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对话建筑界 (主持:TINA)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更多评论

□ 卓越折扣图书
   建筑科学
   建筑史
   建筑艺术
   建筑基础科学
   建筑勘测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工程监理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教材教辅
   执业考试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
   市政工程
   室内设计

□ 当当折扣图书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史
   建筑师
   古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设备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建筑考试
   建筑教材
   工具与标准
   图形图像
   CAD辅助设计
 
朴素的力量——对话百子甲壹主持建筑师彭乐乐
董倩(Tina)
  创新、观念、批判的立场与态度……这些关键词一方面决定了每个建筑师个性的同时,也许又会狭隘禁锢了对它的理解。在片面地追求这些个性时候,一定催生了很多花哨而华而不实的建筑。如果这只是单纯的艺术,依我浅薄的理解,我觉得并无不妥,不过建筑就不同了,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虽然长期混在艺术圈里的建筑师彭乐乐,却并不显得激进和前卫。

  她主张朴素。因为朴素不是简陋,但肯定也不是时尚。很多年前,彭乐乐就已经做到了人们追求的所谓成功,也得到了人人羡慕的物质生活。现在的彭乐乐,无意于多么新颖的主张和概念,也许她也经历过同样的困惑和探索之后,终能用质朴纯粹的建筑语言呈现自己的思考和态度。正如彭乐乐所言,美就是朴素,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朴素、简洁往往都是能有效的反映人最真实的需求,也许,我们真的不应该让表面的东西掩盖了我们盖房子的真正动机。当人类的庇护之所逐渐沦为眼球经济,快速消费的时候,当建筑师不再用真诚和朴素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当建筑都只能逐渐流于表面性和符号化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如何剥离五光十色的标签,以纯净的眼光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建筑回到真实。

  彭乐乐还说,“在前行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肯定自己只喜欢做这一件事。就是盖想盖的房子”。与她的对话,朴实,直接,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艳丽的辞藻,没有过度的解读。洒脱不矫情,真实不造作。她热爱朴素简明的生活。除了建筑,她还极爱喝茶,每天都会喝,喜欢与茶相关的东西,我电话打去,她刚准备去泡新上的绿茶,我不懂,问她是喜欢茶艺茶道吗?她说她只是喜欢喝茶本身。我忽然觉得这好像她做建筑,不被茶叶的“文化”、故事、各种仪式所束缚,真正品其味道。如果太过晦涩,感觉就人为的拉开了人与茶的距离,要非得把人讲得云里雾里,会让人高山仰止,略显造作。也许同样需要把这些附会上去的东西去掉,才能感受真正的好茶。建筑亦如此。不说废话,是我对彭乐乐的的第一印象。深入交谈,发觉她个性率直、敏感,如同她的建筑一般,有种直指人心的,平静的,不浮躁的力量。

  我想,一味宣泄的建筑,是无论如何也嗅不出这味道来的吧。

|访谈实录|

【ABBS】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现在的建筑实践和研究方向是什么,是定制艺术家工作室吗,美术馆,博物馆…?从创建以来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彭乐乐:
  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当代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上,寻找与中国传统意识有关联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并以此作为我们建筑实践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兴趣开始,到现在这么多年实践下来,大家做得越来越肯定,因为肯定所以坚持。
  每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他的每一个建筑项目背后,也许都隐藏着一个定制的概念。

【ABBS】对于你来说,你的设计起点在哪里,是从小喜欢吗?为什么选择建筑行业?作为一位建筑师,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彭乐乐:
  不能说从小就喜欢吧,家庭环境可能对我有影响,在我的整个大家庭里有两个职业占的比例最大:教师,建筑师。在教师和建筑师里选,我主动选择了做建筑师。之后这么喜欢盖房子,是因为在不断的实践中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清楚怎么才能够做好这件事。
  我没有梦想,但是有理想。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盖房子,把房子盖好。

【ABBS】拿到一个项目,首先考虑什么问题?是空间问题还是形态问题?

彭乐乐:
  空间与形态,我在乎空间。我不特别要强调项目的设计程序,可总有一个线索在,根据每一个场所的地形,产生出具体设计的出发点之后,所有的后续工作,一定是依据这个出发点,跟我所想要达到的,最后要呈现的空间氛围有关。自然一个房子完成,呈现给大家的一定有一个固化的物质建筑形态。但是我更看重这个建筑物中灵动的一面,在乎人走到这个建筑物当中去的体验和感受。

【ABBS】那么在建筑实践中,您更关注的是形式的创新、材质对于视觉反应以及建筑整体的贡献,还是空间变化的可能性?

