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 评论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请各位前辈谈谈建筑师王昀先生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01 20:0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01 20:1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简单的介绍一下,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95年日本东京大学院工学硕士,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院工学博士,期间周游世界研究人类聚落现象,寻求人类、环境、建筑、艺术的和谐。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建筑系研究中心副教授,并且创立“方体空间工作室”任主持建筑师。
  王昀,寻找建筑的原生态

  现在是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同时又是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的王昀,2001年冬天从东京回到北京。王昀既是学者又是建筑师,他在东京大学完成了关于聚落研究的博士论文。对于聚落问题进行研究,是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的传统,我们今天熟悉的著名建筑家如伊东丰雄、原广司和山本理显,都曾经在学生时代对世界聚落做过系统调查研究,这些研究成为他们日后建筑设计的基础。
  在回国之后的近三年时间里,王昀曾在北京大学开设了聚落研究、空间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等课程。那么有人会问,研究聚落的意义在哪里?王昀认为聚落研究是寻找建筑设计的“营养源”,那些构成聚落的因素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设计,而是生活方式的需要。他的研究方向在于寻找建筑的原生态。
  除了关于聚落问题的研究外,王昀主持的建筑师事务所——方体空间工作室——到2005年底将有五个项目竣工,这对一个刚刚成立两年的事务所来说是坚实的跨越。
  卢师山庄别墅A+B已经在北京西郊走出地面,它是以57栋住宅所组成的别墅区中的开始。卢师山庄会所也是在同一个区域中,是区内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大厅与室外以整面的玻璃幕墙相隔,室内与室外之间互为对象,对景与互位关系是这幢建筑设计的主旨。
  在王昀的新项目中,北京百子湾小区中学校也是一个让人期待的项目,这座将坐落在北京市东郊的学校呈一字型,中间有一个长条型中庭,坐落在学校的一层屋顶上,整个学校建筑为3层,中庭空间的设计唤起人们对于中国西北地区下沉式窑洞空间的联想。
  王昀的建筑研究中对于生活方式的侧重,已经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有所体现。

——建筑艺术设计师王昀的自我言说

  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屋、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人的欲望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来平衡的,需要通过建筑空间来实现这些潜在意识的情感趋向。建筑可以提高到艺术的层面来进行理解。当然,建筑又绝不同于一般性的艺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不仅具有平面的视觉效果,更应该在空间上做文章。好的建筑可以对人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引起人内心深层次的共鸣。

高品位的建筑,不见得一定意味着高成本

  建筑是一个由三维空间构成的对象物体,空间本身是它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建筑好坏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那些外在的肤浅线条,以及一些装饰图案来进行判断,这样做也是无法理解真正的建筑的精髓。我们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建筑产品的好坏。

  高品位的建筑,不见得一定意味着高成本。这就如同普通人与雕塑家同样做一个作品时的问题一样,所用的都是普通的黏土,但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差别就在于创意与设计。同样地,从一个普通建筑到一个建筑艺术品的跨越,并不见得一定在于建筑的成本,也许物理上的成本是没有什么差异,但设计与创意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时造价不高的建筑,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被客户广泛认可,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建筑设计重要的是要设计生活

  要作好的建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对理论进行细致研究,还要能经常地去体验好的建筑,需要理解生活。一个建筑的完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住宅建筑的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建筑设计重要的是要设计生活,而不单纯地给房间划分一个平米数,房子内部的空间序列,房间本身的尺度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忽略居住在建筑中的人,因为人才是建筑的主人,不了解人,是做不好建筑的。

朴素的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思想,给我们带来深沉的震撼

  从我接触建筑到现在有二十多年,大学的生活是在国内度过的,在中国建筑与城市改造最为激烈的九十年代,自己去了日本留学,90年代这十年几乎一直处于游学和思考之中。这段时间里我的主要兴趣是对于世界各地的传统的聚落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对传统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聚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非常动人的建筑,而这些建筑所采用的都是当地的最普通的材料,使用的是我们现在觉得已经非常落后的技术,但是却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于我们现在很多建筑的高额成本投入、高技术支持,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建筑那么得体,恰当,有味道,他们用一种朴素的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思想,给我们带来深沉的震撼。

城市的共同幻想是复杂多样的

  现代的城市在建设的时候,往往不存在传统聚落中人们所持有的那种单一的共同梦想,当然也可以叫共同幻想。而且对于城市来说,共同幻想是复杂和多样的,尽管这种共同幻想的多样性,会带来城市的丰富性。但是,如果这种共同幻想仅仅依靠肤浅的形式和装饰图案来加以丰富和表现的话,城市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建筑建造出来,是给广大居民来使用的,而由谁来体现这些居民的共同幻想,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开发商作为资金的最大拥有者,在房地产开发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能否用个人的审美取向,来代替整体的想法的确应该值得探讨,而作为建筑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业主,难道会一直作为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吗?这种潜在的问题是导致现在房地产市场很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设计师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实际进行设计时,会遭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曾经设计过的一个项目,决策者包括开发商和政府的官员,最后特别是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由谁来决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行政部门掌握着政策审批权利,很多部门的成员都有把建筑看成为一种政绩的心态,他们认为盖的越气派,越豪华越好,而开发商一方面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经济的因素,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设计师在这里就只能处于第三位。设计师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应该的重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对于建筑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使建筑本身承担了太多的非建筑的东西。由于几方面的错位关系的存在,产生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代表作:

美善大楼改造方案入选世界著名建筑杂志《A+U》经典中国建筑项目。

北京石景山财政厅培训中心建筑设计方案模型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01 20:3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2005/9/26(文章来源ifang)
西山下的现代聚落——王京卢师山庄新作

方振宁/撰文摄影

西山下

北京西山八大处的附近,一个原是北京建工集团疗养院的地方,现在变成一片有着三万多平米五十几栋别墅的现代聚落。听王昀说这个项目已经很久,模型也在展览会上看过,但是形成规模出现在眼前还是最近的事情。

这是一片只有两层的低层住宅,外观看上去非常朴素,大部分都是一色清水混凝土,有些白色墙壁呼应其中。周围都是绿荫,有人工河流位于南侧。两层高,好在哪?好在他不和大树争高低,这样,树,就成了建筑的帽,房子掩在其中。如果登上西山,那么这片房子就好象掩映在树丛中。

当我一下车,走近这片住宅,看见两条平行且东西相通的内街,还有被房子围合着,同时又有着聚心力的且是虚空的中心绿地庭院,然而围合的房子就变成了墙,加上所有开门都朝内的格局,我想,这里一定有王昀的智慧。因为这格局,特别像他在东京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小区住宅的设计,加上他又是传统聚落研究家,我得到的回答果然如此。我说,好了,就把它定位为“西山下的现代聚落”。

共同体生活方式

所谓聚落,就是一种共同体式的生活方式,其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通过这种个性的存在,明确它的所属和得到认知。我觉得,北京有那么多小区、别墅群、集合住宅,但是没有一个和“卢师山庄”有着类比性格。这就是我们观察“卢师山庄”的视点,它是有着1300万人口的北京的奇特点群。这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构思的最初阶段,开发者和设计者共同协议的结果。

卢师山庄的房子数量只有五十几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聚落。王昀曾在世界各地调查过聚落,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合适居住的尺度是五十几户人家到六十户人家,这么一种尺度,是非常普遍的小聚落的概念。之所以把“山庄”的概念融合进去,就是欣赏山庄的意境,这恰恰是一个迷你小聚落的世界。

同构关系

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描绘聚落更让王昀兴奋,他不停地讲解聚落和卢师山庄的关系。他说:现在每个住宅里面用房间围成了内院,中间是一个虚空的空间。这样使得这个聚落从总体到每一个房子,都是一个同构的关系,即是一个所谓构造相同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街道,也有中心的绿地,然而话题说到王昀的设计,即位于山庄入口处的一幢会馆,以及被叫做“王”和“后”的两套面积相等,功能相异的样板房。这个会所的设计手法、高度和位置都有着一种统帅气质,所以他在整个聚落当中有点像村长的家,或者叫聚会所。

我们可以把那些街道和四合院加以联想,如果说山庄贯通的街和胡同有一种意向,那就是胡同的截图,实际上它更像某一个聚落当中的通道。

会所——山庄的舞台

我们把“卢师山庄”定为“现代聚落”,那么它和传统聚落一定要有可比性。王昀的考察认为:传统聚落当中实际上有两大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街道,一个是建筑。街道起着交通空间的组织作用,它是整个聚落的筋脉和血管,而房子仅仅是它的器官。现在这些小街道,组合起来构成了整个山庄的筋脉关系。另外,聚落里还要有许多虚空的地方,即是在筋脉之间一定要有广场(空场),在设计卢师山庄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让山庄起色的是那个大会所,通过通透的面向虚空绿色庭园的大玻璃,体验者会意识到会所是整个居住区当中的舞台。从绿地上看过来,人在里面来回行走,显然也是一个舞台效果。如果从会所里面向外看,看的又是一个随四季不断变化的风景。会所的大厅巨高,设计者是把它作为一个立体空间广场来考虑,人们通过缓缓的坡道可以上二楼,随着步移,人的视线会不断抬高,从而可以看到室外的场景,这又是中国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发酵。

此外,会所的二层有一个联接三层的旋转楼梯,它非常孤独和吝啬,吝啬是指只能一个人上下,然而孤独有时又是那样让人聚焦,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它是通常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楼梯,又是多么的业余。

会所的西面由垂直通透的玻璃做成,这些竖向分割的玻璃幕墙有一米八宽,七米高,连续长度为20多米,这种富有韵律感的布置,可以造成中国屏风一样的感觉和意境,随着人影的移动,玻璃幕墙就成为一个富有动感的巨大屏风。

