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对话建筑界 (主持:TINA)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更多评论

□ 卓越折扣图书
   建筑科学
   建筑史
   建筑艺术
   建筑基础科学
   建筑勘测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工程监理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教材教辅
   执业考试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
   市政工程
   室内设计

□ 当当折扣图书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史
   建筑师
   古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设备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建筑考试
   建筑教材
   工具与标准
   图形图像
   CAD辅助设计
 
伤城新芽——专访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竞翔
董倩(Tina)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竞翔。从2008年512大地震以后,开始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专注于研究与开发新型空间结构、轻质建筑物料与生态建筑产品。他发明的轻型复合房屋系统以及箱式房屋系统,同时兼具优异的结构抗震性能与居住舒适性,并且可以快速建造与搬迁,且造价低廉。他们研究民间建造系统的现代化和普通人更容易负担的、低价的房屋系统。他们在四川和云南的偏远乡村建造了小学、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直接把这种高性能的轻型建筑产品从想法变成了实物。项目获得了许多学术奖项,示范了创新的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新芽的名字来自朱老师他们的一座小学,代表了新的希望,也来自捐资方“新亚”基金的谐音。建筑师说,“我们希望并且有兴趣和各方面的慈善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来联合进行建设的工作。”显然,在512五年后的今天,420再次袭击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建筑师们能够不必自己奔走,而能够在快速合理的建设系统里,能有更多精力在自己专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受人尊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会关注人类的心灵,并且具有开拓的视野以及惊人创造力。建筑本身占领了地球空间和资源,而灾难带来了对人类的警告和反思。生存与建筑的哲学,可能是建筑师给我们提出的最有力的问题与回答。

|访谈实录|

【ABBS】:作为一个四川人,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四川的贡献和热情。我知道这几年您都在研究廉价优质的现代住宅,比如说“新芽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到今天有什么成果可以跟我们分享?420之后,作为震后一直致力灾后重建的建筑师,这次有什么动作和计划?“新芽系统”适合在雅安进行推广和复制吗?

朱竞翔:
  "新芽系统"是鋼木復合的輕型建築系統,适合在非常广泛的区域和各种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上使用。在512地震和最近的雅安地震之间,我们的援建项目除了已在媒体报道的三间新芽学校和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生态工作站之外,还有2012年落成的两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工作站,一个在栗子坪保护区,一个在白水河保护区。而栗子坪离雅安非常近,地震后我们已询问过当地工作人员,他们反馈地震没有造成什么问题。栗子坪工作站由于地处深山密林,施工条件非常艰苦,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新的建造系统。在2012年,我们還在上海东部湿地建造了一座高性能的鸟类保护工作站。
  灾后重建其实分很多阶段,包括建设应急房屋、临时安置房再过渡到永久性的房屋。我们的建筑工作主要适合于后两部分:即建造安置房的或作为比较永久的房屋。我们直接参与过5.12震后重建。但我们更重要的职责是:作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展和推广新式的建筑系统,或者作为教授传播正确建造的观念与方法。这些都是间接方式、但相对持久的帮助。因此我们有兴趣和各方面的慈善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来联合进行建设的工作。





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放归监测基站内部





四川省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

【ABBS】:有没有什么原因促使您把轻型建筑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接下来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是什么?

朱竞翔:
  大学研究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考虑“后天”甚至“大后天”发生的事情。而作为建筑师,我们主要参与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大学里的研究拿出来实际应用的只是冰山一角。我自1998、99年开始,研究建筑和结构的可能关系。目前应用的轻型建筑系统是其中一个分支。另外在2002、03年左右,我作为一名建筑师,开始越来越多感觉到客户对建筑师不断提升的的时间压力和工作要求。而建筑师如果不能退一步去进行储备和研究,或者说经常输出大于输入的话,设计上越来越会有枯竭的感觉。这也是当时我会离开内地转到香港进行研究的原因。经过这些年安静的研究工作之后,我自己储备了不同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其中包括特别适合在大学内进行应用研究的课题——轻型建筑系统,還有重型建筑系统中的建筑与结构的融合,民间建造系统的现代化以及不同建筑子系统之间的整合议题,可持续建筑方式,以及用户容易负担的、低价的房屋系统。
  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主要涉及结构、施工与信息化:比如怎样通过结构探讨产生新的空间观念,而新的空间观念和新的结构技术,如何与建造技术互动。另外还有怎么能用信息化的工具来帮助轻结构系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使设计师和用户能非常容易地应用这一轻且强的建筑系统。

