上欣赏金茂大厦后面落日的壮观。【模式】。我也是看到了这一点的其中一员,既然便宜,再找些便利、环境、开阔之类的理由,大体上就可以决定了。而且日后经过观察,还会找到更多的好处的。

世纪大道是"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加拿大做的规划,全长5公里,宽100米,西起东方明珠,东南至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除了大之外,我不想再过多引用这种好大喜功的词汇了。这条路的确很大,穿越马路仿佛都是件不寻常的事情,它自身的巨大使得人们误认为它延伸的方向大致会是正方向,其实它是斜的,反而搅乱了原先很多小路大致上东西和南北的方向感。它的巨大的影响力又无法让人们忽视它,人们不习惯把巨大的东西放在次要,所以连本地原先的居民也经常迷惑于这种失落的方向感。【模式】

但世纪大道的绿化规划的确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我附近的一段,路边就拆迁走了很多房子,剩下的空地点缀了很多小型广场,也有小花圃、溪水、鹅卵石小路、小树林【模式】(虽然都非常小,虽然有的广场反而有点大,虽然大部分广场都没有围合【模式】),这些地方渐渐被当地居民喜爱。亚文化就在此渐渐蕴育。【模式】

附图,2003.1.1的世纪大道边的小广场,从崂山西路口望金茂大厦方向,图中人物早已河东河西并不代表什么。作者:cccg。



空粉儿


发贴: 90
2003-09-17 16:5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继续


cccg


发贴: 886
2003-09-18 11:5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2.运动场所
我酷爱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和足球,但到了上海工作后,运动就锐减了,为什么呢?而我曾经在一所大学中工作4年,加上之前的4年在另一所大学读书,总计8年,只要天气好,傍晚我总要去打球或者踢球,有的季节几乎是每天都进行2个小时的剧烈运动,体质感觉甚好。

两种情况对比一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时代,校园里的球场就在宿舍边上,而在上海居住,通常没法距离运动场所很近。【模式】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在不同的规划环境下,也会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其实去绿地散步【模式】也是这个道理。

我当初选择去大学工作,就有这个考虑。这次选择住处的时候,重点考察过海运学院等院校附近,但房子的供应没有那么巧合。为什么一定是大学呢?大学生的年龄在运动方面处在高峰期,各种运动都有佼佼者,而且因为年青人聚居,球迷众多,自然形成了一种体育运动的亚文化。【模式:镶嵌的亚文化】相比之下,这附近居民区里散布的中学也有篮球场,但没有这么热闹了。

因为我自己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我还关心规划和建筑学对人们生活形态的影响,所以我注意到了近年来上海住宅小区内都增加了小型的露天“健身园地”,面积在几十平方左右,内中有单杠、吊环、跑步器等健身器材,多半还会有一小段鹅卵石铺的路,供人们赤脚走路按摩用。这是地方政府的贡献。小区的居民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中青年都在外面工作),而且这些运动都是轻量级的,所以来这里锻炼的年青人较少。

每天早晨和傍晚,有时候晚上,都会有不少人在这里聚集,他们互相大都熟悉,一边锻炼一边聊天。女人比男人多一些,老人比儿童多一些,因为老一辈的男人也许不屑于和女人一起锻炼,儿童呢只在傍晚放学后才跑在外面一起玩一会,之后就要被关起来写作业了。我居住的小区,没有人年青人在这里健身,所以我每天都看着他们锻炼,心生羡慕,而有只好回到家里拉拉力器玩。如果有人陪我一起,我肯定愿意去的,或者如果我和他们都混熟了,也会的,选择还很陌生。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轻量级的锻炼一般是不需要器材的,他们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扭秧歌跳舞、打拳、练剑、做操等等,这些仅仅需要一个场所即可,而且是能够聚集的较为开敞的场所。这个健身园地显得有些狭小,所以以上的运动都不会在这里进行。

