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评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分层面讨论灾后重建的具体问题   [精华]
tears


发贴: 8461



2008-05-19 16:1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延续独钓这个帖子的提问,我们希望逐步讨论得出一些具体的答案:

在四川灾区,估计超过500万人的住房成为危房,未来几个月将主要居住在近300万顶帐篷之中。加上各类公共建筑,此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面积我们预计在1亿平米以上。

面对如此宏大规模的重建工作,除了需要我们大家捐献钱物、义务勘测设计,更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规划和技术问题。只有所有设计人员都充分理解和认识了这些问题,并在相当程度得出公认的解决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灾区的重建做出有效的贡献。

以下是我当前考虑的一些分层面的问题方向,权且抛砖引玉:

一、在宏观策略上
方案:外迁
参考arcmingzhu此帖:本人不支持震后重建,欢迎科学理性探讨
在重灾区严重受损,大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到平原地区的现状之下。或许确实应借此机会,通过行政扶持和经济手段,对人口布局作相应的调整。
1、建议现有灾民的一半左右,留在成都平原,就地城市化。需要政府引导一些大型产业化项目作为牵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结合四川城乡统筹的试点改革,一步到位。
2、再有1/4的人口,移民至四川盆地其他区域,或转到其他省。目前已有部分灾民前往宁夏。
3、剩下不超过1/4的人口,返回灾区。在减轻灾区生态负担的前提下,从事林农生产加工及旅游业。

二、在规划层面上
方案:集中
前闻有单位已主动请缨承接灾区城镇重建规划,望各方多慎重作好调查研究。
1、在系统的地质勘测调查出来之前,不宜如传统做法,仅凭等高线图开始着手规划。
2、汶川等地已有意选址另建新城,除了地质调查,宜与新的交通干线结合考虑,不应以造价低为选择标准。
3、本已列入规划的交通干线自身防震选线和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如成兰铁路、川藏铁路、都汶高速、川甘高速等。
4、减少分散村寨,集中于干线交通可达的县镇。同时不忽略岷江上游发生灾害时期水路所起作用。

三、在建筑层面上
方案:平房
设计工作本身,我们已经发起倡议接受业务工作者及设计公司的报名。但仅仅解决设计者和费用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已经有版主及网友提供了一些资料与想法,比如柔能克刚:隔震制震优于抗震利用在震灾中稍有损坏的房屋等。在这里我们也试作梳理:
1、大跨度公建,如学校等,有无改变模式的可能?减跨?减层?随震?
2、以前面的人口疏散策略来看,如果人口减少了、土地较为宽松,是否在断裂带可考虑全平房的学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逃生过程,平房都必然有极大的优越性。并且实施的成本与技术难度都非常的低,易于大面积推广。
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施工质量得不到全面保障。那么作为设计者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种“低监督”的设计方案。即使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不如设计所定,也能相当程度的保证面对自然灾害的抗打击能力。同上举例,如“平房+轻质屋顶”,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都发生的情况下遭遇强震,也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安全。这类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成本,而土地成本的解决则依赖于人口的外迁。




masterhsh


发贴: 1331
2008-05-19 21:1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原地重建已经不可能了
应该政府出面,异地重建。建设新的农民新村

对于基础建设应该尽快进行,桥梁,道路,水利,电力。这些一定要先上。



magang_00544


发贴: 46
2008-05-19 22:0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觉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四川地区我还是略有了解,考虑受灾地区的差异,有些地方是可以直接重建的,毕竟都想守住自己的一放故土;部分外迁肯定是没办法避免了,至于是集中外迁还是像三峡移民那样来分迁,这就要取决于政府了,资金的划分和投入上肯定将决定最后方案的走向,其实怎么建都是次要的,只要能解决善后问题,有什么方法又不可呢?我们也只有静候国家决策层的方案出台了,能不能出上力还是另外一回事,大家都能有这份心也已经够了


magang_00544


发贴: 46
2008-05-19 22:0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至于规划和建筑层面的东西,估计还得待命,在哪建?怎么建?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假设它或先定义它,主流意见肯定由政府把持,我们能不能添砖加瓦还很难说啊!我在整理自己的一些思路了,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支持和响应斑竹的号召啊 !