【ABBS】:您之前广泛应用于学校重建的活动房屋设计系统现在推广和使用效果如何,遇到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我们在具体的建设和工作过程中需要哪些制度上的保障?

朱竞翔:
  大学主要负责孕育新的想法并使它初步成形。我们也在寻找工业、商业伙伴,然后逐步进行推广。但因为房屋的设计不同于产品设计。它需要和具体的对象打交道,而且每个人需要的东西有些小分别。所以我们同时间也在发展用户定制的系统。因为我们不想做那种千人一面的房屋产品,因而有很多的信息工具等待我们来開发。
  现在我们主要有2种工作模式:一个是通过小型的实际建造项目来进行开发和谨慎的应用试验;第二个是我们也有机会受到委托开发的邀请,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在工厂里进行更多的推演、测试和校正。目前遇到的问题更多在施工层级:好比说我们做的设计原理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制造和安装后会带来一些使用上的问题:好比说屋面有些漏水,或者修缮在当地不很方便,我们会派专人进行跟踪, 是工人不熟悉工艺,还是工具不适合,还是选料不过关?最近有一件事:我们2009年重建的廣元下寺小学今年因为高铁从村中穿过,有很大机会需要局部拆除。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常规的永久系统,大家会觉得非常可惜,善心也无法持续。但现在我们使用了活动房屋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拆下来的房屋在其他地方重组,从而保证慈善基金有一个比较精准和连续的使用。在具体的建设和工作过程中,虽然因为我们把房屋当作产品来设计而使它获得了工业级别的安全保障,我们也尊重建筑业的常规流程,遵照当地的要求进行报备、审查、邀请监理参与现场监督。因为我们的团队的组织也采用系统的想法,并不简单依赖某一个人的感觉、聪明或者才智,而是依赖一个小群体的分工合作,然而各自发展出专项的研究与个人目标。大家工作的时候会有交叉、会有起伏,整体上仍然比较可靠。





四川广元下寺小学校园重建

【ABBS】:从建筑师本身来说,如何保证营造素质,每次灾后总看到媒体说拷问建筑师的良心,我非常想说句公道话,建筑质量到底拷问的是谁的良心。您能为建筑师说句话么?在建造技术的探索上,作为建筑师本书本身,我们能做什么?

朱竞翔:
  建筑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在西方世界中,建筑师为什么会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社会地位,主要原因他是一个技术的统管,他跟普通的管理人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我们大部分的民用品是跟人体的尺度差不多的,只有建筑会远远大过我们的人体尺度,无法在建成前实际测试它的性能。一旦建筑出了问题之后,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所以现代的营造体系会出现一个很长的链条,通过很细致的分工来保障建筑产品的品质。但在国内有一个问题,当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因为时间压力不足以充分沟通,还有就是设计人员在各种压力下面工作态度会被扭曲。这样就导致很多内部的不兼容,未必能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发现。而当这种不兼容到最后使用者才发现的时候,代价就非常之大。因为他们第一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改善这个不兼容的问题,第二也没有足够技术能力改善这个问题,第三也不知道追問哪個個體或專業的責任。我们认为从广域角度来看,建筑需要向工业、大型制造业学习,或者从大型制造业那里获取一些资源。同时从现有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中得到支撑。只有当这几件事能细致联系在一起时,建筑物才能获得产品品质並使它属于一个具体的地区、社区。我的团队的努力主要也沿着这个方向。


【ABBS】:您在灾后参与了很多学校项目,能否举比较典型的例子说明并谈谈这些项目的策划、设计及建造过程?怎样在有限的资金预算内完成高水平的建筑?

