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 最新鲜的艺术评论,对所谓的“中国建筑的辉煌时代”有警示作用   [精华]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27 04:5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拿肉麻当有趣”——在西方殖民与中国被殖民文化政策中的蔡国强

2001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引人注目和令中国艺术家欣喜的是蔡国强能在APEC会议上负责导演焰火晚会,象2000年上海美术双年展上那样,在美术馆大门口一长排蔡国强的图片宣传资料,和馆内一大块显要位置的作品陈列,很有象体育的国际比赛得奖回国庆功的喜庆场面,这是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自由思想和艺术受到中国文化政策的排斥的时候,蔡国强却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长驱直入中国内地,并一跃而为政府活动的嘉宾。这就等于在说蔡国强的作品,当代性是一个假象,比较一下蔡国强的作品与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项目上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其相同的一面,中国文化政策主张民族文化符号的艺术,蔡国强也用民族文化符号,中国文化政策热衷于风情性的群众娱乐表演,蔡国强的作品也是这一类表演。我们根本不需要看蔡国强为APEC会议所导演的焰火,就可以知道肯定是“飞龙在黄浦江”的民族文化符号和风情性的群众娱乐内容,整套焰火归纳起来:(1)象是用“龙”船来迎宾,用“龙”来送客。(2)“龙”的焰火被解释成“龙”飞腾,巨“龙”行走。(3)而且在“幻想宇宙”焰火与“飞碟”焰火中让人想象“龙”不但走出中国,而且走出了西方,进入宇宙并成了不明飞行物。所以蔡国强的“龙”符号,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变成了高科技手段和未来遐想相结合的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的焰火。就象蔡国强在做“中国性”作品那样,中国政府也会情不止禁地认为蔡国强的作品非常有“中国”气派,想一想中国众多的盛大开幕式或者闭幕晚会都是在这样的民族文化气氛中得到满足的。从一则“放便面”的广告用了手操长剑的古装武夫到“申奥”的广告宣传片也是张艺谋的风格,让中国古人登场,这是中国电影和广告的一个强项内容。而曾在上海的“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开幕式上演出了“诗人李白”手拿大毛笔挥毫吟诗,象征着中国悠久文化,抬出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的妩媚舞姿,象征着祖国的美好。2001世界“大运会”开幕式,又让我们看到类似的表演:一个人拿着象拖把一样大的笔,写出了一个很大的“龙”字。中国历来的政治迫害已经使中国民众炼就了一身如何应付权力话语的本事,到了海外也自然会顺理成章地去迎合西方的权力话语。这种西方的权力话语表面上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其实是对付中国的一种具体政策,其目的是将中国的文化发展限制在中国固有的范围内,而用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帝国主义模式让中国文化成为一种依附的文化,这就是西方为了殖民而使用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同时又是西方“东方学”的宗旨。

在西方,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标准在分别对应着西方和西方外的东方,一种是西方自身的“普遍主义”标准;还有一种也是西方的标准,但它是用于东方的“东方学”标准。不管西方如何针对海外的中国艺术家,还是中国本土的艺术家,所用的都属于西方的“东方学”标准,而成了西方的文化殖民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象蔡国强这类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的成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政策下的成功,而且它如何能在中国求得生存而又不与中国文化政策相抵触。让人惊奇的是,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与西方文化的殖民政策正好关心的是共同的内容——“中国性”。这种中外合制的“中国性”,既满足西方的“东方学”后殖民文化需要,也配合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所谓的中国文化政策与西方的“普遍主义”标准对立,而与西方的“东方学”标准很吻合,或者可以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与西方的“东方学”如出一辙,甚至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迎合了西方的“东方学”标准,或采纳了“东方学”的方法论,所以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使用的后殖民主义策略与中国文化政策上的“东方学”结成了联盟,拒绝了中国的反西方霸权主义和再造中国文化形态的思想。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有两种“东方学”现状在影响着我们对东方的正常的理解,一种是显现的“东方学”现状,还有一种是隐伏的“东方学”现状,中西方的“东方学”已经有了一个在西方是显现的而在中国是隐伏的局面,并共同促进了从海外到中国内地的华人的“东方学”表演。当我们再次讨论中国文化上的“亚细亚文化模式”,即让死的抓住活的,旧的拖死新的特征的时候,蔡国强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因此说,蔡国强所做的作品虽然没有一件在学术上可以称为好的作品,然而在如何满足西方的殖民文化政策和中国政府意识形态上,蔡国强却有自己的一套。而就是这些作品才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才叫作“拿肉麻当有趣”。

