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理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作为研究的设计——关于《互动环境设计与研究》(AA Project)   [精华]
任我行888


发贴: 73
2005-02-08 08:2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任我行888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非常好!!

HC2O


发贴: 96
2005-02-09 03:1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槲栎 wrote:
80阿!你们下次能不弄便宜点的??当然我是买了。然后看到这个帖子上有好多上面的图————恐慌!!呵呵。


谢谢你!但价格已经压到最低了。贴上的图是为了交流。大笑



linmay7


发贴: 33
2005-02-15 00:0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good~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2-15 18: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C2O wrote:
或许“中国速度”是中国建筑实践的最积极因素之一,极短的工程周期让中国建筑师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有足够的“试验”次数(西方建筑师所羡慕的)。当然,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但“回避”,还不如好好珍惜利用“中国速度”这一中国现有的(或许是唯一的)优势。

well said
新的速度带来新的方法
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2-15 18:2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C2O wrote:
作为研究的设计: 从线性到螺旋性 (节选)
by HC2O

设计与研究Design and Research



与阁下发帖同时
偶得好友相赠
春节期间得以拜读
正在进行中
每一天都经历着
云开雾散
豁然开朗
许多问题正要请教


mickeytown


发贴: 21
2005-02-16 13:5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也就是说把“设计”看作是对真实动态的一种营造,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或物体。

看到HC2O 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
也许你们的研究站在了更高的学术概念,而从实际现实意义来说就是实用性及可变化性的结合.
这也是近多年来众多建筑师所希望的突破点.
建筑本身存在的空间量体是固定的,而四周的空间体的则是相对不安定素,觉得你们的研究课题似乎有些讨巧,以一固定的内部空间及短时间的空间量的变幻而含盖了大概念上的建筑体量的变幻,从课题立点上可能就是一个错误.
其次是互动空间的关系在已定空间内的变幻(即不安定因素)是固定式----人流量.但在实际建筑空间内起到影响的往往不是单一的"人流量"所能阐释的.
所以有人想在建筑空间内创造第五空间.
但是我觉得楼主的研究给我们提个一个不错的建议,就是在主体量不变的情况下其内部空间随实际的"人流量"变幻的建筑也许是一个可变通点.也就是所谓的"营造"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2-17 02:1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心急
就先跳到TCP部分仔细读过
首先产生的联想是
假设:
structural system可以采用更为理想化(理想与现有技术的关系是相对的)的模式,比如更为细腻的surface、更为合适的track和更为灵活的skeleton
极限情形:
TCP系统的实际形态将是这样的----它就是柔软的聪明绝顶的地毯
则:
这个“极限”对整个设计过程来说是意味着颠覆,还是意味着延续?
即我在怀疑:
这个structural system的可行性是否恰到好处?
或者说,作为研究的设计,是否可以超越现有技术稍稍几步?
如果可以,那么所有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设计则会简化
因为当可动模块的尺寸足够小时,人所接触到的对象是曲面而非折面

呵呵 瞎想 瞎说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2-17 02: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另一个疑问:

不知在用设计进行检验的时候是否做了真正的较大规模的motion模拟?
如果能看到
那这个motion即是一个很好的presentation
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象那种情形
柔软的聪明绝顶的地毯。。。


HC2O


发贴: 96
2005-02-17 04: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ickeytown wrote:
也就是说把“设计”看作是对真实动态的一种营造,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或物体。

看到HC2O 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
也许你们的研究站在了更高的学术概念,而从实际现实意义来说就是实用性及可变化性的结合.
这也是近多年来众多建筑师所希望的突破点.
建筑本身存在的空间量体是固定的,而四周的空间体的则是相对不安定素,觉得你们的研究课题似乎有些讨巧,以一固定的内部空间及短时间的空间量的变幻而含盖了大概念上的建筑体量的变幻,从课题立点上可能就是一个错误.
其次是互动空间的关系在已定空间内的变幻(即不安定因素)是固定式----人流量.但在实际建筑空间内起到影响的往往不是单一的"人流量"所能阐释的.
所以有人想在建筑空间内创造第五空间.
但是我觉得楼主的研究给我们提个一个不错的建议,就是在主体量不变的情况下其内部空间随实际的"人流量"变幻的建筑也许是一个可变通点.也就是所谓的"营造"


