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发于《新建筑》 2004年第06期
□ 阅读次数:8113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澳门城市特色景观——市政厅广场解读
童乔慧
|
Characteristic Urban Landscape of Macao——Explanation for Senate Square
童乔慧
Tong Qiaohui
摘 要 澳门半岛的市政厅广场是澳门的市政中心,它沿袭了欧洲中世纪广场的特色。广场周围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形成澳门城市建筑遗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该广场的平面布局、空间尺度、群体要素的构成、景观层次等经验手法作一解析。
关键词 澳门 市政厅广场 议事亭前地 板樟堂前地 景观
ABSTRACT Senate Square of the Peninsula is the municipal center of Macao, and it followed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ages squares of Europe. There are lots of old buildings of historical value around the square, which has been a key position in Macao architecture heritag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experiential technique of the square such as plane layout、space scale、form of buildings group、arrangement of landscape, etc.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such field.
KEY WORDS Macao, senate square,largo do senado,largo de S.Domingos,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04)05-00-00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安谧的城市。这个半岛为大片的水域所包围,受到潮汐和珠江洪水的冲刷。有规律的季候风、赏心悦目的水流、市场充足的供应,使澳门成为令人舒畅的所在地。澳门是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三个岛屿组成,市政厅广场位于澳门半岛的核心,新马路的中部,因位于市政厅前而得名(图1)。澳门文化司署从1983年以来就不断对此进行各类的保护工程。现在的市政厅广场是澳门城市中心最宽阔的一处游憩广场,它不仅是澳门最重要的旅游区,还是澳门市民进行各种休闲和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历史上说,这个地方是葡式城镇与中式城镇的汇合点。今天,在这个经过环境设计的广场里,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共存与结合。
一 适宜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尺度
市政厅广场是由两个前地●①组成,一为议事亭前地,二为板樟堂前地,两个前地转折相连。正如大多数欧洲中世纪的广场一样,两个前地都呈不规则的形状,这正说明它们是经过历史演变逐步形成的(图2)。市政厅大楼和仁慈堂是广场中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广场形成的契机。我们从19世纪张宝作的中国版画《澳门远岛》●②中明显地看到仁慈堂和市政厅之间的广场已经形成。从整体上看,市政厅广场是一个时间延续很长、出场人物众多的集体项目,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围绕着完善广场为目的(图3)。两个前地对比鲜明,各自的空间效果因与另一个前地的对比而得到加强,一大一小,一深一宽,一为市政厅所支配,一为教堂所控制。广场周围城市建筑和开放空间协调有机地共存。
议事亭前地位于澳门心脏地带,当年众多官署、各大酒店和商业字号云集于此。南端宽60 m,由新马路起;北端宽仅10余m,与板樟堂前地相连,纵向进深约120 m。议事亭前地呈封闭式,环绕此广场的建筑物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成的。议事亭前地北侧3层楼房是名闻遐迩的龙记饭店和古朴庄严的利斯大厦。利斯大厦是昔日澳门首屈一指的嘉宾酒店,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属于文物保护之列(门面不许改动,里面可以改造)。如今它们外貌依然,但里面有些已经改建成4~5层,装有电梯。利斯大厦现一半改设为旅游司办事处,另一半则为食肆林立的“食街”。