朱竞翔:
  我们在不同的建筑杂志上,像建筑学报、时代建筑、Domus China都有文章来谈及开始一两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建造过程。怎样在有限的资金预算内完成高水平的建筑?答案很简单直接,你需要投放很多时间去研究各种可能的情形,而不是在资金来到门口的时候才开始工作。要在资金根本不存在的时候就反复去构想怎么能够在有限的资金里完成更高水平、更多性能的建筑。所以研究储备在这个设计里面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

【ABBS】:有人说,灾后重建是用千百条生命换来的城市更新。在规划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在项目的实际落地中,您有些什么具体的考虑和做法呢?

朱竞翔:
  规划层面过程当中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问题。规划重建的过程主要是:
  1,寻找有能力的、非常合适的建筑师。在很多的欧洲发达国家,规划师很多时候需要在建筑学院接受严格训练,建筑出色了才慢慢转成规划师,这样他才能衔接这专业的这两个尺度,你怎么能相信一个连小尺度的建筑物都操控不好的人可以去组织很多人来建设更大的城市?
  2,要有非常好的对话的平台和机制,好比说规划师需要清楚知道当地需要些什么,未来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现在的人怎么去为这些变化留出空间?
  3,执行的时候要不断跟踪,做恰到的灵活调整。而不是说画完一张图之后,交给另外一些跟这张图的编制毫不相干的人来进行执行。在项目的实际落地中,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做法?我们通常在拣选学校或者选择合作方的时候都会非常谨慎。我们会考虑他/她是否适合接受这笔资金来建筑这个学校,他/她能在多长的时间内维持住这个学校的运作。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向香港的基金会和个人做交代。做法会有很多跟踪的手段,去探讨监管这个资金和流向。然后同时在内部建立一个信用评估的系统。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事有风险、不太可靠,则宁可不做。

【ABBS】:现在,是否当代建筑师都需要在他们作品里重新思考安全性(safety、security)和“庇护”(protection)等课题?

朱竞翔:
  这个是最基本的议题。我们不恰当的建筑教育经常导致学生会去追逐明星和复杂奇怪的形式,会去虚荣地想象建筑是多么伟大的事业。而让学生忘记了建筑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很多时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怎么让这种改变不是一种灾难、也沒有制造一个长时段的垃圾?实际需要設計者非常地审慎和小心。建筑的安全性和庇护是最基本的、需要被满足的人类需求,如果这部分没被满足的时候就谈论艺术性和美学,那基本是“文化人”的胡扯。


【ABBS】:在您的实践研究中,材料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没有特别希望对哪些材料(比如一些新型材料)的关注,以及更进一步的研究?

朱竞翔:
  材料对我来说意味着物质性的限制。物质性的限制包括类似重力、能量这类不可见的力,也包括资源供给,生产加工这些可见的影响。这种限制和具体的设计和设计落脚的地方都会有联系。资源在那里、谁去加工它、然后怎么调配这种资源,这些问题其实就反映了建筑的社会属性。我们还要通过这种物质特性深度加工和特殊组合来触及精神的世界,来让人觉得有一个美好的、有希望的世界的存在。所以材料方面, 我们既需要了解不一样的材料,同时也探讨材料的经济性、生产工艺等特征,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施工设计的时候,需要发掘一些新的组合或者工艺,来帮助我们呈现那个清晰美好的世界。