集合的力量

趁着还没有完工,我们可以随便登上屋顶,看到如此平坦,风格一致,素朴的构成,一揽便感受到集合起来的力量,这又是聚落居住形式所具有的特征。大会所的存在,对山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阶层的象征,然而他和传统聚落不同的是,会所即有着管理功能,同时又是一个公共大平台。

当我知道王昀另外两个得意之作,“王”与“后”的面积是这两个山庄里最大的宅子时,真的感觉奢侈,这不是建筑师的责任,而是现阶段致富者的欲望归缩。山庄中的普通别墅地上地下加起来,大概是三百多到四百平米不等,然而“王”与“后”地上地下加起来有八百平米,应该说是豪宅。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别墅,大都还是简单的三室一厅,或者放大成为五室一厅或八室一厅,内部空间仍然非常贫乏,即没有可以供居住者享受的有质量的空间。针对北京居住空间简单贫乏的现状,王昀将他长久以来在聚落的探访中得到的空间体验,和对建筑空间梦境的理解,投射到他经手的空间中去。

投射唤起记忆

这种投射的结果可以唤起记忆,在这里走过的人会联想到,好象是他们家门前那个大台阶下面,曾经有个船过来。如果是矿区长大的人,走在这个楼梯的时候就会联想,好象是走在小时侯走过的一个斜坡。因此,建筑师在对空间还原抽象化之后,相反会让人家产生丰富的联想。不同的人走到这个场景,会诱发你童年或者某一个风景的回忆,这就是王昀设计的目的。这种不确定性的空间场景,会勾起你的那些回忆,把人的那种回忆联想起来,把你的那个经验调动起来。生活在有限的空间中,但是永远不会厌烦,永远会感觉在这个空间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验。

挑战极限

我不知道传统聚落中有哪些技术因素值得称道,但是我对王昀所做的会所的技术性挑战感到好奇,因为你不能想像,这个有着1600米左右面积的会所,它的西立面玻璃幕墙,是由25米宽,11米高的巨大玻璃组成。最高的玻璃有7米高、1米8宽,连续二十多米长富有韵律感的幕墙,形成一扇巨大的屏风。

当初,关于这扇玻璃幕墙能否成立,为论证它的技术坚持整整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有好几家公司的工程师出了无数个方案。但是王昀只坚持一条,就是必须严格按照建筑师的分割和比例来做。按照玻璃幕墙公司的说法,就是这是在挑战中国目前的玻璃幕墙安装技术和设计水平,所以就是在挑战极限。

中国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建造量,但是世界上没有人会夸奖中国的建筑施工水准,因为因为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要求非常精细和严谨的态度,也就是说通过施工可以看出你的综合国力,包括国民素质和财力等等,建筑最后的竣工状态就是建造的最高体现。从而优秀的现代建筑就不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而是要看技术是由谁来买单。

难得好甲方

谁都知道,在建筑这个行业中,开发商是甲方,建筑师是乙方,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好的建筑最终能否忠实原设计,需要找到好甲方。所谓好,就是能够理解和让建筑师最大限度发挥他的才能。

当我第一眼看到卢师山庄时,就有一个疑问,北京还有能够接受如此格调的开发商?我把这个疑问留到最后去问乙方。

我得到了很难听到的回答,因为从中国建筑师的口中很难听到对开发商的赞扬。王昀说:这个项目的开发商,不像别的开发商那样急功近利,他跟建筑师的配合非常融洽。所谓融洽有两点:首先是开发商没有风格要求,他只是说,我们要在北京做一个有差异化的作品,就是说要做一个和目前北京建筑市场上所有的东西都有差异性的建筑,这是开发商对我们提出来的最大的要求。

其次,是开发商在过程当中非常尊重建筑师的设计。他尊重建筑师的对空间和造型的比例关系,因为他认为这是建筑师的专业。因此开发商只是起着一个代理未来客户的监督者的作用。比方说,设计师把厨房设计得这么大,他会去看很多的楼盘,到各个地方去收集这些资料,然后问:“你这个卧室是大了?还是小了?”,“你卧室的厕所放在这个地方是否合适?”,他会经常用这样一种疑问的方式来向设计师提问。包括一个门牌的大小,开发商会先听建筑师的意见,然后他再做判断,即他作为一个潜在的客户群体,是否能否接受。王昀认为构筑这样一种互相探讨问题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们还必须留意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开发商毕竟不是一个私营的开发商,他的背景是北京建工集团一家有实力的大型公司,但是整个实力表现不是有钱,而是表现在各方面协调能力和关系。只是举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为例的,如果你有些技术上的问题做不了的,他可以想办法调动集团的所有力量出面来做。

再见山庄

其实,我来到卢师山庄,许多工程用围幕还没有卸下,鹰架依然,我想看到白色的会所和“王”与“后”两个样板间赤裸的状态,建筑的中间状态往往给人以震撼的效果,因此,建筑的过程远比完成更为重要,对不起,再见了山庄。






