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 论坛       
首页Master作品招聘招标动态热帖杂志帮助搜索注册登录Blog  积分 简历  

» ABBS 论坛 » 考试及留学论坛 » 考研  

动态热帖招聘杂志 
   
reply to post
flat modego to previous topicgo to next topic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特征
zhanghaibolin


发贴: 28



2011-07-25 16:51 查看他的注册信息   查看他的Blog 给他发送悄悄话 引用并回帖 搜索他发表的帖子 复制到剪贴板. 
不过只适用于IE 收藏这篇帖子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古代建筑特征:
1、建筑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⑴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
⑵ 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柱、梁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与墙体等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⑶ 创造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
⑷ 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
⑸ 单体建筑标准化,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
  屋顶形式成为彰显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外部轮廓特征明显,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征。
⑹ 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
⑺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
⑻ 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当然,木构建筑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破坏生态环境,不易形成大跨度的空间,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且易于失火等。
   从建筑与环境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基址的选择(甚至出现了风水术)讲求与环境的和谐,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法来营造建筑。

木架建筑  优 势  劣 势
  ①  取材方便
②  适应性强
③  有较强的抗震性
④  施工速度快
⑤  便于修缮、搬迁
⑥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
构分工明确  ①  木材减少
②  易受火灾
③  难以满足大空
间、复杂空间的要求
④  耗材大、限制发展
2、文化特征:
⑴ 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⑵ 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鲜明人文性和社会性。
⑶ 具有“亲地”和“恋木”的倾向,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体系,不盲目追求高峻而是遵循“百尺为形”的人性话尺度,以“和”为美而非以“崇高”为美。
⑷ 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精神;一般建筑不求万世永存但求满足现世需求,以木构为主流的建筑传统可以反映这种文化心理,而陵墓、佛塔等一些有永恒含义的建筑则用砖石建造。
⑸ 是对“精神居住”的关注甚于“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有限的,而其表达的文化意境则是无限的,后者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⑹ 注重建筑群体的“整体协调”,单体建筑的“个性表达”服从前者。

3、建筑单体:
◆  平 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有在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圆形等;而
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  立 面,多为奇数开间(汉代之前偶数开间较普遍),由中央到两边依次称为:
“明间”(即“当心间” )——次间——梢间——尽间
◆  屋 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 
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性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规定。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做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登记差别,做工用撩都作出具体规定。

4、建筑群体:
•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即四合院,此外还有三合院,廊院等形式)在建筑群的组成观念中,“院”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次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 虽然,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划整齐,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等是中国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主流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的平面形式都绝对如此,园林建筑以及坐落在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殿堂等就明显地表现为另外一种布局形式。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严整构图,另一种是虽由人工营造但却极富自然天趣的灵活构图。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㈠ 平面类型:(殿阁类)

  1、分心槽:
        • 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 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单 槽:
      •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 山西晋祠圣母殿

3、双 槽:
      •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 唐大明宫含元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

4、金厢斗底槽:
        • 内外两圈柱
        • 佛光寺大殿

  

殿堂型构架特点:

①  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而成。
②  柱网层: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高,个柱、柱头
间以阑额联结,柱脚之间以地栿联结。
③  铺作层: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网上的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
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的结构机能充分发挥。
④  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短柱、蜀柱架立,各个傅缝与网柱层的柱缝,
可对准也可错位。
⑤  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
  四种分槽形式: 分心槽、 单槽、 双槽、 金厢斗底槽
⑥  殿堂型构架只须叠加柱网层和铺作层,即成为“殿堂型构架”。

区 别  殿 堂 型  厅 堂 型
做 法  水平分层,做法复杂  梁架分缝,做法简化,显现生命力
柱  内外柱同高  内柱上升
平面形式  四种分槽形式  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
斗 拱  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  斗拱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拱的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㈡ 结构类型:

1、  抬梁式:(叠梁式)

        ⑴ 我国应用广泛,特别是北方

        ⑵• 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 相临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 (即,梁柱支承体系,由层层叠起的梁和柱来传力,柱承梁,梁上再置短柱,其上再置短梁,梁两端承檩梁是受弯构件,长梁达四步架或六步架的长度,梁的总数可达3~5根。)

