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纯粹建筑论坛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topic
threaded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建筑模式语言的意义重构   [精华]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3 21:1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建筑模式语言的意义重构
——对《建筑模式语言》的思辨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下称《模式》)[1]是对建筑活动的研究性总结,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居住之“合理性”要求,其“建构的唯理主义”[2]倾向于企图形成居住的普适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种创造活动来说,它提供了建构知识系统便捷的途径。任何一种程式都有排他性,都在于对自身理论的坚持。

建筑的创作性活动是对于人活动的阐释,《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即它首先出自于对人行为的深刻理解,它将人的活动构成设定空间的基础作为探索的主要目的,这终将带有某种历史的局限性。文化甚至人活动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进化而来的结果,它表现在对文明状态的保留、折衷与全面更新。然而建筑的创造性活动始终是根据人行为模式的变化,甚至设定其新的行为方式进行的空间阐释的过程,这一探索性的革新,终将会形成新的文明样式、新的结果。如诗歌创作,对语词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概念,这一新的概念形成新的意义。人天生具备多种欲望,少数前卫的“文化精英”最根本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们始终在探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继而引导社会新思想与新的生活、生存观念形成。建筑阐释生活、人的行为方式,无法回避人的行为、语言、交往方式等诸多新的文化意义,继而用“构件”新的喻意空间。

对模式的理性研究,是构成我们知识系统不可或却的组成部分,建筑布局与居住模式应用于现实同质同型的社会形态与人群聚集,为工业化系统性建造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但同时其复制的结果极其容易泯灭作为个体的人性的自由,这是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在享用工业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样必须尊重人性与文明发展的自然(或自由)生长[3],文化的多元状态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可贵的精神遗产,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尺度与阶梯。

相互的经济效应

“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每个区域应该是独立的、分离的,足以保持其文化的力量和勃勃生机。人类文化只有至少是部分的与相临的文化分离才能够得以保持它自身的生长。中世纪的城市就具备这种功能,它们曾经为各种不同的文化影响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永久性的交流场所,如公社。”(《模式》1)

社区并非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人与人不进行交往或不融入社会将使自己变得孤立,因而创造社区内某种和谐、必要的交往是构成社区文明进步的有效手段,如北京的片区管理,这一基本的社会单元有效解决了庞大的社会管理系统所无法达成对社区管理有效性与经济性的困境;同时社区由于稳定居住所必然滋生的其他欲求如购物、餐饮、社会服务(安全、法律、保险、经纪、医疗、休闲、文化教育)等现存的与未来的需求形态,将有利于社区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商业体系、安全体系,进而达到社区内部机能的完善与自身相互的经济性。如商业、餐饮设施的建构有效形成了停车场设置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得购物与消费行为不会舍近求远,资源不会无谓的消耗。

社区的步行系统是达致交往形态的途径之一(人在公共场所“行走”相互交融式的体验这种最简单的社会交往是社会上最基本的相互接触形式之一。《模式》100)。联排式住宅、开放的大学、公共图书馆、音乐厅、家庭游戏厅、咖啡馆与综合商场都起着象步行街相似的作用。对于公共性社交关系的建筑空间,通过街道、拱廊、小路等空间环节都可设置形成。它有效的解决手段如“使通向街道的出入口增加,从而使街道形成与增加活力,最舒适的步行街看起来是那些宽度不超过建筑高度的街道,《模式》100”。

也可以通过有顶街道(《模式》101)来解决公共建筑群体其流通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步行街时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场所的闲逛与逗留方式,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等来形成。《模式》提供了经由对西方流通方式的研究,如“街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会有舒适感。纯粹行走的街道需要11英尺(3.3528m),有座位、活动、入口与店面的街道应该达到单面16英尺(4.8768m)或双面20英尺(6.096m);街道的室内顶部高度应为12—16英尺(3.6576m—4.8768m)这个高度可以使得人行走时相互间形成无形的距离;人们坐着或站着讲话时社交最适合的距离应为4—7英尺(1.2192m—2.1336m),这个场合高度应为7英尺(2.1336m);室内街道应该尽可能有宽的入口成为建筑物外面通道的连续;临街房间与街道保持联系,更为安全以及相融于生活之中;在合适的场所,与公众保持接触是人的天性,同时也要相对的保持距离,以矮墙或围栏隔断。”然而流通与交往行为要注重当地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对有效符合当地的人自身行为习惯才能实际把握街道理想的尺度。