花落萱


发贴: 1
2005-12-01 22:4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先声明, 我不是前辈。王昀老师曾在我们学校做过演讲,巨有感染力,特别是关于聚落和迷路构造那部分,当时在场的大部分同学眼睛都没离开过他。
接下来的设计作业,很多同学都采用了聚落的概念。后来找了他的几本书看,可惜的是都是译著,没看到老师自己的著作。
老师还给看了自己家的照片,感觉~~~~~很理性,有时候我觉得太理性了些。
不过他还是我很尊敬的老师啊。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02 18:2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聚落也让我很感兴趣,以前十分喜欢荷兰的MVRDV和日本的西泽立卫,他们对空间,材料,人的行为的尝试让我觉得很激动,原来建筑还可以这么做,一下子就把我的思路激活了,后来有看台湾和国内的建筑师,发现有好多建筑师都很有自己的追求和令人尊敬,不过感觉一些人和国外拉不开距离,这期的《时代建筑》就不觉得有多好看,像柳亦春,王澍,王昀,朱涛等等,与西方保持着距离,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中国本身就有力量》,比如当今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本身来自中国内部,20世纪初,毛泽东已经看得很清楚,马克思在西方的理论中国并不适用,我认为而现在这个力量就是社会剧烈的变化,与其人云亦云地说这不行那不好,(或是怨天尤人,这不是有作为的人表现,)还不如保持沉默,静下心来好好的观察和思考,王昀就是这样的人,聚落本身就是对空间和行为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同妹岛和世,库哈斯,在思考相同的东西

洋力威


发贴: 140
2005-12-08 17: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作过讲座,听后大家都觉得心里一亮,对于聚落也有了新的认识。好多同学都开始关心起了聚落的问题。希望大家关于聚落能够多发表
一些看法和体会


wt2000_95


发贴: 6
2005-12-10 21:2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wt2000_95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对于我来说王老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敞开心来交流的好朋友,非典过后我在王老师的工作室实习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帖子里第一张图片里那栋白色的别墅就是我实习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王老师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是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建筑,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这里我想对王老师说一句:“谢谢您。”
可是后来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我与王老师是去了联系,期间去过几次北京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来得及去看望他,如果有哪位前辈知道王老师的联系方式希望您能告诉我,我同时也对您说一声“谢谢”
我的邮箱:wt2000_fl@163.com
fanhui2000wt@163.com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11 11:4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wt2000_95 wrote:
对于我来说王老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敞开心来交流的好朋友,非典过后我在王老师的工作室实习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帖子里第一张图片里那栋白色的别墅就是我实习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王老师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是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建筑,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这里我想对王老师说一句:“谢谢您。”
可是后来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我与王老师是去了联系,期间去过几次北京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来得及去看望他,如果有哪位前辈知道王老师的联系方式希望您能告诉我,我同时也对您说一声“谢谢”
我的邮箱:wt2000_fl@163.com
fanhui2000wt@163.com

王昀先生的方体空间工作室不是跟星胜在一起吗?你可以看看星胜的主页啊.我特别想听听你在王老师那儿实习的体会,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吗!我十分敬佩王老师的对待建筑的态度,和他独特的视角,
我邮箱是archfan@126.com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11 11:5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转载) 振宁/策划·摄影
受访者:王 昀(方体空间)
采访者:方振宁(文化批评)
时间:2004.5.13
地点:北京朝阳区

方振宁:(以下简称方)你从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到北京大概两年多时间吧?按现在流
行的说法叫做“海归派”。你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聚落研究,在还在日本做过
住宅,也有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你的研究和你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的设计实践有没有
什么关联性?你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学者,两者是怎么一种关系?我们特别想了解 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王 昀:(以下简称王)我在东京留学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我主要精力是进行
聚落调查,聚落调查一方面是关注这些没有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建造
的建筑,同时也是希望从一个世界范围,对聚落整体做一个比较研究。另外,建筑设计
和建筑师的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和建筑师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感觉那个10年
走了各地很多聚落,这包括中国和世界的聚落,这些调查和研究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相当大。

方:你除了对柯比西耶的建筑进行过考察之外,还看了很多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史上有名
的一些建筑,特别是意大利的合理主义建筑,这些建筑有没有对你的设计产生直接或间 接影响?

王:接着刚才的话题,建筑师的创造和经历非常有关,所以我感觉不光是看传统民居建
筑,同时要关注没有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还有一点要看经典的作品。最早看到很多欧洲
现代建筑的图片,都是非常精美的新建筑,在实地观察了以后发现,真正打动我的还是
那些二十世纪20、30年代设计的近代建筑,这些建筑在我的作品中多少有一些影响或者 能看到一些痕迹,这些恰恰是经验的一种表达。

方:你从日本回到北京之后,首先是进行教学工作,比如在北大的建筑学研究中心,你
是边做建筑设计边教学,这两者的关系你是怎样处理的?你是怎么向学生传达自己的设 计思想?

