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考试及留学论坛 » 考研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post
flat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精华]
zhanghaibolin


发贴: 28
2009-11-17 13:1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⑵ 大红台:
                  • 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群
                    [(中)大红台群楼 + 万佛阁(西) + 戏台( 东)]
                  • 大红台高25m,面阔60余米,墙体有明显收分,台上重点布置了几座重檐和单檐的殿阁,使外观更增加了变化
                  • 这组建筑布局模仿了布达拉宫造型上达到一定效果
            ⑶ 它从总体局部,单体建筑到细部装饰都反映出藏式、汉式建筑的融合,大量使用了高台、平顶、后墙,梯形窗套,镏金铜瓦等藏式建筑要素,虽在整合中存在着牵强之处,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次大规模的,重要的成功尝试。

二、塔:
1、类 型:
     ⑴ 按材料分:
①  木 塔:(早期)
   • 木塔实例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最早(辽)
   • 完全用木的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②  砖、石、砖石、琉璃(属砖石塔)(宋以后)
•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为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
• 河南开封的佑国寺塔为最早的琉璃塔(宋)
•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最早的砖塔
③  砖木混合塔(唐、五代)
• 塔心用砖石
• 外面用木,如平坐
• 杭州保椒塔
④  金 属:铜、铁塔
      点缀
    ⑵ 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
①  楼阁式塔:盛于南北朝、唐、宋
  • 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之主流,
塔的平面唐以前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 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改
用双层塔壁,并增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增加
  • 材料由木——砖木混合——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宋之后绝迹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行架筒体木结构
          • 中国现存唯一木塔,世界最高木塔  H=67.3m
       ◆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八角形
       ◆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
       ◆ 泉州开元寺(南宋)
          • 双石塔,镇国塔、仁寿塔
          • 我国规模最大之石塔
       ◆ 西安大雁塔(唐)
双套筒结构——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阶梯,楼板用砖石发券作成抗震,结构的刚性强,稳定性增强.
②  密檐塔:盛于辽金时期,砖石材料
      底层较低上施密檐5~15层
      ◆ 最早的密檐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12边形塔的孤例 单筒结构
      ◆ 西安小雁塔(唐)
      ◆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辽)
③  单层塔:
      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塔,平面方、圆、六角、八角
      ◆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四边形
      ◆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最早的八边形塔、砖
      ◆ 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北齐)
④  喇嘛塔:
      内地始见于元代、(明代塔身变瘦,清代又添耀光门)
      ◆ 北京妙应寺塔(元)  阿尼哥(尼泊尔)设计
      ◆ 五台山大塔寺塔(清)
⑤  金刚宝塔:
仅见于明、清二代
        高台上建塔
       ◆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 西黄寺塔(清)
⑥  变 体:
      花塔、过街塔等
      ◆ 居庸关过街塔
⑦  云南傣族小乘佛塔:
           外观较细高而清透,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

2、塔的作用:
       ① 供 佛:经书、舍利函
       ② 墓 塔:
       ③ 僚望料敌  河北定县(北宋)料敌塔  84m  (平元寺)
       ④ 标 志,导航引渡,六和塔
       ⑤ 风 水(文峰、文昌、文兴塔)立于县城东南角
       ⑥ 城关过街塔:居庸关过街塔
副阶周匝 —— 宋式名称,在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柱廊),这种建筑形式叫“~”。多用于大殿,宝塔等比较庄严的建筑。在早商建筑中早有出现。
3、实 例:
  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 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楼阁式塔,珩架式筒体结构
◆ 平面八边形、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高9层(明五、暗层四层)
◆ 斜向支撑(同独乐寺观音阁)叉柱造
◆ 递收(楼层递收,挑檐递收)各层设平座及走廊
◆ 其结构措施有:
① 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减小风力.
② 套筒式结构,内外两圈柱,底层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 殿阁型构架,9个柱网层,9个铺作层,1个屋架,每个铺作层都象圈梁一样.
④ 高宽比合理,67.31/30 ~ 1/2
⑤ 收分合理,内柱1-5层对齐,6、7层内错半个柱径,8、9层再内错半个柱径.外层每层都内错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⑥ 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
⑦ 底层加厚墙体,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
⑧ 楼梯处理很独到,分散布置避免纵向断裂.
⑨ 门窗上加斜撑,也增加了整体的刚度.
⑩ 荷载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构件,每层柱子不高,空间跨度小,但数量多,可使荷载分散,减轻自重,大的构件均在一层.

