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纯粹建筑论坛 精华区

文字游戏系列

Phil:(1)沉重的屋檐

“大屋顶”始出即沾染了政治色彩,沿袭至今,久唱不衰。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式后现代风行,传统的歇山斗拱尚有喘息之际,如今世纪之交,恐怕早已沦落,注定要与“假古董”相惜相怜了。九十年代的“希同亭”,故事不同,结局却是近似,最终会秧及鱼池,令人谈亭色变。遗憾的是中华建筑文化,原本可以圈点的就只有旧都
规划及民居园林,如此断脉挑筋,还有什么指望呢?其实形物天赐,神魂人赋,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更新,...(省去千字,参阅其它有关游戏文献),只叹后人无能,把祖宗留下的东西都糟踏了!
--------------
帖子与 ABBS 探讨过东方思想有关。 笔者曾以贝氏近作 miho museum回应,贝老在巴黎盖过“大墓顶”,如今又在东瀛起了“大屋顶”,miho museum 兼容东方文化与当代构筑技艺,值得国人深刻反思和借鉴。


后注:

在ABBS晃荡过一些时候了,用的大都是英文或是无人可以读解的中文。旅居海外, 深感东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这个系列(如果能写下去),与一些建筑文化现象有关,都是杂谈;笔者欠稿约多年,原因之一是抱怨过多,不想搅了中土清平。 作为非主流论坛的ABBS,大概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dearbear:可以将几天前贴的张永和的泉州小美馆的照片更贝的博物馆比较一下

我觉得前者的弱点在于技术语言的苍白,也许因为他太自命不凡了,也许他也摆脱不了北京人对细节马虎草率的毛病,使他难以走出“非常建筑”的小胡同。从“后窗”起,他就表现得更象个动嘴不动手的建筑哲学家。
贝从一开始就是紧跟着技术的潮流,他可以不跟着设计的潮流,但落伍于时代的技术,这是任何一个在西方有成就的建筑师“支付不起”的。
贝从来不是High-Tech一脉的人,但仔细起来,一点不比人家逊色,看他的金字塔,10年过去了,还是禁不住对那里的精美的设计所折服。那传角处的拉索结点,简直是工业设计的杰作。
技术就是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70年代就有人说“现代建筑死了”,现在看,现代建筑还是活着,依靠了新的技术,玻璃合子越做越漂亮。贝的博物馆在运用玻璃这点上,毫不含糊的显露了来自密斯的根。尽管玻璃里装了不少传统的东西。很多人看轻技术的力量,那是因为他们离开那股力量太远。
我不明白为啥有那么多人要捧张永和,我认为他的东西或许有他的特点,但决不值得把他看作代表某一方向的主角。如果说贝的博物馆对我有启发的话,就是再一次证明,一定要掌握
技术的语言----在目前就是西方技术。


独钓寒江雪:我只想叹一口气。

我一向认为中国的结构师的惊人的落后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瓶颈。


tears:对,事实上技术是推动建筑史的主流,其它任何流派都是丰富审美的作用。

 
欧阳风 :“很多人看轻技术的力量,那是因为他们离开那股力量太远”。说得好,我们确实是离它太远了



phil:(2)美国建坛扫描

进入新的世纪,美国建筑业界正在回顾与瞻望中思索,力图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日前在芝加哥举办的“百年建筑”专题展览,追溯现代建筑在欧陆的起源和流入,概述当代美国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实录>>策划实验作品专辑探讨未来建筑模式。然而千年庆典的喧嚣,还是难以掩饰弥漫整个业界的世纪末失落感,James Russel 撰写的编者按,正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参阅ABBS有关引文)。

本文聚焦美国建筑业界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或事物所,试图浅潦勾划一幅业界行情草图,游戏之作,仅供参考。

A 明星篇

Philip Johnson
建筑学界业界“教父”。从不甘寂寞的老人,很久没有声息了。
是否又在酝酿某某主义展,为失意的同业弟子注一剂强心针呢?

Frank Gehry
当代高迪。Bilbao 的巨大反响和盛誉,终于让肯尼茨.弗兰普顿等人住嘴。借助SOM结构师的“三角肋”,老盖的建筑空间与形式终趋同一。拖欠已久的AIA勋章,总算是物归其主。在名人文化盛行,媒体大肆炒作的商业社会,老盖已休得点石成金之术:过去超预算,缺经费的项目大多起死回生,各方富豪倾囊相助的情景,如同赖特再世。无论是否认同盖里的作品,其独特的建筑语汇与非凡的创造力将丰富人类的建筑史。

Steven Holl
美国建筑师唯一的慰藉。

Richard Meier
New York Five 中最有成就的明星建筑师。但始终无法超越自我,难以摆脱“白色阴影”。在追求感性,注重视知觉效果的今天,迈耶已无法满足追星族的建筑人。

Michale Graves
与后现代主义同呼吸。连锁店Target的厨具总设计师,不知是闲趣还是过于清闲?

Peter Eisenman
年轻学人“导师”。笔者也不例外,学生时代慑服于艾博的晦涩玄奥,后来才发现要讨厌也其实不难:听几段同学受尽欺榨的义工生涯,再看几个艾博破楼,就悟出道了。

Cesar Pelli
大型事务所克星。西萨虽不当红,却也是大师名人;只是个人开业,业务面又极广。机场商场,学校医院,无一不精。凡遇附庸风雅而财不够大气不够粗的客户,常弃著名大型事务所而取佩利。
无缘与老盖结交,和佩利共进工作午餐也是值得荣耀的事,此类以大学校长为甚。

I.M.Pei
贝老的隐退,注定了公司的没落。贝二世挟父辈之威另立门户,中银新楼尽显身手。

Helmut Jahn
寄人篱下或是不能入乡随俗,扬与媒体始终不够亲善。八十年代和菲利普.约翰逊称雄超高层建筑的风光不再。其早期作品即有高技痕迹,加之根在德国,近期项目以欧洲为主,反到因祸得福,得了高技真传。

Morphosis
Thom Mayne 的图面效果和模型都极赋感染力,遗憾的是建筑实物常常缺乏同样的辐射。这种现象如果可以逆转,则是另一境界了。

Frank Isrel
逝者如斯!

Eric Owen Moss
作品胶片亲和度极高,有效期以半年为限,一年以上谢绝参观。
L.A. School的致命伤,在moss身上最重。

Rafel Vinoly
具有明日之星的潜力。经过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多年磨炼,作品日趋成熟,近来中标不少,值得关注。

Scogin Elam & Bray,RoTo,Williams Tsien,Thompson & Rose...
中生代建筑师或小规模事务所,美国本土最有创意和价值的设计组群。作品以中小项目和私宅为主。因其规模均不符中国评奖标准,暂不详述。

B 事物所(待续)

Back

如有问题请在论坛发表或者发信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