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建筑书评 (主持:CALON)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15-06-24 15:43:32

□ 阅读次数:20993

□ 更多评论

□ 卓越折扣图书
   建筑科学
   建筑史
   建筑艺术
   建筑基础科学
   建筑勘测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工程监理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教材教辅
   执业考试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
   市政工程
   室内设计

□ 当当折扣图书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史
   建筑师
   古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设备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建筑考试
   建筑教材
   工具与标准
   图形图像
   CAD辅助设计
 
透明性

作者: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
翻译:金秋野 王又佳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ISBN:9787112095483



内容推荐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撰写的《透明性》的英文版最初发表于1964年(《Perspecta》第8期),1968年德文译本出版。此书己经成为所有建筑专业学生重要的现代参考文本之一。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共同发起了建筑学团体“得州游侠”,参与者还有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沃纳·塞利格曼(Werner Seligmann)和伯纳德·霍伊斯里。与他们的教学事业相联系,这个团体的成员寻求一种新的建筑学设计方法,并将他们的理论模型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他们的方针建立在作为现代时期、现代建筑客观基础的知识结构之上,最后在名为《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的文章中达到顶峰,这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论原则。
这一版本的《透明性》同时收录了伯纳德·霍伊斯里的评论和沃纳·奥希思林的序言。

作者简介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共同发起了建筑学团体“得州游侠”,参与者还有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沃纳·塞利格曼(Werner Seligmann)和伯纳德·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

目 录
德文版序言
“透明性”:探寻与现代建筑原则相匹配的可靠设计方法
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
评论
补遗(1982年)
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

网络评论

·角度,手法,不是评价准则
董了就笑

1. 透明性所选用的所有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房子的设计都不是从透明性理论出发的。至少不是从柯林罗最初的透明性理论出发的。但评论的意义或者透明性本身的意义在于,“建筑评论本身的塑性的探索”,即,你虽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是这么想的,这跟你么得关系。
  
2. 建筑的透明性中最靠谱的还是立面的透明性,但是它有个巨大的局限,就是立面本身。即,观察的角度需要是正面的,偏移的角度过大,成为成角透视后,透明性的概念就脱离了透明性本身的来源了。
  
3. 建筑透明性的形式分析总是要归结到建筑体验上的,即立面或者内部空间或者建筑组群的暗示和隐喻需要调动观者的互动。但对于平面的分析则与人的体验毫无关联,“建筑创造和建筑体验的主体双双缺席”(《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4. 建筑的透明性更多的是一种建筑评论的阐释手法,充其量可以作为设计手法或者平面组织的一个秩序,作为建筑的通用评价准则和主要的设计方法还是算了吧。
  
5. 透明性更多的是建筑包括建成的未建成的和人之间的思维和视觉的互动关系,而霍伊斯里的,将透明性平面化是将建筑简化为几种不同的几何关系相互交叠的结果,乏味非常。
  
6. 透明性的两个要素:秩序(将透明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层次(形式的操作和评价手法),比如层化,界面化等等
  
7. 在霍伊斯里看来,三维空间上的透明性其实被简化为了平面关系,而作为垂直方向的透明性,楼盖层的挖洞等,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虚空和实体的操作手法,而不能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将正面性的易感知的透明性延伸到平面和三维,其实增加了感知的难度,也与最初的透明性概念相悖。同样,对于解释第二章(P35)开头的质疑显得虚弱无力。流动空间和透明性,密斯也有透明性,而非霍伊斯里所说的因为底面和顶棚之间没有层化而不具备透明性的特点。
  
8. 我不明白为什么透明性能够作为建筑生们做锐角平面和扭转的理由,特别是低年级做的面积都很小,基地也什么,不可能做成组群的时候。不明白不明白。

·我要学习这牛叉的阐释方法
aamyjie

当初课程设计评图的时候,多少可怜的童鞋包括我在内曾被老师以此绝杀问题质问:你这个体块这么扭的意义何在?只怪自己读书太少理论不扎实。倘若彼时通读此书,必能底气十足地回答:这是空间在现象层面的透明性表达,塑造了多重渗透的动态空间关联。
  
好吧,我简单粗暴了。不过我认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所欲表达的内容基本如此。但作者的阐释方法非常牛X,无关翻译。当然也因为翻译翻不出阐释背后的思维模式,而我好奇的正是这种西方理论家的思维模式,带着敏感的,关乎细枝末节的感受力。这才是牛X之所在。至于理论本身,也许没有你想的那么高深莫测。

·这是一本指导设计的书
王饭饭

大学期间看过室友有着本书,看到名字——透明性,我承认我很肤浅的直白的理解成了书中所说的物理层面的透明性了,因此一直没有兴趣去拜读。
毕业两年了,现在看来真该大学时好好读读!!是本指导设计的好书!
  
书分两部分,每部分一个设计法
  
设计第一法——用平行透视思考问题
  
我们一般推敲形体关系的时候,常常受到所谓的成角透视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形体关系、造型等。再通过材料的物理透明性来创造虚实关系,展示内部空间。

所谓平行透视的思考就是不在看建筑的形体关系,而是在建筑立面上来看建筑,看立面透视,这样就形成了空间设计,形成了一层层空间关系的透明,也就是所谓的现象透明性。

代表人物分别是格罗皮乌斯和柯布。
  
第二设计法——两套网格
  
找出两套网格关系,交织,节点的部分做趣味设计(重点设计空间、解决麻烦问题的空间、公共空间)

这个方法其实早就有体会。大学时有些同学的设计一直沿用这种方式,当时觉得是个既出效果又讨巧的方法,如果早点沿袭过来大概会少走很多弯路。不过现在看来觉得有些不以为然。因为这个其实牵扯到形式太多的关系,而且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空间和体验,怎么说呢,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吧。
  
综上,这本书大概是初学建筑的必读经典。而对我有较大启发的是柯林罗对柯布的那套分析!

·很薄的书,很有意思的理论
air H

个人以为,《透明性》的出发点在于“……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这句话,即正文开篇中有关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对图形透明性的阐释。柯林·罗很自然地将它从视觉引申到了空间上的含义。

无论是空间抑或单纯的视觉感知,这个观点都可大可小——大,则凝练为更具有普适性的结构,即两种(或以上)系统相互渗透、重叠,但彼此没有相互破坏,重叠的部分因具有多义性而充满张力;小,则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与语境去解释更为具体的问题。通观全书,柯林·罗、斯拉茨基以及后半部分的霍伊斯利,都是以普适性的结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了对不同问题的解释。

个人比较喜欢柯林·罗对立体主义绘画中现象透明性与物理透明性的分析,以及接下来将同样的概念转接到包豪斯校舍与加歇别墅的对比上。感觉书的后半部分(霍伊斯利部分)将这个结构理论过于专门化了,加之偏移轴线的设计方法确实有点“烂大街”的味道,本人不是太感兴趣。

事实上,物理的透明性并非一无是处,它同样也可以存在张力和解读的趣味。但是现象的透明性确实更加接近前文所述的结构理论的本质,也可以运用到更为广阔的层面,完全能够超越平面艺术与建筑的范畴。如果仅仅在建筑设计的层面去思考“透明性”,尤其是“现象的透明性”,还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更多评论] [更多书评]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