王:建筑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大家来学校学建筑,必须跟实际发生一些关系。从
这个意义来说,我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从理论方面,而且从理论方面对设计进行探
讨,更重要是进行实践。因为设计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是跟甲方的交流,
同时还有要处理很多包括技术上的问题,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每个环节都需要把握
和深入的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不光是理论上的,更要注重学生亲自去看这些建 筑。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刚才说的聚落的研究,我在北大是教聚落研究这门课,希望带一些
同学在聚落中,不仅在课堂上尤其是实践中体验聚落的空间,我觉得这点是对同学下一 步在将来成为建筑师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方:谈谈你现在手中的几个项目吧,你有几个项目正在同时进行,已经完工的是两个不
太大的建筑,一个是你自家的室内改造设计,另外一个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前厅增建设 计,能不能从你自家的改造谈起?

王:我回国的时间比较晚,现在从到北大教书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两年的时间一方
面在学校进行工作教学,另一方面关注做一些实践的活动。我目前做的项目在这次展览
会上大家能够看到,但最近两年盖起来的项目基本就是我家的改造,还有你说的那家公 司门厅加建的项目。

从家的设计来说,我是这样考虑的,建筑师没有业主,建筑师自己就是业主,同时在做
的过程中,建筑师几乎完全把自己的想法、经历和自己对建筑的理解,通过空间设计表
达出来。虽然我的家面积很小,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间,按照一般的住宅处理,特别是
在国内60平方米的空间并不是很大的空间,分但是怎么样在很小的空间里面,让空间变
得非常丰富,同时能把建筑师的想法在空间中表现出来?我把这个小的空间命名为“60
平方米极小城市”,这极小城市反应出空间构造和空间布局,都是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再
次表现,或者说是在这个小环境中的投射,基本是这样的意图和想法。

方:你怎么理解城市的构造,因为你说家的改造是很小的城市,如果是城市,那么应该 具备怎样的系统和基本元素?

王:聚落是昨天的城市,昨天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现代的城市是从本质没有大的区
别。家是人居最小的构造,家和聚落和现代的城市是有同构关系,既互相之间在表现形
式上不一样,但是构造是一样的。家里有起居室,我认为可以对应城市的就是城市中的
广场,包括聚落中小的广场,家里同样要有街道,家里面要有卧室,在城市里面我们有
住宅,包括旅馆,都属于人起居、就寝的地方。家里有餐厅,城里也有餐厅,从本质来
说家就是最小的城市,城市也是一个最大的家。从这样的构造理解的话,这两个东西是 完全一样的。

方:你现在手里正在进行的几个项目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学校的设计,从最开始
做的室内设计和前庭的设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小区和公路建筑设计,这些项目对你来 说有没有面临什么新的挑战?

王:家建设计也好,包括学校还有停车场也好,从工程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面临同样
的业主,甚至有些工程的周期都是一样的,我需要同时解决工程和设计上的问题,然而
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既在使用的功能上面可能多少有一些差别。比如从建筑师设计的角
度来讲,它要表达建筑师的固定概念或者是设计的理念。我认为这些东西并不是有意 做,而是无意的流出。

比如学校的设计有一个中庭,这个中庭就是源于对山西的一个聚落—窑洞—设计。我去
这个窑洞的时候是兄弟两家在地下挖的连通的窑洞,那个窑洞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窑
洞中间所有的家庭起居包括生活全在这里面,我是力图把窑洞的空间体验的东西在学校 里还原出来。

方:除了这些设计之外,你还对中国羌族的建筑进行过调查,还有最近你也带学生调查
北京郊外的古崖居,能不能谈调查过程?还有对这些建筑价值做一下评估?

王:我对羌族建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既1997年左右去的。当时也是
在画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就决定对这个地方进行调查。有几点给人得印象深刻,其中
一个就是中国过去的建筑中,空间很少有迷路式或者是迷宫式的构造,聚落构造是非常
直白的,我们普通的住宅也就是一明两暗,聚落也是这样的,街道广场非常清晰,构造
非常清晰。但是羌族是不清晰的,是迷路式的构造,这种在中国非常少见,这种构造有
方位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以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以后,空间迷路式的构造给人体验的感觉 是深刻的。

最近我带学生去北京的郊区调查了古崖居,那么古崖居给人印象深刻在哪里?就都是在
山上挖的洞穴式的居住,我调查过世界性的聚落,我感觉它和土耳其的聚落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尽管栖息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感觉在山洞里
挖的不是挖出来圆的空间,在山上挖的是矩形的空间,这个充分反应出来在设计的时
候,理性的成分在聚落中表现的非常充分而且非常强烈,这点对我下面的工作和以后的 工作会产生一些影响。


那位有王老师的作品发上来共享一下吧!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11 12:2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洋力威 wrote:
王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作过讲座,听后大家都觉得心里一亮,对于聚落也有了新的认识。好多同学都开始关心起了聚落的问题。希望大家关于聚落能够多发表
一些看法和体会