联体建筑与孤立的整体建筑对交往行为也有所影响。来源于一个共识的结果,小建筑尺度怡人且吻合人对于距离可视、稳定性、与自然亲近的潜在心理效应;整体式高层建筑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与不可接近。正如《模式》所说“绝对不要盖大的整体式建筑物。只要有可能,把你的建筑计划改变为建筑群体,使它的各个部分都能表现它实际的社会内容。”将整体式建筑分解成小尺度的建筑连体,通过对细节的处理,使联体本身变得富有趣味,这是杜绝孤立式建筑与活动的有效解决手段。如果它能够与周围建筑达成某种和谐的连接,将使整体区域的氛围形成空间的连续性,同时借助某种联系形成社区的活动内容,与其大致形态甚至行为活动上相互辉映。

建构社区的中心性表征

“一个建筑群体没有中心,就象一个人没有脑袋一样。”(《模式》99,P1029)《模式》主要意图使建筑物本身成为社区的识别中心,而使“人们识别或寻找目的地(心里地图)的一个参照点,它的位置使人们可以参照它来寻找所有其他的路径和建筑物,中心性的建筑空间同样会增强相互的交往与联系意识”。然而识别中心建筑还不如建构识别社区特性(或特点)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社区通过蕴藏社会的文化意味往往更有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文明进步,继而影响到社会的进步。正如柯布西耶所意图使城市的文化通过对传统建筑文明的“片断”留存而使文明相互辉映,这一片断性的对人类文化的留存其建筑单元成为文化因子成分而使整体社会文明永远璀璨。

构成社区空间的文化意味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社区活动、新的文化形态的构建,甚至通过对其建筑风格、树木、喷泉、入口、大门、坐椅、塑像、秋千、带座位的钟楼、风车或音乐台、有围合的户外小空间等一系列建筑语汇都可成为加强这一文化的表征,它不旦有利于形成社区的中心导向,更能够形成象征社区文明的文化中心而具备城市的导向。

对于方向性的导引,使人们寻找建筑空间内的目的地更为便捷,正如《模式》所说通过对入口处的“服务项目一览”清晰的指明建筑物内部的服务功能,在道路的连接处设置标志物方便人们寻找方向,建筑的入口突出将会容易辨别等多种方法都容易形成社区路线的导向。对社区文化的移植、留存与更新是形成社区构建的持久性研究论题,新文化的滋生、交往行为的变化都将使传统的建筑形态得以更新,并通过对社区空间的逐步梳理与不断更新改造才能永久保持社区的基本活力。

有效空间与舒适空间

“建筑用地的选择要在最差而非最好的地方。破坏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场地等自然资源要花费昂贵的代价才能弥补。”(《模式》104)

对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应该是个人、社会共同的历史责任与道德意识,完好保留生态的自然关系构成了人生活的有效空间,反之是无效或失却。土地有其区位价值,也有其自身价值以及组成价值的各种成分,其中生态价值是一个稀有的成分。过多建筑师的建筑理念包含了对自然之物的漠视,如“宅院应建筑在植物生长完好的地方”,而导致了价值的失却。

建筑的有效空间也在于建筑与空地之间进行的规划同构,而往往过多的建筑忽视空地与建筑的关系而导致空间失效。“户外正空间如是建筑之间‘留下的’空地,通常是不能有效利用的”(《模式》106)。卡米洛·西特《根据艺术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指出——成功的广场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它们局部围合,二是它们相互开放彼此沟通。通常人们在被围合的空间里逗留感到舒适(陌生感的心理因素),而对开阔的风景却非常向往。对空间的享用动机决定了空间的形态,人总在空间的闭合之中找到自身的适宜的方位,形成了行为的心理要因,如在封闭过强的空间里感到郁闷,在过度开放的空间里感到渺小与孤立。因而最好的方式是建筑空间与空地彼此和谐的分布,形成开合相宜的空间形态。因而“在建筑的各翼楼之间布置入口、花园、庭院、屋顶和露台,既形成建筑物的体量同时也形成建筑物之间的体量,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务必同时完成。”(《模式》106)。在户外空间形成袋形空间或扇形角落也有利于公共会集场所的形成,这些边缘的角落区域会形成人活动的参与,加以设置一些其他相适宜的商业功能如咖啡馆等可使商业达致有效利用。

