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理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建筑学的逻辑架构--中国建筑师的理论跋涉   [精华]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3:5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为了远行,不得不一次次回顾。
为了清晰,让我们再次回到原点。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4:1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原始的木屋:
几根柱子支起一个屋顶——结构
为了遮蔽风雨——功能
取用了当地的木柱、茅草——材料
用绳索等将起连接起来——施工
屋顶的茅草上也许糊了些泥巴——构造
建在不易被野兽侵袭的地方——规划
考虑到冬日的阳光照射,遮蔽北风的侵袭——风水
大一点的有几个房间:灶堂、就寝----空间结构
有摆放祖宗牌位的一块地方---文化
如果是个村落,则有集会的广场、大一点房子——公共空间、公共建筑
。。。。。
这个原型几乎承载了现代社会所有的方面。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4:3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诚实地设计建筑,从当下出发,也许会有一些好作品出现。
上海的松江有冯纪中设计的何陋轩,临水而设。竹子的结构、茅草顶、屋面依据需要坡向四周、为了加固采用了铸铁的“脚”固定竹柱、几片砖墙穿插其间完成相应功能、摆上椅子可聊天品茶。
这就够了。原始的木屋是原创的,这个竹屋亦然。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4:5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何陋轩位于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方塔园的大门远远望去似乎是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但走进看却发现其屋面是钢结构的,只是上面覆盖了传统的小青瓦。轻灵的钢结构,节约的木材,为何不可用?小青瓦完全可以蔽雨,为何不可用?钢结构+小青瓦,简单的逻辑,完成了一座现代中国建筑。朴素的思想。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5:1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这时其实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何建筑不能这么做?
试想密斯当年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卧室的床上,思考现代建筑的问题。他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何不能这样做?有个钢,有了玻璃,为何不能做一个钢加玻璃的盒子?”。
朴实的思想也许就是惊人的发现。
杜尚也许有类似的经历,一日他在马桶上抽着一根雪茄,在思考现代艺术的问题。他忽然想:“为何不能将马桶送到展览会上?”
于是,又是一个惊人的事件。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惊人的事件已经太多,似乎难有新的突破。但还是有机会。
前不久,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家艾未未,惊人地将自家卫生间展露于住宅的公共空间内,引发了央视的一场辩论。
也许艾未未只是想了:“为何不能这样做?”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5:2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记得有位希腊哲学家说:“大部头的书真是讨厌。”
到上海书城看一看,书都堆成了山,真是学海无涯。
但还有孔子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然看不过来,为何不能自己思考思考?于是,笔者试着思考一下,看看受了11年中国基础教育,7年中国建筑学教育的脑袋还能不能思考出来一点东西。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6: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解读城市,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
市场也好,为人民服务也好,实质是一样的——是否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
老百姓的范围很广:家庭主妇、在校大学生、我们这些城市白领、大学教授、商人、民工、富人阶层、孩子、、、等等,可查梁晓声著《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想到这些,建筑师的头不仅大了。有着这么多的人民的需求要我们去满足,而我们生活的圈子很有限。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很难设身处地地为这些人着想。不能满足他们,只好将我们的作品强行推销给他们,并且高高在上地说:“你们不懂艺术,我这个是好的。”或者沉迷于形式的游戏,骗骗甲方,至于盖好后怎样不管我的事。什么都能设计,于是什么也设计不好了。
上海莲花路地铁站南有一个巨大的城市花园,据说是法国建筑师设计。但由于莲花路贯穿其而过,又有环形车道围绕花园,因此噪音非常大,根本没有人去玩。其鸟瞰效果图也许效果不错的,但这是个失败之作,老百姓不认帐。
要知道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只能靠用心去体察。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6:5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对西方石头建筑的朴素观察
人类建造建筑首要的是要克服重力,而石头的密度是很大的,于是石头建筑的砌筑技能的发展几乎就是其发展史。
开始的砌筑必然是原始的,象孩子搭积木一样一块块叠起来。但石头很脆,不抗拉,于是跨度不可能太大,由于是造成建筑内部柱子林立的现象。据说帕提农神庙为了获得大空间,其屋顶不得不采用木结构,为解决排水问题,屋面因此做了俩坡顶,于是从正面看有了山花。
石头建筑的结构约束太大,为了创造艺术效果,人们不得不发展出一些处理手段。柱廊:廊下的空间让给室外而以。壁柱:柱中间砌墙或墙上做假柱。柱式:将柱子这种香烟般单调的构件复杂化、分段、加线槽、装饰等。浮雕:将单调的石墙面进行装饰,利用石头能够雕刻的特点。等等。可见,其艺术的发展非常具有逻辑性,几乎类似于公式的推导。
后来结构发展了,逐步产生了拱券,尖券,飞扶壁,。。。于是大跨度空间成为可能。
建筑的手段多样了,逐步复杂化了,但其实质还是诸种构筑方式的排列组合。
