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理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类似性城市-------------关于罗西(选摘)   [精华]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3-31 20:5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作为城市的产品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同时城市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并同物质基础想结合从而是复杂的文化在城市中得以继承和发展。罗西将物质片段和人的认识集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认识中的城市和意象中的城市,从此出发并结合对城市组成部分的研究形成了“类似性城市”的理论。
1城市-------集体的人工制品
罗西强调城市是一个用人工制造出来的人工环境。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集体的人工环境,此特征把城市带进了文化的地带。城市反映了人类理性的发展。作为一个结构的观点,罗西将城市看作建筑,并对城市采取建筑的手段。建筑在他的理解中包括了建筑事实,历史的建构,它包括了建筑中的精神因素。建筑作为人工制品超越了地理历史结构等与城市相关联物质的客观意义,而是具有了集体精神的因素。城市作为集体意识的实体,融合了历史和文明而成为人工的理性的产物。
2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和人类改变环境的历史的,是人类无意识的产物。人类的没个发展阶段都在不段的修改着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在文明的发展中作为文化和物质的基因得以遗传,而这记忆横跨人类的历史并间接的塑造着物质环境从而保持了环境和城市稳定的发展状态。罗西认为城市类型其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中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COLLECTIVE)的场所,“它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段所触发,过去的经历(历史)就与个人记忆和秘密一起呈现出来。”集体记忆是所有人记忆的相同部分是无意识的,它够成了人门共同的心理基础并通过他们表现出来,人的精神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从全局看,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也具有的本质电脑相似性,这构成了“类似性城市”的哲学基础。
集体记忆描述了城市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是对与功能相分离的有活力的形式的记录,例如欧洲城市已经死亡,它的历史和功能都已经结束,它已经变成了记忆之所,但已经不是早期的个体具体记忆之所,而是集体的记忆之场所,它是一种精神实在,产生于它是幻想和幻觉的场所,是一种作为转变状态的生与死的类似。罗西试图在建筑中包含着时代(过去和未来)。这是一种无言而有永恒的形式。他试图以形式制品的简洁来来唤起永恒的使用观念。集体记忆使罗西的思想进行了特殊的转化,将客体引入建筑,客体有了思想从而产生对思想的记忆。
建筑的意义在于类型,既形式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类型可以从历史中抽取,抽取的是某种简化还原的产物,简化是得到类型的基本手段。因此建筑的类型不同与一种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但又具有历史的因素。原形的观念将类型学与集体记忆联系起来,建筑是的职责就是将建筑带回到建筑现象的根源上去,并将人们心中的原形唤醒。历史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意义仍然符号今天的审美情趣,因为存在建筑中的情理结构和现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具有同构关系,人的心理结构创造了建筑艺术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结构,所以罗西认为只有建筑能唤起人们的心理结构它就是成功的。
3记忆与历史
罗西将人的整个历史作为本人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历史就是建筑作为事件的发生。类型的因素在建筑并不显示出来,当建筑失去其功能意义时,其因素才作为人的记忆呈现出来,同时形式的意义全部显示出来。时间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体,它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具体体现在类型学上。
“当形式作为一个赤裸裸的形式之时,记忆才能凸现。”所以罗西把形式的设计交与历史而不是现在。“类型性城市”的理论的中心之一就是对历史意象的充分重视。设计(形式)的逻辑是历史的逻辑,建筑形式因而在设计中显现起历史理性。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剧场”它不是意象,而是现实,是包含了各种记忆的潜能。类型学设计的建筑是延续了历史的建筑,它属于历史但又是新的“我倾向与相信,自古以来类型并不变,但这不是说实在的生活不变,也不是说新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这里呈现出历史和现实的拼贴。在这些关系中,建筑的物质形式和精神们含义统一,明确了类型学类推的设计手段。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1 11:5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怎么没人啊 呵呵 发几张图片吧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1 11:5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spike2003