《互动环境设计与研究》的研究主体是“门厅空间”(lobby space),并扩大到“都市门厅”(urban lobby)。所有的研究都只限于与lobby有关的事物。影响门厅空间的因素当然不只是人流量,在之后的三个研究阶段中,随着研究的深入,HC2O发现了影响门厅的更多因素,如“event”,“program”……


HC2O


发贴: 96
2005-02-17 05:0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canonrevival wrote:
另一个疑问:

不知在用设计进行检验的时候是否做了真正的较大规模的motion模拟?
如果能看到
那这个motion即是一个很好的presentation
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象那种情形
柔软的聪明绝顶的地毯。。。


结构系统的研究非常困难,我们尝试制作了无数的实体模型和电脑模型。因为涉及到材料的实际运用(包括材料的价格),实体模型制作很有难度;电脑模型的制作则涉及大量的script编写,对于只有建筑背景的我们也是一项挑战。但更让我们头痛的是,如何把已经发展的结构系统运用在“program”上,也就是“program research”和“structure research”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两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妥协”。 structural system并不脱离program而独立存在,如果当program并不需要“柔软的聪明绝顶的地毯”的时候,我们必须对structural system进行“限制”,我们并不需要最完美的structural system,而是最“合适”的技术。

书的封面和封底有14张图片,裁剪下来后按顺序叠在一起,翻动时可以看到surface的变化。此实体模型比例为1:2


HC2O edited on 2005-02-17 05:09
mickeytown


发贴: 21
2005-02-17 13:3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那么想问一下,门厅前的外界变化导致的变化如何处理,不断的变化对于人的 心理状态的 严重影响又如何处理?以个人个体而言是不 能完全统一的 ,但是整体变换却以统一的形式处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似乎就出现了 很大的 空挡,除非你们能统一人的 心理,呵呵那时也许你们就是世界的主宰者了 哦 ~~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2-17 18:4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ickeytown wrote:
那么想问一下,门厅前的外界变化导致的变化如何处理,不断的变化对于人的 心理状态的 严重影响又如何处理?以个人个体而言是不 能完全统一的 ,但是整体变换却以统一的形式处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似乎就出现了 很大的 空挡,除非你们能统一人的 心理,呵呵那时也许你们就是世界的主宰者了 哦 ~~

men and machine do not mix


mickeytown


发贴: 21
2005-02-17 22:0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可惜人们正在用机械代替人啊,用程序代替思维,用数字空间代替现实空间,不能混淆,却在混合乃至代替,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么?!
真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么!!!


HC2O


发贴: 96
2005-02-18 04:1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ickeytown wrote:
那么想问一下,门厅前的外界变化导致的变化如何处理,不断的变化对于人的 心理状态的 严重影响又如何处理?以个人个体而言是不 能完全统一的 ,但是整体变换却以统一的形式处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似乎就出现了 很大的 空挡,除非你们能统一人的 心理,呵呵那时也许你们就是世界的主宰者了 哦 ~~


不知道下述是否回答以上问题?

三种层次的互动模式为:实时性互动模式,使用功能互动模式,和都市空间互动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尺度扩张,源自于对使用者的互动,经由对建筑物的尺度,而最后扩张至都市空间的影响。相对于一个使用者的观点而言,他本身对于互动环境的感受度是相反于三种模式的尺度扩张。他可以感受到小规模的实时性互动,但对于大尺度的使用功能和都市空间的变化是无法实时认知的,毕竟这些大尺度的改变是必须经由长时间〈年,月〉的纪录与比较,而所能被认同的。