从1990年到1997年是蔡国强的大爆破作品时期,表面上是蔡国强的火药爆炸出了蔡国强,而其实是蔡国强把自己炸成了一条“龙”的符号,所以在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展出的《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用的是“龙”,1997年在丹麦路易斯安娜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也叫《飞龙在天》,在巴黎与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合作,在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上进行爆破的主题也是“龙”。在1997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上,蔡国强的《龙来了》是将象火箭的木箱悬挂在空中,在每筒的尾断加上一面小小的五星旗,还有扇叶轻轻地吹动,象火箭的动力那样,完成了蔡国强浅陋无比的作品。所以在日本的“物”派走近尾声的时候,这位被千叶成夫说成是做“火”的后物派人物,其实就是将纯粹的“物”——中国的地摊旅游文化和风情性的群众娱乐项目的种种符号,引入到西方的“东方学”文化想象中。而使其“物”成为西方的异国情调,和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自我异国情调。并成为这些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所共同使用的方法。这就使得“物”派艺术在走到其尽头而在其“物”从内部引到外部领域,还未能来得及探讨如何使“物”转换成新一轮的意义的过程中,就被西方强行拉入了他们的“东方学”领域,并匆匆培养出了一支用中国“物”作武器的民兵小分队,那些以专做中国“物”展览的策划人是这支民兵小分队的指导员。蔡国强就以他的“龙”的“物”派登台亮相。让西方人看到除了中国故宫有“九龙壁”,各种传统器皿的“龙”图案,传统围墙上的见首不见尾的“龙”,现在是当代艺术中的“龙”。而且这条“龙”经出口被西方包装,又转到中国内销。象有“不死鸟”一样,我们有条“不死龙”。而其实当我们离开“龙”的阐释方式,仅以视觉结果来看,从火药炸“龙”到焰火放“龙”,蔡国强的“龙”完全削弱了龙的传统造形精神,而更象是“蛇虫百脚”。

还有就是蔡国强的《文化大融浴》,在1997年的美国皇后美术馆展出,将中国内地的太湖石搬运到纽约,围上一圈,中间放上一个西式大浴缸,浴缸内浸泡有号称能专治疑难杂症的中药配方用水,,上面是吊着中国鸟笼,再外是从顶部下垂的围帐。在展览研讨会上(1997。9。20。)以中国风水作开路先锋而后又有蔡国强对他的作品的自述。蔡国强象个江湖郎中那样地说:因为皇后区是一个混杂的多种族社区,他的《文化大融浴》就是让不同种族的人士可以前来沐浴,治疗他们因多种族而形成的病伤。但问题在于什么病伤是多种族而引起的,蔡国强并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当然就是其开的处方能治什么病伤,这样一提问,我们马上就可以揭掉蔡国强作品的神秘面纱,而露出他真实的面目:乱开处方乱看病。