为了处理立面,人们利用平面的小的进退形成了横三段等手法。利用线脚,又发明了竖三段等手法。特别对窗户这个元素进行了无尽多样的处理。
规模大了,又有了房间的排列组合的问题。
产生了各种风格: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等。
越往后越复杂,经营好的成为艺术,差的成为形式的游戏。
对于城市来说,大多数建筑大同小异,少数公建成为标志。
这个体系后来已经非常庞杂,但也腐朽不堪(虽然现在人认为它们非常宝贵)。这个体系长久以来没有大的突破,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7:2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对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朴素观察
木结构也面临着同样克服重力的问题。木结构是一种框架,人们发明了各种连接方式,利用木结构易于加工的特点创造了相应的构造。
开始的技术搭建不出大屋顶,但为了壮丽。人们用小建筑将大土台子围起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斗拱的作用据说是为了使屋面出挑深远些,防止雨水打湿墙面(木头易腐朽)。为了使屋面丰富些,发明了举折(所谓反宇向阳)。又极尽能事在屋顶上做文章,又歇山、硬山、庑殿、悬山等,还对这些元素进行叠加运用,制造了重檐XX等。
为了装饰,发明了漆画,其本身也有各种档次。
为了便于施工和统一,发明了模数,写了《营造法式〉。
自其发展成熟后,几千年没有大的改变,也成为一个日益腐朽的体系。
可见,建筑如同生命,其形式有自主的逻辑发展性,并不为人所控制,大师只是发现其生命者,而不是发明其生命着。建筑必将按照自己的逻辑产生、生长、成熟、衰亡。
可见,建筑艺术的空间并不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又可见,结构、材料等技术是最大的建筑制约。
可否猜想,某种建筑结构有着一个“基因”,其形式受基因的控制。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7:4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石破天惊——现代建筑的生产。
由于设想结构、材料等技术是建筑形式的最大制约,于是我们应该感谢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首先不是赖特、柯布等。而应该是发明钢筋混凝土的花匠,发明玻璃、电梯,现代钢结构的人。
有了这些材料、技术,大师们才得以做出自己的菜。
有的人或脑筋顽固,或迎合保守势力,或不得不那样做,他们设计出披着古典外衣而骨架是现代结构的建筑。
有的人用一些复杂手工构件装饰现代的结构。
而有的人诚实的设计,虽然笨拙,但生命力强大。如:格罗皮无私的法古斯工厂。因此,成为大师。他们是最早发现现代建筑应有形式的人。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1-30 17:5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国际式建筑——造反有理
为什么这种建筑会成为国际式,而不是石头、木头、泥土。因为只有它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它材料便宜易得、施工周期短、可建大跨度、可建高层。。。
它一旦产生便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迅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可以说也是一种适者生存。
第一代建筑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可能的迟早成为必然的。
框架结构的宣言: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屋顶花园。
钢结构的宣言:超高层、万能空间。
玻璃的宣言:幕墙。
还有各种材料的宣言:我们能做到什么就去做吧。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1 10:1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物理属性及其形式的推导
既然材料和结构是建筑形式的最大约束,那么研究形式的问题以其作为出发点是合理的。
钢筋与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很大,但抗拉强度较小,因此作为承重的材料还是可以的,如混凝土砌块。如果要创造大空间则免为其难,除非做成拱形,据说古罗马的万神庙的拱顶就是用此材料做的,但这样其应用范围便有很大局限,因此这种材料虽然发现较早,而没有得到推广。钢筋抗拉与抗压强度均较高,只是价格昂贵些。但这两种材料一旦结合,便依其优良的性价比迅速占领了市场。二者的温度膨胀系数接近,合而为一时,高效地发挥着性能。
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框架提供了适于人类使用的空间。为了造得更高些,增加强度,又发明了剪力墙、框筒、筒中筒、束筒等。
常见的框架是矩形的网格,偶尔使用的是三角形、六角形等网格。这样一个空间结构,如果抽调若干单元就可以形成天井、内院、中庭、共享空间等,来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
国内大多数项目都是这样做的。有一种框架国内不常用——大跨度框架。用几个筒体支撑一个大跨度的绗架,筒体内作为交通辅助空间,大跨部分可以自由分割。福斯特用过这种结构,上海电视台也是如此。可以看出,它比较适合高层。
框架在水明方向上自由蔓延,适应着基地的形状。在垂直方向上的蔓延没有这么自由,受着结构的限制。通常做成上下等大的,或下大上小的。上下等大时,是我们常见的方盒子,圆柱体等。下大上小时,是利用上面抽调若干单元而成,形成退台状。下小上大是不稳定的,只可以利用梁的短距出挑实现。
框架承担了抵抗地球重力的重任,因此墙体得以解放。现在的墙体之起着分割、填充的作用。后来外挂幕墙又出现了,立面获得了无限的自由,但立面也因此沦落为一张皮。这张皮类似中国的脸谱,可以在上面自由发挥。柯布希埃的新建筑五点已经将其揭示。
钢筋混凝土还有塑性,这一点也可以利用。柯布的廊乡教堂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中国有彭一刚的甲午海战馆,它利用了这个属性做了个雕像。臭名昭著的天子大酒店也是如此。
这种材料是灰的,似乎不那么美观,于是人们用涂料、面砖、石材、铝板将其遮盖起来。但粗野主义区不是如此,他们表现这一点,如柯布、史密斯夫妇。康和安藤则表现清水混凝土细腻的质感,据说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
现代建筑初期热衷于表现以上的材料结构特点。后来走了一段弯路,后现代主义被庸俗化,成了随意引用历史形式片断的游戏。他们利用诠结构几乎无所不能的模仿能力开始模仿历史建筑。中国刮起了欧陆风的繁琐形式。北京号召夺回古都风貌,对大小建筑穿衣带帽。
铨结构的表现能力似乎无所不能,但也因此沦为形式的游戏。国际式造成千城一面,地域文化的丧失。