实时性互动模式

这个互动模式所强调的,是使用者与动态式结构之间的实时,同步反应。实时性互动模式是与使用者周遭的行为需求密切结合且息息相关的,举凡,坐,站,依靠,逗留,甚至在于使用者与视讯屏幕之间信息的交流。实时性互动模式是在三种互动模式中最直接也最快速的模式,也可被视为三种互动模式本源。红外线感应器,温度计,和反应装置等已被植入于动态式结构之中,在透过其感应与使用,环境空间与使用者需求将更能达成一个平衡点。像一个互动性的环境接口一般,实时性互动模式适度的调节开放式与密闭式空间,提供更多或少的坐位,且进一步的控制疏或密的使者聚集行为。这个互动模式不仅只是个反应的装置,它更是具有记忆和自我学习的功能。感应器和纪录器被广泛的分布在互动性环境系统之中,其系统也因此可以更精确的纪录复杂的使用者行为,并能透过使用者行为的改变而更新学习。

使用功能互动模式

使用功能互动模式的设定,是针对于特定的使用者族群和特定的使用功能。为确保功能使用的流畅运作,新的空间形式与其行为已被预先设定。群体行为是这个互动模式中的反应重点。相对于互动模式中以单独使用者为中心,使用功能互动模式所注重的是群体行为。其环境系统对于人流,流动的时间,随机性的聚集,常使用的路线,和群体行为在于许多事件发生的前后,产生互动。像之前所提,对于使用功能互动模式的改变以及视觉上的认知,是必须由长时间的观察;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其衡量时间可能是小时,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更进一步而言,预先设定的众多使用功能和其时间顺序,只能视为是临时性的状况而并非一陈不变的。随着实时性互动模式对于使用者的纪录与改变,使用功能互动模式也因此被更新与调整。

都市空间互动模式

都市空间互动模式是相关于一个城市之中资源与人流的分布与调整。交互式环境系统会对其所存在的城市区域持续的产生影响。而城市空间的互动与影响是由众多的使用功能与其互动的效果汇集而成。三个相连的定义性关系为:大厅,使用功能,和辅助功能,这更可被应用于重新定义为城市〈伦敦〉,区域〈巴比肯中心〉,和使用行为〈商场或文化中心〉。我们在巴比肯中心所做的建筑假设与测试为透过交互式环境系统的存在,我们将可以重新分布人流,动向,与使用方式。如果这些假设与测试具有某些层度的可信度,我们更加可以想象在装置了交互式环境系统的前提下,这些重新分配都市资源的可行性。就像交互式环境系统与巴比肯中心的关系一样,新的交互式环境系统是被植入于已经存在的都市架构之下。这些被植入的都市大厅是基础设施〈交通系统,停车系统,等等〉下的基础设施。他们的相连性并非为实质上的接触,而是处于时间上例如事件,庆典一般的相连。再之,如果这些重新分布资源的行为在都市架构下可被实现,那么这个架构是否也可被运用在跨越领土的城市之上?


sharco


发贴: 2185
2005-02-18 10:4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1,楼主给出的lobby 设计,提到了program, event两个Tschumi的关键词。不知道小组对Tschumi的space and events关系有没有什么借读,还是只是凑巧用了同样的词。
2,关于movement的tracing,似乎不算新鲜的概念,
http://www.arch.ttu.edu/Architecture/Faculty/rex_b/CreateWork/BdgSpc/DAYREX_JAE.PDF
同楼主相比,Rex所作的tracing更突破了Euclidean 空间架构的限制。
3,跟cobusier同时代的schindler 在 space architecture 一文中说到: The man who brings such machines(按照机械美学和理论来设计的住宅机器,坐机器,靠机器...) into his living room is on the same level of primitive development as the farmer who keeps cows and pigs in his house. 不知道楼主对这样的critique怎么看。
4,业界高举research大旗的MVRDV,楼主的小组有没有研究,借鉴?
5,在本人以前对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的质疑中曾提到:The capacity of digital architectures to generate new designs is therefore highly dependent on 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我关心楼主对此怎么看,research对 design的过程是介入还是取代,在楼主的实践中,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是否仍然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与research 的态度是否矛盾。


mickeytown


发贴: 21
2005-02-18 17: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可能楼主没有理解我的问题的意思,整体统一探讨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细化分类考虑否则就只是建立与学术上的探讨而无法到实际运用的层面,单一个体的不同,组合的出的数据的变化是多样的,这也是现在计算机无法完全取代人脑的原因之一,统一性的同时如何分别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你们的课题中似乎并没有解决.