我们已经看到蔡国强的作品所使用的基本符号,中国火药,中国风水,中国中药,中国太湖石,然后就是中国成语典故。如果说要这样从事创作的话,诸如中国石狮子,中国丝绸,中国陶瓷,中国宣纸,中国马桶,中国兵马俑,中国古钱币,中国旧家俱,中国熊猫等等中国的文化表皮,都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性”贴面等着他去用,而且以这种方法论而言,凡中国旅游文化上的地摊符号无一不可以成为创作“物”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创作还在继续。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又是一个借成语典故而作的作品,这种成语典故的作品重要不在作品,而是否能讲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给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听,所以《草船借箭》只是讲了一个三国时期的军事故事,如何去用草船去接受对方敌人的箭变成自己的箭。“东方学”到了中国人的手中不是将其神秘化,就是将其粗浅化。以前的“看图说话”作为启蒙教育的附助读物,现在发展到可以看“物”说话,即看着蔡国强《草船借箭》的装置,说着“草船借箭”的成语典故。至于蔡国强对这作品的解释就如他的《文化大融浴》的解释一样的浅陋无比,说它为中国之船借西方之箭,但问题在于这种借鉴不管怎样,船还是中国船,箭还是西方箭,既无再造中国船的可能性,也无再造西方箭的可能性,这种固定符号的中西二分相加的用法一点都没有文化学上的当代性。而且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中国“成语典故”做出很多很多的作品,比如用火烧一堵墙,就叫“火烧赤壁”,象征着中西方文化冲突。有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一个中国人作出结拜的姿势,就叫“桃园三结拜”,象征着多文化交流。让一只鸡在叫,一只狗在偷东西,就叫“鸡鸣狗盗之徒”,象征着一个策划人和一个艺术家在一起工作。

当蔡国强的《收租院》在1999威尼斯双年展上再次成功时,正是这种“东方学”在展览政策上的再度成功,因为西方策划人需要向西方人讲述这种“东方学”的故事,蔡国强就可以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替西方人讲述这种故事,使在西方范围内的“东方学”变成正宗版的“东方学”。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再用所谓的后现代“挪用”这个概念来证明蔡国强《收租院》的意义,“挪用”只是一种后现代方法,它意味着要看艺术家在“挪用”现成品时怎样进行言说,而在言说中怎样改变其原有“物”的属性。即,如果蔡国强用《收租院》言说一个新的内容,那它就会使《收租院》文本发生意义的转换,也就很好地利用了艺术中的“挪用”概念。然而蔡国强只在复制《收租院》而并没有言说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和新的内容,《收租院》复制就成了他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收租院》的照搬,那就当然要直接与《收租院》的原作者发生著作权的争议。至此,蔡国强的“东方学”作品已经越来越不用动脑筋,只需西方权力话语怎样指点,蔡国强就怎样做。这就使我又想起了2000年最新版的“东方学”故事,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举办的“香港柏林当代文化节——香港在柏林”中,该中心的主持人就对着中国艺术家说,其实我们看中国的当代艺术象看“北京烤鸭”就够了。如果我们从“东方学”的语境来听这句话的时候,就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而且是必然的,就象其他西方人也会这样去说一样。事实上蔡国强的作品与北京烤鸭大同小异或基本是属于同一种“物”类的艺术,我们可以统称它们为“烤鸭类”艺术(北京烤鸭还有其经典性),而其推而广之的文化基础就是唐人街文化,其原材料地在中国,其呈现的是中国“东方学”的当代艺术。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看蔡国强在为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所导演的焰火背后的文化学实质,它再次证明了以前对中国文化的歪曲是在西方,而现在这个任务可以由中国本土来从事,这种文化恰恰违背了当前文化学所要努力作出的主张——文化的发展就是对自身文化中的潜意识文化的超越。无论是西方的“东方学”还是中国文化政策的“东方学”都在对“东方”进行本质主义的规定,其结果阻碍了在中国潜意识中的跨文化超越的原则,具体到东方就是,“东方不是东方”原则。就是这样,从西方的“东方学”到中国的“东方学”就是西方殖民与中国被殖民的文化政策的有效接应。西方权力话语不但要用“东方”想象来言说“东方”,而且发展到后来,要东方人完全按照西方的想象标准,让东方人作“东方学”表演。所以后殖民主义理论所举的一个经典例子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即福楼拜一次与一个埃及妓女艳遇,可是当谈到典型的东方女性特征时,自始至终都是由福楼拜在向他人介绍,而那个东方妓女却一直闭口不语。这虽然只是为了说明“东方”一直是被西方人所制作或驯化而出现的生动说法,但确实已经概括了东方文化成其为“东方”的来源,而且时至现在这故事已大有发展,因为这个东方妓女会开口了,她会说自己如何如何具有“东方”性,只不过她所说的内容就是那个西方人向他人介绍过的内容。

