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本文发布于
2001-02-16 16:12:55

 
工具的改变如何影响思维
晓溪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电脑已深入到了建筑设计的诸多领域,电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众所周知的设计表现方面,还在于设计构思——这一建筑设计中最精妙的部分。其实,电脑的运用是如何影响思维,改变传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对传统设计观和教学观的反思,是值得一说的。
就从建筑设计中思维的基本运作过程说起。建筑师是用图来思考的。这种图式思维更具有直观性,同时也缺少了一点逻辑性。其基本过程,以往被总结为如下的一种范式:大脑(思维)——手(绘图)——眼(看图)——大脑……如此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熟练、通顺,都直接影响着这种以瞬时信息反馈为基础的思维链条的转动,从而影响着创作进程。除了熟练以外,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感觉”,它贯穿了思维链条的各个环节,使它们更敏锐,更连贯,更易找到一致的方向,触发出灵感的火花。
设计初始思维是浑沌的,而计算机则是理性的。那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来解决呢?
如前所述,传统建筑师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这种协调完全由主体自身的身心合一来实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再被强调的徒手草图的功夫,乃至“一根线条见高下”这种神话般的传说,更使古老的建筑专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今天看来,这种徒手线条虽然带有一种手工时代的痕迹——这也与那个时代的建造方式相吻合,但它有两个很大的优点:其一是“身心合一”,除了手中握有的笔以外,主体与他所创造并审视的对象之间再无间隙,灵感的流淌不受阻碍——仿佛就在笔尖;其二则是线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恰好用来勾画初始构思阶段还未成形的想法,亦利于触发新的方向。这两点无疑都与电脑画图恰成对比。新的时代同样能通过这种新工具找到新的结合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过去的一切。事实上,设计工具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是工业时代和现代建筑运动,其影响直至今天,并且,我以为,还没有被完全消化。当时建筑师开始大量运用丁字尺、三角板配合图板作图,我们的术语叫做“用器”,线条以横平竖直为主,这显然更符合机械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但这并没有削弱徒手的作用。因为一般认为:同样的图面表达,徒手更“直接”,快捷,利于方案草图;用器更准确,清晰,对成品加工或施工有利。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工具的使用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那些丁字尺和三角板也会暗中影响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在方案阶段中后期就匆匆“上板”的“高手”们。另外,值得怀疑的是:现代建筑中大量出现的“方盒子”,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是不是也有丁字尺和三角板的一小份功劳——记得当时作设计时,即使喜欢,也总尽量避免圆形或弧线,因为画图麻烦(同理:施工也一样费事)。
毕竟,如同思想依赖于语言的表达形式一样,设计构思也同样受到图面乃至工具的局限或引诱。在徒手时代,仿佛可以直接感到所谓灵感就在“抖动”的线条间“跳跃”;在用器时代,它也可以沿着长长的尺子笔直的“伸展”;那么,在电脑时代,它又会用怎样一种方式在屏幕上向我们“闪烁”呢?
在电脑时代,建筑师已基本仍掉了丁字尺和图板,更多的时间是坐在电脑前,一边敲键盘或按鼠标,一边盯着屏幕,同时一边在脑子里进行着判断,比较和选择。这里同样有一种思维——表达——接受—思维……的循环过程,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手、眼、脑的协调其实是一种三位(思维——表达——接受)合一的状态,线条的勾画是在前述所谓的“身心合一”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电脑的输入,基本上是被数字化了的,它在过程上割裂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连续性,产生了主客体不可避免的分离。正是这种分离,使我们面对屏幕一时丧失了“灵感”。同样,这种分离带入下一步的接受过程,则导致主体仿佛“第三者”,以更理性的方式去打量那些在屏幕上生成的图形。
有关这种“分离”,想补充一点有趣的东西,就是:相对于键盘来说,用鼠标在屏幕上点击和拖动,要显得略为“直接”一点。这也是很多人偏爱鼠标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似乎能填补一点徒手和键盘之间巨大的鸿沟——也许将来的“模糊”化技术还能重新填平这道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鸿沟,但那无疑又是另一个新生的时代了,至少目前还远未到来。面对电脑,我们却真的不妨可以与寻找一些新的“感觉”。
前面已经提到,电脑的输入是基本上被“数字”化了的。这种数字化的无所不在以及无所不用,使得每一个被生成的图象在电脑“内部”都有一个由严密的理性之网所编织的,包含了其迄今为止所有信息的“实在”。
这尤其表现于电脑的三维建模,屏幕上每一次显示的不同图象有点类似于过去所说的“全息照片”,都只是内部所藏信息的不完全的表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对策则是多窗口的打开,同时显示出不同角度关键点的投形或透视,并随着局部或整体的修改“实时”变化。这带来了全新的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单画面静态的思维模式的突破,就象“立体主义”对传统绘画模式的变革。
这种全息化的输入还有另一个对策,就是不停地切换视图或视窗。但有关这一点的继续,却又另外“击活”了我们下一方面的兴趣。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