HC2O


发贴: 96
2005-02-19 04:4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sharco wrote:
1,楼主给出的lobby 设计,提到了program, event两个Tschumi的关键词。不知道小组对Tschumi的space and events关系有没有什么借读,还是只是凑巧用了同样的词。
2,关于movement的tracing,似乎不算新鲜的概念,
http://www.arch.ttu.edu/Architecture/Faculty/rex_b/CreateWork/BdgSpc/DAYREX_JAE.PDF
同楼主相比,Rex所作的tracing更突破了Euclidean 空间架构的限制。
3,跟cobusier同时代的schindler 在 space architecture 一文中说到: The man who brings such machines(按照机械美学和理论来设计的住宅机器,坐机器,靠机器...) into his living room is on the same level of primitive development as the farmer who keeps cows and pigs in his house. 不知道楼主对这样的critique怎么看。
4,业界高举research大旗的MVRDV,楼主的小组有没有研究,借鉴?
5,在本人以前对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的质疑中曾提到:The capacity of digital architectures to generate new designs is therefore highly dependent on 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我关心楼主对此怎么看,research对 design的过程是介入还是取代,在楼主的实践中,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是否仍然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与research 的态度是否矛盾。


1,所提到的program, event是特指barbican中心内所举行的event和其内在的program。下面图解是对其program和event的mapping。Tschumi作品当然有读。



2,Tracing是一种很常见的technique。如何tracing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tracing得到的结果。
3,没有context, 不能判断schindler那句话的意思。
4,MVRDV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project都有不同的所谓的“research”。Berlarge里的Winy MASS和实践中的Winy MASS也有着很大的不同。MVRDV当然有读。
5,不知道“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指的是什么,sharco是否认为HC2O的设计是“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设计行为不可能不涉及“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吧。Research和design的关系如下图解所示。



HC2O


发贴: 96
2005-02-19 04:5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ickeytown wrote:
可能楼主没有理解我的问题的意思,整体统一探讨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细化分类考虑否则就只是建立与学术上的探讨而无法到实际运用的层面,单一个体的不同,组合的出的数据的变化是多样的,这也是现在计算机无法完全取代人脑的原因之一,统一性的同时如何分别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你们的课题中似乎并没有解决.


还是不太理解。大笑 能否再具体指出HC2O是如何“整体统一”?而“个体的差异性”指的是?
不知道mickeytown是否只是根据本贴内的内容得出上述评论?还是阅读过《互动环境设计与研究》?


毛大爷


发贴: 154
2005-02-20 22:0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这本书有些深奥哦,大家多讨论一下吧

mickeytown


发贴: 21
2005-02-20 22: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呵呵,其实我这两天一直考虑怎么回答你,其实主要是从这个帖子上了解你们的研究,一天在书店大约翻了一下,我觉得可能从哲学角度和你做个解释
其实哲学角度来说你们的研究在做一个修正主义的过程,每一次的修正都有其局限性,和被限制性,也没有预期性,一旦有不可预计的问题,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问题出现时就无法去通过修正去继续研究了。


HC2O


发贴: 96
2005-02-21 03:0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毛大爷 wrote:
这本书有些深奥哦,大家多讨论一下吧


不深奥吧,欢迎讨论。微笑


HC2O


发贴: 96
2005-02-21 04:3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mickeytown wrote:
呵呵,其实我这两天一直考虑怎么回答你,其实主要是从这个帖子上了解你们的研究,一天在书店大约翻了一下,我觉得可能从哲学角度和你做个解释
其实哲学角度来说你们的研究在做一个修正主义的过程,每一次的修正都有其局限性,和被限制性,也没有预期性,一旦有不可预计的问题,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问题出现时就无法去通过修正去继续研究了。