我们已经被文化现实所告知,长期以来,各国在文化交流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读的情况,这种误读使我们完全无法进入对“它者”的理解,现在我们继续被文化现实所告知,这在世界秩序中的第三世界中尤其严重,从“东方学”开始,西方霸权就是用西方中心的眼光去解释和限制东方文化并规定了世界文化系统中各文化形态的分布。而使这种文化在其发展中象被上了石膏一样地凝固化处理了,这种被强行封死的文化形态直接影响了第三世界公众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他们觉得东方应该是“东方学”这样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这种被扭曲的文化当作东方文化的真实并加以简单的符号化,而拿这种文化符号做作品,就成了诸如蔡国强等海外华人艺术家的流行方法。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要对这种作品作出唯一的总结,并予以肯定的话,最妥当的方向应该是为他们的作品造一个中国民俗风情博物馆,就象某某旅游景点中某某“民俗文化村”那样。

“东方学”对东方人的心理占有一直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的早期,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带着“东方学”想象而给中国的留学生说一句让中国人听了很高兴的话:你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学习,你们中国有很优秀的传统。我们可以在诸如林风眠等回忆录中看到。然后这些中国留学生就带着这种西方导师的教诲回到中国,并且改画中国画或者是西画的中国化。即被他们后来总结出的东方神韵的东西。而且这种故事又一直被我们的国粹主义者所引用,并用以证明我们的东西不但已经得到了西方人士的大力肯定,而且西方某某艺术大师比如毕加索等也要学习中国的艺术。如果没有西方的“东方学”并作为西方人士言说中国时的方法论,我们可能不会听到这种让中国人感到高兴的话,原本为了歧视中国文化的文化学理论以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西方言论,到了中国却被国粹人士反复引用,比如,当批评到中国书法有无前途时,总有人马上就会拿出某某西方人士说中国的书法如何如何地高深莫测来证明它是有前途的。学不会书法很正常,中国人在自己土生土长的语境中,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未必能够学会,何况是西方人学中国的书法,这种本来就无法作为我们认证中国书法意义的话,而在现实的有关论述中经常被他们引用。这当然是一个举例,其它的有关中国文化种类也都可以见到这类言谈方式,到了后来自然发展出了诸如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文学等等以中国文化本位来命名的种类。

这就是我们艺术的“东方学”的开始,中国文化本位论可以成为这种“东方学”有力的帮手,如果没有“东方学”作为指导,我们可能很难有在中国建立成文化本位论的可能性,因为近代化以来的中国之败,就败在中国的本位文化上,所以伤害中国文化的并不是我们一直反对的西化,文化学上就是文化的普遍主义。事实证明,这种普遍主义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健身器,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那些现代化成果说到底都是普遍主义的成果。而真正伤害中国文化的是“东方学”的文化,在海外就是唐人街文化,在中国就是文化政策中的“东方学”。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文化政策在西方霸权秩序中所起的内奸作用时,如蔡国强的事例就告诉了我们:中国的“东方学”为西方后殖民文化政策打开了大门。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说过,由于中国政府没有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保障,而使西方在短短的十年内(1990-2000)通过西方的基金会文化政策、展览体制、市场运作,写出了一部后殖民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而我现在更要说的是,后十年的后殖民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就可以直接由中国内地来推动了,如果中国政府开始用这种“东方学”标准的文化政策来支持中国的当代艺术活动的话。




i-FANG


发贴: 6941
2001-10-27 09:3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拿肉麻当有趣”——在西方殖民与中国被殖民文化政策中的蔡国强

王南溟
文章来源:Tom 专稿  




i-FANG


发贴: 6941
2001-10-27 09:3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ttp://arts.cn.tom.com/Archive/2001/10/24-45453.html


archiyf


发贴: 122
2001-10-27 11:2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archiyf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不敢随意作出评论,能否有针对性的介绍些“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学专家,让大家探讨一下-----张用和算吗?----

smlxl


发贴: 3
2001-10-27 11:4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smlx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张永和的“竹化城市”,和蔡国强的做法本质上是异曲同工。请大家关注王南溟的近期评论,张永和将在被批之列。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27 12:0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ifang您好:

谢谢你为我标明了这篇文章的出处,你的热心、及时和准确的效率着实令我感动。我也知道作为建筑评论人的您曾和王有过一面之缘。

但是我想声明的一点是:我故意隐去作者和出处是有我自己的考虑。其一就是我想让人由文章的本身,而不是根据作者,来做出自己的判断。作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艺评人王在当代艺术的评论界中还是相当活跃的。他是少数几个正面还击去年上海双年展的批评人之一,尽管他远没有您老人家在这里名声显赫。但是这种现象大家能够理解,严肃的艺术评论当然比不过大众影评类的文章有知名度。我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的看一下这篇文章,里面有些观点和方法论独立意识很强,是清醒的批评而不是简单的骂人。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是否太片面了,那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至于对建筑界有什么警示,大家会有自己的看法。

有关里面具体的一些学术案例,比如说蔡国强的作品系列,喜欢和熟悉当代艺术的人可能早在《今日先锋》等杂志上看到过,据我所知,在90年代初赵冰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艺术》杂志中的简讯就提及了蔡最早使用火药的动机。当然,ifang作为艺评人,见多识广,又在纽约采访过蔡,我想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问他,他也会不吝赐教,在这里岂是吾等小辈多言之地。至于后物派,东方学,中国性,普遍主义,后殖民,亚细亚文化模式,民俗风情博物馆,“拿肉麻当有趣”等术语的解释也一并问了ifang了事,我认为这是他的拿手好戏。ifang力当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最后回到开始的小问题,我另一个隐去作者和出处的原因是,我想等谁有兴趣知道作者是谁时,我自己来告诉他。并不是故做神秘:难道非要在看过一个叫嚣的很响的鸡之后,才会不问缘由又喜欢上,那原本已扔在一边的蛋吗?
ifang指给大家的连接是“美术同盟”的。虽然我这一篇也是从TOM上复制下来的,但是在此之前,我已经在“某人”的电脑里看完这篇稿子了。所以对这样的考据由谁来做还是值得商榷,我想请大家尊重首贴者一点点小小的权利:如果看的人知道,那心知肚明即可,无需马上跟贴张扬吧!(怎么也不用自己的观点进行一些评说)
当然,这些都纯属个人小事,虽然和本人的网上“转载”版权有些关系,但是小人不记大人过,也就算了。随便说说,就又灌了这么多水,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对不起


爱烦


发贴: 13
2001-10-27 12:0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爱烦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谢谢楼上的
KOOLHAAS编出来的“胖子”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27 12:4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以偶粗浅的视野来看,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立足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上.再往后,应该就是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了.
偶很希望的是,在这里我们借助这片文本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而讨论当代中国的建筑界的情况. 文化帝国主义和中国当代建筑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btw:
1.杜撰兄,您可以制造"悬念",但是关系到版权,至少请您在此之前表明这文章是
来的, 可以说明作者名字稍候公布之类. 微笑
2.这样一个提法,并不表明独钓坚决信仰/不信仰文化帝国主义一说,hehe,眨眼睛


独钓寒江雪 edited on 2001-10-27 12:43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27 14:0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谢谢斑竹厚爱!我并不是在制造悬念,实是因为考虑到王与我的关系,未经写作版权在先也没有转载版权在后。
关于你所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和中国当代建筑”我个人觉得需要从未来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即在大众文化研究都集中于“城市”之后,下一轮的热点会是什么?因为现在无论西方的学术领域还是中国的实践领域都在讨论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一下子成了时髦,我们不应该仅围绕着时髦而讨论学术,也不要以学术的名义令自己时髦。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也指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其中已经算是特殊的了)和西方的中心话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分裂成两个明显不同的走向,而且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它们将间断几个不同的时代。至于具体是什么,我想等我理出头绪再成文,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27 14:0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对不起试一下个人签名

bihippo


发贴: 303
2001-10-29 01:1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bihippo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是一篇深刻而且尖刻的文章。
但是如果要用这根针来扎扎中国建筑界,
却为时尚早,甚至是抬举了中国建筑。
与美术和电影不同,
中国建筑一直是个混混,
既没留洋毕业,也未自学成材。
既为西方所惑,又为东方所困。
想西方化却不彻底,
想东方化却摸不到门道。
看来时下的建筑明星还得多向蔡先生讨教讨教才是。