【ABBS】:纵观您的经历,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扬州、西安、南京,再到完全不一样的瑞士、香港,不同的城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对于建筑的全球化和地域化争论您怎么看。依您在不同城市的经验,应该如何为老城市注入新生命?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朱竞翔:
  我很感恩童年的时候有很多四處行走的机会,有一些不同城市的生活经验,在各个地方认识到不同的人。我自己由此获得一种认识,这个世界是有差异的,但又有一些普遍的东西在后面起作用。而到了瑞士和香港的时候,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的时候,我自己只觉得这是在更大尺度上的变化,并没有一个原则性的不同。
  有关全球化和地域化的争论,我可能会转化成另外一个矛盾——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就好比我们现在很难再回到方言分离世界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普通话,或者使用英文,或者使用全球性的语言的时候我们需要传递出我这个具体的人,以及我这个具体的人背后所包含的来源、教育经历、个性,这种个别的信息,不一定通过语音,而是通过用词与内容。还有我自己在香港也學習粵語,方言的学习会帮助你和当地人沟通,进入那里的社群。好的城市实际上是应该既认可普遍性的价值,但是又有自己内部足够的差异性和特色。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的差异够大,它时刻会给你很多新鲜的感觉。
  但城市的议题远远大过一个建筑师所可以把握的。对我来讲,城市特征更适合让我们去观察,而无法直接在物质层面进行设计。


【ABBS】:这期间,您觉得香港和内地在建筑人才的培养有什么区别?您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吗?

朱竞翔:
  差别非常大。香港会较为强调方法、工具使用的技巧、工具理性以及个体概念的发展能力。理论和历史的传授会融入在这个传授当中,而不是优先于使用技巧的培养。原因在于香港学校送出去的年轻人,他先要对社会有用。在这个之上他/她才有资格在生存之后去谈论个人的价值与改变世界。价值观、个人直觉以及其它一些不太容易教的部分,可以通过一起工作让学生感知到,但是不应该用直接的方式去谈论或者强加给学生。在香港我也认识到课程设计也是非常专门的学问,也需要很多设计技巧和专注力。因为在香港中文大学开始一段时间和顾大庆教授、Vito Bertin教授一起工作,从他们的身上学习了有意思的方法和认知,再加上我自己作为建筑师的一些特别感受,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方法。即在课程内部设定一个隐含的架构,而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高度地捕捉学生的个性,然后加以恰当的方向引导与强化,使之能够应对课题逐步增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当学生欣赏自身工作成果的同时,也能通过工作过程感知到自身做决定的特征,以及相对于其他同学的比较优势与劣势。学生也能从伙伴那里学到认知的方式、角度以及深度的不同。这样来组织课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既是跟个别的老师学,也是从自己的历史中学,同时也跟其他的伙伴学。老师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每一次教学都有新的感受和自我提升的美妙。


【ABBS】:在您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您最看重是青年学生和青年建筑师身上什么样的品质,并且您认为这种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朱竞翔:
  我们很明显生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各行各业都在进步,世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变化;我们又生活在一个高度碎片化的世界,人人可以自由地表述,每个人的主张都有他的原因。建筑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需要观察的能力、好的直觉和意志力以及科学方法的协同。学校知识的传递和复杂的训练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技艺,也感受到自身的直觉能力。对我来讲,如果有一个学生在非常有限的信息下面,尝试去挖掘有限的信息之中包含的内容,并且他/她能够依据这些内容作出直觉性的判断,这种直觉性的判断既符合多数人常识性的认知,但又有其出人意料的方面,那么我会认为他/她非常有潜质成为好的设计师。另外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价值观和我们进行设计时的指向密不可分,所以我会欣赏那些有基本的正义感,以及能够用设计帮助到普通人,尝试社会议题解决的年轻人。


【ABBS】: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建筑体量如此之大,让中国建筑师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代还是苦难的一代?

朱竞翔:
  很明显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目前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做;我们也得到了国家和家庭力所能及条件下所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教育;我们生长的这个节奏同国家进步基本上是同步的,我们因而才有机会放大我们工作的价值。我觉得生活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人,比起我们的父辈已经是太多的幸运。在未来的几代人中,也仍然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他们需要更加地努力和有创意。未来我们需要通过自己智慧的工作来维持这个幸运的持久。


【ABBS】:房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很多年轻人都必然会遇到买房的问题,您从建筑师的角度怎么看?