彭乐乐:
  我更关注建筑本身的生命力。这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也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建筑给人空间上的感受,是需要通过建筑师和使用者共同去赋予的,就是让建筑从一个固态的物质形态,成为一种“人的使用”或者说就是“生活”。这种意义上的建筑是综合的,有你刚才说到的内容,更有文化的,知识背景的,还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质量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带来的是建筑的生命。这些也是我喜欢建筑的真正原因。

【ABBS】建筑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越过设计阶段的功能与美学,就象建筑的后生命,你觉得房子究竟和生活发生怎样的联系?建筑等于房子吗?

彭乐乐:
  建筑的后生命,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如果你说的建筑的后生命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变,那么我认为建筑的后生命也是整个建筑生命的一部分,是建筑的延续。这种变化的发生不一定是件坏事情,建筑因为日常生活而被改变,这个建筑就会完成它的饱满度,而变成一种“日常建筑”,同样日常建筑完成以后,它也可以引导和丰富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从这种意义上说,讨论建筑和房子相等或者不相等,或者清楚不清楚建筑与房子在理论上的界限,对于盖一个好房子或者盖一个好建筑,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ABBS】在看百子甲壹的项目中,我感觉看到最多的关键词是生活、传承、弹性、循环等,这是否代表了工作室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建筑师都说用建筑改变生活,怎样改变?

彭乐乐:
  是一个状态吧,这是跟我们工作室日常生活有关联的一种状态。
  我从来不敢说用建筑改变什么,我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还改变生活。比较客观的来说,是让建筑参与生活。

【ABBS】从本质来看,传统建筑的概念该如何理解?从建筑上如何定位?传承是应该延续、打破?还是融合?

彭乐乐:
  传统建筑它本身是有一个内在的结构逻辑,以及跟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获得,都是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中积累和完善的,比如北方和南方就完全不同,与自然风向温度湿度相关联的,还有人文的因素,所以,南北方的传统形式不同,但内核相同。你如果不关注和继承,它就消失了。这些对于我很重要,重要的不是传统的符号,是核心。
  在建筑上的定位,首先不是从传统的形式、材料和营造方式上出发,这些部分当然需要学习,甚至一个一个地方,一次次地去体会。但是在我们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关注的是环境、建筑和人的关系,细致地处理好这些内在的关系,这才是传统的核心精髓。
  建筑师即使不刻意地去延续、打破或融合什么,可是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甚至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改变是必然的,但是内在关系这个核心并没有改变。也许看上去是大屋顶、青砖黑瓦,但它可能和传统没有关系,全国各地充斥着这种建筑。而看上去是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有可能它是传统的。

【ABBS】 您如何理解当下自己的创作状态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创作融入当代建筑语境中的?

彭乐乐:
  我举百子甲壹工作室作为例子,这个例子算表达得比较明确的建筑,也正是上一个问题的具体案例。它虽然坐落在北京宋庄,但它不是一个四合院。但是它的每个建筑空间和院子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是平等的,是同步完成。所以它有传统精神。它同样没有一个夸张的形式,因为我选择了本地最普遍最经济的材料和最通常的施工方法。还需要强调我重视了它在水边的位置,并且和水面有地势高差这个环境条件。当然它是自宅式工作室,所以功能非常具体,确定。它带来的最后的视觉结果,虽然不是一开始直接追求的,却是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

【ABBS】你如何评判一个好的建筑?标准是什么?

彭乐乐:
  一个人呆在这个建筑里,或者走进这个空间会被某种氛围打动。被“什么”打动?这个“什么”就是标准。

【ABBS】建筑设计实现度的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如何避免或者解决?你会不会选择因此选择同道的业主,你认为为什么这么多同样类似的项目会找到你?

彭乐乐:
  我在乎实现度。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之初,设计的目的是明确的,这个明确可以让各阶段参与到项目中的设计师包括施工人员都能理解设计,这个明确是可以适当避免实现度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会把图画得足够细致,并且花足够多的时间盯工地,等等。
  呵呵,我无法选择谁,都是你们选择我,包括你,我的业主,还有加入到我们团队的建筑师,和你的选择是一样的心态和评判标准,是你们知道我在做什么而选择我。

【ABBS】我本人对工作室2010年“一间宅”空间设计的“一间云”概念很感兴趣,能不能大胆预测一下未来空间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彭乐乐:
  这是我们为《缤纷》举办的展览而作,远没有达到未来空间发展趋势这么宏大,我们提供的是可能性,是思考,是不确定的形。当然我希望“一间云”的概念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远大些。未来空间我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我知道我目前要做怎样的空间。
“一间宅”之“一间云”是一个可能性实验。我们的展览和我们实践有一个关系,我们一直在参加一些展览,展览都会以我们的实践为基准,为出发点。但展览不会有过多建造的限制,我们可以把建筑本质单纯的表达出来。我们通过展览反过来修正我们的建筑实践。。

【ABBS】现在越来越多的“奇建筑”“怪建筑”,到底是形式主义、投机主义,是建筑师自我陶醉的作品?还是一种对未来新的尝试?您怎样理解当代建筑界的“实验”或“先锋”现象?