D+Y+999


发贴: 13
2001-10-29 21:4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O;杜撰
    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想必你对这句话的感受比别人更加深刻。
    i-fang只是标出了文章的出处,并没有说什麽。你看把你急得,又是解释又是牢骚又是让别人去请教i-fang,有这个必要吗?这倒是让人感觉你的这种做法很诬赖,纯属小人所为。
    用别人的文章来“抛砖引玉“这本身就不是诚实人的所为。(当然,这些都纯属个人小事,虽然和本人的网上“转载”版权有些关系,)我看这不是小事这是一个人的品质的问题。真是要谢谢你的表现,让大家这麽快就认识了你这样一位小人。
    不要挑起事端,发一些你自己的东西也许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
    “最后回到开始的小问题,我另一个隐去作者和出处的原因是,我想等谁有兴趣知道作者是谁时,我自己来告诉他。”这使人感觉象是你被小姐陪了你再付小费一样,哈哈哈.....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29 22:0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o D+Y+999 :
偶不认为这个贴子需要继续纠缠某种"个人所为".这种"纠缠"本身和你所批判的行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不是这个论坛鼓励的讨论模式和方向.
欢迎回到正题上来.谢谢.
微笑


Nomad


发贴: 1982
2001-10-29 23:4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各位:

王先生评张永和的文章发表后,可以在本版转载吗?“东方学”在当代建筑言论里应用的实例不多,这几年来这方面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成绩也不怎样好。上面文章用法比较笼统,恐怕以这样的理论功底,还不足以难为张永和。嘻嘻!

Nomad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30 00:2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首先声明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小人,不仅仅是小人,我在建筑上的见地只能算做是婴儿。
我觉得一开始觉得是D+Y+999兄在理解语言上少了点幽默感,没想到也许多半是ifang的一个鼓噪者而已。如下
D+Y+999

发帖: 13
2001-09-19 05:32
--------------------------------------------------------------------------------

rick
我是ifang,对不起,我现不在日本,今天下午回日本,这是借友人的电脑回贴,
关于去柏林,我想用mail与你商量。
ifang
2001.9.19

我希望论坛上以后少一点这样的纠缠就象斑竹说的那样
to D+Y+999 :
偶不认为这个贴子需要继续纠缠某种"个人所为".这种"纠缠"本身和你所批判的行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不是这个论坛鼓励的讨论模式和方向.
欢迎回到正题上来.谢谢.

不过这样的人身攻击至少不会影响到ifang的形象或被封了ID什么时间
让大家这麽快就认识了你这样一位小人。
“最后回到开始的小问题,我另一个隐去作者和出处的原因是,我想等谁有兴趣知道作者是谁时,我自己来告诉他。”这使人感觉象是你被小姐陪了你再付小费一样,哈哈哈.....

我自己的文章和你所说的诸多问题“用别人的文章来“抛砖引玉“这本身就不是诚实人的所为。(当然,这些都纯属个人小事,虽然和本人的网上“转载”版权有些关系,)我看这不是小事这是一个人的品质的问题。”都没有ifang多,确实令人羞愧。

不过最后推荐你可以去看一看此贴
http://www.abbs.com.cn/cgi-bin/bbs/topic_show.cgi?id=44797&h=1&bpg=1&age=0
看看别人是如何进行讨论的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30 01:1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的这篇文章是最近一阶段来开始的关于“艺术合法化与西方霸权主义”的系列批评之一,是就蔡国强的作品的专述文章,所以比较直接,较少引证。关于蔡的专评还有费大为的“业余的乱搞”载于“今日先锋”,和王的写法又不同是另外一种策展人式的写法。可见批评的文法有很多种。从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开始,王就代表了批评届对这一主题最为强烈的反面声音。我贴出此贴只是提供给建筑朋友此类批评模式的一个范例,作为研究问题的素材之一。也算是在一片附和声中的“另一种声音”。我们的确需要着这种跨学科的文化批评出现在建筑版上不是吗?至于读了此文的人究竟会认同哪些观点那是后话。不过,矫枉未必要过正,关键一定要自我坚持与深入透彻。

