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需要的建筑师——专访aYa阿尼那建造生活主持建筑师许义兴
董倩(Tina)
|
许义兴应该是一个活得特别自然开心的人,很容易感染人。我甚至没有跟他见面,从文字上就能看到他的爽朗。阿尼那的官网也是个性十足,没有普遍官网的正襟危坐,更像个艺术家的记录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研究佛学的缘故,他随和得象个菩萨。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要跟我QQ沟通的建筑师,对话确实现场感十足,很有意思,不过建筑师都是忙得焦头烂额的,乘着老师工作的空隙,我俩断断续续的聊,一个大概两三个钟头的访谈,我俩聊了三天。
这个地道的山东汉子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多年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园林、建筑文化,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城市发展与当代建筑实践的交集。曾就职于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后来又到了非常建筑工作室。2007年,与薛珊珊、本杰明·贝勒共同在北京798艺术区创建了aYa阿尼那建造生活。他们关注对生活、城市及建筑变化的研究与实践,并旨在为创造性研究、活动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和人之间创造对话、分享、传播和行动等交叉活动的可能性。“阿尼那建造生活在探索一种建筑上的可选择性的和有益的途径,以及我们与城市、自然、空间、历史、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追求和正在做的是和一种与人们一起设计的,为人们设计的,民族特有的,有用的建筑”。
2008年5·12以后,aYa阿尼那建造生活参与了“震后造家”的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重建项目。自此以后,一个又一个的阿尼那项目,开始逐渐延伸到新农村建设,教育支援,儿童保护,宗教,等等……。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价值观。不禁提醒着我们每个人,我们是否可以沉下心来问问自己,传统思想到了今天应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建筑多元化如何围绕建筑本源?
我们七七八八聊了很多,都是老师的肺腑之言。在这个快餐的时代,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除了满足眼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静下来慢下来,思考,反思,然后做点什么。
|访谈实录|
建筑师,我和aYa阿尼那建造生活
【ABBS】事务所为什么叫aYa阿尼那建造生活?我听说这是您以前的网名。您希望建造什么样的生活?
许义兴:
神通广大,这你也知道。我们2007年计划开始做工作室,好歹要有个名字啊。我原来有个网名叫“AnyNo”, 有“任一”“即非” 的意思,或者说“啥也是啥也不是” 。直接改成中文的读音,叫做阿尼那,并不表达任何含义。如果我现在要和人开玩笑说:三个字,阿=阿弥陀佛+尼=释迦摩尼佛+那=毗卢遮那佛,那就扯得太严重了,哈哈。
建造生活才是重点,表达我们对建筑的立场,建筑的本质是建造行为本身,而不是那些物质的结果和它们的图像,建筑的重点在于和生活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工作力图把建造和生活保持在不分,合一的状态。以此表达一种普遍性。
【ABBS】为什么有媒体管您叫赤脚建筑师,您认可这个称呼么?
许义兴:
名字其实不重要。但这是一个需要在民间的工作;在田野中工作;在被服务群体的家里工作。所以被称为——也自称是赤脚建筑师 。
【ABBS】我之前以为,也许赤脚是为了强调您对建造乡村的研究
许义兴: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赤脚医生,谁家有病人就喊过去,他有一个诊所,我现在还记得老太太在那里扎电针的场景。所以赤脚是状态、是态度,和是否是乡村关系不大,在城市里依然可以做赤脚建筑师。就是那种天真的状态,就像我们家的孩子,天天早上光着脚在家里跑来跑去。
【ABBS】或者可以理解为:被需要的建筑师 ?
许义兴:
是的。被需要。可是我们建筑师现在基本上是社会走向恶劣的同谋,是迟早要被抛弃的,在社会角色上是被鄙视的。
【ABBS】建筑师的责任感使然吗。是否更像“我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能做到不被世界改变的” 这样的心态。
许义兴:
我是这样认为的,世界是由我的心生发出来的,我的存在方式就是世界的方式,这个是不分的,所谓:心物一元,改变世界和被世界改变,都是把心和外物对立分离的方法,是二元论的,是痛苦的根源 。
【ABBS】真是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许义兴:
是的,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是在坚守什么,是在为什么作斗争,这只是我的存在状态,本来如此。
【ABBS】嗯。您能不能简单说说阿尼那的创办过程。您在非常建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永和是对你影响最大的建筑师吗?一个好的事务所可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现在阿尼那的研究实践方向是什么?