彭乐乐:
  这个现象我不敢理解。这是在当前这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情绪性,它带给城市一个处处有“奇建筑”“怪建筑”的局面。但建筑师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小的因素,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当然每个建筑师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ABBS】不工作的时候,您最喜欢呆在那儿?或者说您永远在工作?

彭乐乐:
  我现在是工作室和家合二为一了,离城市比较远。所以不工作的时候只能呆在工作的地方,工作的时候又如同在家里一样的放松。工作和生活在一起以后,我对首都的交通压力作出了微小的贡献,省下来很多堵在路上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填补到工作和生活上了。工作和生活都比原来改善了很多。

【ABBS】建筑师这个行业很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女建筑师同样需要承担家庭的压力,甚至对家庭的牺牲。对于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问题想必您也被问过,是怎样的?除此之外,女性身份有没有给您带来障碍或者帮助?在设计中会有自觉或者不自觉女性意识的流露?

彭乐乐:
  我没有碰到一个业主因为我是女性建筑师要求我带来“女性建筑师的作品”。如果一定要说这个问题的话,可能是我想问题比较细腻,大概是女性的敏感。但是女性意识跟建筑本身有没有关系,我还没有自觉。责任一定是有的,但是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责任,相比性别的责任,我更强调性别享受这部分。性别享受是可以分享在各个阶段,不是坏事吧。这些体验一定要自身体验到了才能享受其中。这里我说的是女性的概念,不是女性建筑师的概念,我没有女性建筑师的体验。做建筑又不搬砖头,设计不是体力活,虽然劳动强度是挺大的,呵呵。

【ABBS】作为女性,你对美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彭乐乐:
  如果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前提是不是默认了我是美的?朴素吧,和建筑的核心一样,美也是有核心。

【ABBS】对ABBS提点意见吧。

彭乐乐:
  我从前常在纯粹建筑论坛里,看一些帖子,如果拿ABBS和其他建筑平台比较来说,在当时,在建筑行业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深度广度都够。但是,我现在看得少了。相比以前,现在信息渠道多,我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信息,而信息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我可能更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思考,去修正。