议事亭前地的南侧是邮电大厦、仁慈堂及小巧别致的便民药房等。邮电大厦相对仁慈堂后退出一个空间作为市民休憩的场所,这里布置了绿地、座椅和咖啡亭,一条弧形道路穿过绿地将行人从议事亭前地引向邮电大厦和新马路。从平面图上看议事亭前地属于深远型广场,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观看广场的主题建筑——市政厅。
议事亭前地南端相当宽阔,其中的景物几经变迁:20世纪30年代是草坪(图4);1940年树立了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带兵袭击北岭炮台、杀害清军将士的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铜像。1966年澳门同胞把铜像拉倒,后筑起花圃;70年代起又改为喷水池。1992年初,议事亭前地的广场不准通车。1993年6月,议事亭前地大肆重修,路面全铺葡式碎石,喷水池则向后移,使广场更加广阔。现在前地被划为行人专用区,很多喜庆活动、表演活动、展览等都在这里举行(图5)。
板樟堂前地是圣多明我教堂(又名板樟堂、圣玫瑰堂,Igreja de Sao Domingos)前面的一块空地,它和议事亭前地转折相连,位于市政厅广场的端头。围合界面是板樟堂和券柱式围廊风格的商店,板樟堂前地连接板樟堂街和米糙巷。邻近商业繁盛的营地大街,历史上曾经是个热闹的墟市(图6),澳门政府新闻司就在圣玫瑰堂旁边。
议事亭前地和板樟堂前地的尽端各有两颗大树划出了市政厅广场的界限,树下布置座椅,起到引导和遮阳的作用,这不仅使广场环境的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休息和安静的气氛,满足了人们在广场上的交往和休息需求。可以说市政厅广场的道路开口也是遵循着传统的欧洲广场道路开口的原则,穿过广场的新马路与人的视线成直角而不是平行。即使广场侧面的分支小路,也是尽量采取使广场封闭的特征设置,而且每条支路布置得如此精巧,看上去真是别有洞天之美(图7)。
二 广场周边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市政厅广场是澳门最具怀旧气息的广场,是葡萄牙人在澳门自发进行城市建设的产物。广场周围聚集着具有历史价值的西式建筑遗产,如市政厅大楼、仁慈堂、邮政大楼和板樟堂等。
市政厅大楼建成于1784年,其前身是明政府建于明万历13年至15年间的议事亭●③,吴历《三巴集》诗注称:凡海上事,官绅集于亭中,名议事亭。“前明故有提调、备倭、巡辑行署三,今唯议事亭不费。”清朝印光任、第汝霖所著的《澳门记略》中记载该议事亭一直保存至清朝中叶才拆毁改建。1869年(清同治八年)命名为澳门市政厅。现在我们从出版于清乾隆十六年《澳门纪略》的图录中尚可看到议事亭的最初形,这是一座有着檐牙高椽、鸟革慧翬飞的中国古建筑。至1784年,葡人购入该亭并加以改建成现今所见之西方建筑形式。市政厅承袭了当年明议事亭集会议事的功能,因此市政厅的权力和影响范围很大,一些重要的议会庆典都在此举行。它古典、优雅,是澳门市最突出的葡式建筑物之一。目前市政厅已经成为澳门半岛重要的旅游景观点和整个澳门市政的标志(图8)。●[1]
仁慈堂始建于1568年,是澳门第一家慈善机构,华人又称之为“支粮庙”,因为以前这里收养遗弃孤儿并定期施粥赈济灾民。现在的仁慈堂是于17世纪初在原址上重建的,其所有日常支出费用由驻澳葡人自治政府及当地富商共同捐资提供。目前仁慈堂一楼做澳门第一立契官公署用,二楼用做仁慈堂博物馆。
板樟堂由多明我教会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创建,原名多明我教堂。教堂初建,支木为架,结板为障,建成木屋教堂,因此时人称之为“板障堂”,后将“障”字音转为“樟”,沿袭至今。以堂内供奉葡人最崇拜之圣母花地玛,故又称"玫瑰圣母堂"。据记载,当年多明我教士是西班牙人,今日板樟堂还存有许多奇异的西班牙宗教艺术风格的圣画圣像。1828年,该堂经重建,一改旧容,始成今貌。1867年澳门的警察总部曾设于此。今天,该教堂是证明西班牙多明我会修士在澳门存在的唯一遗迹。
邮政大楼高三层,下有地窖,上有钟楼,颇具欧洲建筑风格,形式典雅,气势雄伟。这座大厦落成于1929年,迄今已70多年历史了,外貌依然,只是内部常有修葺。1825年由里斯本在澳试办“航海邮政”, 1845年才才正式设立邮政执行处,1869年改设“海路邮政局”,邮局设在南湾加辣堂街,这是澳门第一所邮局。1885年,在今南湾马路京都酒店现址,设立稍具规模的“澳门书信馆”,至本世纪20年代,邮局才迁往市政厅广场。