其立面造型上雄壮而华丽,采用了60多种斗拱,繁多的构件为结构所需,构筑了华丽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时又是雄壮的.
评价:当时的砖塔为先进的结构形式,采用木结构是落后的,从历史发展上说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体得法,是木结构中的精品,文物价值很高.

叉柱造 —— 上一层柱的中心线下开槽,叉在下一层的斗拱或梁上
       上下柱中心线位移半个柱径,使上层内收。
       缺点:
①  柱角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②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
          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缠柱造 —— 它是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
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⑵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①  平面八角形
②  塔体分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
(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被毁)
③  高7层,逐层内收
④  塔心壁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
⑤  楼阁式砖石塔中,双层塔壁为此塔最早
⑥  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坐已不存,线高约47M
⑦  塔内枋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头,拱眼壁
用套钱纹、写生花等。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⑶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①  平面八角形、高9层、木外廊砖塔身
“双套筒”式砖砌结构
②  塔身外壁四面开门,门侧用慊柱,塔心用瓜愣柱及圆梭柱,柱下有
③  底层副阶宽大,舒展,塔身,腰檐逐层内收
形成优美的曲线形外轮廓

  ⑷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① 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塔:名镇国塔——高48M;西塔:名仁寿塔——高44M
② 创于唐末五代,南宋改为石建
③ 平面八角形,高5层,下施具石阶及勾阑之八边形台座

⑸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① 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
       ② 塔身平面八角形,高9层,底层建有回廊,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塔室为方形
       ③ 此塔在当时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被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⑹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①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②  塔平面为12边形,(我国塔中的孤例)
密檐15层,高40m,此塔最下为低平台座
③  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④  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
⑤  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

⑺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①  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石塔
②  塔身单层,通高15.04m,平面方形,边长7.08m,四面各辟一
半圆拱门
③  塔身外墙光洁,略有收分,上部用5层石板叠涩出带内凹弧线
的出檐,上收四角攒尖顶,最上置山花焦叶托相轮,全高约13m
整个风格朴素简洁

⑻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  西塔:
塔身高2.22m,塔平面方形,置于3层方形台基上
◆  东塔:
通高2.14m,底层基座宽1.11m

⑼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①   建于唐天宝5年,全由砖砌
②   平面为八角形,单层重檐,全高9m多
③   塔壁南向壁圆拱门,北面嵌铬石一块,东西各置假门,其余四面
均隐出直棂假窗
④   塔下有低矮须弥座,塔身转角用五边形倚柱
⑤   柱下无柱础、柱头有阑额无普拍枋
⑥   我国以知最早的八角形塔

⑽ 北京正觉寺塔(明)——金刚宝座塔
①  寺在西直门外,创建于明永乐间,原名真觉寺,因有五塔,故
又称“五塔寺”
②  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的较小,11层
(在由须弥座禾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③  华丽而不零乱
(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⑾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① 在西城阜城门内,又称“白塔”,全高53m
② 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之作品
③ 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台上再设亚字形须弥座两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又称宝瓶或塔肚子)、塔脖子、十三天(即相轮)与金属的宝盖。
④  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⑿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①  位于景洪县大勐笼之曼飞龙后山上,为我国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
(亦称小乘佛教)极具代表性之佛塔。
②  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其总体平面之排列呈八瓣莲花形,形体高大
之主塔位于中央,高16.29米,其余诸小塔则分置于八隅,各高约9m。
最下置平面圆形之低矮塔基2层,各塔均另有塔座
③  在建筑色彩方面,最下之塔基呈灰色;中部须弥座及佛龛以红、金二色为主,塔身皆刷涂白色,而塔刹则施金色

⒀ 经 幢:
• 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 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组成
  • 唐代形体较粗壮,装饰较简单
  •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更加华丽