路边的空地甚至也是他们中意的地方,当然如果有静安寺公园这样环境优雅而又有很多空地的地方,就更好了,如果你每天早晨上班经过那里,会感到蔚为壮观的——几百个老年人分成各种不同运动的区域,占据了公园里所有的空地,我每天穿行其中都要提防撞到什么人了。少数也独自静静的打拳或者坐在椅子上歇息,各式各样的把戏,近来还经常换着花样玩,外国老太太也混在里面一起玩。


cccg edited on 2003-09-18 12:59
anie2002


发贴: 8
2003-09-19 21:4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怎么没动静了,还等着呢!继续吧。

反叛者


发贴: 1216
2003-09-19 22:3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反叛者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呵呵,很不错阿

自燃光圈


发贴: 112
2003-09-20 00:4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自燃光圈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待续:)

sunnyka


发贴: 564
2003-09-21 00: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sunnyka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上海没那么冷吧?

cccg


发贴: 886
2003-09-22 18: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3.街边舞会
【模式】上海的气候是很宜人的,这里没有广东那么潮湿,也没有华北那么干燥,最好的是一年四季可以体验到各种气候,今年冬天真的有这么冷,就像今年夏天真的有那么热一样,这种变化的环境反而使人们不会觉得枯燥,而恒温恒湿的办公室就会令人疲乏,所以人们非常需要户外的活动。【模式】

气候适宜的季节,晚饭后正是街边小广场【模式】最热闹的时候。几个小广场已经演化成不同的氛围,根据后面的分析,这种演化不仅与规划和建筑学的设计有关,还特别的与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有关,他们的行动有时候决定性的使某种亚文化建立和消散。但是勿庸置疑,这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场所的基础之上的,规划和建筑学有责任提供这种场所。我将详细描述的是其中一个形成街边舞会的最为盛大的小型广场。(其他各种活动有:在地上蘸水写毛笔字、独自练习网球、打羽毛球、唱歌、弹琴、练剑、下棋、打麻将、慢跑、走鹅卵石路、聊天、划旱冰和划板、放风筝)

而此时,忙碌的年青白领们才下班,从地铁里鱼贯而出,焦急的直直奔向住所【模式】,他们不会回头望一望:就在地铁口后面的小广场里,一出街边舞会已经拉开了帷幕。这里视野很开阔,远处可以看到是金茂大厦和落日余辉。

这个小广场,面向世纪大道的方向只有一个小报亭和几条长凳,背后是一排灌木和乔木构成的绿篱,两边则有地铁口和环卫民警值班房划定了边界。这些元素构成了围合,但不是十分充分。主办者在篱笆跟前播放舞曲,围观的人自动形成一圈,跳舞的人就在中间,像在舞池里一样,这才形成了十分标准的空间围合。【模式】

至晚上8点半,在舞池里跳舞的人已经有30多对,围观的和歇息的也有接近200人。跳舞和围观的人,除了我及几位观察者,几乎全是40岁以上的,超过60岁的也有几位,有的人专门骑摩托车慕名而来。曲子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和流行歌曲,节奏也都是慢三、慢四、中三、中四,有时候会有水兵这样的快节奏的,年青人和中老年对于节奏的差异也许是最大的不同。

中间放到一曲慢三的时候,加入舞池的人多起来了,而且整个跳舞的队伍竟然开始逆时针旋转起来!我心中激动不已,这些身穿睡衣、鲜有打扮的人们!竟然亲手创造了属于他们的亚文化!只有文化的力量才会使这个普通的场景获得升华。大家在旋转的舞池中,似乎都默契了,不会互相撞到和踩到。下一首是水兵,我以为不会有多少人上场了,结果人更多了!许多中年太太的动作还很活泼花俏,他们看上去非常放松而欢乐,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青时代!他们虽然经历过异常灰暗的时代,但现在的歌舞升平使他们似乎非常满足,生活变得多么美好!