        ⑶ 优 点:
• 室内少柱或无柱
• 获较大空间
            缺 点:
                • 柱梁等用材较大
                 • 耗材较多

          ⑷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
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2、穿斗式:(立贴式)

          ⑴ 南方使用较多

          ⑵ 特 点:
                • 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 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
                • 穿斗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用平坡,不作反凹曲面。

          ⑶ 优 点:
                • 用材较小
                • 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 点:
                • 室内柱密
                • 空间不够开阔

          ⑷ 檩柱支承体系分为“疏檩”、“密檩”两种做法

    3、井干式:

          ⑴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
墙壁,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⑵ 耗材大,面阔、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
          ⑶ 仅见于木产丰富的地区(应用不广)

    4、干阑式:

          • 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
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形成一种上、下两层的建
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㈢ 屋顶形式:

  1、正式屋顶:
        • 平面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的木构架建筑。
        • 规整、端正、纯正
       ⑴ 庑殿顶:(宋四阿顶)

①   用于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
②   单檐正中有正脊,四角有垂脊,共五脊,
又称"五脊梁"
③   完全的四坡顶,宋称"四阿顶"
即,两山做成斜坡顶与前后两屋面成450相交,屋面形成四面排水
④   清庑殿多采用"推山"法加长正脊,使垂脊向
外弯曲,屋顶曲线柔美,山面坡度更陡
⑤   宏大,伟壮
⑥   (唐)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⑵ 歇 山:(宋九脊殿)
①  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四坡顶
②  用于殿堂称“九脊顶”
用于厅堂称“厦两头”
③  屋面为悬山,庑殿的结合形式
两山面顺八梁,承托采金步,屋顶下部形成四坡顶,相交处为戗脊,上部为两坡顶相交于正脊,左右为垂脊,共九条脊,亦称“九脊殿”
④  丰美、华丽
⑤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⑶ 悬 山:
①  檩木悬挑“出梢”,屋顶悬出山墙之外,用以防护山墙免受雨淋
②  两坡顶的一种
特 点: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
(又称“挑山”或“出山” )
③  悬挑宽度按 宋 《营造法式》规定40~80分,
清出檐相同
④  挑出的檩头钉有博风板及悬鱼、惹草等装饰,在民居中是主要屋顶形式,在宫殿庙宇中多用于配殿厢房等
⑤  舒放、大方
⑥  山西打通下华严寺海会殿(辽)
         ⑷ 硬 山:
①  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屋顶不悬出山墙
垂脊就落于山墙上
②  山墙大多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或另在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
③  质朴、拘谨
④  在我国南、北方居住建筑中应用广泛
⑤  
    2、杂式屋顶:
             灵活、自由、随宜
         ⑴ 攒 尖:(宋斗尖)
                  • 用于面积不大的屋顶
                  • 特 点:屋面陡峭、无正脊、数条垂脊交
合于顶部,其上再覆宝顶
                  • 北魏嵩岳寺塔
         ⑵ 平 顶:
                  • 用于华北、西北、西藏一带,雨水少
                  • 即,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
表面
         ⑶ 单 坡:
                  • 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
建筑侧面
                  • 单坡屋面是斜坡屋面的基本单元
         ⑷ 卷 棚:
                  • 又称“轩”室内天花的一种
                  • 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由于轩椽可作多种曲线或折线开方,因此,丰富了轩的空间和艺术效果;轩椽上覆以灰白色的水磨砖,轩梁上常饰以浮刻,并髹以单色油漆,绝少使用彩画。
         ⑸ 常见的杂式屋顶:
    2、屋顶组合:
    3、庭院屋顶:
  ㈣ 清式大木作:
          大 木 —— 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柱、梁、枋、
檩、斗拱等,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1、主要构件:

                 雀 替 —— 位于梁枋下与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跨。
作用: 增加挤压面, 减少净跨, 艺术上的过度。

2、檩数分配图:
  