ArchiNature


发贴: 7
2008-05-20 03:5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新城市:
地质决策---选址前提条件---选择安全的家园
地理选择---交通,以及和地区相关的产业---建设未来的家园

新建筑:重新审视抗震的角度。
1 坚固不倒---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坚固抗震,并可考虑结构的整体性,所有的房子联成结构整体。
2倒而无害---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可以研究木结构,竹结构,轻钢结构,采用轻龙骨墙和楼板。大震来临,即使倒了,对人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小。此体系可以做到2层或更高。


美丽惊动党中央


发贴: 63
2008-05-20 09:0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应该多方面考虑四川的地形 气候特点 防范于未然 真正让一座楼的使用期能达到50年的基本标准 位置在哪个人觉得不是很重要 重要应该适合居住安全这一基本准则 根据地形特点 尽可能的考虑到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统筹规划进行

赤脚建筑师


发贴: 56
2008-05-20 13: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还有一个工作重点是指导灾区建筑在地震灾害后,居民怎么利用简单有效的材料和技术,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修缮加固。受损建筑的面积是最大的,所有地震灾区重建是不现实的

ArchRen
Moderator

发贴: 26265
2008-05-20 15:5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ArchRen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地震灾后重建——先临时建设后永久建设可适当外迁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6491287&tpg=1&ppg=1&sty=1


2872085


发贴: 25
2008-05-20 16:5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外迁 61932870建筑探讨

150241989


发贴: 276
2008-05-20 19:0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150241989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asterhsh wrote:
原地重建已经不可能了
应该政府出面,异地重建。建设新的农民新村

对于基础建设应该尽快进行,桥梁,道路,水利,电力。这些一定要先上。


北川处于地震带

政府决定保留,现在北川地震遗址,供地震研究.
整个北川异地重建


紫檀柏木


发贴: 10
2008-05-20 20:5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150241989 wrote:
北川处于地震带

政府决定保留,现在北川地震遗址,供地震研究.
整个北川异地重建

政府已经决定了吗??


wobunanguo


发贴: 3
2008-05-21 05:1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政府 应该做好农村城市化,选好地址 更加注意房屋的防灾力量 ,规划城市节约材料 ,尽量回收灾后的城市垃圾和房屋废料。

arcmingzhu


发贴: 91
2008-05-21 10:1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ears wrote:
延续独钓这个帖子的提问,我们希望逐步讨论得出一些具体的答案:

在四川灾区,估计超过500万人的住房成为危房,未来几个月将主要居住在近300万顶帐篷之中。加上各类公共建筑,此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面积我们预计在1亿平米以上。

面对如此宏大规模的重建工作,除了需要我们大家捐献钱物、义务勘测设计,更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规划和技术问题。只有所有设计人员都充分理解和认识了这些问题,并在相当程度得出公认的解决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灾区的重建做出有效的贡献。

以下是我当前考虑的一些分层面的问题方向,权且抛砖引玉:

一、在宏观策略上
方案:外迁
参考arcmingzhu此帖:本人不支持震后重建,欢迎科学理性探讨
在重灾区严重受损,大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到平原地区的现状之下。或许确实应借此机会,通过行政扶持和经济手段,对人口布局作相应的调整。
1、建议现有灾民的一半左右,留在成都平原,就地城市化。需要政府引导一些大型产业化项目作为牵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结合四川城乡统筹的试点改革,一步到位。
2、再有1/4的人口,移民至四川盆地其他区域,或转到其他省。目前已有部分灾民前往宁夏。
3、剩下不超过1/4的人口,返回灾区。在减轻灾区生态负担的前提下,从事林农生产加工及旅游业。

二、在规划层面上
方案:集中
前闻有单位已主动请缨承接灾区城镇重建规划,望各方多慎重作好调查研究。
1、在系统的地质勘测调查出来之前,不宜如传统做法,仅凭等高线图开始着手规划。
2、汶川等地已有意选址另建新城,除了地质调查,宜与新的交通干线结合考虑,不应以造价低为选择标准。
3、本已列入规划的交通干线自身防震选线和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如成兰铁路、川藏铁路、都汶高速、川甘高速等。
4、减少分散村寨,集中于干线交通可达的县镇。同时不忽略岷江上游发生灾害时期水路所起作用。