许义兴:
2007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创办的阿尼那建造生活,一边做设计工作一边做艺术展览,但是展览方面没有起色,2008年注册北京阿尼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9年初撤离798。来到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缸瓦市粉子胡同22号,开始了小院儿生活,至今。
我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人家设计院是大院,我们是小院,欢迎来到我们的小院儿!
我是在非常建筑和张老师那里完成了真正的建筑学教育,脱胎换骨。所以肯定是影响最大。
好的事务所?——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是问题很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建筑没有关系的工作。主要是事务所的关注点,技术力量,策略,和人才。这个关注点,是一个事务所区别于其他事务所的根本,技术力量和人才是胜任这个工作的保障。策略是实践中如何智慧地转化问题和境况,方向主要还是跟从兴趣来的。我们主要对自然的环境和建造方法感兴趣,那么方向自然而然就明晰了。
灾难,什么才是来自建筑的关怀
【ABBS】我想跟您谈谈事务所灾后重建这部分,首先特别感谢您对四川的贡献和热情,以一个四川人的身份。5·12以后您为灾民建造房屋时,抱着什么样想法?今年4·20后,有什么动作和计划吗?
许义兴:
5·12是中国的一个坎儿。当时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因为在自己的生命中还没有遇见过这么大的灾难。后来证明,这个日子开始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公益现象,基本都和5·12有关。当时我们家里有6000元存款,我和太太拿出1000元捐给红十字会,当时需要去工商银行捐款,我告诉大堂经理我们要捐款,她说请排队,我都不敢相信,我说这么大的事你们还让排队,而不赶紧开个窗口专门捐款。最后我们后面的捐款的人都没有排队。这就是觉醒,就像被人在睡梦中猛推了一下,很多人醒了。我们的社会需要很多这样的觉醒,各种层次上的觉醒,逐渐摆脱自古至今被中央集权培养出来的蒙昧,让每个中国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那么各种社会病害就不会再有生长的土壤。
5·12震后重建的项目后,我们的一些项目逐渐延伸到新农村建设,教育支援,儿童保护,宗教项目等等。
4·20的重建我们还没有找到介入的途径,正在等待时机。现在正在开始一个玉树超龄失学儿童学校的项目,设计还没开始,项目在当地利民协会的推进中。
【ABBS】茶园小学的特点是什么?是否也是基于这几点进行的? 最后的完成度满意吗?怎样在有限的资金预算内完成高水平的建筑?
许义兴:
茶园小学和民乐村中心是一起建成的项目,但茶园小学主要是充分发挥当地的力量,从义务劳动到工匠主导和本土的建造技术。都是和公益个人团体合作,最终我们也成为其中一部分。
民乐村是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的大公益机构合作,工作方法完全不同,民乐村的项目规划1200平米,因为各种原因,只实施了300多平米,空间功能也大打折扣,而茶园小学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完善。
【ABBS】因为一个民间,一个则相对官方,可控性变得小了。这会不会影响你今后对项目选择的判断。
许义兴:
有的,不过其实我们一直争取多做民间的项目。
【ABBS】您有没有回访,它现在情况如何?