发贴: 15
2005-04-01 18: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谢谢,能否多发点罗西的资料,文章,很需要。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2 23:0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今天在赶图,没时间发了 明天在发!
谢谢支持 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3 17:1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3 17:2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罗西的一些室内设计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3 21:4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今天先发几张罗西的作品,对大师先做个了解,其理论待我整理再上传。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图片:
巴西集合住宅

博戈里科市政厅

博尼苏丹博物馆

迪斯尼办公建筑群

多里购物中心1

多里购物中心2

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

广场饭店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3 21:4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卡洛.卡塔尼奥大学

拉维莱特公寓

林奈机场

维亚尔巴住宅1

维亚尔巴住宅2

现代艺术中心

住宅综合楼1

住宅综合楼2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3 22:0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是不是大家对罗西的理论不赶兴趣啊?怎么帖子这么冷清啊?
类型学对我们的设计很重要,他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建筑,建筑以地一个地方的特征是由那的事件模式所赋予的,事件模式不单单包括一个地方的生活和灵魂,于是我们知道了建筑和城市要紧的不只是其外表形状,而是由不段发生在那的事件模式做赋予的,一定的事件不段的发生重复,形成了一种特色的事件,这使我们发现这样一种事实,我们的世界有一种结构,结构是文化的一种比喻,只有文化是特有的,从某些方面讲,这就是类型另一种解释。
对于建筑和城市,类型是理性的,他的提取和转化是具有决定性的,罗西的城市建筑是基于类型的观点提出的,简单的说其提取的城市类型就是各个地方的诸多事件模式的集合。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引用YANBIRD大哥的帖子供大家学习,YANBIRD这样不算是侵权吧?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4&id=2688827&tpg=1&ppg=1&sty=1&age=0#2688827


canonrevival


发贴: 1226
2005-04-04 00:3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anonrevival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qidanei11 wrote:
是不是大家对罗西的理论不赶兴趣啊?怎么帖子这么冷清啊?

恐怕你说对了。
这个“大家”像大海一样没有方向


掌门人


发贴: 4716
2005-04-04 03: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那组室内很有意思阿。具体是什么东东?那个拱廊、镜子、投影仪的很诡异。

cup2003


发贴: 130
2005-04-04 13:2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up2003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好啊

cup2003


发贴: 130
2005-04-04 13:2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up2003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什么时候我能设计这样的作品

cup2003


发贴: 130
2005-04-04 13:2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up2003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同学们好好学习争取能为祖国设计好的建筑

hit102


发贴: 73
2005-04-04 15:0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it102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很想研究一下他的作品。但是每次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可能是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知道有没有容易上手的读本。还有,类型学算不算后现代的一种?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5 10:1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类型学不是后现代的一种,作为一类学科,它概涵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不变的因素和事件模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它在书中的观点和类型学的观点有写相似,其目的是为了揭示隐藏在传统背后的实质性因素,并认为这才是地方性建筑发展的本原,个人认为类型学只是亚历山大所总结的永恒之道的一部分,作为模式而言,它对现在全球化的一种抵抗,在国内,也是我们寻找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的开端。
中国现今的建筑还能走多远?大规模的建设还能持续多久?在国内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不远已,流给我们的是自己的探索。
可以看看这期的《时代建筑》,我感觉不错!!]
呵呵 我要走了 有要事要办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5 10:1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掌门人 wrote:
那组室内很有意思阿。具体是什么东东?那个拱廊、镜子、投影仪的很诡异。


不好意思啊
我现在有急事没时间解释 有时间单独交流啊
QQ:155141651


水上蓬莱


发贴: 14
2005-04-05 13:0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这是谁翻译的呀?