我也是,觉得以前的老前辈研究民居啊.什么啊,很容易陷到细节里面去,并且好象在给先人做总结,多了就觉得没意思了,而王昀以聚落的视角去看待,的确在国内是耳目一新,虽然在日本也有,这种方法兼顾了.空间,行为,社会等问题,我刚看到王老师的相关研究,你听讲座时录音了没有?谈谈你的看法吧!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11 12:3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昀:
游走于聚落不只是一种瘾
中国房地产报 2005.07.18

曾有人问新西兰登山家爱德蒙何以如此热爱登山,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如果拿类似的问题,去问死心塌地爱着聚落建筑的王昀,说不定他会沉吟一下,也扔过来这么一个最顺理成章、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回答:因为聚落在那里。

以上只是联想和推测。在采访中,我没有直接问王昀这个问题。因为还没等我把话题按部就班地切换到有关聚落的问题上,他自己就将话题拐到这里,开始侃侃而谈。在这个话题里,他始终兴致勃勃。

谈到对聚落的探访,他喜欢用“游走”这个词。这个词使人感受到一种自在、独立、敏捷和恬淡的意味。

采访前,看到照片上的王昀高高瘦瘦,面容有些冷峻,以为他是很“酷”的人。7月的一个下午,在王昀那间20平米左右的“方体空间”工作室里,身着黑色T恤的王昀很忙碌:吩咐同事工作事宜、接无数个电话、答复某些问题……他对任何人讲话的语调都是温和,甚至谦和的。

王昀说,没有思考的建筑师只能算是个工匠。而他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常常凝神停顿一下,说:“我总在想一件事情,就是……”

聚落是建筑师的“牛奶”

我问王昀,从师承来说,哪些建筑界前辈给予他的影响最深,希望他能列出一串响当当的名字。岂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聚落建筑给了我最多的营养。”

王昀与聚落的渊源要追溯到上大学时。1981年,王昀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专业。当时国内有关于民居的研究。在建工学院读书期间,受到老师的影响,王昀就很热爱这门研究。毕业设计时他还去丽江做过民居调查。

1985年,王昀本科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担任助教,直到1991年,他赴日本,于东京大学求学,攻读硕士和博士。

说到去日本的初衷,他说:“当时就有一种热潮,想出去看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文化、建筑和生活上,跟国内到底有多大的距离。”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杂志看到很多日本建筑,觉得那些设计非常精彩,很有造型感,于是决定去日本“看看”。

至2001年回国,10年在日本的时间里,王昀是在东京大学的原·藤井研究室留学。这个研究室非常关注聚落研究,进入研究室后,王昀对聚落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与以前的民居研究不同,聚落研究为王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国内的民居研究更多地关注建筑本身,比如个体建筑的构架等。而聚落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和乡村的总括,它更为关心的是一个村落的整体。墙、屋顶等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聚落研究更关心的是人的空间体验。“聚落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贯穿居住文化的始终,那里有人类对生活构想的最初形态,有最真实的情感,是人类和自然最和谐的联系方式。”

“作为一个调查者,到这个聚落中去游走,人对建筑的直观感受、人与建筑的对话和人对建筑的理解,这是聚落研究的着眼点。”王昀解释说。

1991年至2001年间,他用积攒下来的钱去考察了欧洲、非洲和地中海的许多聚落。

“我去调查的一般还不是那种列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里大的村庄,而是那些自然形成的小村落,可能就几十户人家。在那里你会发现人在自然居住状态下的生存法则,那是根据人身体的韵律、节奏、感觉和内心情感决定的尺度之间的关系。房子盖多高,建筑之间的距离有多大,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盖房子,这个是最有意思的。”

那10年中,与其说东京的生活经历对王昀有大的影响,不如说那时他有许多去看聚落的机会,这对他后来的建筑思想有非常大的改变。

“东京的建筑,工程的价值很高,艺术的价值我并不觉得太高。那些聚落,看起来好像很脏很乱的地方,但是那些建筑的艺术价值往往很高,这点在我调查国内、地中海和非洲的聚落过程中感触特别深。”

“空间体验”是王昀一再提到的,这也是聚落给他的最大启示。

“我在空间中游走,要体会到这个建筑师的设计意图。这个意图是不需要用嘴说的,是用空间来表现的,进去之后,就是在与这个建筑师对话、交流。对一个建筑师来说,体验不同的空间非常重要。这种经验会化为自己头脑中空间意识的一个部分,然后再将这种意识投射到你的设计当中去。”

他在北大对他的学生也一样不遗余力地强调这个观点: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最重要的就是经验。譬如说,许多人学过物理化学,可能后来时间一长,那些具体的知识都忘掉了,但是那种经验是忘不掉的。而有没有学过物理化学,那绝对是两回事。他认为,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空间体验是建筑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来源。聚落就是建筑师的“牛奶”。

王昀现于北大教授聚落研究的课程。他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他的经历和他对建筑的体验过程,不再走弯路。

因为经费问题,他们现在不可能去太远的地方,去年以来他带学生去做了两个研究。一个是古崖居调查,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去实测。“当你在那建筑里转来转去的时候,你理解的不是那个房子,而是理解建造古崖居的人的观念,是在一个空间中去理解一种思想。”王昀说。