许义兴:
必须的,茶园小学不仅仅是个小学,在我看来,这个项目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实验,每年我都要去两到三次,维护建筑,完善设施,解决使用中的问题,今年计划在小河上游为隔河而居的老乡和孩子建一座人行步桥。
小学的运营和发展基金,都来自捐助的团体在网络上的茶叶义卖和社会捐助,茶叶的经营也正在向茶叶合作社的方向发展,推动整个村子进行产业升级。这些都会对茶园村带来越来越多的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茶园小学从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9月落成使用,开始只有9个学生,包括学前班,其中五年级只有一个学生,现在发展到20多个了,学校的空间也成为社区中心,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作为建筑师,我们主要解决一些空间和建造方面的事务。
【ABBS】灾难来临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有老师说,我们是用无数的生命换来的一次次城市更新。这样巨大代价后的重建将会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而我在你曾经的报道中读到过,说你在“震后造家”后觉得有一点遗憾,为什么遗憾。怎样做可以避免和弥补这种遗憾。
许义兴:
灾难来临时我们需要的是可以救命的房子,没有抗灾能力的房子是第一杀手,对很多家庭就是最大的梦魇。震后造家的发起非常好,做了非常多事情,我的遗憾不是说大家做的不好,而是在我参与的过程,没有实现实际的效果。地震后不久震后造家的发起人是朱青生老师,王明贤老师等,震后造家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号召建筑师参与,对民乐村的重建提出计划,这些过程在我的文章中有写,但是最后这个计划是失败的。总结的话也许可以说那时候大家还没有经验,如果放在今天,相信结果有所不同。民乐村的重建我后来在做村中心时看到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很多房屋依然不安全,当然,大部分人家主要的居住房屋是按统一标准盖的,相对安全。这个不安全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重建有期限,大量的同时建设造成当时市场存在材料贵,建材不达标等现象,我们当时有看到红砖是黑心的,烧结不充分,钢筋直径不够等等。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
对重建我有一个看法,四川灾区的重建得到全国的支持,同时也成为各个地方利益的逐鹿场,我们也看到很多重建是过度的。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把灾难过后的重建看成一种弥补或者补偿,好像为了让受了伤的人忘记伤痛,但是我们的防灾完全没有做起来。地震防灾演练、急救、知识普及等等都和5·12之前没有太大区别,几乎是故意的冷漠。这次芦山地震我幡然醒悟,5·12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地震带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的房屋建筑,地震带上,没有做调查、改善、和改造,没有做建筑防灾改造!或者建筑防灾上也许有,但是没有浮现出来,实际证明至少芦山没有。因为都把精力放在重建上,说白了是眼前的利益上了,还是没有学会未雨绸缪。这位老师说得对,我们的社会总是要等到付出生命的代价,才会在体制上有改变。收容制度;校车;幼儿园安全;看吧,全是。对灾难,好像大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群体侥幸心理。灾难发生了,捐些钱,祈福,点蜡烛,大家良心上安稳了,就过去了。当然我们可以指责权力,但是我们也要同时去做具体的事,藉此推进整个社会的改良。
【ABBS】从建筑师本身来说,如何保证营造素质,每次灾后总看到媒体说拷问建筑师的良心,我非常希望您能为建筑师说句话,在建造技术的探索上,作为建筑师本身,我们能做什么?
许义兴:
建筑的不安全主要是体制问题,广大的乡村和乡镇是目前的建筑安全管理没有触及的,没有管理。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摧毁了原生态的房屋建造体系,5·12凸显的预制板,空心砖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去红白镇看到,在经过片片废墟后,有些木结构都熏黑的木构房屋几乎没有受到损坏,旁边是这户人家新修的房屋的木构架。另一个关键是现行的建筑规范,没有把抗震性能优越的传统木结构纳入进去。房屋安全的考核标准是抗震能力,就是能够抵御多大级别的地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是靠建筑的刚度抗震,而木结构房屋是靠建筑的柔韧度抗震,方式完全不同。在建筑安全的管理上,我们的体制完全没有考虑到传统的良好利用、继承、升级、和发展。
【ABBS】四川是地震多发区。依据您的研究和经验,能不能从可持续材料的应用与建造方法上,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能否谈谈您对传统建筑的发掘和创新的想法。
许义兴:
在四川,这种形式都不用推广,本来大家都是这样,四川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非常好。茶园小学就是因为在四川文化的范围,我们采用的这种木结构形式,稍加改造适应我们的空间要求。实际上,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只要是基本木构的房屋都是抗震性能很好的,更多不好的反而是今天做的新房子。对传统的创新,我们的理念是传统升级,我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家新寨建设调查报告”(上) 、 (下)这篇文章中谈得比较详细。
日子和想法,建造和材料
【ABBS】还有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许义兴:
5·12之后100天,我们工作室参加了一个艺术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做了一个叫做 《100个日子 100个想法》的作品,后来放在ABBS上,结果遭到很多人炮轰。哈哈哈。其实每天实际的工作都会激发新的想法,想法是无穷尽的,因为每天我们的心都在工作,原来的想法也进入新的工作,循环不停。
【ABBS】昨天我们聊到房屋的抗震, 以及您对传统建筑的发掘,包括昭觉和美姑的考察,可以看到您对此进行的诸多思考。
许义兴:
各种忧伤。
【ABBS】我看到您从建造上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包括对传统体系消失的忧心忡忡,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当地老百姓,包括年轻人,是不是也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了呢?