五架无廊
    

四架卷棚
  
六架前檐廊
    

六架卷棚
  
七架无廊
    

七架前后廊
  
八架卷棚    
八架前檐廊

  
九架无廊
    

九架前后廊
3、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
  ⑴ • 大 木 —— 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柱、梁、枋、檩、斗
拱等,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大式——用于宫殿、官署、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大木小式——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 大木结构构件,按功能分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四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是:
①  柱:
    • 按外形分“直柱”、“梭柱”
    • 按所处位置分“外檐柱”(房屋最外圈的柱子)、“金柱”(外檐柱以内的屋内柱)、角柱
    • 柱有“侧脚” ,即向中心倾斜
       有“生起” ,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  额 枋:
      • 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  梁:
    • 露明的或在天花以下的梁,称“明栿”
    • 隐蔽在天花以上的梁,称“草栿”

④  替 木:
      • 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⑤  檩和襟间:
      • 截面圆形的称檩(椽或珩)
      • 截面矩形的称承椽钫
      • 襟间用于檩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 ” ,废除替木、襟间

⑥  阳马(角梁):
        • 下用大角梁(老角梁),上接子角梁,以承受翼角、椽尾;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曲戗)接续

⑦  椽子、飞子(飞檐椽):
            •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⑵ 装 修:
①  宋称小木作指装修
②  可分为:外檐装修 —— 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如门、
窗、栏杆等。
内檐装修 —— 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板、天花板等。
③  装修的多元功能:
          • 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 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
          • 性格的渲染要素
④  装修的特点:不作为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⑶ 区 别:
①  间 架:
      大 式——9间11架(特例:11间13架)
      小 式——《 5间7架
②  出 廊:
      大 式——各种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 式——只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的做法,不许用重檐、筒瓦及琉璃瓦件

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珩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
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栿脊木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
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区 别  大木大式  大木小式



  
有斗拱或无斗拱  
无斗拱



  
有飞椽  

无飞椽



  
有扶脊木  
无扶脊木
4  
有角背  
无角背



  
有随梁枋  
无随梁枋
   



  
节点构造复杂  
节点构造简单

㈤ 以材为祖:
  1、宋 式:

                     足 材 = 1材 + 1楔
                         = 21分0
                     单 材 = 15分0

       ⑴ 宋〈〈营造法式〉〉将材分八等,一等材最大(高9寸,宽6寸)
⑵ 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 + 契 = 足材
              契 ↓   ∣  高6分
               分     ̄ 宽4分
/\
材 材
高 宽 15 + 6 = 21分0
1/15 1/10

•足 材 ——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截面尺寸为一材,高:宽=3:2,契(音zi)两层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一材一契”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契高为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分,材分8等。一等材为6寸X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45之间。

•材契分 —— 在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建筑模型制,称“~”;它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做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从材、 分再派生出“契”和“足材”, 契高6分,宽4分,1材加1契共高21分,称“足材”。建筑的间广、进深层高和木构架中的一系列构件的尺度,根据不同的等第,大小都规定为若干材契分。
这套材分制对于统一建筑标准,建立设计规范,把握比例尺度,简化设计工作,方便工料预算,便于构件预制,加快施工速度,起重要作用。
  这种材分制最晚在初唐时已经应用,在〈〈营造法式〉〉书中以文字形式制定成规范的制度。
       ⑶ 梁断面: 高 / 宽 = 3 / 2
     ⑷ 〈〈营造法式〉〉——中国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北宋
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的。
于崇宁二年(公元103年),刊印并颁发,全书
共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各作制度功限、
料例和图样,共34卷。
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 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② 设计的灵活性
      ③ 技术经验的总结
      ④ 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⑤ 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
         

  2、清 式: ( 斗 口 )

          ⑴ 斗 口:“坐斗正面的槽口” (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
               • 斗口是斗上用以插放拱、翘、昂、枋的开口。同
一个斗的迎面方向和侧面方向,开口尺寸不同。
               • 标准斗口:指平身科斗拱中,大斗或十八斗,迎面方向安装翘、昂的斗口宽度。
               • 斗口分11等,一等斗口宽度为营造尺6寸,各
等斗口依次递减0.5寸,11等斗口宽1寸。

