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建筑书评 (主持:CALON)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8-08-17 15:58:39

□ 阅读次数:37013

□ 更多评论

□ 卓越折扣图书
   建筑科学
   建筑史
   建筑艺术
   建筑基础科学
   建筑勘测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工程监理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教材教辅
   执业考试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
   市政工程
   室内设计

□ 当当折扣图书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史
   建筑师
   古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设备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建筑考试
   建筑教材
   工具与标准
   图形图像
   CAD辅助设计
 
规划笔记
陈雨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91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11124303X/9787111243038
条码:9787111243038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在卓越购买此书

摘要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工程实践和思考所写的文集。书中涉及的工程项目在地域上北至北京、天津,南至海南,西至湖南,东至长江三角洲;在项目类型上从大都市总体规划、大城市中央商务区规划到顶级度假区规划、纪念公园景观规划等。揭示了中国近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深层次的现象和原因。本书适合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工作者以及对中国城市规划感兴趣的知识阶层阅读。

目录

我们需要多少曼哈顿——写在两个城市CBD概念规划之后
从三峡到三门——大型能源工程的环境修复与再开发
从生态启蒙到生态规划——写在若干生态设计实践之后
规划顶级度假区——写在博鳌亚洲论坛二期规划之后
我们在营建怎样的城市轴线——写在世纪大道城市设计之后
创意城市——从一个未实现的规划说开去
天津变——写在天津市城市空间战略和总体规划之后
景观叙事——关于淮南新四军纪念园的景观设计哲学探讨
随笔
上海一家人——上海旧城改造侧记
同济往事



前言

终于在自己而立之年以前完成了这本小册子,此时距离我进入大学已经过了10年。10年以前,我跟随上海书画协会秘书长潘立先生研习绘画多年,而考同济,也是因了潘老的建议,无奈自己学业未竟,潘老就驾鹤西去,不胜痛哉。

同济5年,初窥规划肌理,而后经由吴志强院长的推荐,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跟随沈迟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而我的职业人生,也得以在这两个源远流长的规划课堂接力。

至今为止我的职业生涯虽然不长,但是有幸接触了诸多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出现在特定时间节点的中国,也因为本身的重要性而成为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横断面,透过这些工程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的城市,在这个叹为观止的时代用什么样的逻辑留下了记忆。三峡是福是祸?中轴线是荒唐还是必然?中国需要怎样的曼哈顿?生态城市用什么样的方式成为中国式的现实?海南地产和大名鼎鼎的博鳌亚洲论坛经历地产泡沫后又会何去何从?……当这些激动人心的课题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摆在规划师面前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而编写本书的意图,也在于记录这些工程以及工程背后的城市故事。

10年弹指一挥间,成长的过程不仅在学业,身边的生活也促成了思考,书后附上了回忆录式的《上海一家人》和《同济往事》,设计其实就是生活,而生活的方式也会被我们设计。

城市大跃进的中国,未来还有大场面!

序言

认识陈雨是偶然中带着必然,在北京和上海两座巨型城市中盘桓的数千万计的人群中,能够相识相知的几率绝对很小很小,以致你经常幻想有更具诱惑性的新的交往对象出现,这个绝对是大都市的魅力之一;而我们都出师于同济(尽管不在一个学院,也相差好多个年级),又都来到北京,投身于城市规划工作,相识又带着必然的成分了。

带着这种对于偶然和必然的思考,我读完了陈雨的作品《规划笔记》。陈雨的作品脱胎于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个进程所催生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和思考,作品读来恰似作者的工作笔记和杂感,这决定了作者所记所想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这个宏大的主题而言是一种偶然;而在这一系列偶然中作者达成了某种对宏大主题所存在的必然性的揭示和思考,这就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我读作品的收获和意义所在。

作者借项目实践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触探和体味,这包括城市形象工程的形象问题、旧城改造中的社会问题、CBD的中国化和中国式的CBD问题、国家工程的地方性问题、造园造景时无中生有的问题、庸俗化的创意产业园问题、普通中国人带着矛盾眼光注视的权贵式社区规划设计问题。

现在要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种种是非曲直作判断,显然为时尚早,但如果我们不去用心记录,势必在将来适合回顾与总结的时机却没有适合的素材,细节中往往隐藏关键的信息,而细节往往容易在时光中流失,这正如作者在“同济往事”中所言。因此,诚恳而忠实地记录一系列典型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本身,往往比匆忙地概括总结这些项目更有历史价值,本书即是如此。我衷心希望不仅陈雨可以把这项工作持续下去,本书亦可以促成更多人做好这样的工作。

在卓越购买此书
[更多评论] [更多书评]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