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布于 2004-08-16 15:06:15
|
|
|
广州新机场设计竞赛的一波三折
|
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8月5日起正式启用,这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也是国内首个同期建设两条跑道的机场。
投资198亿元的广州新机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位置,距离广州中心城区约25公里,距东莞、肇庆等城市也均在40分钟车程内。广州新新机场的航站楼一期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货物100万吨,典型高峰小时飞机起降67架次、旅客吞吐量9300人次的要求。两条跑道,东跑道长3800米、宽75米;西跑道长3600米、宽60米。按照建设蓝图,新机场终端规划5条跑道、年旅客吞吐量可达800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250万吨。
项目竞标——洋设计颇具优势
广州新机场设计方案从入围到最后中选的都是外国公司的设计方案。广东省机场管理公司副总裁林运贤,当年的白云机场管理局修建处处长是广州新机场从征集方案、讨论修改到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决策者和见证人之一,对于12年前新白云机场方案的征集、敲定,他对每一个细节仍记忆犹新。为何没有国内的设计单位参与设计?林运贤说:“这是因为当时考虑到国内设计院在机场设计方面经验相对较少,同时考虑机场中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当时确实是比较倾向选择欧美设计公司的方案。但国内设计单位提交方案仍然很积极,有关机场设计方案最早的一张草图还是1997年由民航设计院提交的”。
林运贤介绍说:“1997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项目立项。同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航站区方案征集活动开始,当时的设计任务书是由他本人起草的。投标的方案共有七个,除了后来入围的荷兰NACO和英国Foster&Partners公司联合设计的方案、法国Aeroportsde Paris公司设计的方案和美国Parsons与URSGreiner联合设计的方案,还有加拿大B+H公司设计的方案(这家公司曾经设计过杭州机场),国内也有三个设计单位提交了方案,分别是给老白云机场作国内候机楼扩建设计的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做过老白云机场国际候机楼设计的武汉中南设计院和做过珠海机场设计的华工设计院。应该说当时的投标方案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法国ADP的设计师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安德鲁,他的设计确实非常浪漫,展示时参观者都认为他们的设计模型是最漂亮的”。
有心栽花——专家青睐英荷方案
尽管最后方案确定的是美国Parsons与URSGreiner联合设计的方案,但评选过程中却有个插曲。最先获得专家青睐的是荷兰NACO和英国Foster&Partners公司联合设计的方案,当时不少媒体报道说英荷方案中选了。
对七个投标方案进行专家评审是在1998年4月9日到11日,当时参加评审的专家共有15人,组长是民航总局基建机场司副司长、原总工程师蒋作舟,小组成员则是来自全国各地建筑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原民航总局基建机场司总工程师钱昆沈、原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戴复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广东的专家有两人,林兆璋教授是当时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他参与设计过白天鹅宾馆、白云宾馆、深圳歌剧院等著名建筑,张贻尘则是广州建委科技设计处总工程师,负责过中天广场、广州东站、大都会广场、正佳广场、荔湾广场等大型民用建筑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
评审过后无计名投票的结果显示,荷兰NACO和英国Foster&Partners公司联合设计的方案得票数居第一,法国公司与美国公司的方案并列位居第二,加拿大公司和三家国内公司的设计方案则没有入围。
峰回路转——美国方案一锤定音
最受专家青睐的英荷方案后来为什么又落选了呢?评审会后,中方同三家入围公司的负责人都谈过方案的修改,当时英荷方案最致命的弊病在于交通问题无法解决,加上分捡建设不好实施;而法国方案虽然外观非常漂亮,但越过机场顶棚的高速公路与机场跑道平行,在能见度低的天气,容易被飞行员误以为是跑道而降机。当时林运贤代表机场招标方和主设计师安德鲁谈过,安德鲁坚持不肯对这一点做出修改,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1998年6月23日到7月13日,由民航总局机场管理司、中南管理局和白云机场管理局组成考察组赴荷兰、奥地利、英国伦敦、美国华盛顿、芝加哥、奥兰多、丹佛等机场实地考察,专家认为,美国公司在机场设计上比客流量较小的欧洲公司更加符合中国国情,Parsons与URSGreiner方案模块式的设计可以很灵活,调整的空间很大,所以后来专家们转而更加倾向美国的设计。
7月14日,在民航总局,前任民航总局局长刘剑峰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汇报了情况,提出选用美国方案。吴邦国同志表示,尊重民航方面意见。新白云机场方案就这样敲定下来了。第二年2月,迁建工程指挥部委托美国Parsons公司和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共同承担航站楼的初步设计。