在建筑内部的有效空间必然接纳阳光,空间天然光是室内空间必不可少的。“循环不已的阳光对维持人体生理节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多的光线扰乱了人的生理机能(《模式》107)”。同时,建筑的形状有效性对于内部清净或拥挤相对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人们的舒适与安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物室内方形形态彼此干扰使得室内空间模糊,舒适的室内空间是安静与喧嚣的结合体。而狭长形态却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其长条形状扩大了建筑内部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房与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人们在一定的区域内能获得相对安静的舒适性居住条件,人也只有逃离了某种限制方能追求这种对舒适空间的享受。
建筑的舒适空间是通过对景物、声音、方向、表面、高度、光线和你行走的地面有所变化所造成的,如过渡比径直通向户外空间的房屋要宁静的多,而且它具备私密的领域感。人通过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实体变化而产生了心理变化,“最重要的是景物的变化”,而达到了舒适的感觉体验。同时注意形成空间视觉观察的层次,外空间成为内空间的“天然背景”,而透过次天然的背景可看到更好的远景。如花园、露台、街道、公园、公共户外空间、庭院、绿荫街道都必须使其具备分明的层次,这样才能够使舒适生活的可能性得以实现。

空间隐喻

空间具备隐喻的象征,住宅属于独立的私人领地、是心灵的归属,通常其内部以私密性为核心按层次排列,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在一些传统建筑如北京的故宫所隐喻的某种权力秩序,象征了由外到内的私密性、不可知的神秘与专署的威严,同样在古代埃及、苏美尔文明的宫殿与寺庙建筑也体现了这一象征的意义,君王根据其交往的需要与社会达到某种层级的权力传递。正如卡夫卡在《万里长城在中国》所描写的圣旨传递的空间过程一样,权力空间与防护空间进行着时间与运动的传递过程。空间以各种形态表达了任何社会团体其成员交往的需要。所有的建筑物内部只要居住着各种人群,将会形成一定的形态与层次,从聚集空间(交往空间)到私密空间都具备不同的空间样式,以及这种样式所带来的空间感受。

人们总是对空间下不同的定义,以“约定”它所形成的情境与隐喻象征,也成为人感情与情绪的寄托之地。二战后的柯布西耶在法国东部朗香(ronchamp)设计的圣母教堂(notre-dame-du-haut,1950年),由其内部的空间感觉与象抽象拼贴画般的窗洞所产生的光影效果是他所提倡的纯净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两种思想的交汇,这不可以语言描述的空间整体显出了某种飘渺的意味,柯布西耶称其为“听觉风景”。F·L·赖特在位于宾夕法尼亚熊跑泉瀑布(bear run fall)设计的考夫曼住宅(kaufmann house,1936年),坐立于瀑布之上的别墅体现了相互交融的建筑空间观念,正是其意图通过结构与空间形成建筑语言与自然语言有机协同生长,而使空间的开敞形式变得富有诗意。

建筑思想与语言具有无限生长的空间以及产生新意味的可能性,但那些新的语言情境总是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或抵制。作家博尔赫斯所创造的神秘的文学情境,蕴藏了无数超乎于社会现实的语言体验,为人所不解,正如M·福柯所说他“通过寓言象我们表明另一种思想具有的寻常魅力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限度,即我们完全不可能那么思考”。

2003/4/23

注释
[1]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2月北京第一版(原版为197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源出于F·A·哈耶克(英国)对传统的两大知识系统或观念所作的定义:即建构的唯理主义基于每个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为和个人生而具有智识与善的假设,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因此凭籍个人理性,个人足以知道并能够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型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境况的所有细节,这在哈耶克看来是“致命的自负”(这种观念会由主观的人类欲望破坏具备复杂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社会所自然生成的系统,而使社会发展得不偿失)。
[3] 内在逻辑是合理的,象树的根系,它对硬物的自然回避、对水分之地的渗透与滋生终将构成了对肢体本身的生长。


索森 edited on 2003-05-14 15:47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4 15:48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提一下,请批