禾白


发贴: 7
2004-12-01 15: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恩!非常赞同这样积极的思考。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思考,只是觉醒片刻,便继续沉睡了。
非常同意”第一个毛篷不是从图纸上来的”这一说法,当时我曾经把它作为鞭策自己,大胆思考的动力。
但走出了课堂,我发现建筑可以是建筑,但是社会已不是原始社会。正如一位美国学者的话,亚洲(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建造自己的“后规划”城市。这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经济的问题,也是***体制的问题,深究起来,是意识形态问题。(在此不多评论)
张先生从早年的院落研究,到后来的建造实验,现在提出了“组织”取代“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我懂高深的理论,但我相信建筑要“真实”。


禾白


发贴: 7
2004-12-01 15:2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不懂高深的理论,但相信建筑要真实。
呵呵 打错了

同意朱亦民的说法,在迎合这***,文化,社会之前,中国的建筑要先找到自己的内在秩序。


shunzi041


发贴: 14
2004-12-01 15:3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为了远行,不得不一次次回顾。
为了清晰,让我们再次回到原点。

为了未来,让我们现在就一起努力吧!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1 18:5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思考吧!
象巴普罗夫说的:“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
只要我们坚持,我们会建起辉煌的大厦。
让我们师法笛卡尔,在冬日温暖的火炉旁“怀疑一切”,从原点开始一点点考察。
通过自己大脑思考出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我们不要时髦的理论,我们只要自己的脚站在坚实的大地上。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1 21:3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现代建筑体系的建构
通过历史的回顾可知,古代由于信息互通的不畅,世界各地区各自独立发展出自己的体系。这些体系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有人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能小看古人,他们的智力不比我们低。所以,建构一个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新时代来临时,还要敢于抛弃旧有的,重起炉灶。就像抛弃戏剧,来唱歌曲。
试想,当年柯布等人也一定有这种思想。所以他们敢于在新时代到来时敢于与过去决裂,构筑一个全新的体系。
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些人抱着所谓的“风水学”不放,说什么其中有着一些科学和经验。我想如果其中有些学问,为什么你们不把他们用现代的大白话说出来呢?还有一些人主张地方主义,试图借鉴古代的建筑的精髓,那么你们说出来什么是精髓?认识到,借鉴就是了,不管他是生态的、伦理的、气候的,否则不要故弄玄虚。
说到底,是建构新体系的时候了,用我们现有的各方面的认识,用我们现在的材料、技术,来构筑我们的体系。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1 22:2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奥卡姆剔刀——研究现代建筑的方法
现代建筑已经诞生80余载了,其体系已经相当庞杂了。今天,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否则就会重演发现了别人早已发现了东西的悲剧。
画素描时,画家常从大形入手,逐步深入细节。印象派画家,也是抓住大的感觉,将色彩点上去。书法千变万化,其骨架是最近紧要的。学习也是如此,不可陷入题海,还是精研基本原理要紧。建筑师的草图,模型研究也是从大形入手。就连国企改革也是抓大放小。
对研究建筑是否也是这样呢?抓大放小。将枝节的、次要的剔除,剩下就是实质、精髓。面对一个建筑,运用抽象化原则,对其进行还原。复杂的建筑形体成为几个体块、面线的穿插。复杂的平面成为几个图形的构成。建筑师的构思便逐步浮现出来。然后从若干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如:结构体系、动线系统、空间策划、功能分区、体量构成等。好的作品是一个精心构造的系统。对这样的作品分析多了,便能够从中寻出一些规律来。然后,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对他们进行分类,每个建筑类型又可以分出各自的组。
然而,现今几乎看不到一本这样的研究书籍。