关于古崖居调查,王昀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在山洞里不是挖出来圆的空间,是矩形的空间,这反映出在设计时,理性的成分在聚落中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且非常强烈。

另一个是今年3月做的天津旧意大利租界区的调查。研究报告后来发表在《建筑业导报》上。调查之前有同学说,小洋楼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去调查之后,所有的人体会非常深刻,“真正去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他们发现当时建筑师的作品有许多奥妙之处。关键是,你不是去看小洋楼去了,而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师进行一场交流。”

有没有可能用最简单的建筑语言去表达最复杂的理念

一些业主对于王昀的设计方案颇有微词。他们会这样批评:“你没有认真给我画图。线条这么少,就这么一个方体,就来收设计费……”

好在王昀对这点很看得开,他不希求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文化有冲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没法不引起争议的。

“我想总会有些人喜欢我的方体空间做的建筑,甚于喜欢多棱角建筑。”

2001年回国之后,王昀发现,国内的城市建筑已经有非常多的变化,很多都在造型上刻意求变。然而从做聚落调查开始,他一直试图去思考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用最简单的建筑语言去表达最复杂的理念?

“在过去的中国建筑里面,‘方’的运用是非常多的,城市基本都是方的。‘方正’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并列词组,而是一个因果词组,‘方’才能‘正’。‘方’有什么不好呢?”

在一个方方的盒子里头,有没有可能营造出非常丰富的空间感受?这是王昀在探索的问题。

王昀有两个经典的“小”项目,自家改造和善美大楼加建,前者曾为媒体广为报道,后者入选世界著名建筑杂志《A+U》经典中国建筑项目。之所以称之为小,是因为造价较低,自家改造仅用了几万元,善美大楼加建项目造价仅为十几万元。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必须花很多钱、有很大的空间才能盖好房子?我们现在对建筑有个错误的理解,认为大的贵的才是好的,其实设计才起决定作用。”

善美大楼的加建项目,王昀在此楼的外部“做了个方方的小盒子”。

“当时业主不是特别喜欢,担心效果会不好,但后来盖好后很多人来看了都说它很有趣。”王昀说。

刚到北大时,学校分给王昀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怎么样在很小的空间里,让空间变得非常丰富,同时能把建筑师的想法在空间中表现出来?王昀做了认真的考虑。

“我把这个小的空间命名为‘60 平方米极小城市’,这极小城市反应的空间构造和空间布局,都是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再次表现,或者说是在这个小环境中的投射。”

在王昀看来,人的所有活动不是像通常划分的那么复杂,其实与生活有关的活动是有一致性的,城市里有的家里都有。比如家里有起居室,可以对应城市中的广场,包括聚落中小的广场;家里同样要有街道;要有卧室,在城市里面对应旅馆,家里有餐厅,城市里也对应有餐厅,从本质来说家就是最小的城市,城市也是一个最大的家。从这样的构造理解的话,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一样的。

“一个城市是不是也可以凝聚到一个小的方体空间里去?我就来拿自己的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对于这个改造后的家,王昀的朋友的看法是这样的:没有到过那儿的、光看过照片的人会说太冷酷,到过的人会说,比我想象得要温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风景

王昀曾在一个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论坛里说到,物质的东西很容易达到,但是在物质之上,我们要营造什么样的场景,这个问题确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我要求他对这个问题再详加阐述,他回答:“我所说的风景是抽象,又是具象的。你抬眼看看你窗外的风景,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它能唤起你什么?建筑师创造了什么样的风景?你在那个空间里走,它使你厌倦,还是使你产生活力?是不是一个能使你的内心宁静抑或是充满商业气息的处所?这是值得思索的。”

他再次谈到聚落。

“你去看聚落,好多建筑就是夯土墙夯起来的,那门看起来都快要掉了,或者那房子要塌了似的,但是在那里,会有一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那就是,建造聚落的人,他们创造的那种风景。”

王昀不赞成过多地关注繁琐的细节。他认为,在聚落中探寻时,我们往往会自然地忘记了门破不破、用什么材料等这些细节,而去专心吸收那个风景和空间对我们的启示。

“当然我们需要好的材料,需要精细的细节,但是,是不是仅仅有了这些,就可以做出好的建筑?我之所以不太喜欢东京的建筑,就是觉得它们细节太多了,材料太好,但是缺少精神。”

王昀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读本科时,国内的建筑材料种类很贫乏,只有砖和混凝土。他的老师那时对他们说,中国建筑之所以没有世界地位,是因为我们的材料比不上别人。

“但是现在你看,在中国,你可以买到任何一种材料,甚至直接从国外进口,可是我们的建筑,又是什么样子呢?”王昀说。

谈起风景的问题,我们难免会谈到北京。王昀以肯定的口吻说:“我也希望北京的旧风景——城墙和四合院能保留下来。可是这仅仅是梦想。”