许义兴:
在考察报告中我提了,就是一定要有利益的引导,让传统的建造行为产生效益,让传统匠人能够比做工业体系的活计有更好的收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的,大部分还是看利益,只有少数是发烧友。没有利益驱使,空谈传统继承和保护是没有用的,对于大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更需要的是生存,是省钱,是方便。
【ABBS】彝族传统房屋大多是用土木这些自然材料,我觉得您个人很喜欢这些自然的材料。甚至是一些时装的项目上。在《100个日子100个想法》的创作里,你们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都需要想法的载体——材料来实现。材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您对新型材料有使用和研究么。
许义兴:
自然的建造方式,就包括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自然的智慧、自然的人。
在为时装的展览和店铺的设计中 我们想通过自然材料、手工编织的劳动和工业化了的手工艺产品产生有趣的联系。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少有新型材料的研究。而是更多思考传统和自然材料以及工业材料在具体条件下的转化使用。《100个想法》中对材料的设想也只是想法而已,比如超级胶水。
【ABBS】对,我记得这个,还有灰烬房。
许义兴:
是的,我也很喜欢灰烬房这个想法。
【ABBS】那您觉得建筑是自然生长的,还是人为调节的?
许义兴:
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很多东西无法分离。建筑和时间、空间、地理、气候等等自然因素是无法分开的,人也是自然。
【ABBS】能不能用您的研究实践举例回答,您如何用传统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表现现代建筑形式呢?
许义兴:
在我的立场,没有传统和现代的分离。我们只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了,建筑的很多条件变化了,所以建筑的外相也发生了变化。而所谓的古典建筑,现代建筑的分法,是一种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分类法。作为建筑师,建筑的基本问题,或者本质,从建筑诞生的第一天起从来没有变过。所以我的工作不是要用传统表现现代,而是只有传统。传统就是未来。时间并不存在,一切皆由因缘。
思考方式,建筑也是修行法门
【ABBS】提到这个,我想到您做了不少宗教项目,不知道这又是怎样的机缘,您本身是佛教徒?
许义兴:
在大学时喜欢禅宗,后来在非常建筑碰到,张永和老师也是喜欢禅的,再后来又认识了一些学佛的朋友,慢慢学习中,我对佛学的兴趣渐长,开始按照佛学的方法修习,实证到了学佛的利益,断疑生信,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但是我还不能将自己定义成一个严格的佛教徒,因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掺杂了太多的东西。我的师父教导我,学习佛教,首先就应该把其宗教的外衣剥除掉。宗教建筑的项目都是因为和学佛的朋友交往的机缘,比如白马曲林,江西洞山寺的景观设计。玉树的学校和果洛的学校,都有佛教的因缘。
【ABBS】佛教的因缘?怎么讲?
许义兴: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佛性具足。佛教的因缘,就是组织者都有佛教的背景。所以我们认为其他宗教的教徒也皆有佛性,但是也会有一些宗教的教徒可能认为我们是异教徒,不信他们的神,所以不能得救,哈哈。因为佛教严格地讲,不应该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他教给大家证悟道的方法,佛不是神,而是获得证悟的人,所以佛教是无神论的。一般讲的佛是普遍意义的,是一个证悟、解脱、涅槃的状态 。
【ABBS】如果说您因为因缘和修行设计建造寺院庙堂,那么其他类型的项目您的切入点又是什么,您的项目设计范围如此之广,不知道您如何体会不同使用对象的需求?
许义兴:
也是不同的因缘而已,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基督教教堂的设计,和我们合作的一个年轻建筑师是虔诚的基督徒。因为他不能接受作为一个基督徒去设计佛教寺庙,所以他只和我们合作这个教堂的项目,当然我们尊重不同的选择。而所有的工作,对于今天的我来讲,都是修行的途径。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寻求真理的一个机会。不同项目使用对象的需求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人的自然的和文化的需要。
【ABBS】因为对内心和精神的执着,现实中您会有精神和生活的压力吗?