          ⑵ 单  材: 高 / 宽 = 1 / 1.4

            足  材: 高 / 宽 = 1 / 2

          ⑶ 梁的断面:  高 / 宽 = 10 / 8

          ⑷ 清代斗口实际上是宋代材宽
①  减少了换算程序
②  材级划分更细密,便于选择合适的用材等第
③  避免出现过多的奇零尾数,便于设计估算,便于施工
          ⑸ 〈〈工程作法〉〉——清代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原书中缝书
名为〈〈工程作法〉〉,封面却为〈〈工程
作法则列〉〉,两名通用。
                     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古代营造术书,列出了27种单体管式建筑的各种构件尺寸(即大木作法)改宋式以“材”、“契”为模数的计算方法,而以斗口为模数。
                     简化了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预制构件,缩短工期。

         • 斗 耳 —— 斗口两侧凸起部分
         • 斗 腰 —— 斗口下垂直部分( 宋“斗平” )
         • 斗 底 —— 斗下倾斜的部分( 宋“斗欹” )
         • 平盘斗 —— 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3、用材总体趋势是由大变小。

㈥ 举架和举折:
        • 举——指屋架的高度,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 折——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折”。
        • 〈〈 周礼•考工记 〉〉
                  “ 匠人为沟洫, 葺屋三分, 瓦屋四分”
                  H / L = 1 / 3 H / L = 1 / 4
  1、清式举架:
      ⑴ 殿 式:
            • 脊步不超过九举
            • 檐步一般五举
            • 飞檐一般三五举
              出檐21斗口
            • 柱高70斗口

      ⑵ 大 式:
            • 柱高8/10面阔
            • 每步架4 D(柱径)
              出檐3/10柱高
• 柱础3/10 D

        ⑶ 小 式:
              • 柱高7.5/10面阔
            • 每步架4 D(柱径)
              出檐3/10柱高
• 柱础3/10 D
举架作法——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等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廊步或檐步的举架系数固定为0.5,即五举, 称“五举拿头”可以保证檐步排水所必要的坡度,脊步的举架系数一般不超过0.9,即九举,以防止坡度过陡
      其他各步分配相应的举架系数

举架系数 = ————————
(计量举高相邻两檩底平的垂直高度计算)
    2、宋式举折:

           殿 阁: H/L = 1/3
厅 堂: H/L = 1/4 ~ 1/3 ( 1/4 + 3 —— 8% )

举折作法—— ① 以前后撩檐枋水平距离为总进深L
       ② 以(1/3~1/4)L为撩檐枋至脊傅的举高H
       ③ 自撩檐枋背至脊傅背连一直线,与上平傅中心相交,自此点向下折1/10H,定上平傅位置,以此类推

    3、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⑴ 举 架 —— 先确定步架距离
         举 折 —— 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⑵ 举 架 —— 先从檐檩开始
自下而上
         举 折 —— 从脊檩开始
自上而下
       ⑶ 举 架 —— 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0.5)
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
         举 折 —— 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
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⑷ 举 架 —— 折线一次完成
         举 折 —— 折线不能依次完成
㈦ 收山和推山:
  1、歇山收山:
    ⑴ 收 山——是歇山(宋九脊殿)无顶的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⑵ 目 的——•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引起结构上的变化,
              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金梁架等
      ⑶ 清——收进一个檩径
        宋——收进一个攒档

    2、庑殿推山:
           •推 山——是庑殿(宋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将四条垂脊由450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即,在庑殿顶上,把各个檩条向山面推出,以形成更陡峻的山面坡面的做法。

  ㈧ 悬山挑山:
          •悬山建筑的两山的檩头,向山柱外伸出5~8个檩径
( 或1/3檐柱高 )
•燕尾枋,荷载较大时,檩下垫板随檩同时伸出,但檩枋
不伸出

㈨ 翼角的作法:
    1、北方老角梁:
  

    
翼 角——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起翘,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2、南方嫩戗发戗、水戗发戗:
      ⑴ 戗 —— 指建筑的戗脊
        发戗—— 即起翘
        翘 —— 拱的名称,依部位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外出跳的拱,称为翘