对此,王昀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认为,北京城在古代是一个以骑马和抬轿子的尺度建造起来的城市,现代城市的大马路是要走汽车的,两者之间的尺度差距太大,所以保留旧风景的难度非常大。北京要继续发展汽车,那么轿子和步行尺度的格局必定要被破坏,“所以现在是创造新风景的时候了”。

欧洲很多城市的历史保留得很好,原因在于,从17世纪到19世纪,它们是以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车的尺度与汽车是差不多的。所以欧洲城市的历史风景仍能保持到现在,这是由尺度决定的。

“北京如果要保持原有的风景,就不要发展小汽车,而是发展地铁,让地铁站通到每个胡同口,在地下编织一个现代网络。否则的话保持旧风景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创造新风景的症结在于,在聚落当中,人们会感觉到有一个整体的风格,或者说一个共同的聚落当中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幻想。可是实际上我们现在城市文化当中,抱有各种各样幻想的人,并不是共同的幻想。所以,建筑师应该终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生活。”王昀说。

 

对话

中国房地产报:刚才看到你1998年的一张照片,那时你还没什么白头发,才相隔几年,你的白头发现在多了许多。

王昀:我回国这几年后,白发增加得很多。在中国做建筑,身边有很多机会,但是也很难,你在做任何一个环节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国外,建筑市场比较成熟,建筑师的工作要相对容易,因为有很多配套的人来帮助他做,他只需要画建筑图,不用画施工图。建设单位把建筑图拿来,翻译成施工图,然后放样等等。而在国内,建筑师要照顾的事太多。两种图都要建筑师去做,施工单位只是照图施工,每一个细节建筑师都要处理。
但是话说回来,房子一旦盖起来,建筑师的愉快是难以言说的。

中国房地产报:你喜欢考察聚落建筑,你不认为一些寺庙和宫殿也是很好的作品吗?

王昀:寺庙和宫殿给我的启示不多。它们太威严了。而且大殿的装饰和尺寸都类似。我更喜欢聚落那样的和蔼的、人性化的建筑。不过我非常喜欢天坛,那是伟大的建筑。它将人世间的建筑做出那种天上宫殿的感觉,很了不起。

但整体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聚落。我常对学生说,聚落建筑是建筑师的牛奶。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的你与10年前的你对建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王昀:我对建筑的理解与10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以前我还喜欢做有造型感的东西。现在我认为没有那么复杂造型的建筑也可以做得很好。

中国房地产报:你怎样看待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王昀: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体验去做建筑。我不想依据某种理论去做。可能我现在没有一套理论,也许以后做多了会形成我自己的理论。

 

关于王昀

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95年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建筑系研究中心副教授,并且创立“方体空间工作室”任主持建筑师。


djyrob


发贴: 162
2005-12-12 13:4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djyrob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老师和弟子们!!!
:)


洋力威


发贴: 140
2005-12-13 09:2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在网上看方振宁拍的王昀老师的设计真好,很想侃侃去,谁知道具体的位置?

35583222


发贴: 515
2005-12-13 09:27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OHOH。。。。。。。。。。。。。

ilylixx


发贴: 214
2005-12-13 13:1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zhengzhouren wrote:

从家的设计来说,我是这样考虑的,建筑师没有业主,建筑师自己就是业主,同时在做
的过程中,建筑师几乎完全把自己的想法、经历和自己对建筑的理解,通过空间设计表
达出来。虽然我的家面积很小,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间,按照一般的住宅处理,特别是
在国内60平方米的空间并不是很大的空间,分但是怎么样在很小的空间里面,让空间变
得非常丰富,同时能把建筑师的想法在空间中表现出来?我把这个小的空间命名为“60
平方米极小城市”,这极小城市反应出空间构造和空间布局,都是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再
次表现,或者说是在这个小环境中的投射,基本是这样的意图和想法。



......??

“疯”到一定程度了......


huach


发贴: 119
2005-12-13 14:5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的东西很对我的胃口

magic01


发贴: 381
2005-12-13 16:1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magic01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不错.................
恩.我挺喜欢~~


h_corbusier


发贴: 23
2005-12-16 22:2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王老师是在玩建筑,享受建筑,感动建筑/我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21 20:5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我这周末想去拜访拜访王老师,所以发这个帖问问大家,在此谢谢了!顺便去看王老师的几个作品,回来跟大家分享,

不停飞行的鱼


发贴: 128
2005-12-24 03:4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COOL !

zhengzhouren


发贴: 235
2005-12-31 14:39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从北京回来几天了,有的忙,没整理那些图片,因为这里的图片都不能大于200K,去王老师的方体空间工作室,看到了王老师最近的工作和工作室里的模型,下午又跟工作室里的员工去了西山八大处的庐师山庄,癸户型1,2和会所是王老师做的,像沉浸在白色的海洋当中,给人恬静舒适的感觉,形体也很干净。很纯粹,很安详。不过内部空间异常丰富,想一套复杂有趣的空间装置,我整理好图片再发上来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