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新闻 招聘
微博 博客 杂志 热帖
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2013-09-16 15:00:33
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文/匡晓明 《城市中国》总编

中国历来不只是片面关注城市发展。大跃进期间乡村规划曾颇受重视,尤其是人民公社规划。1960年由建工部组织清华、同济、南京工学院、重建工共同编写,国家计委城市设计院(今中规院)参与审查修订的规划教材《城乡规划》中包含了人民公社规划的内容。中国城市规划曾经一直关注城乡一体。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偏重城市发展,规划专业倾向城市规划,忽视镇、乡、村规划,导致中国镇、乡、村的规划水平落后,村规划的缺位和混乱,致使农村住宅建筑长期依靠民间自发凭经验摸索完成,全程无规划设计、无验收、无专业管理,抗震力无法保证,这本身就需要正视和纠偏。这段片面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是对乡村的“欠债”;新型城镇化要把规划工作延伸到镇、乡、村庄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性颁布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是规划界大事记,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由简单的城市(原则上包括城镇)延伸到了乡、村。《城乡规划法》明确了规划的五大部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镇、乡、村三部分的工作量所占比重较大—应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阶段,乡、村规划发展从此受到了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集中暴露了中国城镇规划的弱点,尽管这一事实没有得到足够承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讨论,但规划师目前正在尽力弥补乡村规划的缺位问题,不夸张地说,规划师甚至在情感上有一定的“负罪感”,某种意义上可用“还债”两个字概括。汶川地震后,各乡镇村的灾后重建,都更加漂亮、安全、绿色。我的团队负责都江堰向鹅乡、映秀镇重建规划,全程都无比真尽心,现在建设得也非常美丽。为什么各级领导和参与灾后重建的团队都在尽全力使灾区重建得更加美丽?并不是汶川就该规划得如此美丽,而是上至领导下至规划师都怀有“负荆请罪”之心,都明白灾区乡镇、村庄住宅抗震能力本不该如此脆弱,由于城市规划对镇、乡、村的忽视导致政府领导缺位、乡村公共设施缺位,以致如此重要的民生工程管理缺失、安全技术保证缺失,最终地震引发了问题的总爆发。

“五位一体”强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提到了历史高度。在城市规划上,生态文明不单单指生态、自然的共生,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生态文明关系,即人与人是有机的整体,反映人人平等的思想。现在政策上增加了农民高考数量就是国家在身体力行这一思想。人人平等,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是城乡均等,即城市和农村既在生活条件上均等,也在生活方式、占有社会资源上均等。城市规划原理要求方便、舒适、卫生、安全、美观,但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没有真正重视过“美观”。因此城乡在“美观”上也要均等化,强调“美丽中国”而非“美丽城市”,但现状是美丽城市、贫困乡村。“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对城市规划意义深远,既往对镇、乡、村规划的忽视,导致镇、乡、村的灾难,也引发了全世界最大范围的乡村补课。

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不可或缺的最大优势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比较优势:“廉价”。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这些皆由数量庞大、勤恳朴实的农民所贡献。政府花2万元征用农民土地,再以200万有偿出让,这个“剪刀差”是伟大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建立于农民工血汗基础之上。但相对于农民的贡献,社会回报了他们什么?现实中,最集中的反映是2亿农民工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贡献给了城市,但却不能生活在城市。回望英国的圈地运动,农民变成市民,在城里有房子,有生活,能就业。中国的农民在城市里工作,却不能真正享受城市生活,他们的身份是“城里的农民工”而非“城市工人”。他们做的是工人的活,行的却是农民工之实。如此一来,他们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市民。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就应该让农民工成为工人,成为市民。农民工也是工人阶级,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不能被忽视。现阶段,从上到下的惠农政策以及全社会对农民的支持、关注、关心在某种意义上并非捐助,亦非施舍,而是“还债”。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高端的发明、设计、畅想大多要依靠农民工来操作、实施,我们的财富也是由大量的“2万到200万”的土地剪刀差积累起来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创造财富的正是2亿农民工。

