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布于 2001-02-01 09:46:18
|
|
|
市长们该关心什么?--访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
|
陈秉钊教授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繁忙的教学研究之外,他还屡次应邀在建设部市长培训中心讲课。新年之际,我们特意走访了陈教授,请他通过本报为各级城市决策者们再上一课。
记: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市长班的情况?
陈:在市长班中的学员多为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为时一个月;去年5月的29期,举办了为期10天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正市长班;而11月,中组部出面,特别举办了为期5天的大城市市委书记班。正如俞正声部长所说:“城市规划应该是市长们第一位的问题,要搞好城市规划,第一是要学习规划知识”。可以说,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基本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
记:现在不少新领导上任后北上大连,南下中山,回来后抓紧修广场,植草坪,搞形象工程。您觉得市长上任后该关心的首要规划问题是这些吗?
陈:(笑)有的市长还亲自为灯具、铺地选材。他们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心情我能理解,但我更主张市长们把首要精力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上,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那么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都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现在我国正处在一个迅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决策一旦出错,损失更不可估量。
例如,福州市原来计划向东发展到马尾,再北伸到长安港。可马尾港因闽江栏门沙影响航道,经整治,也只能乘潮通2~3万吨船,发展局限很大。不抓紧建设深水港,港口地位下降,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作用就难以发挥,这就是战略问题。此外马尾用地狭长难以建成独立的城区,绝大多数职工每天要往返于与福州主城区30km距离之间。而福州南面的南台岛,有大量非建设用地,大约是福州城区的2倍,单防洪工程新增围成土地就达17km2。福州城区到长乐国际机场,到闽南经济发达的厦门、泉州都要经过南台岛,南台岛和福州主城区隔着闽江但跨江规划的6座桥已有5座修通。决策层调整了战略,决定开发南台岛,将其建设成21世纪福州的新市区。这就是影响全局的城市发展展略研究的一个好例子。
记:说到城镇化,这又是个热门话题,领导们都很看中撤县建市、撤乡建镇,您怎么看?
陈:这无可非议,但应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内涵和责任,要注重城镇化的“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建设。
决定城镇化的是经济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经济受阻,消费乏力和城镇的规模过小有关,小镇只能搞小而全,一条街,一个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铺水泥路,设路灯、果皮箱……,虽有城市外观,却没有城市生活的魅力,没有消费的气氛。上海有210个镇,镇域人口平均仅2.8万人,住在镇上的往往只有几千人。没有一定的繁华度,第三产业发展难,没有更多就业机会,也就无法通过城镇化拉动消费。上海正在做并镇的工作,并起来有很多好处。1,000人的村子,7位干部,3,000人的村子,9位干部。村干部相对少了,行政经费可以节约,又因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能人更易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现在通常两个镇一并,可能并的力度还不够,因为中心镇应有4万人规模才合理。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能勉强维持运转的一个最小污水厂日处理量必须在万吨以上,若其中一半为工业用水的话,要有3~4万的居民。城镇没有一定的规模,污水厂就根本没法运行。
当前城镇化的关键是加强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而不是就城市论城市,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发挥系统的力量和规模效应。不同等级的城镇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提供不同等级的社会服务,这就必须建立完整的区域化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区域化的基础设施,实现整体的现代化。
“农村城市化”常被误解为农村要有城市的大马路、高楼大厦,这种理解的结果是几千人的镇修了60米宽的马路,一半成了免费晒谷场。用朱总理的话说,就是“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我认为更准确的提法是“农村现代化”,这也和三中全会“农村现代化”的提法一致。“农村现代化”的特色在田园化,其效率也应通过上面讲的大、中、小城镇和集镇的合理级配体现出来。当前对农村的建设研究还很不够,如何发挥农村的景观优势、生态优势塑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等都需要再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做到“农村像农村”,“农村现代化”。
记:说到景观、生态,这又和城市特色相关了。
陈:农村和城市都要讲究生态和各自的景观特色。
城市漂亮了,自然有利招商引资。但不少城市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这里面有不少的误区,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资金浪费。有个20万人口的城市造了小型火车站,站前广场竟有1.9公顷,按规范广场最多1.2公顷就足够了。这还不算,过了马路,还有个5公顷的大广场,20万人齐出动都站得下。大广场地下还有商城。地上还空荡荡,地下商场投资会有效益吗?搞城市建设,不研究市场经济,钱花得冤!
对城市来说,生态尤其重要。可是在不少地方的广场建设往往太重景观效果而忽视了广场的使用功能。硬质铺装太多,草坪太多,这和生态学原理是抵触的。地面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滋养土壤,没有乔、灌、草组成群落形成生态循环链,必然增加了城市的养护费,削弱了生态效益。据上海的研究,乔木和草坪投资比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很多人对大连的大草坪情有独钟。殊不知星海广场那一块是填海而成,只能铺上一层薄土植草。大连市以往每年草坪浇水要用去几十万元,现在开始种树了。上海近期实行了“买大树进城”,在绿化工程上提倡“生态第一,景观第二”,也就是说对生态优先于景观,这个路子对!对此,现在有些异议,我觉得可以把挖大树的地方看作苗圃,发展为产业,大自然里育树比在城市里要快。当然要防止乱挖树,挖了又不及时补种的情况发生。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