许义兴:
我对内心和精神都不执着,怎么会有压力呢,佛陀教导我们首先就是放下,不执着,包括放下之心。
【ABBS】那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现在达到了吗?
许义兴:
每一天的任何状态都是我的理想状态,包括劳累和病痛。日常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所以说学佛吧,能把人学得刀枪不入,你说是吧?哈哈。
【ABBS】无欲无求,基本上就无敌了,有弱点是因为有欲望。放不下。
许义兴:
刀枪不入的大慈悲心才是最柔软的刚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大身,即非大身,是名为身;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都是《金刚经》里说的,是即不是,不是即是。乍听上去是在说胡话,但是道理就是这样,因为一切没有分别。日常生活就是佛法。所以建筑也可以是修行的法门。
【ABBS】我有很多疑问,但是需要先消化。
许义兴:
学佛就是为了消除烦恼,一切通达。如果通过做建筑做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做到无我的状态,做到自由的层次,做到完全没有了障碍,那就离成佛不远了。
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不同的宗教形式也几乎没有了区别,因为都是一个终极的与宇宙合而为一的体认。在这里,基督徒见到上帝,穆斯林见到真主,佛教徒证悟涅槃,崇拜祖先的人们回到祖界。
【ABBS】谢谢老师。
茶园小学
村落的中心即是村落的公共空间
茶园小学屋顶的空间与山势有着契合的关系
村民和老师在茶亭喝茶
茶园小学入口茶亭空间
村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小学建设出力
木结构建造过程
茶亭的屋顶结构是虹桥结构和三角结构组合而成的折线空间结构
梁柱结构与屋顶结构搭建过程
效法传统穿斗式体系的屋架结构
交叉屋顶下的中柱结构和外面的竹林
民乐村公共空间
总体规划,道路两侧的建筑围合
油菜花的民乐村公共空间
田野中劳作的人们和远处的山影,活动中心的建筑与基地景观契合,复原了林盘的经典生活场景
村落中的活动中心
水田里的倒影
标准组配木屋架结构建造过程
建成后的屋架结构
佛事活动后的素斋聚餐
投入使用的公共活动中心庭院,巨大的香樟树为庭院提供了诗意的驻留气氛
夜间开放的图书馆
念佛、乒乓、刺绣、读书的空间和窗外的芭蕉
北京介众山
介众山概念
东房屋架结构之介
西房屋架结构之众
北房屋架结构之山
西南鸟瞰图
在有历史保护意义的旧城改造中,扩展居住空间是首要的,这是当代生活方式变化后的直接要求。但同时需要保持空间格局和高度基本不变,以满足城市规划部门对于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介众山的探索表明,在面对旧城改造普遍失语的社会环境中,仍然有可能将风貌保护、传统升级、空间扩展、品质提高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比拆迁和漠视更好的解决方案。
乡村城市-沃格厂区设计
沃格厂区施工中 办公楼与作为主要景观面的厂房
沃格厂区施工中 办公楼东北侧外观
厂房内部框架结构,屋顶为5%坡度起伏
沃格厂区完工照
观音阁
观音阁外部透视图
白马曲林
西南向鸟瞰
关于合伙人
许义兴 1973年生于中国山东,199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曾经工作于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2001年起,与彭乐乐、李慧共同创建北京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0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2006年起独立创建阿尼那建造生活,从事建筑实践。2007年与艺术家朱路明在北京798艺术区共同创办逗阵联合空间。2008年与薛珊珊、本杰明·贝勒共同创建aYa阿尼那建造生活,即北京阿尼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义兴多年从事于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园林、建筑文化,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城市发展与当代建筑实践的交集。
薛珊珊 1978年生于中国北京,2003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曾工作于《建筑意》杂志社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5-2007年在荷兰鹿特丹的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学习。2007年回国后,加入阿尼那建造生活,并为杂志专栏撰文。薛珊珊特别关注于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形态研究与实践,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物的设计与实践。
许义兴 授权提供项目图片
aYa阿尼那建造生活官网 |
[更多评论]
[更多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