      ⑵ 嫩戗发戗:
①  拙政园“ 绿漪亭 ”
②  特 点:•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很
大起翘(因为嫩戗插在老戗[老角梁]脊背,形成500~600夹角的缘故)。
•构造牢固,嫩戗与老戗间联以菱角木、箴木、扁担木等)。
•角梁上缓呈一缓和曲线以置戗脊。

      ⑶ 水戗发戗:
             ① 拙政园“ 绣绮亭 ”、“ 怡园小沧浪亭 ”
             ② 特 点:•檐口平直
                   •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屋角处向上
反翘
                  •构造上较简单
                   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小
㈩ 柱:
     主要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传至基础。

    ⑴ 柱侧脚之制:
                   •柱脚处微向外
                   •稳定性好
                   •宋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称“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已不多用)

      ⑵梭 柱:

          《营造法式》梭柱作法:
                     “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⑶ 柱的端面高度与建筑尺度关系:
       《营造法式》规定:
               “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 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 ;余屋,即径一材一 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⑷ 生 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傅的两端势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傅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线。

    ⑸ 宋式柱础:

                     盆 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
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十一) 斗 拱:

      1、斗 拱:

            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的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到柱上,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清式斗拱和宋式铺作一样由斗、拱、昂、枋4类分件组成。
            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

      2、斗拱的作用:

              ① 增加承托作用
              ② 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
              ③ 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功能)
              ④ 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
              ⑤ 抗震,纯靠榫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时所产生的能量
              ⑥ 装饰作用
              ⑦ 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⑧ 模数的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3、斗:
          ⑴ 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
①  双向开口,位于一组拱最下的构件“坐斗”
又叫“大斗”(宋栌斗)
②  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 十八斗 ”
③  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二端,单向开口的“槽升子”
④  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拱二端上, 单向开口的“三才升”

          ⑵ 斗 口——坐斗正面的槽口
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斗 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斗 腰(斗平)——斗口下垂直部分
            斗 底(都欹)——斗下倾斜的部分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4、拱:
           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分为垂直迎面的翘和平行迎面的横拱,其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拱,清式叫做“翘”(宋华拱卷头)
           
        瓜 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瓜子拱)
        万 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慢 拱)
        厢 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令 拱)
        正心瓜拱——正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泥道拱)
        正心万拱——正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慢 栱)
        单 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
        重 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二层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5、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昂、下昂之分,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6、枋:
          斗拱间横向联系的枋木
          细分正心枋(柱头枋)、拽枋(罗汉枋)
            挑檐枋(僚檐枋)、井口枋(平 枋)

      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拱

(十二) 小木作:
即装修,可分为外檐装修、内檐装修两类
可分为:外檐装修 ——  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如门、窗、栏杆等。
内檐装修 ——  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板、天花板等。
装修的多元功能:
          • 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 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
          • 性格的渲染要素
装修的特点:
不作为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1、门:
      ⑴ 板 门:
①  棋盘板门:先以边挺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
框内置横幅若干条,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饰线脚。
高级的还要加门钉和铺首(兽头状门拍环)。
比如佛光寺大门即为带铁钉的板门。

②  镜面板门:
                      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木板拼合,背面用横木联系。

               ③ 板门的形象在周代铜器中可见,唐代建筑全用板门,宋之后一些重要建筑或建筑群的大门仍有使用,个时期的板门特征主要是由门簪、门钉、铺首等构件的形式来区别,铺首是重要建筑中板门上使用的金属构件,明清多为铜质的馏金。一般建筑的铺首不作兽面,而是素面,成为门钹,现存最早的带门钉的板门是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板门。
      ⑵ 隔 扇:
• 用以隔断、带隔扇门的可作建筑的外门,隔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隔心)和裙板两部分,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板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
• 隔扇门出现在唐宋之际,现存最早的实物见于河北涞源,辽代阁院寺文殊殿;现存最完整的隔扇门见于山西朔县金代崇福寺弥陀殿。