我本来已经站的累了,而且很早就想离去,但这一幕令我非常感动,我更加仔细的观察他们,他们也算是我的上一辈,而我从来没有仔细关注和思考过他们。现在摆在眼前的就是由他们创造的模式语言,相比之下的年青人,也许都各自躲在房间里看电视、上网或复习备考。【模式】

1、街边舞会,2003.9.18晚,红外夜景模式。摄影:cccg。
2、东昌路地铁出口,年青人匆忙回家,而这个出口小建筑的背后,街边舞会正在上演。2003.9.18晚,红外夜景模式。摄影:cccg。


cccg edited on 2003-09-22 18:42
cccg


发贴: 886
2003-09-22 18:3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与居住区的关系。摄影:cccg。2003.9.18


cccg


发贴: 886
2003-09-22 18:3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巨大的世纪大道,切断了原先的小路形成的“纹理”,过马路成了不轻松的事情,隔绝由此产生。但为了建设这条斜向的大道而切开原先的居住区的时候,却形成了许多碎片,经过建筑师的妙笔设计就变成了小型广场。摄影:cccg。2003.9.18。


cccg


发贴: 886
2003-09-30 13:1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3.街边舞会-补
为什么超过3天的帖子就不能修改了?abbs什么时候定的这个规矩?

陆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舞会放音乐的几个人似乎是自发的,跳舞的每人每月要收5块钱。但这些组织者在具备了建筑物理环境的前提下,为这些活动的如期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每晚至9点半作用,组织者停止播放音乐,舞会随着就结束了。
·舞会举办了一段时间后,大家穿着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有人身穿舞会的服装,有的女士还专门穿了舞鞋!于是穿汗衫如舞池的人就渐渐少了。最近这几天,竟然有人开始在场边卖舞鞋了,而且生意不错!【模式】中有舞会+演出+饮料小吃+小商铺,在这里,既然建筑和规划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场所,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他们都会“长出来”的。我想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先天冲动,它必定要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只是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负责任的为文化的成长提供场所。
·在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小广场,这几天开始举办小型的歌唱晚会,原先这里就有几位自己玩的,这下好像是街道的政府组织的。他们选在了有8根钢管柱支撑的索膜结构的小亭子下面,这个亭子的遮盖面积大约有30平方。上面获得了天然的围合,在柱子上拴了细绳界定了舞台的边界,这样舞台就形成了。(我想他们组织歌唱会,更需要一个被围合的场地,而且能够提供天然的边界,以区分舞台、观众席和乐队区,而不是靠自己拴绳子)


反叛者


发贴: 1216
2003-09-30 13:3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反叛者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不断地在期待后文!!

cccg


发贴: 886
2003-10-09 13:0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4.购买沿街的单元房
选择购买哪里的房子,是个大问题【模式】。这涉及到居住心理、经济学、规划和建筑学、社会学、教育学、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买房的人还都要成为投资家,在这个典型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模式】,人们和建筑的关系都显现出来了。

很多朋友也请教为何买“这一个”沿街的单元房,我从很多方面解释过(在买之前大约有90%的反对声音,在住下后,大约只有10%的反对声音,而且还是倾向于不断改进的【模式】)。在此我想阐述我对“房屋价值”的基本观点,这对于买房来说是决定性的。

是的,沿街的房子很吵,要是后面一排的就好了,如果真的住在后面的,也许有的人可能会想在阳台上观察街景。而我选择这房子,纯粹只因当时这有限的市场(有限的中介提供的有限房源)上,只有“这一个”是比“其他的”令我“满意”,使我“能决定”买下它。

请注意:这里的购买过程只有具体的细节,只有有限的可供思考和选择的一个一个的对象,而无抽象的概念,而且类似于满意之类的偏好指标似乎也是随意随机的。而朋友们会参照许多种指标来告诉我,这个价格如何如何云云,其实如果当时真的还有更好的选择,我怎么会不选择那个更好的呢?

我想大家买房子都是这样的过程,虽然有的人买到了高价的,有的人通过努力买到了实惠的。

我想说清楚的问题是:这一切,包括价格,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准则”或者“价值”存在,从而使得我们必须遵循它。我的解答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存在的只是供求关系,在有限的市场上由卖方提供的有限的产品和期望,以及买房带着偏好和预算的需求,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谈判确定了价格,随之就是交易。价格并不随着所谓的价值在“浮动”,而是紧随供求关系变化,因为我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而卖方急于出手,所以我把对方的报价又砍掉了一些。