东立面













下沉居住部分



茶室



一层工作室西立面



一层工作室西立面冬天





一层庭院-冬季



一层工作室东侧外廊



一层工作室西侧外廊







一层工作室室内



楼梯











菜园子



菜园子田埂













一层工作室夜景









居住空间夜景

代表作品: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


延伸阅读:关于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

与水为邻——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 / 作者:栗宪庭

  2003年,宋庄小堡村领导带我看了一块高压线下的荒地,希望我给个主意,我说这里聚集了这么多艺术家,就做艺术园区吧。这块地夹在两条三十万伏高压走廊之间,面积四百亩,有意思的是中间有一个一百亩地面积的水塘。北京水少,规划时我把水塘作为一个可以依托的自然环境,水塘南岸靠近道路的一侧,做成一组由美术馆和画廊区组成的公共区域,环水塘东、西、北三面做成艺术家工作室区。当时我过于理想,想把艺术区建成一个艺术、建筑和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和试验田,所以我有意请了除画家外,还有音乐家、电影人,当然还有建筑师来盖自己的工作室。
  2006年,彭乐乐在宋庄设计了好几个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我喜欢她的工作和建筑的方式——在尊重客户功能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理解环境:包括艺术家工作室区域的特殊性;土地即郊区以及水塘等;以及自然即北方相关的气候环境。所以我把一块临水塘的地留给了彭乐乐,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建筑能让房子和水塘相映成趣。
  这块建筑基地的特征:面积将近2亩,由东向西长50米,由南向北长25米。东侧临水,基地距水面高差6米,南北两侧相邻都是工作室,西侧是入户村级路。百子甲壹工作室建成于2011年,总建筑面积589平方米,占地309平方米,只占基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我喜欢这个设计的理由:一是他们把“多留地少盖房”作为设计的初衷,体现出对土地的尊重。二是尽可能突出环境——尤其水塘这个景观对建筑以及生活在建筑里面人的重要性。三是整个建筑有种中国园林的意味。四是空间处理的开放感觉。
  “百子甲壹”的大门,开在靠近基地西侧的村级路边,院落由西向东形成五“进”空间,先上后下,起伏跌宕逐渐向水塘下跌:第一“进”,进入大门是个小院子,地平面略高于门外路面,是停车、库房、锅炉房以及人员进出的缓冲空间。小院迎面是一道类似传统照壁的花墙,阻隔了人的视线。第二“进”,人们通过花墙照壁由两侧——北侧是台阶,南侧是缓坡,无论拾阶而上,还是沿坡缓行,绕过花墙,眼前豁然开朗,居然一派“田园风光”:整个院子以弯弯曲曲的田埂为界,划分成几十块“田地”,花卉菜蔬,五颜六色,加上林荫绰约的七棵果树,颇有一点农家意味。透过果树的掩映,就是院子第三“进”的主建筑了,为了突出院子的开阔,有意把地上的建筑体积缩小,其余的隐藏在地下,地上部分是25米面宽,6.9米进深,3米层高的长方形工作室,屋顶挑檐和地面——即作为地下部分的屋顶挑檐,形成两条平行直线,夹在中间的是三面落地玻璃,而挑檐部分自然成为环绕建筑的一圈室外走廊,这个设计不但使得院子外的“田园风光”映照在玻璃上,由于室内顶部涂成深色,又让建筑内部向外形成一个开放的视野,尤其进入建筑内部,向东看去,俯视加广角,整个水面尽收眼底,仅仅一百亩的水塘,似乎感觉浩浩瀚瀚地向我们涌来,正如彭乐乐说的“我想让水面漫上来,我想让水面漫到园子,想让水面漫到屋面。”这种空间的开放感,让我想到拙政园的“远香堂”,但“百子甲壹”向外借的是真正的自然景观。
  最有创意的设计,是第四“进”、第五“进”的私人空间,它隐藏在“田园院子”的背后,向水塘方向下沉3.9米,人们只有进入工作室,或者走到东边走廊时,才可以俯视到整个私人生活区。与工作室的整体性相对比,私人空间强调的空间小而多,五六个似乎是单体的小房,高高低低,错错落落,并由此形成的三四个小院,也是大大小小,开开合合,似有一种江南小筑的味道。为了让每一个独立“小筑”的体积更完整,设计强调单坡瓦顶的面积投影和每一个建筑体相等,四周没有挑出,只有大小头瓦的直接收边。尤其单坡的灰色瓦顶,选用了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干槎瓦铺法,在形态上更接近水波纹,并与水面浑然一体。而水漫上来的感觉,正是通过庭院模仿波纹的小青瓦铺地和中远景真实的水纹波动,与屋顶波纹在视觉上的连续“传送”中造成的。
  如果要进入私人生活区,必须由工作室内的楼梯才能上下,这种“不方便”的设计,同时成为一个把工作室的公共性,与生活空间私密性相区别的独特方式。通过工作室的楼梯下去,就是工作室延续到的地下部分,作为一个起居空间,上承工作室,下启三路独立的小型“单元”空间,而每一小型“单元”的空间既独立又相通。同时,每一组小“单元”的不同组合,既形成有开有合和变化多端的塘边小院和天井,又让每一个独立的小“单元”与相应的室外院落、水塘和天井取得内外关联。
  记得百子甲壹建成的一天晚上,我去参观这座房子,站在工作室的东廊上,俯瞰错落的灰顶小筑,仿佛镶嵌在平静的水面,一轮明月映在水塘里,水天一色,清明如镜,远处皮筏艇的划动,平静的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宛如置身于江南水乡。(2011-12-5)

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

2001年6月成立于北京,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对当代的建筑问题与城市问题提出具有传统意识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并以此作为我们建筑实践的思想基础。

将建筑设计的过程作为对建筑学科研究的过程,力图在实践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出当代的诠释,通过发展传统的方式积极回应中国城市的急剧发展和变革,寻找在当代语境中,不以失去自身传统为代价,获得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中国传统城市和古典园林的研究为切入点,关注当代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

Established in Beijing in June 2001, the studio has been offer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roblem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inspirations, which is a basis of their architecture practice.

The team deems design process a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seeking for modern interpretations from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practice. Posi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 of Chinese cities by means of revitalizing traditions, they have found a sustainable approach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without losing precious heritag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and gardens, the studio focuses on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iti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彭乐乐 (创立人)
出生于安徽安庆
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2001年 创立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

目前成员:
彭乐乐
何云霞
曾仁臻
张帅
薛吉吉
曹翼(实习)
陈超

彭乐乐 授权提供项目图片
[更多评论] [更多对话]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