朱竞翔:
  这是个很大的社会议题!我会跟我的助理讲:当这个房价已经远远高过你刚毕业时候薪金承受能力的时候,你需要有两个态度:第一是不慌不忙,因为你再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节奏还是追不上这个房价,那不如先做好手边的事情,做好手边的事迟早会有空间和机会;第二,你需要非常有创意地来做事情,来反抗这种政治上的压迫或者是经济上的压迫,来获得自己的自由。但在那之前,你最好先要明白约束在哪里,这些约束是怎么来的?


【ABBS】:您获得过很多国际奖项,这其中哪个最有份量?得奖给您带来了什么变化?作为建筑师您现在最大的梦想和追求是什么?

朱竞翔:
  最近的一个奖项很有意思: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中国创新人物奖。它对我有两个含义:这是一个有关创新的奖项,过去我得过设计奖或者是项目奖,华尔街日报的奖可能是我知道国内的建筑方面有关科技、创新的第一个奖项。我个人目前很强调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所以创新这个奖项对我而言是得偿所愿,而张永和教授的点评也正中要领;它也是一个公众奖项,它会使比较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工作,而不是像过去的专业奖项,通常只有惺惺相惜的建筑师朋友才会知道。公众奖项使我们的轻结构系统的研究工作被更多人所关注。对于团队中的年轻人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ABBS】: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怎么把心目中乌托邦似的梦想变成现实?你如何体会居住使用者的需求?你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吗?

朱竞翔:
  算是吧!每天都有追求,又有方法实现它。那就是一种幸福。但梦想不必来自乌托邦,它来自日常的观察以及对问题点滴的改良。建筑师如果不懂生活会非常地无趣,甚至会做一些看上去很酷、但实际上没什么意思的房子。我1993年在东南大学作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德国人室友——卢安克,现在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在广西多年的乡村支教工作。大概1999年的时候,我跟他通信,我把那时在国际上参展的作品发给他看。他说施工控制得不错,但好像死气沉沉。这当时给我很深印象。他是一个非常敏锐、非常真诚的人,他那个时候的批评使我知道去投射已知的西方形式然后再把它控制得不错还不是设计。因为我还不懂得感知影响形式的各种各样的、存在于世界上的真实的生活力量,更谈不上聪明地利用它。和那时相比的话,我觉得我现在会更加立足现实、更敏感、也更有技巧来把现实转化成源泉与平台。


【ABBS】:您如何看待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师的话语权从何而来?

朱竞翔:
  明辨是非,不做恶!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对广大公众的影响,有专业精神和独立见解。日常工作的出色累积自然会带来话语权。


【ABBS】:我们希望能了解您关于“未来城市”的一些想法和预见。未来材料运用和空间发展趋势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朱竞翔:
  我希望转化一下问题,关于未来的中国城市,应该是一个让陌生人感觉到亲切和舒适的城市,也是一个让原住民感觉到有归属感和主人翁地位的城市。它会有形式上的某种特征,但更多的将会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感知的那个城市的总和。
  材料和空间发展的趋势是材料应该更讲究环保,更讲究当房屋被拆卸、材料回归自然的时候,它如何还原成它加工之前的本来面目,或者如何消融在自然当中?空间发展的趋势则是有趣味以便提供给人新的体验与思考,同时它也应该是能反映创作时刻的某种唯一性的空间。


【ABBS】:居住房屋的生态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朱竞翔:
  未来如果居住房屋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话,它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好比核武器最为强大,强大到人们不敢用它,希望毁灭它。


【ABBS】:对ABBS提点意见吧。

朱竞翔:
  相对来讲我们会去多看一点建筑主板。和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abbs相比,对骂的情况现在蛮多的,只报道消息的帖子也蛮多的,但是有意义的讨论,深度的讨论现在越来越少。这个可能是因为大学的人太忙了,也可能是因为采编工作不能提供有效和有深度的引领。我个人当然希望abbs能具有强大的专业杂志的特性,至少在主版上面,进而引领公众的认知。至于怎么做我相信你们作为媒体人可能更有发言权。





上海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





箱式预制集成住宅



朱竞翔 授权提供项目图片
[更多评论] [更多对话]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