寸十


发贴: 1309
2003-05-14 18:5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没人提?
寸十起个头,
请各位参与。
虽然没有细读,
但觉得是篇很不错的文章。
潦草的提点意见。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至少有这样的一,两点,
作者自己应该稍微清楚点。

索森 wrote: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下称《模式》)[1]是对建筑活动的研究性总结,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居住之“合理性”要求,其“建构的唯理主义”[2]倾向于企图形成居住的普适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种创造活动来说,它提供了建构知识系统便捷的途径。任何一种程式都有排他性,都在于对自身理论的坚持。

这里应该稍微说明一下,至少自己应该明了“建筑活动”。就亚力山大的《模式》下,
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活动?接下来在这里可以区分两种建筑活动,比方说以传统建
筑方式所进行的建筑活动,和以理论为基础所进行的建筑活动。然后它们的差异在
哪儿?再由此引出《模式》。

另外,“总结”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对“建筑活动”中无意识存在的”传统模式”
的总结,另一种是通过对“建筑活动”的研究归纳出的“理性模式”的总结,亚力
山大的“总结”属於哪一种?

索森 wrote:
建筑的创作性活动是对于人活动的阐释,《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即它首先出自于对人行为的深刻理解,它将人的活动构成设定空间的基础作为探索的主要目的,这终将带有某种历史的局限性。文化甚至人活动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进化而来的结果,它表现在对文明状态的保留、折衷与全面更新。然而建筑的创造性活动始终是根据人行为模式的变化,甚至设定其新的行为方式进行的空间阐释的过程,这一探索性的革新,终将会形成新的文明样式、新的结果。如诗歌创作,对语词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概念,这一新的概念形成新的意义。人天生具备多种欲望,少数前卫的“文化精英”最根本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们始终在探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继而引导社会新思想与新的生活、生存观念形成。建筑阐释生活、人的行为方式,无法回避人的行为、语言、交往方式等诸多新的文化意义,继而用“构件”新的喻意空间。


亚力山大依据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来阐述了《模式》?亚力三大本人在《模式》里
面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其实你在上面一段阐述了一半,但不太直接。

另外,坛子里面前一阵子有对“paradigm”一词的讨论,如果你对之有兴趣,从“paradigm”
的观点上来看亚力山大,比现在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还是挺不错的文章。。。

(by 寸十)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5 00:3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回复:寸十

看来我还要仔细揣摩,整个建筑活动应该是一种“理性建构”的过程吧,真是没细想。

请多提一下,我根据你们的意见再改过!谢谢!!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5 00:3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回复:寸十

看来我还要仔细揣摩,整个建筑活动应该是一种“理性建构”的过程吧,真是没细想。

请多提一下,我根据你们的意见再改过!谢谢!!


新关税


发贴: 119
2003-05-15 02:2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索森 wrote:
回复:寸十

看来我还要仔细揣摩,整个建筑活动应该是一种“理性建构”的过程吧,真是没细想。

请多提一下,我根据你们的意见再改过!谢谢!!


我没细嚼慢咽楼上的文字!就这句话来说是无疑的!!!

也许我对你们说的“理性建构”有不同的理解~~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5 12:5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新关税 wrote:
我没细嚼慢咽楼上的文字!就这句话来说是无疑的!!!

也许我对你们说的“理性建构”有不同的理解~~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理性的,它必定有其脉络,不知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多提意见。

对于理性建构,我想以哈耶克的定义较为准确一些,其一是文章所说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其二是“进化论的理性主义”(出自《自由秩序原理》),进化论的理性主义主张理性的限度,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理性的滥用,它强调只有在累积性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能成功的发挥作用。


索森 edited on 2003-05-15 14:27
索森


发贴: 40
2003-05-15 13:06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索森 wrote:
回复:寸十

看来我还要仔细揣摩,整个建筑活动应该是一种“理性建构”的过程吧,真是没细想。

请多提一下,我根据你们的意见再改过!谢谢!!


第二点,的确没说清楚,我在你提的地方补充一些:《模式》能够反映需求,但不能够表达欲求。即《模式》在阐释建筑对人活动的影响始终立于适应人们需要上,而不是试图去以新的建筑语汇去引导人产生新的行动,产生新的生活情境。路易斯·康曾强调欲求与需求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即需求存于当时,欲求代表未来。


juxin


发贴: 318
2003-05-16 01:2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juxin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可否对“重构”多做些阐述?
大致看了一遍,觉得更偏向于对模式语言的转述,总结的层面有所欠缺。

期待继续!


