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理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post
flat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本当无人


发贴: 2984



2011-12-19 16:4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本当无人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ttp://srsrsr.diandian.com/

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与2011年10月20日至10月23日召开。
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更新研究所主办。
在4天连续的圆桌讨论形式如下,三位来自台湾的建筑师演讲人谢英俊、汪文琦、黄孙权分别在每天的晚上进行一次公开的讲座,在第二天对前一天的讲座进行讨论和扩展的圆桌讨论,圆桌讨论为闭门会议,仅嘉宾和学生旁听者参加,话题非常深入有针对性。
以下为整个【圆桌】系列的导读。

————————————————
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 讲座导言

「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王家浩与许雅筑(台湾)联合策划的。
在10月20日晚起至23日的四天里,来自台湾的谢英俊、汪文琦、黄孙权的三场公开讲座,以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十几年来的实践为个案,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了表述和深入解读,并与与会的其他学者和设计师们,高士明、赵千帆、陆兴华、王家浩、王衍、张建忠、冯路、许雅筑、郑空空等,展开了连续四天的内部高强度对谈。
本次圆桌同时也是 「跨媒体艺术学院」所筹备中的「社会更新研究所」的讨论活动之一。

讲座导言:

持续四天的论坛将主要从两个方向的问题出发:一是谢英俊及其团队在做什么事情?又是怎么做的?以及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已经出现的对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的评论?

在我们通常所见的谢英俊本人的简历上,1977年学校毕业到1999年这差不多22年里基本上就是以“多年的营造工作”这样一种描述一笔带过,直到台湾的“921”大地震,一个似乎是天灾的偶然事件,进入了日月潭的灾区协助建设,才开始了有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
那么,这种偶然性中是否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这不仅仅与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是否跟他之前22年所理解的营造有关,同时更重要的是,与我们自身如何理解所谓的“灾难”有关。
我自己是在2004年国内的网络论坛上知道谢英俊的,当年他进入了中国的大陆农村,做了乡村建筑的夏令营,可以说那时还是在实验室的状态,尝试了一些小型设施的建造和探索,还没有真正地进入一个社会的生产系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需要有经验的建筑师对灾后的重建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和操作,因此,谢英俊及其团队被邀请来协助四川偏远地区的重建灾后的乡村,这个机缘对于中国大陆的建筑师而言,是一种处于紧急状态下的反应。
2011年,就在不久之前,在国内几个城市的以“人民的建筑”为题的巡回展出,事实上让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工作转换到了与之前更为不同的处境,即更进一步地进入了公众传播媒体的视野之中。当然,从专业界内部也产生了更多的对谢英俊及其团队的不同看法。
在“人民的建筑”展出的开篇,谢英俊就提到了他的实践是为70%的“人民”工作,就在我们这个论坛展开的同期,占据华尔街的活动已经席卷全球,而且现在口号上的比例数据已经扩展到99%。
那么,这里的99%和谢英俊提的70%这两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据之间,又有哪些问题可以探讨?
国内目前已经出现的对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或赞赏、或质疑、或反对的各种批评中,如果说还有一些偏颇的话,那么,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看待其工作的社会脉络和潜能?

此外,在具体的细节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般的描述认为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是在关注弱势群体,但是从他本人的论述中,就可以明确地看到,那些参与建造的村民,究竟是通常被人们认为的弱势还是恰恰相反?
也有的评论认为谢英俊的实践提供了多样性,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多样性不仅仅是指建造出来的成果的多样性,还应当从如何让特定的人与社会的组织通往人类的普遍性的角度来探讨。
在谢英俊自己的文章中,他提到了“建造是一种人权”。而建筑批评家里克沃特曾经在2009年一篇关于建筑批评的文章中,将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后,共同协商建造房屋中的过程,称为“先于建造的批评”,也就是说建筑批评并不总是对建成环境的,更可以是事先在共同体中发生的,由此,建造就不仅是一种人权了,更应当是已经在消费时代逐渐被忘却了的人的政治本能!

所以,我在这里简要概括并提升一下,谢英俊在展出前言中提到的四点总结,那就是,“开放“的并不只是建筑的生产体系,而是作为人的政治本能的建造,“简化”的不只是建筑中的构造,而是社群中的人与生存环境的更为直接的关系,探索的“原型”并不只是居住群落的形态,而是社会的组织方式,“互为主体”不只是现实政治中慈善式的参与或介入,而是相互召唤的主体化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方式是一个不断地对之前不确定的工作进行一次次总结和反思,再往前探索一些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他区别于那些把自己的工作已经事先定位到了一种已有的观看机制之中,再去解决问题的建筑师。

我们在论坛中,并不是将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当作建筑学科中的另外一种选择,而是将其放在整体的社会部署中,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系统计划,去探讨其未来的可能所在。
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并不是另一种解药,而是一种共通焦虑中的热情,或者说是这一时间段的征兆。我们应当更理论地去看待这种实践,这是一种等待他的到来,而不是从后往前的追赶。
例如厘清所谓人道主义的误解,对乡愁中的潜能的澄清,之后将会是新的假设,例如后宜家时期的公共性应如何到来,知识产权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冲突或协调等等,最终回到建筑师在社会更新中的政治主体的位置为何?

在我看来,具体到对“轻钢龙骨”的运用,是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中的一项特殊内容,是在现成的条件下,非常有效的一个实施战术。实际上,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这样一种“轻钢龙骨”的隐喻:怎样让一种建筑的生产方式,对社区整体的规划,对现有的社会组织,达成一个挑战性的位置。
因此,更大的启示来自于这样一种提问,不是去问谢英俊为什么要去那些灾区和乡村?而是说,我们要反问自己,在今天,谢英俊及其团队所要实现的理想和进行的实践,为什么已经不得不去那些地方了?
要完成这样一个重新对现代主义以来的建筑生产体系反思的时刻,才有可能重新开始。在这种重新开始里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强调对传统的延续,例如在谢英俊的建造中还是强调了轻钢龙骨这样一些材料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此基础上,由为什么不得不去,来反观并没有可能去到那些地方的建筑师们所身处的机制,那么,在这样一种条件中,建筑师还能做什么?
这将是我们内部讨论的起点,我认为这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往下进行,对现有的这种材料,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合理化改革的同时,也不局限在这样一种选择,而是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去重新建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王家浩(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中心,研究计划负责人)





人气 标题 作者 字数 发贴时间
707 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本当无人 2817 2011-12-19 16:44
17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本当无人 17 2012-03-05 15:49
14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topic 71 2012-03-05 16:26
17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本当无人 12 2012-03-05 16:42
6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topic 108 2012-03-05 20:02
22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qizhucc 26 2012-03-05 17:19
6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aixinyuan 28 2012-03-05 22:13
5 Re:社会更新论坛【圆桌】第一期“谢英俊”| 讲座导言 aixinyuan 14 2012-03-29 22:30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post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