◆ “幢” —— 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置于殿前庭院内,成为永久性的佛教小品建筑形式。

⒁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 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基座较矮仅施须弥座2层
台前列4柱3间3楼石坊1座,台上建塔5座

三、石 窟
    ﹟ 中国最早的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3世纪,三国、晋)
  其次: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秦)

1、中国佛教石窟的特征:
  ⑴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⑵ 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⑶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⑷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⑸ 除石窟本身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

2.石窟类型:
⑴ 塔院型:(支提窟)
以塔为窟中心

⑵ 佛殿型:
以佛像为主

⑶ 僧院型:(毗诃罗)
供僧反打座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
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座

3、实  例:
   ① 新疆克孜尔石窟
   ② 敦煌莫高窟(甘肃)
   ③ 太原天龙山石窟
  ④ 大同云岗石窟(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
   ⑤ 洛阳龙门石窟
⑥ 麦积山石窟
    ⑦ 栖霞山千佛岩
四、中国清真寺
1、建筑情况:
⑴ 朝 向:
   朝向麦加方向(西)
  ⑵ 构 成:

  ⑶ 大 殿:
    • 佛寺有很多地方可以拜佛,而伊斯兰教无像
    • 礼拜堂

⑷ 室 内:
    没有神像,只有龛位,崇高而不描绘;
强调人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明亮、灯火辉煌

⑸ 装 饰:
   无任何与动物相关的装饰,反对拜物植物,古兰经经文

2、汉化清真寺特点:
 ⑴ 多院落:清真寺基本构成必须有另加门、雕刻、牌坊等
  ⑵ 木 构

3、实 例:
  ⑴ 福建泉州清净寺(南宋)
   ⑵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明)
  ⑶ 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始建于17世纪中叶)

五、道教祠观
1、山西太原晋祠:
      ① 晋 祠:
           • 全祠依山傍皇,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 圣母殿为祠内建筑主体
           • 古人称池塘“圆者池也,方者日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③  圣母殿:
          •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
     •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
          • 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
廊,即,“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
          •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 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
呈柔和曲线(北宋建筑风格)
          • 大殿斗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
          • 殿内中央设高大神龛,内供圣母邑姜主像
          • 砌上明造,使用叉手及托脚,昂式华拱 ——此式构件最早
实例。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

2、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 三清殿:
① 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
② 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③ 殿内“减柱造”
④ 殿前月台二重,踏步两侧保持象眼做法
⑤ 立面比例和谐,侧脚、生起显著,外观柔和秀美

第八章 园 林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主要阶段:
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畋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

∥ 中国山水风景园作为一种艺术,创于南北朝已经形成稳定的创作思
想和手法,多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
时期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 ∥

3、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 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
• 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园林小型化—→小庭院—→宅园)
• 山居别墅(白居易草堂)
• 帝室苑囿和离宫

4、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庶民

5、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最为兴盛的时期

二、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中国园林主要四种类型:
⑴ 皇家园林: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气派宏伟,包罗万象。
皇家园林又可分为:大内御苑(如北京故宫御花园)、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
⑵ 私家园林:有宅园、游憩园、别墅园(如别业、草堂等)等诸种类型。
苏州四大名园:宋代 —— 沧浪亭 元代 —— 狮子园
明代 —— 拙政园 清代 —— 留 园
⑶ 寺观园林:分为城市型和山林型两类。
城市型寺观园林一般只是寺观的附属部分,手法与私家园林相近。
山林型寺观园林自隋唐后蔚然成风,如佛教四大名山,道教武当山、青城山等。
⑷ 邑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这类风景区尺度大,内容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有私家园林的幽静曲折,又是一种集锦式的园林群;既有自然美,又有园林美。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⑴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⑵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⑶ 诗画的情趣
⑷ 意境的蕴涵

四、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1、私家园林,常是住宅的一部分,规模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较多的景物,因而在划分景区和造景方面,有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

⑴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特点、形成对比,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① 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
② 各园都有若干条观赏线路,线路上的景物不断变化
③ 对景是园林造景中的一重要内容

⑵ 水面处理
① 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之不同
② 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
③ 池面桥梁通常以梁式桥为多,平面曲折