改与不改——最后方案变化较大
从美国Parsons公司1998年提交的最初方案图纸上看到,最初的方案与新机场的样貌相差甚远,林运贤指着堆得像座小山的图纸告诉记者,经过建筑设计专家、园林绿化专家、机场管理人员多次建议修改,现在的机场方案“已经是第三稿了”。对美国方案的修改,焦点集中在候机大楼是采用“集中式”还是“分散式”。为此,机场管理局与美国设计方进行了一番艰苦的谈判。
在美国Parsons公司最初的设计方案上,候机楼采用的是“分散式”设计,分为八个候机楼,一期建设四个。按照国际机场的经验,“分散式”的优点在于适合多个航空公司运作,旅客办理登机手续步行距离最短。然而管理局方面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散式”的设计,旅客要在不同的候机楼办理手续,而且对于乘坐不同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中转非常不方便,因而建议改用“集中式”。
1998年8月5日,管理局与美国设计方就方案修改展开谈判。9月6日,设计方终于同意对方案作出修改,双方折衷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今天新机场候机楼“集中办票、分散登机、到港分散”的模式。据介绍,当时美国主设计师真的很不情愿改,但他后来表示,“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改对了”。 (本稿得到羊城晚报的协助,在此致谢)鑫然
广州新机场九个“之最”
一、世界最大玻璃幕墙工程。新机场航站楼幕墙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点式玻璃幕墙约2.3万平方米。
二、国内最高塔台。新机场塔台高度为112米,国内最高亚洲居第二。
三、全球最先进的机场行李处理系统。行李处理可满足高峰小时旅客量9300人次的需要。
四、世界最先进安检系统。高科技、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安全检查。
五、飞行区技术含量最高。新机场飞行区总面积720万平方米,在我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
六、灯光系统最“聪明”。采用助航灯光计算机监控系统,可根据需要自行调节亮度。
七、国内最大飞机维修机库。机库总建筑面积103413平方米,可同时停放4架大型宽体客机。
八、内地最大航空货站。货站工程总面积101303平方米,年吞吐量80万吨,为内地第一、亚洲第二。
九、国内最先进供油系统。供油工程可满足高峰小时起降79架次的要求。
出挑的航站楼施工技术
广州新机场工程由主航站楼、东连接楼,西连接楼、东一指廊,东二指廊、西一指廊、西二指廊、东西设备机房及南北高架桥等九个子项构成。一期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航站楼外观呈简洁流畅的缓弧形造型,由钢结构屋架和点式玻璃幕墙围护营造了内部空间开敞通透的视觉效果。航站楼工程自2000年8月正式动工以来,在建设中填补了中国建筑施工的诸多技术空白。
1. 在航站楼地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成功实施了冲孔灌注桩施工。
2. 在主楼钢结构施工中创造性地开发采用了巨型桁架双胎架等标高曲线滑移安装工艺,为国内滑移施工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3. 航站楼相贯焊接空心管结构工程,高达37米的三角形变截面人字形柱在国内首次应用。
4. 航站楼外部围护结构主要为点式玻璃幕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单体工程面积最大的预应力自平衡索结构点支式玻璃幕墙工程。
5. 航站楼屋面压型钢板为目前中国国内跨度最大的屋面压型钢板。
6. 航站楼屋面张拉膜材料在国内首次大面积采用。
建筑设计特点
1.航站楼构形:航站楼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出港流程和到港流程完全不在同一栋建筑内,这在机场建设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2.外立面主要材料及采用的新技术:外墙采用的点式玻璃幕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面积的幕墙之一。
3.空间设计:装修设计尽量保持原空间的高度,力求带给旅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光环境设计:由张拉膜拱顶、老虎窗以及玻璃天窗引入大量的自然光,使航站楼充满生机。照明设计讲究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合,直接光与间接光的结合。
5.色彩选择:配合整体的设计风格,选择了中间偏冷的主色调,以灰白为基调,局部衬以黑色及鲜亮的绿色。
6.材质选择及设施配置:航站楼需要配置的设施种类很多,如办票岛、玻璃电梯等,其设计均遵从简洁流畅的风格。
7.装修采用多项新材料、新工艺:全部装修都是顶级防火材料,保障消防安全。铝合金宽板吊顶用挂钩式吊挂系统是国内机场首次采用600宽的宽板吊顶技术。墙面、蜂窝石材等都是航站楼建设的一个点睛之笔。
结构设计特点
1.基础结构设计:新白云国际机场地处亚热带复盖型岩溶地区,航站楼基础分别采用冲孔灌注嵌岩端承桩和局部支承首层楼板的静压摩擦管桩,终于确立了我国岩溶地区最大型项目的基础。
2.钢结构设计:航站楼主楼及指廊屋面采用了箱形压型钢板,这种箱形压型钢板是冷弯薄壁结构,首次在我国制造及应用,是国内目前跨度最大的屋面压型钢板。该航站楼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相贯焊接空心管结构工程。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