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我如愿考进武进县振声中学,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前来贺喜。父亲很高兴。他笑着说:"这孩子并不聪明,但很勤奋。"……那是1953年的事。 1962年在同济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毕业时,教研室主任徐衍华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大学里,老师只是交给你们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走上工作岗位后要靠自己勤奋努力,业精于勤哪!"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将老师的话当作座右铭,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从人民广场"电信大楼"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至今我始终认为"图纸是工程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给施工提供方便。"每设计一个项目既是学习的起点,更是经验结累的过程。如此循环,直至高屋建瓴。 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浦东兴建,世界第三、全国首位的420M,88层高的金茂大厦时,我是业主的技术顾问。金茂大厦的装机容量为40MVA,由两路35KV独立电源供电,外方采用了35KV/0.4KV多台直降变压器。这样需要增加许多价格较高的35KV高压开关柜,占地多,直降系统阻抗小,对低压开关的分断能力要求高等缺点,经过反复论证,在具体数据面前使外方设计人员采纳了35/6.3KV、6.3/0.4KV的二次降压的方案,为业主节省几百平方米的地下建筑和上千万元的投资。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在国际交往中,基础理论和设计经验是技术谈判的本钱,没有这二条,要使外方改变主张是十分艰难的。 金茂大厦应建成现代化的智能建筑,满足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当时外方未提供这部分设计,业主直接委托我负责编制金茂大厦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经国际论证,得到了好评。 智能建筑的兴建,是传统建筑技术的重大变革。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显示技术的发展和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最优化的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华东院在1993年成立了智能建筑研究组,认真地分析国内外智能建筑的现状,总结经验,1995年11月在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率先制订了我国第一部上海市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此基础上,吸纳了各方面的经验,于1999年12月我国第一部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诞生,《标准》的发布,说明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地方到国家标准,我均担任了编制组组长,尤其是国家《标准》由11个单位28名专家参加,《标准》的制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华东院智能建筑课题组的同志在完成了上海市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业以后,发扬了连续作战的精神,在1996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150万字的智能建筑专著《智能建筑设计技术》一书。为正确理解《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起着解释和指导的作用;正如专家们说,这本书虽然已出版了6年,对于我们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人员来讲,仍然是一本很实用的好书。华东院在发展建设我国智能建筑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担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10年间,为电气专业的建设、发展、提高和声誉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40年来能为华东院添加了一张瓦片而感到欣慰。 可以说,我每走一步,都是发奋努力的结果。以后我有幸主持设计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广电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担任了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副总工程师、上海市智能建筑学科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 有关报刊,几次约我撰写"成功之道",我真的写不出来,就像我父亲评价的那样,我并不聪明,但很勤奋、诚信待人。如果说聪明这是一种天赋的话,那么,业精于勤,才能事业有成。 (本文作者为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2002年4月于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