卖方进行询价是相当困难的(参见薛兆丰《经济学的争议》),熟悉市场的人可以知晓当前市场的成交价“大致的”情况,不熟悉的人只能参照自己以前买下的时候的价格,借助一切可供判断作为当前价位的信息出价。而我,是熟悉市场价位的,所以在这场谈判中,我占有优势。请注意:这里只有价格,而无价值。

对于沿街的房子,一般来说“可能”(不是“必定”)会比小区里面安静一些的房子便宜,但我没有其他的成交价格供参照,而且我有信心用建筑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及不断的改进。【模式】

沿街的单元房,上海浦东商城路,摄影cccg,2003.9.18


cccg edited on 2003-10-09 14:30
cccg


发贴: 886
2003-10-09 15:1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4.补-单元房
我看多了欧美居住状况的报道,对中国的单元房非常有意见。虽然日本的集合住宅密度也是一样的大,但那些业主是先组成业主委员会,再委托建筑师和承包商来建造他们的家园的。就如同所有计划时代的产物一样,城市化了的大部分人们都居住的单元房,构成了建筑界最浓缩的计划现象。

单元房的现象已经为许多人关注,关涉到的话题也非常庞杂,推荐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关于拆迁的文章,写的很深,《拆迁法治及公共行政伦理》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31002/pl/200309280425.asp
天则经济研究所

而关于多年以来,城市人们居住在单元房里,不再有可能拥有土地,也不能抱着长久的打算拥有这房子,这种居住状态对于中国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乃至性格产生的巨大的塑造作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甚少。

像《建筑模式语言》中大量引用的关于居住的各类研究报告和文章,国内可谓是少之又少,几乎每个模式给出的设计建议都在深层次引用了一篇相关的论文,有的文章仅仅是关于人们对于3分钟还是5分钟到达绿地的敏感程度的统计分析,但是对于规划来说,这两者的距离差别则有1倍,涉及到的面积则更多,我们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恪守规范和大而话之使这些细心的研究变得无用。

单元房的居住状态至少在以下方面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建筑密度大、缺乏绿化、公共设施少、层数多、层高低、平面布局局促混乱、楼梯间、通风差、采光、阳台定位混乱、没有储藏室、不通风的卫生间、中式厨房、难以改造的砖混、噪声大、缺乏僻静处、保温差、没有专用的小房间、大而无当的房间、难以防范蚊虫、灰尘、排水问题、空调问题。点滴之处等待我细细研究,无法枚举。

顺带提到一点,中国的建筑师也是有良心的,特别是在单元房时代的最初。他们在令人窒息的政策夹缝中,为居住者争取到了最大可能的居住质量。而恰恰是在当代的市场时代的单元房设计中,建筑师(所有的设计这些房子的人)失去了曾经的优秀之处。


cccg edited on 2003-10-09 17:52
vipvivi


发贴: 10
2003-10-11 20:0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vipvivi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你是没有住过浦西才没有了比较。

cccg


发贴: 886
2003-10-12 17:0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回答vipvivi:
的确,代表性的把浦西浦东做一对比,是很困难的,我也只在浦西居住过3个地方。即使浦东自身,面积相当于浦东市区各区的总和,从最繁华的陆家嘴向外10公里就很少能见到商业设施了。我前面只有1论及浦西和浦东的对比,再精确一点的说,是浦西内环之内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的对比。

欢迎vipvivi能够较真的分析我写的东西,非常欢迎,但我并非为我所居住的浦东做辩护,也许几年以后我会迁居至浦西居住,我所写的只是居住状态,这种居住之所在如何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关联,又如何在模式语言方面获得解释和改进。