谢谢mickeytown 的关注和对HC2O的“研究”的“哲学”思考。微笑
不知道mickeytown 所说的“你们的研究在做一个修正主义的过程”中的“研究”是指对“设计活动”进行的研究,服务于设计本身的研究,还是指整个设计研究?如果是指整个设计研究的话,每个阶段的设计研究当然都有其局限性,不可预见的问题或相互矛盾的问题当然也会随着设计研究地不断深入而出现,所以才会有后一个阶段的补充和完善。这也是为什么把一个设计研究分为多个阶段进行的原因之一。


sharco


发贴: 2185
2005-02-21 10:0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C2O wrote:
1,所提到的program, event是特指barbican中心内所举行的event和其内在的program。下面图解是对其program和event的mapping。Tschumi作品当然有读。



2,Tracing是一种很常见的technique。如何tracing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tracing得到的结果。
3,没有context, 不能判断schindler那句话的意思。
4,MVRDV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project都有不同的所谓的“research”。Berlarge里的Winy MASS和实践中的Winy MASS也有着很大的不同。MVRDV当然有读。
5,不知道“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指的是什么,sharco是否认为HC2O的设计是“digital/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设计行为不可能不涉及“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吧。Research和design的关系如下图解所示。




1, Tschumi ask this kinda questions in his book 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 can we cook in bedroom and make love in Kitche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and event one to one? The diagram seems to install some kinda one to one relationship, if I didn't misunderstand.
2, Tracing, for me, means the space dosen't pre-exist before the movement. What we trace no matter what kinda method we use is the boundary or surface of the movement. Why we have to do this?
3, Schindler is making fun of Corbusier. Architects are not engineers. Architecture is beyond building. I prefer somebody's summary showed belew:
Creative Design Process
Alpha science: subjective world of beauty and moral, as expressed by the artistic intuitive soul;
Beta science: objective world of facts and logic, represented by the rational mind;
Gama science: interest of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4, so what makes MVRDV's work an actualization of their research instead of superimpose some theoretical frame on top of a common design?
5, Here's the point, if the design process could not independent from the 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what's the value of "research design"? Could it help a second year student to create a space as meaningful as Rem or Zaha? If yes, how?, if not, why?
Thanks for your time and patience.


spade


发贴: 2737
2005-02-21 10:5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sharco wrote:

hehe......pourquoi ne posez vous pas ces questions apres qu'ils finissent toute l'exposition? =^_^=


HC2O


发贴: 96
2005-02-22 04:4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C2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sharco wrote:
1, Tschumi ask this kinda questions in his book 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 can we cook in bedroom and make love in Kitche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and event one to one? The diagram seems to install some kinda one to one relationship, if I didn't misunderstand.
2, Tracing, for me, means the space dosen't pre-exist before the movement. What we trace no matter what kinda method we use is the boundary or surface of the movement. Why we have to do this?
3, Schindler is making fun of Corbusier. Architects are not engineers. Architecture is beyond building. I prefer somebody's summary showed belew:
Creative Design Process
Alpha science: subjective world of beauty and moral, as expressed by the artistic intuitive soul;
Beta science: objective world of facts and logic, represented by the rational mind;
Gama science: interest of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4, so what makes MVRDV's work an actualization of their research instead of superimpose some theoretical frame on top of a common design?
5, Here's the point, if the design process could not independent from the designer's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what's the value of "research design"? Could it help a second year student to create a space as meaningful as Rem or Zaha? If yes, how?, if not, why?
Thanks for your time and patience.


1,没有理解错啊。这是对existing program/event的mapping。我们并不打算改变barbican 现有的主要功能和event。我们的兴趣是现有program之外的lobby space,并把lobby space作为一个新program置入barbican中。可参考P180/181。
2,对阿,tracing只是一种technique,没有人说一定要使用这个technique啊。震惊
3,可参考Charles Jencks为Cecil Balmond,的INFORMAL所写的preface: CHANGING ARCHITECTURE.
4,我们不能替Winy MASS回答吧?微笑 而且我也想知道MVRDV 所谓的“research”是什么?
5,可参考:Design Research, Design Issues Vol.15, Issue 2, 1999;
The Need of Research, Daidalos 69/70,,Dec,1998/ Jan 1999;Patrik Schumacher and Brett Steele所写的From Design Education to Research, Arch+, 2003。Patrick在“create meaningful space”的同时也在强调research的重要性。


HC2O edited on 2005-02-22 04:56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3   4   5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