三、在建筑层面上
方案:平房
设计工作本身,我们已经发起倡议接受业务工作者及设计公司的报名。但仅仅解决设计者和费用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已经有版主及网友提供了一些资料与想法,比如柔能克刚:隔震制震优于抗震利用在震灾中稍有损坏的房屋等。在这里我们也试作梳理:
1、大跨度公建,如学校等,有无改变模式的可能?减跨?减层?随震?
2、以前面的人口疏散策略来看,如果人口减少了、土地较为宽松,是否在断裂带可考虑全平房的学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逃生过程,平房都必然有极大的优越性。并且实施的成本与技术难度都非常的低,易于大面积推广。
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施工质量得不到全面保障。那么作为设计者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种“低监督”的设计方案。即使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不如设计所定,也能相当程度的保证面对自然灾害的抗打击能力。同上举例,如“平房+轻质屋顶”,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都发生的情况下遭遇强震,也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安全。这类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成本,而土地成本的解决则依赖于人口的外迁。


分析得很全面
宏观层面上对于部分重灾区的移民个人比较强调“非强迫”移民。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
规划层面上不希望看到但最容易出现的是 一个个的安置小区+部分公共设施形成的一个建筑寿命不到20年的China gated community 。 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原有村镇布局中的合理的地方。尤其是生活方式和公共空间城市活力方面
建筑不太懂。是否可以借鉴老祖宗的木结构,有没有先进的防火处理。或者钢筋混凝土能否也用木结构的原理做的活一点


zhangrui2005


发贴: 254
2008-05-21 10:4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完全赞成TEARS分层面讨论灾后重建的具体问题的提议。

试补充一个层面:在教育层面上。

方案:集各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形成关怀重建的持续力量

例子:美国部分地区遭受飓风KATRINA袭击之后时隔几年依然有不少民间团体和大专院校为灾区的重建工作而忙碌。有的学校的规划或建筑课程中干脆就是以灾区重建为题,组织学生到灾区考察、与当地的灾民、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交流、实地参与部分重建工作、完成课程课题研究或者设计,最终回到当地向社区居民汇报。过程为期一学期。所需资金由学校支持一点、民间机构和慈善团体支持一点、政府组织支持一点、公司赞助等组成。在这一过程中拥有的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自不用说了,而学生们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也会在此过程中激发火花带来新的思考,反过来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比做假题不知道好多少倍了),也再次凝聚社会力量关注灾区重建。

研究课题举例如下,
1,规模选址(综合地址、气象、交通。。。等等学科)
2,发展模式(综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量)
3,生态恢复及保护(涉及动植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
4,建筑技术与材料(涉及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工程物理学等)
5,社区邻里重建(设计社会学、医学、教育等学科)
等等。

灾区的重建工作将是漫长而艰巨的,需要我们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还不单单是规划与建筑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和探讨,而是应该邀请课题相关的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相信各大院校师生绝对会在重建工作中找到各自用武之地。

心情依然沉重,思维不缜密处,请指正,谢谢。


就是喜欢妄想


发贴: 4
2008-05-21 12:4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就是喜欢妄想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大家以后都多多关注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吧!我们的建筑体系建筑科学也该进步了不是?要有改变!

猫也


发贴: 284
2008-05-21 13:1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支持 部分重建 部分移民
不能让地震造成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瞬间落后周遍十年 甚至几十年
生存可以保证后 应该追求希望

需要有人确实走到那里去
了解地震发生前大家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
地震之后又剩下了什么
哪些是应该保留的 哪些是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前进的
当地有什么 哪些资源和土地可以利用 成本如何
未来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不是坐在电脑前看着抗震救灾晚会所能拍脑子想出来的
规划者和建筑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作为政府或NGO组织的顾问
提出基于现实与自己专业知识的建议
而不是挥笔为未来规划幸福蓝图

总之,需要更多的信息以制订合理性的重建计划,作为选择取舍平衡之类判断的依据。

PS:突然想到一个关于有限民主的问题。
灾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理性判断。
如果要建筑师来选择
是回到故土,按照地震前的环境文脉进行重建?
还是住进政府在移居地为自己修建的住宅楼和现代化城市?


qingqing476


发贴: 19
2008-05-21 17: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ttp://www.thankers.cn/cf.aspx?27&qingqing476

seatears


发贴: 78
2008-05-21 19:0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是不是应加紧出台农村建筑规范,把农村建筑纳入建筑法规监督范围内,根据农村所处的山区,平原,海岸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根据当地所处的地震烈度,风荷载,温度,湿度,地质情况,选择适宜的建筑结构形式,抗震结构安全将安排在首要条件,轻钢结构住宅是否可以考虑在农村开始建设