⑶ 假山是园林景色中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工叠石手法

⑷ 建筑处理:
① 厅堂:园林内主建筑
② 榭枋:多为临水建筑
③ 楼阁:一般设于厅堂之后,可立于半山半水间
④ 亭:休憩眺望之外,也是园景的点缀
⑤ 廊:在园林中主要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间相互联系的脉络
⑥ 墙:主要功能是分割空间,或对景物起衬托与遮蔽的作用

⑸ 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空间也有成丛成林栽植

2、私家园林一般因其面积太小,而带来了幽曲有余而开朗不足的和建筑过
于稠密的缺点

3、私家园林的色彩清新淡雅、空间迂回曲幽,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之
效果。

结合实例分析,谈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功能要求上,一物质功能.二精神功能,寄情山水,欣赏诗情画意的景观,追求豪奢.
    私家园林是为解决园居休闲生活而建造.一般为"宅加园"型,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面积都不大,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境.

基本原则和手法.

一. 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作用
①  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空间容量盛大.
②  提供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
③  形成疏密相间的对比效果.

其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其要点是
①  要有主次,不宜平均分配,形成对比效果.例如,在园门内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不使游人马上看到主要风景.并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转移到主景区.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普遍采用的.
②  各有特色
③  分而不死,避免迫促,散漫,零星,重复,排牙.

二. 塑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① 叠山 a.模式
b.山水布局(主山对着主水,主建筑)
c.山与真山的关系
② 理水 a.聚分得体――小园以聚为主,大园聚分结合.
b.水口――形成四通八达的感觉,造成"无尽"的假象,扩大湖面空间.
c.池岸――宜低不宜高.
③ 水生植物
三. 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致的矛盾.
① 采用隔绝式,如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
② 尺度处理得宜.一般用小尺度建筑,因为私家园林的地理条件――面积小,所以用小尺度建筑――小中见大.若功能要求尺度大,则须将大尺度破坏,典型手法,鸳鸯厅如图二.亦即先将大看小,再小中见大.
③ 虚化界面――例如将墙体表现为"爬墙虎"

四. 巧妙处理园林建筑空间.
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境界,意境.
如留园.见图三.空间大小,横竖变化,光线对比,追求深远的意境,格调雅素精巧.

五. 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① 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
② 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
③ 凹凸处理.
④ 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
五、帝王苑囿(皇家园林)
1、集仿割地各园胜迹于园中
2、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个自的特色
3、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
4、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对,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建筑色彩堂皇而壮丽
5、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内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想结合的手法
6、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

▲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① 皇家园林以祖国各地,尤其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② 皇家园林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
私家园林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②  皇家园林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私家园林以山石造山为主
③  皇家园林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私家园林以单株为主

六、实 例:
1、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⑴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郊热河泉源头,清皇帝避暑及从事各种政治的活动场所,分为宫殿区,湖州区,平原区,山岳四大部分。
占地约560万平方米 建筑180余组
⑵ 园内许多水面系山庄中热河泉水汇聚,利用较小水面模仿江南名胜,借景手法。将园外东北两面的外八庙风景和山区景观纳入园内,呈为皇家园林,但不似颐和园富丽华贵文明
⑶ 建筑特征有二:① 朴素淡雅(与民间建筑相似) ② 尺度宜人
⑷ 总体规划体现康熙帝因水就山布置尽其自然意在得其野趣

2、北京北海:

3、颐和园:

⑴ 前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占地290公顷,分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三大景区。其中78%水面是保留较完整的皇家园林

⑵ 在天然山水的基础上,结合治水建寺,因势利导地施展了大规模的地形整治。对全局山水地势作了一番除暇瑜的调度,疏浚西湖,往东拓宽湖面,修筑西堤,支堤将昆明湖分三个小城,整个前山疏通后西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紧依环境最大限度地里园外借景