2、窗:
      ⑴   分死扇和活扇两类。
         早期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死扇,如汉代的明器陶屋,南北朝至隋
唐的实物所见基本都是死扇;活扇窗技术在秦代已然出现,最
早的活扇窗应是秦始皇铜马车上的推拉窗,宋之后隔扇窗出现
死扇窗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⑵ 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①  支摘窗:
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摘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叫“支摘窗”多用于住宅。清代的支摘窗也用于槛墙上,上部为支窗,下部为摘窗二者面积大约相等。南方建筑因夏季需要加多的通风,故支窗面积大于摘窗。( 窗下为槛墙,墙高一般可按3/10檐柱高定,实际2.5~3 尺之间 )

           ② 漏 窗:
                 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③ 直棂窗:
唐宋为人们广泛使用,明以后逐渐为槛窗所替代。

④ 槛 窗:
施于殿堂门左右的槛墙上的窗,和隔扇门的形式十分相近,所不同的是它只有花心和腰华板,而无裙版。

             ⑤ 横 披:
当建筑较高大时,可在门窗上再设槛,上设横披,即可通风采光,又避免因门窗过于高大而开启不变的缺陷。

3、天 花、藻 井、卷 棚:

         ⑴ 中国古代屋顶分类:① 彻上明造:
                          —天 花
                    ② 顶 棚:︳藻 井
                          —卷 棚

         ⑵ 彻上明造:
                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
椽都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室内并入室内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 清称“露明” )

         ⑶ 天花的两种形式:

           ① 平 闇:
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称平棋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一般的民居则就地取材,用竹、高梁杆组框,然后糊纸。
                  实 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辽独乐寺观音阁
②  平 棋:
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有时施以彩绘或贴以彩色图案的纸.(后代沿用较多)

         ⑷ 藻 井:
               •它是一种高级天花,一般只用于官式建筑,殿堂明间的正中。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其如同穹然高起的华丽伞盖,渲染出中心部位的庄严、神圣,以突出空间的构图中心和意象气氛。
•藻井始于汉代,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中也屡屡可见,其上常常绘以精美的图画,如莲花、飞天。后世的藻井形式大约沿用此式,只是彩绘和雕刻的水平在逐步提高。如明代南溪旋螺殿的以斗拱构成的如意斗拱,清代故宫太和殿的蟠龙藻井藻井,从其单体的装饰来讲都是藻井中的精品。

         ⑸ 卷 棚:
•视为一种变体的天花,多用于民间建筑或园林建筑中。
              •又称为“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其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由于轩椽可作多种曲线或折线形,因此大大丰富了轩内的空间和艺术效果。

4、栏 杆:
        • 小木作的栏杆指的是木质栏杆,最早的木质栏杆为河姆渡遗址的直
棂栏杆, 汉代明器中的栏杆形象已有直棂式, 卧棂式, 华版式和斗子蜀柱四种。
        •自南北朝开始到清代晚期,重要建筑中木质栏杆大多是斗子蜀柱式。

5、罩:
        •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作用。

(十三)彩 画:

      1、和 玺:

            ⑴ 清式彩画中最高的
            ⑵ 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墓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
            ⑶ 彩画布局是将梁枋均分3段:中段——枋心
            ⑷ 重要特点:以龙为母题
                   定型为行龙、坐龙、升龙、降龙四种图案。
            ⑸ 以蓝、绿为基调,用色原则是左右蓝绿相间,上下蓝绿对调
            ⑹ •所有图案程式化、图案化、变形的母题
              •严格运用平面图案,排除图案的立体感、透视感
              •力求保持构件载体的二维平面视感
              •图案分布严格遵循平板枋、大额枋、垫板、小额枋间的界限绝不超越、交混
              •整个画面强调规整、端庄、凝重

      2、旋 子:

            ⑴ 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⑵ 以旋子为母题
(以旋龙花为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
            ⑶ 主要特点:
                   在藻头里画旋子图案,最标准的是画一个整旋子和两个半旋子,称“一整二破”
            ⑷ 分 为:
                  •金线大点金
                  •石碾玉
                  •金琢墨石碾玉
                  •墨线大点金
                  •金线小点金
                  •墨线小点金
                  •雅伍墨
      3、苏 式:
            ⑴ 位于住宅、园林(包括皇家园林)
            ⑵ 枋心有两种:
① 用于内檐梁架的狭长枋心
                     ② 把檐檩、檐垫板、檐枋联成一体的“包栿”枋心