rudy_miss


发贴: 422
2004-12-01 23:5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很好啊 真的是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思考思考 没次作设计不是结果 而是过程 漫长的过程才是精髓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 没有好好把握呀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2 10: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思维经济——建筑学更需要
听爸爸说小时候他们学习算术,往往很“简单”的一道题,需要复杂的演算。后来学了方程,用x,y将未知数列出一个方程式,经过简单的运算,答案出来了。方程,是数学界的一个飞跃。
又如,阿拉伯人发明了十个数字符号“1。2。3。4。5。6。7。8。9。0。”小小的数字解放节约人类多少无谓的脑力劳动。而中国却在不久前才抛弃了“一、二。。。”
建筑学可渴望这种解放脑力劳动的思维经济。
此外,为了节约脑力,有些书干脆不要看。试想古代研究成仙得道的书有多少,现在看来那些不都是垃圾吗?***中那些批林批孔的文章不也是振振有词吗?
建筑学,承载也了太多的边缘话语,非理性呓语,对这些应坚决剔除。特别是国内有些书,不知道那些学者是真的不懂,还是怕人看出来,还是故意捣浆糊?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2 11: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建筑学的发展
我们处在一个改良的时代。
对某种主义的感受,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新鲜--熟悉--习惯---厌倦--改革(改良)。
改良有两种方式:1,旧有元素的新的排列组合。2,创造新的元素。
盖里自建住宅据说是用了各种旧有的元素,别人不敢组合的他组合了,这是前者。盖里的古根海姆用了钛金属,原来是用来造飞机的,他用在了建筑上,这是后者。
大多数建筑两者都称不上,只是旧的东西换了一个场景而已,如同香港的肥皂剧。
原创的新需要找到自己的根据。杨经文的生态大厦初看似乎形态怪异,但人家有生态的思考在其中。柯里亚的印度建筑其形式的产生也多是出自于当地炎热的气候。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3 10: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戴着脚镣跳舞——建筑的原则
一位中国皇帝看见饥毙的人问大臣:“他们没有粮食吃,不会吃肉吗?”毛泽东警醒满腹经纶的同仁说:“须知枪是可以杀人的。”
皇帝受过教育竟不不知饥民无肉可吃。很多党员经过血的教训竟仍不知枪可杀人。
人的思维太过驰骋,有时竟忘记脚站在大地上;数字化的使建筑师仿佛生活在虚拟中。
回归朴素的事实,象愚公面对大山时一样思考。
思索日常已经习惯的事实,刻意用术语描述日常行为,或许能揭示一些东西:
1。由于重力作用,人在二维平面上展开日常活动。
2。为增加活动空间,或者使空间集中化,对二维平面竖向叠加,形成多层、高层、超高层。
3。通过楼梯、坡道、电梯完成二维平面间的位移。
4。为了节约能量,在二维平面上位移时喜走直线。为了增加趣味,休闲活动喜走曲线,上山下海。
5。利用一些元素人的行为进行限制,主要是对身体或视线的阻挡。如墙隔断身体也隔断视线,而矮墙则只隔断身体。
6。行为的限制,造成空间的限定。将三维无限扩展的空间划分出相应的区域,完成相应的功能。
7。为了划分的可变性,灵活性,尽量减少结构阻隔构件的数量,面积。
8。???
从这个角度看库哈斯的cctv大楼的形式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了,库氏基本遵循了这些原理,只是造价较高。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利用螺旋上升的坡道作为展览空间,可以说是将交通空间和使用空间合二为一,是个特例。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3 13:1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艺术理论只能研究必要条件?
建筑理论有没有可能象牛顿力学一样,一旦发现,就可以解决日常力学的几乎所有问题?
如果是那样,就等于掌握了理论就能制造艺术。
所谓适用、经济、坚固等原则,只是规定了一些必要条件。如果严重违反了这些,肯定不是好的作品。
纵是满腹经纶,也未必能成为大师,只能称为合格的执业者。


禾白


发贴: 7
2004-12-05 16:2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很欣赏中国北风的思考!:)
最近我也在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中彷徨左右,发现
理论是理论,设计是设计。
也许设计真的“没有理论,设计只有手段。”
??


chinanorthwind


发贴: 367
2004-12-06 14: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谢谢鼓励。

(共18页)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