索森


发贴: 40
2003-05-20 15:3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juxin wrote:
可否对“重构”多做些阐述?
大致看了一遍,觉得更偏向于对模式语言的转述,总结的层面有所欠缺。

期待继续!


我正在重新修改这篇文章,我想这次应该严谨一些!谢谢!


defydesign


发贴: 195
2003-05-20 19:43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defydesign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理性的,它必定有其脉络,不知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多提意见。??

有这种观点?
我怎么第一次听到?


carbon


发贴: 202
2003-05-22 13:2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索森 wrote: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理性的,它必定有其脉络,不知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多提意见。

对于理性建构,我想以哈耶克的定义较为准确一些,其一是文章所说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其二是“进化论的理性主义”(出自《自由秩序原理》),进化论的理性主义主张理性的限度,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理性的滥用,它强调只有在累积性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能成功的发挥作用。

跟这个论题没啥关系,一点瞎说而已。
可以呀,哈耶克……
他说:资本主义就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
汪丁丁等很重视他。还有对卡尔·波普尔的重视。


索森


发贴: 40
2003-05-25 23:05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建筑模式语言的意义重构(修改稿)
索森

引论

“建筑是全能与无能的混合物,表面上建筑师是在创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现,他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因此,不连贯性、随意性是每个建筑师生涯的潜在结构。他们面对着一系列专横的要求、无法确定的参数、一无所知的国度,期望着用自己不怎么聪明的大脑去解决天才们也难以对付的问题。建筑是一场充满喧嚣的冒险。”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

建筑空间得益于人们的视觉与活动体验,它必然与人在建筑物内活动发生关联才符合建筑机能的要求,除非是建筑师做着某些实验,也许不按人的活动常态设定,只是追求某种有其他意味的东西——意图探索产生活动新感受的可能性以及使人得到别样的“快感”。建筑创作只能与人所累积的——他在建筑内活动的观念“范式”与建筑设计思想的距离缩短才会被认为合理与客观。来源于两大知识系统的不可知或不可全知性(也许是建筑师本人造成了这么一种障碍)导致相互的理解(释读)差异,以至于也许建筑决策者改变了建筑创作原有的方向使其变的不合理(建筑师认为的不合理,由此形成困惑),这可能就是库哈斯感受到建筑“无能”的由来。

特别在全球化之经济与文化交汇后的建筑创作活动,异地或境外建筑设计机构与建筑决策者发生了合作的交往,此时由图片、文字等镜像所构成的建筑印象与商业或政策决策人相互沟通,在相互知识系统上产生的差异无法通过文字甚至影象表达建立起真实客观的“合理性”(除非有以往建筑的参照物),或者放弃真正的创作意图(将所谓“欧洲小镇”照搬或稍加改进过来才会达到相互的理解(但对于建筑师来说这简直是对其“人格的侮辱”);同时来缘于建筑决策者与“公民社会”的利益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商业建筑决策者对此顾虑更为谨慎,因此突破创作的“制约瓶颈”将逼迫建筑师学会对语言的操控,甚至要加上某种“业务谈判的的技巧”。除非使建筑决策者相信“公民社会”的消费“范式”与建筑创作“范式”对等或相适宜,才能消除决策疑虑。当然这将促使建筑师成为不但是建筑的创作者同时也必然成为“空间活动”的设定者或者你必须对“公民活动”本身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形成评判建筑空间关于活动是否合理的尺度。因此对衡量尺度的“争夺”将贯穿建筑创作活动的总体过程,观念差异将永远存在。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1]在20世纪70年代对建筑与人居住活动进行了探究与总结,即所著《建筑模式语言》(下称《模式语言》)[1]企图通过人们对居住之“合理性”要求形成居住的普适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来说,它提供了建构知识系统便捷的途径,也可以说他将建筑最为本质的问题设定后——即建筑是为着“公民社会”的活动需要这一衡量标准,暗示了建筑的“合理性”方向。任何一种程式都有排他性,即《模式语言》坚持自身体系的同时也极其容易将创造性的建筑活动局限于某种居住的“合理性”之上,这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去以一个持“进化论的理性主义”[2]态度去思辩它所形成的既定框架,在承认艺术行为所应也必然会形成多元的、地域化特色、片断式组合的文化形态存于当今世界这个基础之上并尊重这种现实,以不断自我批判的思考去创造或“反映”文化的本质,而非仅仅将建筑思想等同于只是试图建立一个人们“现时的”[3]居住要求,这么一个商业的而非文化自身生长或进化的要求。