吟枫论建


发贴: 2309
2008-05-22 03:1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从大的层面上来看,我有一些想法,但是还没有成熟,所以先不提出。
从建筑单体上来看,我觉得应该分两个阶段来实现:
1)临时建筑
现有灾民面临很急迫的居住问题,帐篷不能提供居住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安全感。
若以很高的速度建设永久性房屋,必然会出现规划、设计、施工的不足。所以我建议永久性房屋建设可以放缓。
可以考虑设计集装箱式的临时建筑,优点如下:
1。可以工业化生产,便于全国各地同时制作;
2。可拆卸、回收使用,便于今后出现类似灾情的时候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3。集装箱的结构强度较大,利于防止余震的二次伤害。而且内部为较稳定的结构空间,即使发生余震倒塌,亦能较大程度的保护居住者的安全;
4。可以调用闲置的集装箱改制;
5。拼接方式灵活,若搭建成2-3层的多层住宅也不用担心余震的二次伤害。理由见1。3,这样可以节约占地。当地地貌我较为熟悉,大面积的场地不多,若灾民居住区过于分散,不利于公共设施的配置;
6。可以灵活衍变为公共食堂、教室、医院等公共用房;
7。不必全部使用金属材料来制作,可以考虑使用工程塑料与聚苯板。节约成本;加工快捷;并且自重轻,便于运输;搭建可以不依赖大型工程机械;利于防止余震的二次伤害;保温隔热性能好;有自浮性,在面临水患的灾区还可以作为紧急救生装置;穿孔便捷,利于各种管线布置。
2)永久建筑
若能按照上述方式搭建临时建筑,永久建筑可以较为从容的去设计、规划、施工。
在灾难中,很多家庭破碎,按现有居住模式设计的房型不见得会适合他们的居住模式。人需要彼此之间的心理安慰,所以群居的居住模式可以考虑,但是要保障每个个体的相对的隐私和独立。
当地民居比较注重灰空间,可以考虑以下模式:
以一套公共起居空间与厨卫统领若干卧室,不同年龄的人群可以一起生活:老人可以照看儿童;青年人可以为这个“家庭”提供体力上的帮助;失去父母的儿童可以得到长辈的呵护;失去孩子的成人也可以在孩子的笑声中得到慰籍。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减轻了老人的孤寂,失去伴侣的人们或许能在这种共同生活中组建新的家庭。
这几套居所可以统一在一个利于开展乒乓球、纸牌、聊天等交流活动的灰空间的统领之中。
我始终相信,交流与沟通,是让心灵疗伤的良药,尤其是际遇相同的人们更容易彼此疗伤。效果是外来的志愿者远远不能达到的。


吟枫论建


发贴: 2309
2008-05-22 03: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也不支持重建。
因为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本次灾难中灾民自救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很多村庄只有老弱留守。这种村庄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必然会被遗弃的——即使没有发生类似灾难。可以参见美国的很多小镇。
居住分散也带来了生活配套设施难以保障的现实困难,并且在救援中,边远的山村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若有类似灾难发生,会面临同样的危险。
从生态角度考虑,村落对当地自然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若能在中国保留部分无人区,对自然界的多样性也会带来一些好处。
故土情节是要考虑,但是要权衡各种利弊。
我认为还是易地重建利多弊少。


真诚的学生


发贴: 18
2008-05-22 07:0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汶川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

jDIY


发贴: 112
2008-05-22 12:2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构筑灾害救援空间保障体系
从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所遇到的各种困境,以至目前,帐篷、卫生环境这样仍然困扰灾害救援的突出难点。如何构建我国的灾害救援系统,保障灾民就地安置,迅速展开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灾后重建问题,同时也要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必须的章节。日本的做法因该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台风频发的国家,对于随时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已经构建起了世界上非常先进的灾害预防和灾害救援系统,其中,保证救援迅速展开的空间体系主要由公园网和具有避难功能的小学构成。
按照现行的日本城市规划法,日本的城市公园按覆盖范围的大小,一般分为4个等级。儿童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城市公园。
社区公园、地区公园、城市公园内有独立的供水设备,草皮下有灾害用厕所,防灾仓库内有一般的急用物资,高音喇叭、大型灯光、大面积草坪(直升机用)等等也是必备的设备设施。社区公园位于社区当中,是灾害救援最***的安营地,救援队伍的驻扎、轻伤号的治疗、重伤号的卫生处理及转运、受灾居民的临时住所等一般都设置在这里。
公园与公园之间不仅有汽车道相连,还有专用的行人和自行车道(也叫绿色道路,以下简称绿道),与汽车道形成互不影响的城市交通系统,如果去学校、公园、公共设施,开车的人可以利用汽车道,行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过公园之间的绿道,彼此互不干扰。灾害发生后,大型救援设备通过汽车道展开救援,救灾人员通过绿道将受伤居民转移到安营地(公园)。