qidanei11


发贴: 43
2005-04-06 14:3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Aldo Rossi's Acceptance Speech
Today is a very special day, and it is with a great pride and joy that I accept this prize. However, in some way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receive this prize. In a way, I feel like a school boy who is about to take an exam. A moment to recollect. A moment of guilt. A moment of truth.
I als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meditate on my architecture. I will not bore you with a minute anylysis; just a few words.
I have always felt that my architecture is timeless. I hope that this prize bears witness to that thought. I have always stayed away from the gossip that surrounds groups, school, magazines, newspapers, architects, and so on. But above all, I have always rejected styles and fashions.
I am not obsessed with architecture, but I have always tried to make architecture in an honest way, like all those that honestly practice their profession. Like the stone masons or workmen who build the cathedrals, the factories, the big bridges, the big works of our time. Searching for truth in my profession, I have ended up loving architecture. Maybe it is a simple but strange satisfaction that makes one love his own profession. So let me call it "cara architettura," or in English, "dear architecture," or with your permission, "darling architecture."
I have never believed that any profession could be disjointed from culture, and, for this reason, during my youth I had the privilege of sty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architecture, and I was happy to find significance in those studies.
But today I prefer to design and build, and I am fascinat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countries. It is as if all the cultures of these diverse countries make up my architecure and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whole. A unity that has the capacity to recompose the fragments of those things that were originally lost. Like many architects today, I am working in many places around the world—in Italy, Germany, England, America, and Japan. This is a sign of a new architecture that supersedes style and personal character, a universal architecture.
I'd like to speak about something like a contam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We live in a time similar to the period of Palladio, when 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city, of this country, made a special contamination in Russia, in England, and in America. Every building is the sam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different. For this reason, I believe in a great civic architecture that has the capacity to recompose our cities, making our lives more free, more visible, more beautiful.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y work I have been helped by many friends. As friends, I would like to thank Mr. and Mrs. Pritzker who have honored me with their prize, and the members of the jury, who represent a part of our modern culture. And I'd like to say a special thank you to America—the first country to recognize my work—and all the young students who filled the American universities during my lectures, and the American press, like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ime, which published a lot of beautiful articles.
Ringrazio particolarmente (special thanks) to Signore Agnelli for the opportunity to enjoy the ceremony here at the Palazzo Grassi, in this nice building with the beautiful restoration done by my friend Gae Aulenti, and in this city of Venezia, where I have worked as assistant professor, professor, director of the Biennale, and architect. The city where I built the happy and unhappy Teatro del Mondo. The city where I have lived a great part of my life.
In conclusion, I thank all of you and I hope to be able to continue in my work with the same dedication and persistence. And honor it, this prize, which I have received today.
Grazie, thank you.


FrozenThrone


发贴: 73
2005-04-07 09:0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好像都是很早期的作品,不错
期待中。。。


编号47


发贴: 60
2005-04-12 09:2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编号47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象这样的好帖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

hit102


发贴: 73
2005-05-26 15:3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hit102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qidanei11 wrote:
类型学不是后现代的一种,作为一类学科,它概涵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不变的因素和事件模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它在书中的观点和类型学的观点有写相似,其目的是为了揭示隐藏在传统背后的实质性因素,并认为这才是地方性建筑发展的本原,个人认为类型学只是亚历山大所总结的永恒之道的一部分,作为模式而言,它对现在全球化的一种抵抗,在国内,也是我们寻找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的开端。
中国现今的建筑还能走多远?大规模的建设还能持续多久?在国内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不远已,流给我们的是自己的探索。
可以看看这期的《时代建筑》,我感觉不错!!]
呵呵 我要走了 有要事要办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呵呵 谢谢你。做建筑,做我们自己的建筑,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我曾经写过一篇essay,提出了探索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找到探索的方法。也许,你给我指了一个方向。


阿呜


发贴: 54
2005-05-28 18:4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上面的发的英文,看都没有看过,我直接略过了:法文阿,法文,基本把我的英文全部赶走了……55555……

看了楼主的介绍,加上前几天这位大师在我们学校做的报告:对他的理论有了些了解。

不过觉得他的理论就是变相的康,这种所谓的集体记忆,不就是叔本华的所说的存在主义、康的order,还我们伟大的《老子》中所阐述的“名”么?只是他在其上加上了记忆因素,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可是终其所诉,这个因素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是名的长期存在么?

理论是对的,也是老的。


阿呜


发贴: 54
2005-05-28 18:4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楼主发的城市是Amsterdam么?

go to first page go to previous page  1   2  go to next page go to last page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