殖民地时代商店门面经过刷新之后,绘有深黄色与淡红色,具有朦朦胧胧的地中海轮廓,使广场外貌初看起来,像是澳门最典型的葡式商业区,但经过仔细观察,又显示出中式特点。地面是用传统的葡萄牙铺路石砌成的●④,地面上的波纹形图案,使人联想到葡萄牙航海者的亚洲海上之行,而石雕工艺又会使人回忆起30年代中国的鹅卵石。同样,喷泉中心有一个地球状物,象征着葡萄牙人的航海旅行,这喷泉也恰好使人保留了在这同一地点存在过的那个城镇的回忆。
三 群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统一和步移景异的广场空间
市政厅广场四周的市政厅、仁慈堂、玫瑰堂以及葡式商店在相继建造中充分注重建筑在立面划分、尺度等方面的一致与协调,均以拱券为基本母题,均作水平划分。平齐的天际线横向展开,形成连续统一的界面作为背景,广场的整体效果给人造成一种封闭感。同时,拱廊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透过拱券可以使广场空间和外部景色相联系。纯白的仁慈堂、淡黄的玫瑰堂与其他建筑和天空形成的背景相对比,成为群体的中心与标志。群体各构成要素形象鲜明,结构关系明确,广场的空间尺度、色彩和铺装都使得广场具有很强的认知特性 (图9)。纵观整个广场群,广场周围的回廊界面使两个前地具有很好的空间转折和统一关系。
从城市各地,要经过曲折的街巷才能到达广场,这样可以形成不同的透视效果。走过板樟堂前地,空间豁然开朗;议事亭前地由于梯形平面视觉上的偏差,并没有图面上显示得那么狭长,并形成一个景观纵深效果,符合西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例。人们在两侧拱廊中穿梭,步移景异,可以得到变化无穷的广场印象,并在行进中体验都市空间交替、穿透与投射之美(图10)。
毫无疑问,市政厅广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们公认的中心点。它保留着作为一个中心点的实际意义,正像每一个地中海城市中心存在着的广场一样。但同样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传统的购物市场存在,这会使人忘不了中国社会的组织体制。在其周边的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是严格按照规定而修复的,也就是说保留着它们的建筑遗产,但又维持着商业功能。商店主人和餐馆老板透露说,自广场不准通车以来,他们的经营业务更加繁荣昌盛了。麦当劳快餐店,历来是挑选有利位置的能手,也已迁到板樟堂前地旁。最老的澳门药方,葡式二层楼药房,仍然吸引着大批顾客。
澳门市政厅广场延续了欧洲中世纪广场的特征,它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市民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空间;它反映出城市最高权力机构对市场机能的重视以及市民作为自由城市公民的自豪感;教堂都建在广场的近处,显示出中世纪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澳门市政厅广场南欧色彩的空间形态为亚洲城市中少见,而其适宜的空间尺度、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体,成为澳门城市景观中具有个性、地方性和历史延续性的重要节点。□
注释
①前地为葡萄牙文“largo”的中文翻译,有广场之意,在澳门习俗称为前地。
②1818年画家张宝在澳门对面山(现为珠海湾仔)山坡上以俯瞰角度作了《澳门远岛》的全景画,这是研究澳门历史和城市建筑演变的珍贵资料。
③葡人初来澳不久,明朝官员为了与葡人商谈贸易和居留问题,在此建了一座四面通风的亭子,每有商谈,双方即会晤于此。
④这种路面铺装方式来自葡萄牙,在葡萄牙所有的城镇中,人行道和广场都是用表面呈平行六面体的黑、白色雪花岩或石灰岩碎石块拼成,其图案有几何图形,也有象形图案,这种独特的铺地艺术为城市大面积空地的装饰增添了美丽的色彩。灰岩碎石块拼成,其图案有几何图形,也有象形图案,这种独特的铺地艺术为城市大面积空地的装饰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文钧,贤明,金辉. 澳门回归300问.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 2003-09-20
1 鸟瞰
2 平面
A 议事亭前地 B 板控堂前地
1.市政厅 2.龙记饭店 3.利斯大厦 4.邮政大楼 5.仁慈堂 6.葡式药店 7.圣玫瑰堂
3 市政厅广场形态演化过程
4 1935年议事亭前地
5 1995年议事亭前地
6 圣玫瑰堂(钱纳利1839作)
7 仁慈堂旁的支巷
8 市政厅大楼
9 从市政厅看广场
10 市政厅广场序列视景分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武汉,430072)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