小学是救援空间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一般建在社区公园的旁边,与城市绿道紧密相连。日本是按一个社区建一所小学的方式进行区划,在发生一般的灾害时,小学是最主要的避难场所。正因为小学属于救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每一个小学都有一个采取了特别抗震措施的体育馆,平时学生使用,地震,台风等灾害发生时可以提供给需要避难的居民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小学的教室一般是平房。这样的小学可谓“震不垮的学校”。

日本是一个灾害大国,以上的救灾空间保障体系是其经验的结晶。我国要构筑中国式的空间救援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更是成功的关键。


BLOCK


发贴: 1035
2008-05-22 15:0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BLOCK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虽然这个贴主要是关于灾区重建, 我觉的坛主漏掉了几件建筑师也应该做的事情:

1)建筑师是不是应该帮助在地震中因为公共建筑倒塌失去亲人的家庭做分析调查,取证,然后帮助他们打官司?今天听美国电台里报道一个学校的家长们已经在筹划法律行动,因为该学校是当地少有的倒塌了的建筑,这看来十分可疑.虽然死者已已,但应该让他们死的有尊严吧.

2)中国地震区不少,新疆,江西,北京,云南等地都是地震区,哪里的建筑质量怎样呢?政府是不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调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该迁移的居民动员他们迁移,该加固的房屋加固,该重来的学校医院推倒重来.
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下次又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倒霉了.

3)建筑师是不是应该加入地震备灾教育的行列呢?农民和小镇上的朋友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是与地震为伍,而地震在目前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他们就会明白应该造地震时减少损伤的住房,明白监督公共建筑合法施工的重要性,知道灾害发生后如何避险.
授人鱼不如授之与渔.毕竟外界能提供的援助不是持久的,也不能完全帮助他们.

今天偷空敲几个字,砸点砖.在大家热切想做的事情之外找点道道.希望对灾后的反思有点用处吧.


topic


发贴: 10519
2008-05-22 15: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BLOCK wrote:
虽然这个贴主要是关于灾区重建, 我觉的坛主漏掉了几件建筑师也应该做的事情:

1)建筑师是不是应该帮助在地震中因为公共建筑倒塌失去亲人的家庭做分析调查,取证,然后帮助他们打官司?今天听美国电台里报道一个学校的家长们已经在筹划法律行动,因为该学校是当地少有的倒塌了的建筑,这看来十分可疑.虽然死者已已,但应该让他们死的有尊严吧.

2)中国地震区不少,新疆,江西,北京,云南等地都是地震区,哪里的建筑质量怎样呢?政府是不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调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该迁移的居民动员他们迁移,该加固的房屋加固,该重来的学校医院推倒重来.
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下次又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倒霉了.

3)建筑师是不是应该加入地震备灾教育的行列呢?农民和小镇上的朋友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是与地震为伍,而地震在目前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他们就会明白应该造地震时减少损伤的住房,明白监督公共建筑合法施工的重要性,知道灾害发生后如何避险.
授人鱼不如授之与渔.毕竟外界能提供的援助不是持久的,也不能完全帮助他们.

今天偷空敲几个字,砸点砖.在大家热切想做的事情之外找点道道.希望对灾后的反思有点用处吧.


好建议,有水准!


topic


发贴: 10519
2008-05-22 15:3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关于立法层面!
立即组织跨地区的建筑设计档案、施工质量审核。
设计:对不合格建筑的规划、设计、审核部门级主要负责人
施工:对偷工减料项目的施工、监理、验收部门及主要负责人
资质:参与资质不合格的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通过、银行借贷提供等所有相关部门及主要负责人

秋后算账,严惩不贷!
有一个算一个,杀一儆百都不行!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3   4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