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布于 2001-02-01 09:20:08
|
|
|
构思新颖 创意大胆 ——上海浦江“金线”规划国际征集竞评侧记
本报记者 陆维馨
|
国际大都市的形态该怎样的?世界各国各有各的“招”。上海已很美了,但上海要更美,要真正成为令世人向往的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怎么办?围绕黄浦江,做足“水”文章已是上海市政府及各路专家的共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在20多家国内外设计机构中,邀请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SASAK&BAZO、COX、SOM三家设计机构参与黄浦江两岸的规划设计。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三家设计机构提交了各具特色、构思新颖、充满创意的方案。1月10日开始的三天时间内,上海城规管理局组织国内外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对设计方案进行最终评审。
既然是最终评审,是否会选用其中得分最高的一套方案来实施?参与对方案评审的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对记者说:“此次评审肯定要分出名次,因为三套方案都是力作,竞争是激烈的。但真要将获得第一名的方案拿来实施,也不太现实。作为规划方案,肯定要取其他方案的精华,同时上海的规划设计部门肯定要对方案进行细化后才能逐步实施”。为何全部请海外设计机构进行设计?郑教授说:“国内设计确实会存在一些框框,请国外专家设计,他们没有框框,可打开一下我们的思路,同时也会引入一些国外滨水城市的规划设计经验”。
事实上,三大方案的答辩评审,记者确实感到创意的大胆。这些方案不是“身在山中不见山”之作。但也正因此,规划设计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方案。如为了更多地亲水,开挖人工岛,在一些江段撤防汛墙,以填土及绿化等形式形成“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堤岸。沿江建高架游览轻轨,将外滩核心地区的交通放入地下等等。
其实,在1992年上海外滩交通综合改造过程中,有些方案也被国内一些专家参考,如将外滩的交通放地下,防汛墙的改造如何避免妨碍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的观瞻等。假如国内专家再做设计,有些方案可能不会重提,如沿线建高架轻轨等。既然国外专家能提出,这说明,他们的设计不带框框,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内的专家要调整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方案的可取之处及延续发展性,既不能轻易照搬,也不要拒之门外。
方案评审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套方案虽然都精心设计各具特色,而做足滨水文章是三套方案的共同特点,要说有不同之处的是:有的方案设计主观意念强一些,比较“刚性“。如COX方案将黄浦江“金线”规划为5个磁极点,国外的评审专家较赞赏此方案的创意,由于此方案做得较细、较具体,因此也颇受与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部门的青睐。KASASI&BAZO方案提了一个很好的构架,条理性较强,突出了“市民空间”的概念,同时将复兴岛规划为体育休闲中心,也得到不少专家的肯定。相比较SOM方案,似乎更了解中国的国情,因为他们设计过上海88层金茂大厦,也曾受邀对黄浦江局部地区做过规划,因此这次方案评审时较多地得到国内专家的注目。确实,在这套方案中,有几个标志性的设计如誉为上海“新大门”的人行跨江桥、多岛创意等令人耳目一新。
在三套方案的评审过程中,受邀参与评审的国外专家、学者似乎都努力地站在上海本土的立场上进行提问。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建筑学院主任西西尔·斯帝伍德发问,方案都是借鉴西方规划手法设计,考虑怎样融入更多的本地文化。设计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国家大剧院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提醒黄浦江规划要充分考虑防洪功能。英联邦国家规划师协会主席克里夫·黑格建议各方案要充分考虑上海黄浦江游览地段的自行车停放问题。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主任刘太格则建议规划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根据上海人口密集的特点,规划中不能忽视新住宅建设这篇“文章”。法国住房装备部总规划师阿琳娜·莫斯邦奇则追问方案实施时第一笔投资是放在绿化建设上,还投入到房产方面,方案启动很重要。
方案的评审是理念的碰撞。三套方案各有千秋,要打分并不容易。中规院院长邹德慈说:“这三套方案要打90分以上可能都不够,但要分出伯仲,分数差距也不会太大。如果要拿任何一套方案进入实施,这也是不行的,目前三套方案还只是处于概念性阶段”。国家建设部副总规划师陈晓丽对记者说:“黄浦江两岸规划这个课题非常好,对上海今后的影响重大,其意义不仅是沿江改造,而是以黄浦江为中心辐射全市,提高整个上海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黄浦江及苏州河沿线的改造,可能是上海改善环境仅有,或许也是最好的一个方案”。
虽然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的规划方案可能要从这次评审的三套方案中遴选,但肯定不会照搬方案。最终方案将汲取各方案的精华部分,然后揉入“中国特色”。评审专家在综观这些大手笔的兴奋之余,也露出一丝隐忧,:一是,如果最终形成的方案盲目追求“本土化”,而未能融合好海外方案的“精、气、神”,那将给后人留下永久的遗憾;二是,规划方案实施要20年或更长的时间,届时也要看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兜里的钱会厚到什么程度,或者,今天我们描绘的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