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ABBS Media
□ 本文发布于
2009-08-07 15:27:20

□ 阅读次数:28779
 
历史与当代的遭遇——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片段思考
孙世界
1、文化城市

  文化城市是一个过程,如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体现的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演进。

  文化城市是一个断面,既是物质断面,反映特定空间的城市文化特征,又是时间断面,反映一个时期的城市文化趋向。

  文化城市是一种存在,存在于这个城市相关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载体中,人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工业产品、建筑、城市街道广场、城市山水等感知,也可以通过参与城市活动、交流、庆典等方式体会。

  ……

2、文化环境

  对于传统文化的环境,很多文化学者从不同侧面探索传统文化的环境要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建构文化环境的策略方法。对现代性的疑虑其实一直没有中断过,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固有的矛盾。现实的表现好像也在验证这种观点。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似乎在于如何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运行环境的理解,也就是说,当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巨大改变时,文化环境的重构是否可以起到继承传统文化、继而使之有所发展的目标。

  文化环境的重构是当代中国城市大规模开发更新背景下的一个巨大命题,如同文化本身的定义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样,文化环境重构涉及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主要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全面渗透是文化环境重构的重要背景,也就是说,源于传统生活的文化如何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中去,以及外来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合。作为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对城市文化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空间的建构上。

3、城市记忆

  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留下各种印迹,它们承载着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各色故事。大众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往往是通过这些故事,讲述故事的可以是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戏剧绘画,也可以是古城墙、古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破坏。大众的城市记忆往往是通过城市中遗留下来的物质空间和历史遗迹来延续。城墙作为中国历史城市常见的格局构成要素曾经普遍存在,但如今大部分已经灭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高楼。承载市民传统生活的古街巷,在现代交通的压力下被加宽取直,失去了体现传统生活的空间尺度。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但在城市开发的热潮中,许多被发现的重要地下遗迹被隐瞒、破坏。人们的城市记忆发生断裂,传统文化空间被特定时期的城市建设侵吞,完整的文化空间被碎片化、甚至完全消失,现代生活的繁荣表象掩盖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失落。随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要素地位的提高,我国近年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从文物个体的保护转向整体性、多层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通过整合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历史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传递。

4、场所复兴

  历史性场所的复兴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文化复兴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层次目标。实践经验证明了死保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成为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适应性利用”、“新天地模式”、“798模式”等成为关键词。考察一下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关系,即当代经济文化产业对历史性空间的植入,一方面,这些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产业活动的招牌,另一方面,历史性场所借助当代流行文化活动得以重现活力。这似乎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成为历史性场所复兴的有效手段。但问题在于当每个城市都在复制“新天地”,所有的产业建筑都成为“798”的翻版时,作为城市文化复兴重要空间的历史性场所,其文化多元性何以保持,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

  场所复兴的关键在于恢复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无理由认为以上现象是不成功的。但必须看到的是,“798模式”、“新天地模式”中反射出的小众化倾向,无论是现代艺术产业还是酒吧文化产业,其面对的人群都是小众的、特定的人群和阶层。如果历史性场所的复兴必须或只能依靠这些人群,那么在城市层面上这种复兴显然不是整体性和可持续的。因此,多元化、多层次的人群参与应该是历史性场所复兴的关键,毕竟,对于那些哼唱京剧、或者跳扇子舞的大爷大妈们来说,城墙跟下的广场可能比古民居中的酒吧更具吸引力。

5、文化空间

  对于一个城市,广义的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承载的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城市多元文化类别。狭义上的文化空间是指能够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如物质文化遗存和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等。这种文化空间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环境相关,这就是文化环境,没有了文化环境,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活力,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来说,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虽然现在许多历史性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但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整体系统的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塑造。首先,反映城市演变过程的城市历史印迹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逐步灭失,当代人已经很难感受到历史上城市的辉煌、变迁、衰落,因此,挖掘城市历史信息、整理城市历史格局、并与城市当代空间叠合,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基础。其次,当代城市生活方式对空间的需求已经大为不同,传统民俗文化的原生环境逐渐消失,如何将城市非物质文化活动融合进当代城市环境中去,是文化空间塑造的另一关键。第三,大部分城市历史性地段都处于功能衰退的状况,其保护和复兴的关键是如何恢复活力,与城市当代文化趋向结合,赋予这些历史空间新的适当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城市文化空间是当代城市文化的空间反映,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层叠,只有根植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才能完整地体现文化城市的底蕴、厚度和生命力。

6、案例:秦淮河文化空间研究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灿烂的地域与民间文化,使这里成了南京城市特色的象征,它为展示和发展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秦淮河两岸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他们的巨大潜力还没有被深入挖掘,本研究通过梳理秦淮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和城市当代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空间系统。

(1)概况

  秦淮河位于南京的城南和南郊一带,全长110公里。其东源来自句容城,南源来自溧水,两源汇合以后,流入南京城。河水在通济门外又分两支:一支为“内秦淮”,从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镇淮桥(在中华门内)出西水关(在水西门稍南),长约5公里;另一支为“外秦淮”,也就是明朝南京城南的护城河。它绕过南城外的东、南、西三面,到水西门附近与内秦淮相合。在千年以前,秦淮河就在莫愁湖一带入江。南唐以后,才沿着古石头城西流向长江,入江口在下关三汊河附近。

(2)历史印迹挖掘

  秦淮和是南京的母亲河,沿岸分布着大量的历史资源,有的尚存遗迹,有的已经灭失,但仍有地名留存和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湖熟文化遗址是南京先民在南京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印迹,创造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土著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发源的长干故里、冶城、越城、金陵邑标志着南京建城的开始,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三国时期的丹阳郡城、石头城则标志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辉煌的开始。这些历史印迹依秦淮河分布,充分说明秦淮河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3)历史胜景梳理

  秦淮河流域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两岸古迹众多。清代乾隆年间曾评选出《金陵四十八景》,其中有一半分布在秦淮河流域,这些人文景观,如今依然有踪可寻,成为展示古城南京新貌的一串闪光的亮点。

(4)文化空间建构

  秦淮河沿线开敞空间是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构成要素,是环城六片楔形绿地空间之一,是当今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挖掘、梳理历史资源,与开放空间的建构结合,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当代秦淮河沿线公共空间体系,即以秦淮河为轴、以文化资源集中地为片、以重要文化资源和重要公共空间为节点的秦淮河文化空间体系。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