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纯粹建筑论坛 精华区
网络时代的建筑
Solar:(转)网络时代:走向建筑的自由精神
随着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图象及多媒体、远程通讯、电子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等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开始从一种"硬件形式"向"软件形式"转换,城市的某些物质功能正被某些非物质功能取代或消弱。如在电子通信中,你有的只是一个非物质的电子身份,通信过程变成了一
种符号的传递过程,形式与功能之间已不再是一种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在产品生产方面,通过人机对话,利用"变异"和"随意性生产法",人们可以生产非系列化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生产由工具行为变成了一种交流性的行为。
在传媒方面,随着影像技术的超量增殖,我们会越来越被电子影像所包围,形成了鲍德里亚所称的"幻象的世界"或一种"超实在",使我们难以分辨真实显现和替代性显现的异同。信息交流部分取代了面对面的表征交流。
网络世界消解了空间等级,幻象的非连续呈现打破了我们对空间历史的畏惧心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城市的神话已被打破,圆圈已被拉长,单中心变成了多中心,"小型叙事"向"宏大叙事"主题挑战。"Everything
goes"
设置了一个自由的基地,它使规划师、建筑师、平面设计师、手工艺人、涂鸦者共处于一个"凡人的世界"里。
传统意义上的"造型"总是试图把对象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总试图分辨图底关系,非物质化的网络世界消弥了图底的界限,只有信息的相互替代和叠加,这个过程既是造型过程也是生成背景的过程,那些造型元素在不断地漂移,造型成为一种符号替代的运动过程。这是一个由比特(Bits)支
持的媒介场,形体和空间在网络中被赋予一种永动不息的形象和"电子文脉"。
在网络时代,建筑不再创造永恒、制定规则、反映理性和控制自然,它成为一个时间和情感的流放地,它合并过去、现在和未来,削弥我们的现实感和永恒感,它是不确定的、它是杂乱的、不可理解的、不合秩序的,甚至令人狂怒的,它使我们迷惑而非确信,在实验的时代,旧的规则不再适用,建筑将更容易、更广泛的被感觉、触摸和在非理性状态下经历。
网络时代呼唤建筑的自由精神,它鼓励我们要大胆的抛弃许多我们曾认为是好的东西!这是自由的代价,也是建筑再生的机会。
孙成仁 (建筑学博士) 1999.11.3 于哈尔滨
数字化时代的“傻瓜设计”
这年头不知咋搞的,数字化年头每个人都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卖菜的、作家、炒股的、退休教师、牙科医生、油画家、网虫、IT经理人、小学生、商人等,都能在网上设计自己的网页,人家的时髦叫法是"宏陪鸡"。好象懂得电脑就可以设计,不用尺、不用笔,动动鼠标就可以搞出"作品",这不成了傻瓜设计?
有了互联网就有了超越传统平面设计的手段。网页设计是最好的数字化设计---傻瓜设计的最好表现。平面设计已经从过去的艺术范畴跳来和电脑网络、软件、互联网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起来,变为一种多元化设计综合体,它融入的是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生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随着生存的数字化和沟通的全球化,籍由互联网演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任何人都可以设计的傻瓜设计。不需要懂得构图、
不需要懂得色彩更无须要懂得那么深奥的平面设计理论,网上随意下载、随意改换就可以生成自己喜好的网页或图形。纵观互联网上无数网页,不都是无数业余"傻瓜平面设计师"利用数字技术恣意自我的艺术与技术的展示吗?
不必担心那些"傻子设计师"抢了咱们正宗设计师的饭碗,你的胡子照留,头发照染或照长,平面设计这艺术不是什么数字化可以"化"掉的,也不是那些"傻瓜"们搬弄两下电脑技术就可以搞出"作品"的,那是艺术,要不这两年的装潢设计专业老师早就也下岗了。不过咱也不能掉以轻心,这年头,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真有那末一天,傻子设计师又发明出一种机器平面设计人,将咱们的优秀作品都输入人家的程序,来一个什么整合,恐怕咱就玩儿完了。
未来平面设计是属于大众的、社会的、艺术的,但归根结地是属于我们的。
乔远生 (广告人)1999.11 于香港
topic:电脑时代的结束
这几天我的电脑异常的慢,C区出现了不明区域,用什么方法也查不出来原因,估计又是什么还没有查明的病毒。
病毒是个有趣的东西,就象阴阳鱼,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反,病毒就象电脑的卵生兄弟,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也给病毒的扩散带来了契机,从计算机原理的角度来看只要有软体,病毒的存在就无法避免。
近几年来电脑和病毒的矛盾愈演愈烈,试想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期世界上有足够的未查明病毒在一年的365天里每天都有一只要发作,我们的电脑将作何反应,而我们人类又将如何。
推论一:电脑和病毒的矛盾将因他们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瓦解而最终得到彻底,完美的解决。
推论二:人类将非常谦虚地与自然坐在一起,共同否定西方人的绝对精神和人本主义世界观,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得到全人类的认同。
推论三:人类将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我,科学和发展将得到全新的定义。
推论四:人类将发现,在科学和上帝面前,果真象牛顿和爱因斯坦讲的那样,上帝总是对的,宗教和玄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
总之,人类将彻底否定一切,世界将再次出现老子和毕答格拉斯时代的超人智慧,一切将回复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始时期,这其间有可能爆发一场为争夺粮食和土地的全球战争,大批的人死掉后,人类又将本本分分地回复到原始文明中。
当然了,电脑和建筑师都不存在了,更没有电脑绘图和手工绘图的争执啦。
跟你打个赌,我们都能活到电脑消亡那一天,因为它跟科学一样,使世界越来越复杂,从能量平衡的角度不难推断,人类将面临两种选择,是选择电脑(包扩现行科学),还是人类自身的存在,即便你愿意选择前者,好象也没有什么意义。
hqbb:Everything goes"说这话倒让人想起了‘GAME IS OVER’——《伟大创造时代的结束》
tears:梦想还是失落?