      4、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的比较与造成不同的原因。

         比 较:

⑴ 殿 式:采用程式化的象征画题.程式化即采用图案化.
( 旋子彩画可能出现局部写实的画题,说明并不够规范)
苏 式:与殿式相反,采用写实的彩画,而次要的部位采用程式化的画题.
        ⑵ 殿 式: 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殿式每个构件的彩画不会延伸到相临的构件上,可清晰辨别每个构件的边缘轮廓.
苏 式: 则突破构件的结构逻辑.突破了构件之间的界限。
(但并不是说100%突破.例,藻头布卡子时则遵守了各自的界限).
⑶ 殿 式: 严格运用平面图案,没有透视感或立体感,图案平面化.
苏 式: 则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的效果.例如,回纹,连珠纹,烟云用立体的图案,但如卡子则为平面化的图案,所以也不是100%的采用立体图案.
原 因:

⑴ 建筑不同性格对彩画有不同的要求.殿式建筑为庄重,富丽堂皇,要求彩画端庄,凝重,规整.而苏式园林建筑本身则轻松,欢快,对彩画要求是,活泼,风趣,丰美.
    ⑵ 在创作方法上体现了"重理"和"偏情"的不同倾向,不同的创作思想.殿式彩画为"重理"的创作方法,为什么要尊重结构逻辑呢?反映实际需要,实际面貌.苏式彩画为"偏情"的创作方法(浪漫).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反映其主观意愿.
    ⑶ 建筑创作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的现象.彩画现象即为其一.

一整二破:
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
     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 勾丝绕(3份)
② 喜相逢(4份)
③ 一整二破(6份)
④ 一整二破加一路(7份)
⑤ 一整二破加金道冠(7.5份)
⑥一整二破加两路(8份)
⑦ 一整二破加勾丝绕(9份)
⑧ 一整二破加喜相逢(10份)

(十四)瓦作与石作:

    1、  瓦(铺瓦):

         ⑴ 蝴蝶瓦:仰瓦、盖瓦均为板瓦
               •即小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
① 生产简易
                   ② 重量轻
                   ③ 灵活性大

         ⑵ 仰瓦为板瓦
           盖瓦为筒瓦

         ⑶ 冷推瓦

“筒板瓦”按质地分陶质、琉璃,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2、须弥座:

             •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明、清时期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

    3、脊 饰:
     
             ⑴ 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 脊或屋顶转角的装饰兽。

             ⑵ 螭 首:
① 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 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脊 吻,
口朝里为吻,           •脊 兽 
                 头朝里为兽
                 吻级别高于兽

      鸱  尾 ————→ 鸱  吻 ————→ 兽  吻(大吻)
     (西汉—→宋)        (元)         (明、清)

         •正脊两端使用鸱尾,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早期鸱尾:外形装饰简单、尾尖向内倾伸,外侧施鳍状纹
         •中唐及辽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则逐渐向金鱼尾过渡
         •宋代:分为鸱尾、龙尾和兽头几种
         •元代:鸱尾渐向外卷曲,有的已改称鸱尾
         •明清:尾部完全弯曲,端部曲分又变为卷曲,兽身多附雕小龙,
比例近于方形,背上有剑把,名称改为兽吻和大吻

    4、台 基:
          
•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中间砌筑陡板石与
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
石。
                •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出两倍的柱
径,厚为柱径。
    ◆ 垂带踏朵
                •垂带石——在垂带踏朵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石。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 如意踏朵——不用垂带石,
只用踏朵,
形式较自由
    ◆ 礓 礤——在斜道上用破石露挂侧砌,
可以防滑,用于室外。

    5、勾阑(栏杆):
            
            •抱鼓石——位于石栏杆的端部,即石栏杆结束处,
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作用:① 顶住最末端一根望柱,保持
栏杆持久稳定。
                     ② 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
列的尽端造型处理。