(待续)


索森 edited on 2003-05-26 02:06
sunson


发贴: 156
2003-06-01 23:4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sunson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有英文版的吗?我急用。songsunsong@163.com

索森


发贴: 40
2003-06-08 13:42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sunson wrote:
有英文版的吗?我急用。songsunsong@163.com


你是指什么的英文版?


索森


发贴: 40
2003-06-08 13:44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索森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建筑模式语言的意义重构(修改稿)
索森

“建筑是全能与无能的混合物,表面上建筑师是在创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现,他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因此,不连贯性、随意性是每个建筑师生涯的潜在结构。他们面对着一系列专横的要求、无法确定的参数、一无所知的国度,期望着用自己不怎么聪明的大脑去解决天才们也难以对付的问题。建筑是一场充满喧嚣的冒险。”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1]

城市建筑的形成来自于能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而发生的某种关联,且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无数次的城市活动变化的结果,这种结果构成了城市历史的文化传统。建筑空间得益于人们的视觉与活动体验,它必然与人在建筑物内活动发生关联才符合建筑肌理的要求,除非建筑师意图探索产生活动新感受的可能性以及使人得到别样的“快感”,如实验性的住宅或空间设计。与早期的“宗教社会”不同,现今城市活动越来越向“公民社会”多元状态靠拢,政治意图逐渐淡化,合乎理性的“公民社会”活动要求决定了城市与建筑功能的合理性,这超越了建筑学所能够达到的范围,即建筑仅仅是实现活动的一种容器,起决定意义更多来自政治、经济、居住意识对城市与建筑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会影响建筑结果。正如森俊子(Toshiko Mori)所说建筑师在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相当广泛,应该与科学家、工程师、甚至人类学、生态学、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合作,从广泛的范围理解社会文明的含义[2]。任何建筑都是来自理智、分析、逻辑推理、实用等各种想法的综合,也只有通过对城市文明传统、社区、地点、气候等综合性的建筑思考才能符合社会对城市建筑的功能要求,而通向建筑创作自由的表达。

城市建筑思考

中国城市处在一个没有传统的状态,这与西方城市有着根本的差别,同时城市人口的密集性与松散性将会形成不一样的结果,中国人口的高密度这一社会现实将形成城市的基本形态——即集约性、密集性复合城市形态。城市的地域范围、资源关系、城市间的“交往关系”(经济与文化等)都有着合理的组合,人们总是试图以自身的“理性”去影响与改变区域肌理,但同时受制于文化状态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愿望总是与事实相冲突或矛盾,于是自我更张是始终存在的过程。哈耶克说由主观的人类欲望破坏具备复杂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社会所自然生成的系统,而使社会发展得不偿失,只有在累积性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的发挥作用[3]。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脉络,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有自身的合理性成分,因而只有对合理性的认定才有可能达到对文化形态上的更新。

美国建筑师C·亚历山大、荷兰建筑师库哈斯都在尝试对城市或区域还复一个更为理性的思考——将建筑活动的范围进行某种扩展,即试图延伸建筑学活动的范围而洞察城市活动的本质。如美国C·亚历山大等[4]在20世纪70年代对建筑与人居住活动进行了探究与总结,如所著《建筑模式语言》企图寻找到人们对居住之“合理性”要求形成居住的普适性原则,即建筑是为着“公民社会”的活动需要这一衡量标准,暗示了建筑的“合理性”方向。荷兰建筑师库哈斯[4]则将建筑活动的关注点扩展到了整个城市地域的范围,即通过对“城市活动的本质研究”试图找到城市的发展方向。正如库哈斯在中国珠江三角洲进行的一项城市研究(工作的主题是“加剧的差异”),他试图由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这一差异巨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城市带以相互比较,并深究其发展的本质趋向,“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巨型都会的模型,看起来它们的互相依存、功能和合理性取决于它们相互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库哈斯在寻求一种如何确立城市符合“现时”的既定需要,即由城市差异寻找出城市功能的合理趋向,这一趋向将决定城市形态,以至形成它的合理性分布。库哈斯以新加坡为例认为这一不可识别的“普通城市”在当代获得了理想的成功——可能是城市形态最好的选择,他否认传统的意义甚至在纽约曼哈顿通过“墙”这一形态将城市新区域与传统区域割裂开来,他以“普通城市”更新城市肌理的主张,始终为着城市的发展而寻找自身的思想脉络。