关于模式语言引用的论文:几乎每篇模式都引证了1个或更多的论文,虽然本书仅是简单的引用其结论,但从此书中可以获得至少200余篇优秀的论文结论,可以为我们理解和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不知道在美国是否自此书问世以来,这些模式有没有被发扬光大,比如很多模式根据具体的环境还可以扩充、合并、分解,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甚至于在行业和国家规范之中是否也汲取了这些人性化的研究成果。我想在中国,建筑设计资料集未加以阐述的数据有点冷冰冰了,我们需要模式语言这样的分析和发展。


yah_8108


发贴: 6
2003-10-13 20:2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喜欢上海的建筑,不过是外滩靠黄浦区的那边,其实浦东那边也不错,只是太多人喜欢,也没什么特色。

cccg


发贴: 886
2003-10-15 18:2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5.临街的肯德基
在【模式88临街咖啡座】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于西方的咖啡馆文化是多么推崇倍致,而肯德基这样的美国快餐也带着这种文化一起来到了中国。几乎无一例外,肯德基临街的一边窗户都是巨大的通透的玻璃窗,人们在靠近窗户的位置(肯德基里面的布局一般都不会非常局促,再小的肯德基也会有足够宽的走道和洗手间,但靠窗一边总是布置的满满当当),在此喝杯咖啡,望着外面行人匆匆,可以获得一种近似的“街边咖啡馆”的感受,而且室内终年有舒适和流动的空气,也免去了露天和恶劣气候的烦恼。

中国的城市当局对于街道的态度常常是“管制的”,而西方的城市却是由市民选举出来的。所以街边的露天茶座、歌舞会、大排档等等都在各地政府的管制下,发展的很慢,而在发展迅猛的地块,政府应当做到的卫生防疫的管制却没有跟上,这些地方又总是因为“脏乱差”而被不断的“取缔”,小商贩也在被“驱赶”中叫卖。(当我对外国人描述这些过程时,他们都很难理解,最后只能以“This is China”了事)

***值得关注《居住改变中国》,似乎是一个很大的策划,使用了各种媒体,据说04年将会出版。由吴蓓负责总运营,在《经济观察报》2003.10.13期撰文介绍此事。不知道许多房地产巨头进入其中会否与我关心的主题偏离甚多。


cccg edited on 2003-10-15 18:32
cccg


发贴: 886
2003-10-26 21:3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关于这些模式“有什么用”的问题,我需要阐述我目前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整个abbs来说都是一个问题。

两句中国古名言:
1,思想的学问是“无用之用”的。
2,人们忙于做紧急的事,而忘记重要的事。

本书的作者亚力山大冀望于未来的500年间,他们创造的各种模式能够被不断发展和应用,成为被明确认识到的人性的一部分,是专家和人民都认识到的这种确切的人性化。他们所做的工作,我相信就是那种“重要的”、有着“无用之用”的事情。【模式 序言】

也许中国的发展太快,就像一个人一下子就长大了,必然是成熟的很不象样,那必然是做救急的事情远远多于重要的事情的,也就是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又因为大家都这样救急习惯了,重要的事情反而被忽略。人们都急于下结论,匆匆结束研究和讨论,而下了定论的东西也僵死不能被变更,进一步的研究就更不需要了。肤浅和浮躁成了这时代的主旋律,abbs也要这样吗?

虽然有的大型的模式,从论证到下结论似乎有点太快了,但作者为模式划分了几个等级来表示“成熟度”,所以前面的大型模式中,两个*的都比较少,而后面小型的模式则比较多。而且结论都是原则性的,具体各地应用的不同应给予重视,文章中一般都注明了。至于小型的模式的论证方式,大量的引用专业的论文,是我们该学习的。但是我最近,为了较少的犯错,在中国期刊数据库查询,结果却是令人十分失望,没有被资助的研究缺乏数据,而被资助的论文却写得很差,连做研究的人们都这样对待这个事业!

我认为实用的工作是大量的必须要做的,自然不在话下,但研究的工作决不能忽略。研究的工作是开拓式的,是试错的方法,就像爱迪生试验各种材料做灯丝,前面的4999种都失败了,但这种研究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他证明了这些路走不通,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仅仅强调一时的短暂的实用目的,就会忽视着眼于长期目标的研究工作,那么也不会有人去试验那4999种灯丝,人类还将继续工作在煤油灯下。(我以上所说的研究不包括中国特色的假研究)

中国人那么聪明,聪明的人中有0.5%做点研究,可以释放的能量就很客观了。可惜!