  宋  清

分件
构成
区别
  
重勾阑和单勾阑
看上去都分成许多小构件  
简化成:望柱
栏杆
地拊
三构件

体量

均衡

  

望柱间距大,寻杖细长,云揽和撮项高瘦,寻杖和盆唇间的空当显通透,柱头部分较小。  
每隔一块柱板设一望柱;柱间缩短,柱板构件完整;寻杖短粗,荷叶净瓶肥硕;寻杖与面额间的空当缩小;面枋成为实心厚板、地拊;取通常作法,望柱立于地拊上,减少望柱高宽比,加大柱头高度比,柱身横断面为方形

格调
韵味
  
纤细、秀气、轻快
苗条、虚灵、潇洒  
肥硕、厚实、稳定
庄重、强壮、有力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

    1、简 明:
          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间”则由相临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只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基本情况。

    2、真 实:
          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一般建筑梁架、斗拱、柱子全部木构架裸露,殿堂类建筑则构作天花板遮住为表现庄重、华丽。
          (暴露结构多保护木构架有利:① 改善木材通风条件
                        ② 便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
及时修缮)

    3、有 机:
          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

    4、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隔

       ※ 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

四、建筑群的组合:
           •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
直到一座城市。

     “间 —→ 栋 —→ 院 —→ 群 —→ 组群 —→ 街坊 —→ 城市”的形式

  1、庭 院:
        •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须,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2、庭院围合方式(三种):
               ⑴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⑵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⑶ 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为“三合院”,若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称“四合院”

  3、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和大小不同的院
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

      •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 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
“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方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在达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余米长的轴线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降低减小,以突出“三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的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陵墓等。

4、庭院式布局的突出优势:

    ⑴ 空间聚合功能(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
    ⑵ 气候调节(闭合而露天的庭院,天井明显地起到改善
良性气候条件和减弱不良气候侵袭的作用)
      ⑶ 场所调适功能(用地效益高)
      ⑷ 防护戒卫功能(增加整体防护性能,有利于防盗防敌,
利于防火安全)
      ⑸ 伦理礼仪功能
      ⑹ 审美怡乐功能
  

5、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组合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 建筑群以中轴线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 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五、建筑与环境: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
      ——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  ↓
                    “俗”  “雅”

六、建筑类型:

⒈ 居住建筑
⒉ 政权建筑及附属设施
⒊ 礼制建筑
⒋ 宗教建筑
⒌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⒍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⒎ 园林与风景建筑
⒏ 市政建筑
⒐ 标志建筑
⒑ 防御建筑

七、工官制度:
        •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主要是掌管统治阶级的
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施工组织管理,
同时对于总结经验,统一做法实行建筑“标准化”
也发挥一定的推进作用。如《营造法式》的编著
就是工官制度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之一。

工官的职务:首先,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
      其次,工官还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
施工
      再次,工官还担负主要建筑材料的征调、
采购和制度的职责

        •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著名的工官:
① 隋——宇文恺,隋大兴城,宫制工部尚书
               ② 宋——李诫 《营造法式》
               ③ 明朋祥  徐杲——工匠出身

八、基本型“一明两暗”
 
          •基本型:指单体建筑中数量最多,运用最广泛的一种
基本形式

          •三开间“一明两暗”式之长处:
                        ① 提供适宜的使用面积
                        ② 满足必要的分室内要求
                        ③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④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⑤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⑥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安装abbs app,获取同行最快信息。请到各大手机应用市场搜索abbs 或扫码下载:


人气 标题 作者 字数 发贴时间
816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特征 zhanghaibolin 24128 2011-07-25 16:51
26 Re: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特征 tenan 8 2011-07-25 23:23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帖子

reply to post
Jump to the top of page

返回ABBS首页 | 设计 | 室内 | 景观 | 建材 | 设备 | 卫浴 | 展览 | 照明

招标服务 |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违法、有害信息举报:QQ 1764506 电话 028-61998486
Powered by Jute Powerful Forum® Version Jute 1.5.5 Ent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