C·亚历山大则深刻理解了城市活动所应有的肌理,他强调城市的包容性,即“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每个区域应该是独立的、分离的,足以保持其文化的力量和勃勃生机。人类文化只有至少是部分的与相临的文化分离才能够得以保持它自身的生长。中世纪的城市就具备这种功能,它们曾经为各种不同的文化影响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永久性的交流场所,如公社。” 德国哲学家费席德(Fichte, Johann Gottlieb)认为“城市记载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历时’文明,则这些信息必然为城市所反馈并作用于该群体。就是说,城市对人类人文信息的凝聚和传达,在不同程度上,或轻或重地影响着人(群)的行为和未来。越是具有清晰‘历时’性的城市,对人(群)的现时行为和未来发展方向越有着深远的影响。”[5]

事实上,没有无差别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可能寻找到自身应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可识别性”文化的切合关系,继而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样式。城市资源关系的组合都有自身的历史与肌理,都有其自身在现阶段发展的指向,即城市肌理将决定形态本身,如历史名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思想的交汇点其文化遗产随处可见,上海有着殖民的历史有着开放的商业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自身的资源关系与社会的产业体系,同时经济上的要求又决定了城市进一步更新,一旦城市文化让位于城市的发展,必将带来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可识别的特征性越来越不清晰,或者只能有效的固守其片断,成为城市的一种主张——对先验文化的映射,这正是城市发展累积性进化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新加坡这一“普通城市”理念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花园城市”的理想栖居之地,这一成就源自于人类的节制。

社区交往的建筑肌理

社区并非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人与人不进行交往或不融入社会将使自己变得孤立,因而创造社区内某种和谐、必要的交往是构成社区文明进步的有效手段,如北京的片区管理,这一基本的社会单元有效解决了庞大的社会管理系统所无法达成对社区管理有效性与经济性的困境;同时社区由于稳定居住所必然滋生的其他欲求如购物、餐饮、社会服务(安全、法律、保险、经纪、医疗、休闲、文化教育)等现存的与未来的需求形态,将有利于社区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商业体系、安全体系,进而达到社区内部肌理的完善与自身相互的经济性。如商业、餐饮设施的建构有效形成了停车场设置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得购物与消费行为不会舍近求远,资源不会无谓的消耗。

社会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交往关系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聚集特征下的状态,交往与过去相比远非是那么单纯。社会的经济性等复杂的竞争状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变得脆弱与功利,自我戒备与防护成为某种本能的交往反映,自然来自于传统的交往关系并不切合当今的交往状态,因而必须设定新的交往环境促成交往的合理性动机,才能有效解决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态更新。以往社区的步行系统是达致交往形态的途径之一,正如《模式语言》所称“人在公共场所“行走”相互交融式的体验这种最简单的社会交往是社会上最基本的相互接触形式之一”,但这一模式显然并不可能成为现今社会交往的主要形态。人际交往状态的变化将有可能使传统的纯粹性丧失亦尽。人总是受一定的驱使(交往的动机有同型的趋向)才可能与他人分享思想或闲暇空间,如开放的大学、公共图书馆、音乐厅、家庭游戏厅、咖啡馆等与步行街交往效果完全不同。因而根据人们的交往动机如学习、工作、辩论、休闲等活动所设立的公共场所往往更符合于现代交往的要求。


cccg


发贴: 886
2003-11-03 13:00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发送email给 cccg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对你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但对某些观点不赞同。
请帮我看看我的文章: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1911695&sty=1&tpg=1&age=0
我在上海的居所-建筑模式语言评论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topic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