to 独钓:
对D+Y+999君的贴子回复,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想abbs论谈的网友们都不想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非话题讨论的贴子的逐词逐句的辩解和订正中吧。我不知斑竹你是如何想的。
既然已有以“撒泼”式抗议并导致封ID的成功经验,他人也可以纷纷效仿,我想斑竹也不希望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吧!
如果对所谓“自由言论”的使用限制是得不到规范化,或者无法遵循同一标准的话,我想所谓的“自由”言论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
论坛应该事先列出几种例外情况,比如说:“倚老卖老”是允许的,“言论是不适合幽默的”等等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30 01:3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杜撰 兄:
很坦率地说,不明白您想和偶说什么?
你对偶说的话,偶看了3遍还是不明白.
微笑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30 01:4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o独钓:
是吗,哈哈,那就删了吧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30 01:5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杜撰 兄:
偶向来不因为自己看不懂就删贴子什么的,hehe.
总有看的懂的人看吧.
好了,就此打住吧?否则有人要上建设版投诉偶灌水了. 眨眼睛


fansi


发贴: 34
2001-10-30 05:5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独兄你咋会没看懂?!还是装没看懂?吐舌头
杜撰是在嫌你为何不封了D+Y+999,做事要一视同仁。要不然他也要学iFang“撒一把泼”。

杜撰兄,息怒啦!何必呢?!

最近坛子里火药味越来越浓,很难安生下来讨论些什么。不来也罢。等风平浪静了再回来!

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30 13:3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只是说“某人”开了先河,斑竹们也做出了反应,因此以后就存在了这种“撒泼”式抗议的可能性。
不过谁真的会这么无聊,谁真的敢这么无聊。

还是回到这个贴子的主题吧
怎么就没有人有兴趣讨论这个话题呢?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30 13:5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hehe, 会场休息结束.微笑 请大家回到正题:
1. 中国当代建筑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2.即在大众文化研究都集中于“城市”之后,下一轮的热点会是什么?


独钓寒江雪 edited on 2001-10-30 13:58
杜撰


发贴: 1108
2001-10-30 15: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贴出另一种解读:

ifang wrote:
中国迎来自唐朝和明朝以来最辉煌的时代,上这个山至少100年以上,我亲口对安藤忠雄说了这句话,他马上向手下的小建筑家们重复一遍。因为中国人衡量时间和事物的尺度从来都是独自的,这一点决定周期的长度。

前不久我在纽约采访了中国艺术家蔡国强,他向我展示了本月20日即将在上海亚太经合会议晚会上,“大型景观艺术焰火晚会”全部方案,这是一个将在20分钟之内花掉一千万人民币以上的巨大景观艺术。中央的指示是,一定要“空前绝后”,上海政府加上“万无一失,不惜代价”,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显示强大的中国抬头,美国已经予感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崛起,一种对全世界具有挑战性的崛起,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从事建筑事业的人们,应该怎样想?应该怎样行?

只有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亿万人的才能才能被激发出来。这是一个多麽不可预测的能量。


王的文章“拿肉麻当有趣”并不是从社会性的终极关怀来否定花一千万人民币做20分钟的焰火表演不值得(这些钱可以救济多少贫困户或下岗工人什么的).而是从“艺术合法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中国现行的艺术政策中还不具备对“言论自由”的基本限定及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基金会体制的现实状况下,为什么会选择蔡国强这个在西方相当知名的当代艺术家来完成一个官方的项目,并不是从本体上对蔡国强作品的做全盘否定。
主要考察的对象还是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也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投入如此巨资,来表明中国的辉煌和强大,那么又应该用怎样一种文化政策来支持中国的当代艺术活动。

背景资料:类似的由政府和基金会体制共同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个案如克里斯多夫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等;在建筑中如私人基金会的博物馆美术馆利用了城市中废弃的工业建筑,也同样得到了政府的文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而同时德国政府也支持风情性的群众娱乐表演,比如说民间的“洋葱节”“啤酒节”等等。但并不因为啤酒是德国的特产,而使之可能成为当代艺术作品。反之则不然,这正是王文中所要揭示的西方在对东方行使他们的文化政策时标准不同的所在。