“规划师、建筑师、平面设计师、手工艺人、涂鸦者共处于一个"凡人的世界"里”
艺术,或者更复杂的“建筑”吧。
希望它成为人们身边普通的玩具,是每一个建筑师的梦想?亦或无尽的失落?
很难讲。
但毕竟,这一切已经逼近于我们。类似孙博士的想法不绝于耳,只是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回答和对策(或曰设想)。
tears也一直在设想这个问题。当是未来数年的一个渐热点。
---------建筑不再孤立了。
tears:“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与未来建筑走向
中央教育台的《电脑之夜》着实是一办得比较糟的栏目,
制作滞后、观点模糊、人员素质与IT界相差甚远。
然而就在最近,《电脑之夜》推出了一个很有“文化味”
的版块---“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叫人很想一睹。
此次的主题是“网络时代的文盲”---初看题目,相信人皆以为在新时代里,不懂网络就“被留在20世纪”的热调。谁知道,在座的几位反其道而行之,讨论的是另一个、可以说被建筑师关注了很久的话题:人们陷于网络、电视、电话的生活中,逻辑能力会被大量的形象灌输所淹没,从而有“全民智盲”的危险!
可以想象,参与谈论的几位虽然年纪不大,但必然是属于“非技术部门”的人员---长久以来,一种刻意把技术与文化对立起来的情绪一直在对科技不甚关心和了解的“文化人”中蔓延---而在我们建筑师群体之内,持此种观点的人也决不在少数。
从要求学生的手绘彩图、甚至用尺子打底、再添扭曲的“手绘线条”的奇观,比较工业革命初期工人因认为机器夺了他们的饭碗而去砸机器,再比较人们一再惧怕新技术、信息社会改变了他们所习惯的一切而固步自封,无不是杞人忧天。
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概念的混淆---反技术的与猛烈支持高技术的,一起被认为是“前卫”:)
事实上,电话的勾通并不妨碍你要上门去找人,汽车的发明也没有剥夺你徒步千里的决心,网络的渗透也没有阻止任何人在街头巷尾、林间花园等待缘分---只是多了一种方式而已。
这种方式意味着选择的权力,而选择决定了未来主要的方式。曾有学长向我指出“无纸化办公”的失败,理由是在推行“无纸化办公”的时代,纸张的使用增加了多少。。然而他忘了,如果没有“无纸化办公”,要支撑现在的社会、会需要多少倍的纸?
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电话、要象现在这样联系紧密,我们唯有整日奔波,虽然书信、交谈和朝拜并未废止。
在未来,网络也是同样,只不过它的作用比电话和汽车更大,而那个时代来得也更快。
吾聊:赞成。但不用一味依赖(更不用逃避网络时代)。
为了进步我们总要失去一些东西。
calon:台湾学界开展电脑与网路时代中的建筑设计的研讨
9期世界建筑好象有篇文章。以下摘自台湾建筑师杂志。
电脑与网路时代中的建筑设计研讨會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age
时 间:89年 1月8日 (January, 8, 2000) (周六) 9:30AM ~ 5:00PM
敬备午餐 请提早报名
地 点:交通大学电子资讯大楼国际會议厅
主 办:交通大学虚拟设计研究中心 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筹备处
报名方式:
1. 填妥报名表後传真至03-5712363
2. 将报名表资料e-mail至vdc@iaa.nctu.edu.tw
3. 研讨會不收取任何费用
姓名/NAME: 性别/SEX:
生日/BIRTHDAY:
住址/ADDRESS:
联络电话/TEL.NO: E-MAIL:
服务公司或学校/OFFICE OR SCHOOL:
演讲者与讲题
--------------------------------------------------------------------------------
Tsuyoshi Sasada
日本大阪大学Computer graphics and design
施乃中 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车尼可夫透视图正交与平行假设分析
The orthogonal and parallel assumption analysis of Chernikhov drawings
张基义 淡江大学建筑系空间设计的多元可能性The variety of space design
Atsuko Kaga 日本大阪大学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ublic road projects
邱茂林 成功大学建筑系
电脑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向度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何宏文 逢甲大学建筑系
超空间拓普之电脑辅助建筑设计
Hyperspace on matrices-a higher dimension on computer aid design
郑泰升 成功大学建筑系合作网路环境的设计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 for distributed design teams
徐颢 淡江大学技术学院建筑技术系量体与非量体-试论非形体化之非常经验
Volume and non-volume-the mortal experience of dematerialization
简圣芬 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
衍生式设计辅助系统-现况与未来发展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 now and
beyond
tears:文化的改变:《13th Floor》、《22cn网络》与《再世惊情》
《13th Floor》又名《十三度空间》,单从表面看,与众多的“高技”片一样,同样描述了虚拟现实(VR)的将来,也同样制造了当今的现实也是虚拟的这样一个“亲身恐慌”---所不同的只是一个VR来自未来的AI,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类。
转念一想,《13th Floor》却与从前的一系列“前世今生”片颇为相似,例如《再世惊情》,只不过“每一世”变作了“每一度”的虚拟世界,而“时光隧道”的幻想被“虚拟实境”的现实所代替。
这样的代替是“换汤不换药”吗?
或许是,这就是好莱坞的高技电影,紧跟时代却落入俗套;
或许不是,因为人们已经把它看得更像将来,而是不幻想!
这就是技术的进步,所能带来的文化的改变。
阿观:关于时光隧道”及场景与时态巅置。
以前看的《百年孤独》以后就觉得电影的蒙太奇其实只是表达方法的另外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