cccg edited on 2003-10-27 10:57
cccg


发贴: 886
2003-10-26 21:4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6.便利店和超市
我了解的联华在上海的店面,按照规模有3个层次,大卖场、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尤其是这1、2年新开的店面,定位更清晰。距离我居所5分钟范围内,有1个介于中性超市和便利店之间的“联华超市”。7分钟范围内,则还有两家便利店,“可的24小时”和“梅林”。去联华超市只要超过两车道的商城路,而去可的,则要穿越巨大的世纪大道,因此除非很晚了,我很少去哪里。(参考前面的照片“世纪大道”、“商城路”)【模式】

在小区里也散落着许多小杂货店,货品虽便宜但假冒多,以白领的购物习惯都很少问及,但他们的生存自有道理,因为这小区里还居住着许多老人、下岗人、蓝领的打工仔等等,他们经常聚首在店门前聊天、有时候一起打牌【模式87个体商店】。老实说,我不太赞同本模式的主张,他主张限制连锁商业侵蚀个体商店的领地,也许那适合美国和欧洲(最近美国加州的奥克兰议会通过法令:禁止大型连锁商业在此开业,以保护小型的人性化的零售商店,未知这与40年前亚历山大的主张有没有关系),而中国零售业的混乱不止在商业和管理方面,还在于假货、不卫生的劣质食品大量的流通在这些小店中。在中国发展此模式的重点应当在于个体商店的人性化,因为它更接近生活,而纯粹的连锁商业则远离人性。

我每日几乎必去这家联华超市,我才搬来半年,许多业务员都眼熟认识我了,我买菜的时候也会请教她们怎样烧这道菜,她们很乐意传授经验。我一般买生活用品、买各种食物水果、洗照片、洗烫衣服都要来这里,这里还有一些现做现卖的茶叶蛋等熟食,门前经常聚集流动小贩卖时令鲜果、土产。有时候的确不是为了买东西,仅仅是散步经过而已,也会进来转转,这里已经成为我散步的一个目的地。【模式89街角杂货店】【模式93饮食商亭】


cccg edited on 2003-10-28 12:41
常州love


发贴: 52
2003-10-27 23:3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常州love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写得不错,很细腻,要不是我在赶图,一定会留下来看完的,等我忙完了再来研究

最好不要这么平直的叙述,来点深层的思考


cccg


发贴: 886
2003-10-31 11:4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o vipvivi, see this photo.

开阔的浦东,从陆家嘴延安隧道一出来就看到这景象,决非浦西市中心可比。摄影:cccg。2003.10.30。


cccg edited on 2003-10-31 12:45
cccg


发贴: 886
2003-10-31 11:4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7.小区的室外正空间=0
我考察这个旧房子时几乎没有考虑小区环境的问题,因为老的小区在这方面乏善可陈,除了建筑物之外,小区内室外的空间几乎只是“建筑物之间留下的空隙”【模式106室外正空间】。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朋友才会称近年来新建小区“环境好”,而这种变得更好的环境,也不过只是稍微的改进。正空间,还是几乎等于0。我曾经和一群夜大学的学生总结从单元房朝外看风景的感受,有的人说我们只能重复单调的看到“另外一栋”。(见照片)

中国特色的单元房景观——另外一栋。摄影:cccg,2003.10.30。我就住在最下面的一栋,所幸还可以见到街景。红色屋顶的一排因为临近世纪大道,近年地方政府出资加盖了钢结构的坡屋顶,就是所谓的“平改坡”,晚上打上灯还灯火辉煌的,墙体也重新粉刷了一下。虽然有时候粉饰还不如暴露,有时候无反而胜过有,但据说这样更好看一些。我觉得这对于住户的利益主要在于改善了顶层平屋顶的热工和防水性能,特别的对于历史的利益在于又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平屋顶和坡屋顶的态度:平屋顶的人定胜天失败了。


cccg edited on 2003-10-31 23:58
cccg


发贴: 886
2003-10-31 11:5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壮观的单元房风景——另外一栋,浦东梅园、崂山、乳山新村。摄影:cccg,2003.10.30。虽然北美的大片的郊外别墅也看起来如同此处一样的缺乏室外正空间,但问题真是大不一样了。


cccg edited on 2003-10-31 12:22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3   4   5   6   7   8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