体制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建筑评论中很不详尽展开的一个方向,什么样的体制讨论也决定了什么样的本体讨论。这里的体制并不是指建筑创作的自由机制的完善。一个建筑师的作品创作是相当个人化的,比如说谈论极少主义建筑师的时候,谁会因为他们不太关注社会问题而否定其作品本身。但是如果深层次的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被转化为个人的创作策略的动机,如论其在本体上如何操作,就已经是一个应该值得怀疑的起点。

试想如果张永和没有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没有与国粹主义和民族性相关的作品“竹化城市”作品,他能够象现在这样频繁出现在中国官方的主流媒体吗?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可能请他来连篇累牍的讨论当代城市的话题吗?

那么再回到“竹化城市”作品本身,它是不是针对中国城市问题的当代性讨论吗?其所表现出来的乌托邦式的美学情结是代表着谁——哪个时代哪个阶层的文化趣味呢?“竹化”究竟是成就了城市抑或是个人呢?其究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作品还是一个“媒体”作品呢?如果没有王文中所谈到的西方的“东方学”标准我们又该如何公正的看待这个作品呢?

所有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批评家的结论都可能被后来的解读者作为可以参考的引证,而以此将批评家纳为一个阵营中的共谋者。例如鲍德里亚的“媒体就是真实”、詹姆逊的“形象就是商品”和德里克的“glocal”等言论,当然还有萨义德的“东方学”。

文化问题并没不象搞科学发明这么简单,我们不能仅仅将上述问题归结在批评家或解读者身上。因为在现实的创作环境中,除了有王文中所指出的“被西方强行拉入了他们的“东方学”领域,并匆匆培养出了一支用中国“物”作武器的民兵小分队,那些以专做中国“物”展览的策划人是这支民兵小分队的指导员。”“中国文化政策在西方霸权秩序中所起的内奸作用时,如蔡国强的事例就告诉了我们:中国的“东方学”为西方后殖民文化政策打开了大门”等现象之外,还有一些这样的评论人,不但拿着被歪曲的西方经典话语及个案来打压在中国的“普遍主义”的原创精神,并同时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来美化中国现实的社会状况,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多方位的讨好之外,对我们以清醒的头脑来认识学术的发展方向究竟能够起到什么样的实质作用?如果学建筑的人尚且无法对此使用恰当的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评述,那么又如何要求大众媒体做出专业性的判断呢?

我们需要充满着激情和不节制的言论,但更需要清醒的独立思考来展开讨论。前者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素材的平台,而后者才能真正让每个人理出一条自己的思路来。
在论坛上应该看到的是独立思考之间的碰撞,而不是矫情的泛滥。


tears


发贴: 8461
2001-10-30 17:3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to杜撰:
或许是哪位论坛的老朋友了吧:)
你所引和谈到的,正是目前纯粹版所缺失的一个层面。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BTW,这个话题是否也该转载于ABBS美术论坛同时讨论?


独钓寒江雪


发贴: 3526
2001-10-30 19:4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独钓寒江雪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中国文化政策在西方霸权秩序中所起的内奸作用时"
----很"文学"的评论方法,微笑 (开个玩笑,hehe)
实际上也就是说, "霸权秩序"这个状况要成为现实,或者说具有合法性, 一开始就应该是对象双方共同造成的.
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张永和被国内媒体作为宣传的"手段"这一事件中,
媒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面的构成是: 张永和---媒体---社会.
这样其实可以引申到媒体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说普及全民建筑文化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
1.十月话题:如何推动全民建筑文化的普及
http://www.abbs.com.cn/cgi-bin/bbs/topic_show.cgi?id=45130&h=1&bpg=1&age=0

2.关于理论,评论和历史互相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http://www.abbs.com.cn/cgi-bin/bbs/topic_show.cgi?id=48851


独钓寒江雪 edited on 2001-10-30 20:03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