理解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有四个要点: ①城乡统筹。核心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包括城乡一体,也包括产城一体,尤其强调产业引领城乡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②城乡体系。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全覆盖的城乡体系,包括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所形成的完整的系统化城乡体系。体系中每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③生态持续。也就是生态文明,强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要点,突出大中小城市、城乡、村庄与大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更不能牺牲农业,中国的农业绝不能依靠老外,“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农业提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高度。 ④设施均等。首先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延伸到镇村,改变村镇污水滥排滥放的现状。中国的乡镇企业曾一度繁荣,但由于管理缺失导致污染严重而无法持续。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靠工业化的带动,所以城乡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至关重要,另外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四个创新: ①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以前的城镇化发展可用一个“大”字概括: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空间增大。新型城镇化强调内涵式发展,重视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是户口转变的户籍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化,而是农民从本质上融入城市文明生活,在工作、生活、交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市民化。 ②由优先发展到协同发展。如在政策上给予沿海开放城市优先发展权,落到城市上是先发展大城市、再发展中等城市,对村庄发展有所忽略。新型城镇化必须协同发展,城乡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同步发展。 ③由模式发展到多元发展。原来的城市化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策略。建设新城扩大城市规模,布局行政中心以带动发展;建设大剧院、博物馆凝聚新城文化,以房地产发展集聚人气,这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定式。如果行政中心不搬迁,新城发展就会很缓慢。根据预期理论,形成发展预期才能吸引人气和资金。因此形成预期是新城建设成功的标志和命脉。目前中国仍依赖政策导向,没有遵循市场预期理论,新城发展往往是单一的固化模式,即新城开发后,老城改造跟进,然后再建造新城。所以新型城镇化强调多元发展,既有新城建设模式,也有亲切的小镇模式。城市是多元的,村庄发展也应该是多元的、有特色的。在雅安地震灾后重建中,同济团队负责宝兴县规划,提出建设“美丽村庄”的概念,把农民习以为常的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山水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同时进行资源保护。 ④由建筑发展向文化发展。目前一些城市建设出现“建筑化”倾向,也被称作“死城”、“空城”、“鬼城”、“黑城”,城内建筑华美但入住率寥落,一度成为文化沙漠。中国式造城优点是快速,缺点就是没文化。

新型城镇化协调“四化”:实施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工业高端化、农业现代化、信息智能化、新型城镇化的协调。 ①工业高端化,工业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础,工业高端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没有工业化,其余三化也无从谈起。如今中国农民工工资上涨,我国历史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已经被瓦解。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工资明显低于我国,已经产生了新的比较优势,所以耐克、阿迪达斯退出了中国。失去比较优势,中国工业化只能走高端化道路。中国的体量和人口数量决定了它必然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解决就业的核心还是工业化,但传统工业化已鞭长莫及,只有高端工业化才能解决—向韩国三星学习从简单制造向高端制造的升级过程,向日本优衣库学习制造业,向德国西门子学习高端机械制造。中国工业已经经历从无到有,现在需要从有到优。上世纪末“设计韩国”的提出使韩国涌现了大批设计创新,而设计的创新就是高端化的重要基础。中国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设计中国,通过功能升级叠加、材质优化、美观提升来延续产业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提高工业高端化的水平和能力。②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所以农民的数量、教育水平、机械化水平都需要调整、优化。 ③信息智能化。全面实施信息化即提升智能化,将科技产业发展的红利转变为生产力,在城市规划领域的转变则是建设智能城市、智能城镇、智能乡村及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信息智能化也可能转化成工业高端化的动力。④工业高端化、农业现代化、信息智能化三者彼此相关,最后落实的载体就是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共同形成的体系,彼此促进、有机互动、共同发展,并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协调“四化”打通工业、农业、信息等各环节,实现“美丽中国”。

新型城镇化四大特点: ①立体与多元。新型城镇化描绘的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镇、乡、村立体化的中国图景,需要立体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规划方式,展现的是风格迥异的多元化特征、多元色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是自上而下的,而建设发展的路径则是自下而上的。时下因为城镇体系太过庞大,突出立体与多元,仅仅通过政府管理已经不够,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及市场的能量。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是调动了全社会自下而上的积极性,发挥了个人、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发改委主导编制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40万亿”就是发动群众的思想,农民就代表了“群众”一词的基本内涵。说明这次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否则新型城镇化注定不可前行。 ②集聚与辐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先进”和“后发”。落后地区因为资源有限发展缓慢。按照自上而下的思维,必然会在区域中选择“领头羊”,“头羊”先行再带动“羊群”的整体发展。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资源、能量的集聚,再辐射周边的过程,从而实现一个集群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要避免只集聚不辐射的现象,只集聚不辐射是市场经济,先集聚再辐射是中国的体制优势,因此在经济上形成集聚效应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引导其在适当时机辐射带动周边,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③均衡与联动。中国资源富集的地区很多,但资源贫乏的后发地区可能更多。新型城镇化要让各地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尽管各有快慢,但发展概念应该是均衡的,尤其在交通资源、市政基础设施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发展不均衡的时候用联动机制进行补偿,将“领头羊”收获的成果,匀一部分出来,配置给其它“后发羊”。 ④个性与文化。新型城镇化完成之时将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特性的图景。不同规模的城市、村庄都将各具特色,而不是把村庄建设的像城市一般。所以,上海有政策提出新城建筑较中心城要低,乡村则不建高楼,城镇村彼此间可以彰显不同的个性。城镇村的规划建设也要兼顾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现代文化,包含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道德文明等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反映着民间智慧,传统文化维系着社会和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通过文化植根将其固化下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指南,四化协调是中国梦的行动方案。

2010年郑州二七运河新区正式获批,并快速启动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建设,为吸引更多产业项目提供良好环境。图为2011年4月二七运河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大规模拆迁之后的场景。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Copyright © 1998-2015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