⑶ 造园动因:
       综合整治北京城的水系;乾隆为母亲祝寿献礼;以“三山五园”为主体全盘考虑,成为“三山五园”的核心,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⑷ 其宏观特点:① 形成宫廷区、湖区、前山区、后山及后湖区四大景区,宫廷区为离宫模式,生活办公结合,主要建筑有仁寿寺(皇帝上朝用)、玉澜堂(皇上居住)、乐寿堂(太后居住)及德和园(戏楼)等,布局端庄规整。
② 湖区用岛式和堤式结合,形成三湖、两堤、三大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及三小岛(知春亭、凤凰墩、小西泠)的格局,亦符合“一池三山”的意向。
③ 前山区为“屋包山”(金山模式),后山区为“山包屋”(焦山模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 —— 雍容华贵的仙山琼阁和淡雅野逸的人间桃源。前山区“一主四从”的轴线组织,主从突出,两侧退后的建筑均衡却对称
④ 后山后湖采用两山夹水,水窄山高,水宽山矮,形成对比效果
总之,颐和园的布局在充分展示造园主题的同时,又重笔点染了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的性格。


▲  颐和园总体规划是兴建清漪园时奠定的,其“因势利导”的大手笔主要表现在:

⑴ 整治地形调度全局山水形势
①  疏浚西湖,往东拓宽湖面
②  修筑西堤,支堤将昆明湖分大小三个水域
③  整理前山,疏通后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
④  顺依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外借景
⑵ 浓墨重彩,突出前山主体景象
①  依山就势,突出主轴重心
②  左右退晕,烘托次要轴线
③  引线串珠,设置长廊纽带
⑶ 堤岛结合,浓化前湖浩渺气势
①  丰富地貌,联系湖山
②  分割湖面,形成景区
③  尺度对比,扩大空间
④  位置适中官景极佳
⑷ 两山夹水,造就后山清幽境界
①  创造“两山夹水”的河湖幽境
②  创造“山包寺”的疏散景点

4、圆明园:
⑴ 原为雍正为皇子时的“赐园”之后为离宫,座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
共占地350余公顷
⑵ 建筑群中23处被誉为“万圆之园”有长春、绮春两附园合成“圆明园”,其造园骨架在于埋水,并有三大景区及“武陵春色”、“山峰秀色”、“曲院风荷”
⑶ 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

■ 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1、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
联为整体:
⑴ 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⑵ 景区的划分手段是多样化的
⑶ 每个景区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远、中、近)
3、多层次的组织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
⑴ 环形
⑵ 串连
⑶ 辐射形
4、要素分析
⑴ 山、水、石、花木
⑵ 建筑
⑶ 室内装修
⑷ 匾额、楹联、网狮园、待月亭“月利风来”

■ 留园(苏州)明代:

特 点:
⑴ 景区划分:
①  留园中部分东西两区,两区以池为主,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
②  西区:
• 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常用手法
• 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轩”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尺度较适宜,(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枫林茂密,层次丰富,效果很好
• 中央水池东南成湾,池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池东以小莲蓬岛和平桥划出一小水面,与东侧的濠濮亭,清风池馆组成一个小景区,环境幽僻封闭,与大水面适成对比
③  东区:
• 东区有几个庭院组成
• 主厅五峰仙馆,宏敞精丽,庭院内迭湖石峰和花台
• 五峰仙馆动有楫峰轩和还读我书两处小庭院,曲僻安静,与前者的豪华高大相比较,别具特色
⑵ 建筑处理:
• 可亭、闻木樨香轩,掩映于山林之间,造型与尺度都较适宜
• 池东曲奚一带重楼杰出,池南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等
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相间造型富有变化,白墙灰瓦配以栗色,
门窗装修,色调温和雅致,构图优美
• 东区各院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
的空间联系,衬托出各庭院的特色
⑶ 园内古树林立,形成了园内山林森郁气氛
⑷ 假山为土筑,叠石成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峰旬。大意甚佳,叠石用黄石为主,大块文章,气势浑厚
⑸ 不足之处:① 池南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
② 绿荫轩距水面嫌高
③ 小蓬莱逼近中心,使池水缺乏弥漫开矿之感,岛上花架,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 拙政园(苏州)明代:

特 点:
⑴ 池水约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建筑物
⑵ 建筑较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
⑶ 远香堂是中部主体建筑,居中心位置,它的周围环境绕着几组建筑庭院
• 花厅玉兰堂,西侧,独立封闭,内植玉兰环境极其清幽
• 西南隅,小苍浪水院,院内有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苍浪横跨水上,两
亭廊其布,组成水院,环境幽深恬静
• 东南隅有枇杷园和海棠春坞,琵琶园建筑不多,布置简洁,海棠坞庭
院唯海棠数本,榆一株,竹一丛
• 西北隅池中见山楼与长廊柳荫路曲组成一个以山石花木为中心的庭院
⑷ 远香堂北侧水池中累土石,成东西两山,之间隔以小溪但在组合上则联为
一体,起着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的作用,西山巅建曾香云蔚亭,东山
山上建待霜亭,与荷风四面亭一起,使岛上空间和景色更加活跃
⑸ 园内各景点的布置,以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
①  向心关系:
主要的景点和建筑的轴线(法线)朝向某一区域(模糊中心)
②  互否关系:
旱与水,山与水,建筑本身之间,空间,序列之间进一步相应的地方,退一步景观要素间平衡互否
③  互含关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景观各要素间相互包含

★  《园治》:
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
全书分三卷。一卷: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
二卷:栏杆(图示多)
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
其造园目标:“虽由人做,宛自天成”
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
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
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
“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园治》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则说明了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
何谓“因借”,计成解释明确: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垭,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谢斯谢,不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官,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传统的因借理论两点注意:• 强调“善于用因”
• 强调“取景在借”

★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
所谓“借”既是借景、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
“巧于因借”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即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

★  “旷奥兼用”
“旷”、“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对立面。没有旷也就无所谓旷,两者不可缺一,对某个单一的空间环境而言,可以以旷为其特色或以奥为其特色,但整个风景区而言,则必然有旷有奥,旷奥兼用,已经各异,曲折多致,引人入胜。



人气 标题 作者 字数 发贴时间
16660 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zhanghaibolin 50974 2009-11-17 13:06
14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zhanghaibolin 15026 2009-11-17 13:11
3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麻花辫and麦兜 50 2009-12-29 09:43
30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ppwendysd 5 2010-01-03 15:41
3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winter11 14 2010-03-03 22:05
2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天刀宋缺 26 2010-03-14 10:41
2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solo39 8 2010-03-16 14:08
2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g1g2j3 13 2010-04-05 16:11
1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l玛斯塔巴l 5 2010-07-15 23:01
2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回眸1986 11 2010-07-17 09:51
18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momo_wy21 4 2010-07-24 09:42
23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lun1105 13 2010-08-04 22:43
1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跑吧孩子1987 13 2009-11-19 12:56
1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建筑物语言 6 2010-10-01 10:49
1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张想想 7 2010-11-06 21:22
16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阳光从中午升起 11 2010-11-07 22:46
1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如风似雨 3 2011-03-05 17:14
9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林司皇 5 2011-07-21 00:52
10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颓废否 3 2011-07-21 12:46
16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爱乖乖 3 2011-12-09 10:35
32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Archiboo 8 2012-04-15 20:32
19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壶酒溪云 7 2012-04-16 08:40
13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沐恩7 18 2012-05-06 23:30
16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101空降师 43 2009-11-19 17:07
2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curlychia 16 2012-05-11 20:53
22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o_ooo_oo_o 13 2012-05-29 08:36
2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zhanghaibolin 20 2012-06-08 14:26
19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lyn3n4 9 2012-08-04 15:13
1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liu3360801 8 2012-08-05 09:11
21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cybbs 10 2012-08-08 10:50
20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zhanghaibolin 7 2012-09-07 22:57
13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庇欢天下 8 2012-09-08 07:22
17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ss追梦人 10 2013-07-29 17:17
16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乡村放牛娃 13 2013-07-30 17:05
22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gbt777 14 2009-12-01 19:59
1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青瓷之韵 16 2014-03-15 11:57
30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Arkkitehti 4 2009-12-03 10:33
15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davidming 59 2009-12-03 13:37
20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davidming 19 2009-12-03 13:40
18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davidming 12 2009-12-04 09:27
24 Re:我的历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As_Milan 11 2009-12-11 12:39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post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