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 |  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最近新闻 (主持:admin) [投稿]

□ 阅读次数:6247

□ 纯粹建筑
□ International
□ 我的方案
□ 理想城市
□ 景观与环境
□ 室内设计
□ 建筑史
□ 建筑旅游与摄影

□ 建筑PC
□ CAD应用与开发
□ 3D软件应用
□ 平面设计
□ 室内效果图
□ 建筑外观效果图

□ 建筑技术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施工与监理
□ 室内施工
□ 给排水工程师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暖通与空调
□ 造价工程师

□ 考试及留学
□ 建筑系学生广场
□ 建筑教育

□ 艺味深长
□ 美术论坛
□ 似水流年



 
国际建筑期刊进入中国 本土杂志冷静应对
东方早报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该如何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进军中国的国际期刊显然已意识到这一现实的问题。虽然《a+u》社长吉田信之早在筹备该杂志的中文版之初就表示,他们希望“了解中国建筑师目前的所思所为,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一个与世界一流建筑师同场展示的舞台,开设介绍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专栏”,而德国《DETAIL》的中文版《建筑细部》也努力在内容和题材上加入中国原料,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杂志在内容上还都将以翻译国外原刊为主。这样的进入方式能否让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权威期刊对本土专业期刊构成竞争威胁、甚至取而代之?如此的本土化程度能否支持他们在中国续写成功?

本土杂志———“我们最了解中国”

“目前阶段还只是翻译国外的原刊,这对国内的建筑专业期刊几乎构不成任何冲击。”创办于1984年的《时代建筑》是国内建筑专业期刊的中坚代表之一,其主编支文军教授对于国际专业期刊的到来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马卫东开办的文筑书店摆满了建筑类的专业书籍

“自信来源于我们内在的准备,也在与国外同行接触、合作后越发得到增强。首先,《时代建筑》依靠同济大学的学术背景,有几十名由在职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作者和编辑队伍,确保了杂志的专业性;而经过20年的积累,我们对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轨迹和目前的大环境都非常了解,自然对中国事件的研究、判断更为准确和扎实;同时,业内资源网络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稳定读者群体都大有裨益。”

支教授还表示,他们从去年开始与美国建筑专业期刊《建筑实录》合作,为其编辑了3期关于中国的专辑,也和对方派往中国的记者有过深入接触,但总体感觉他们对中国的理解还很肤浅。“因为之前信息极不对称,国外媒体对中国知之甚少,也只能发现一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或已跟踪多年的报道内容;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又很难以西方社会的标准衡量中国的现象,可谓障碍多多。所以,如果是同样报道中国的建筑和建筑界,我们自然比国外同行更有优势。”

支教授还强调,现在获得资讯的途径越发多元和快捷,国内的建筑师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同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事件概况,而深入的报道越发成为专业期刊的生存之本。对于国外部分,优势自然在那些历史悠久的欧美权威期刊手中;但目前世界最繁忙的建筑市场在中国,大量的国外建筑师涌入,他们急需了解这里,而本土专业期刊对于本土内容的把握力恐怕是任何一本国外期刊在短期内能难于抗衡的。

国际刊物———迎接本土化挑战

尽管国内期刊在本土内容的深入度和专业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可国际刊物则多是资金雄厚、经营体系完善、且蜚声世界的实力派,这些难道不能弥补其本土化程度不足的弱势?

在媒体从业近20年的《设计新潮》执行主编曹小磊认为,国际期刊的本土化涉及几方面的具体操作难题。

其一,内容与市场的匹配度。比如像德国的《DETAIL》,国外的建筑设计观念和技术发展水平大大超越国内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只是把同期的原刊进行翻译,其介绍的新技术、新材料是否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能否有效地指导国内建筑师的实践,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可能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从《DETAIL》50多年的数据库中选取那些适合中国营造水平、经济水平的案例,再结合当下一些同等水平的项目综合编辑,但这样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中国特色。意大利的《domus》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作之后因种种原因“分手”,他们急切希望在中国重新编辑一本完全本土化的专业杂志。但对于中国读者的需求、阅读习惯、文字表述方式、甚至是文化背景的不了解,以及中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刊物出版的特殊要求,都让他们感到举步维艰。

再次,人员成本。如果从国外直接派编辑、记者驻中国,语言的障碍和办事风格的差别都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与磨合期;而如果从本地招聘人员,对于国外期刊形成的既有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的积累等都不能一蹴而就。除非原刊对未来的市场十分坚定、充分做好了长期蛰伏的准备,不然很可能在优势没有显现之前就丧失了继续的信心。

20年前国外刊物纷纷进入台湾市场曾给当地的出版人带来很大恐慌,可几年之后,许多“水土不服”的刊物开始相继撤离,甚至包括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兰登书屋。台湾的经验也许就是最生动的说明———国际刊物进军中国本身并不足惧,本土期刊面临竞争的同时,国际期刊也必须应对本土化的挑战。

相关链接:中国建筑专业期刊发展简史

我国的建筑专业期刊与现代建筑理论的进入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同期起步,却因为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数次中断,也始终因缺少必要的沉淀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表达语汇。

1930-1940年代:赴欧美学习建筑专业的留学生归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学术杂志。其主要目的在于振兴中国建筑、建立建筑师的身份,带有强烈的爱国情绪。这一时期的杂志包括《中国营造学社会刊》(1930年创刊,曾因战事而多次中断,1940年代中期停刊)、《新建筑》(1936年创刊,1949年终刊)等。

1950-1970年代:新中国建立,主要由官方创办了为数不多的建筑期刊。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尚不稳定,杂志的发展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1954年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本建筑专业杂志《建筑学报》(曾两度休刊,1973年复刊后延续至今,是中国历史最长的建筑杂志),以及以报道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机关刊物《建筑》等。

1980-1990年代:学术思想的活跃与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杂志媒体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筑系、大型设计院以及建筑行业部门纷纷联手或独立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学术期刊。如1980年由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办、以介绍国外建筑发展动态为核心内容的《世界建筑》,1984年由同济大学主办、以“中国建筑”为报道重点的《时代建筑》,以及1994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办、兼顾室内设计和建筑产品的《建筑技术及设计》等。

2000年之后:面对全球化冲击和网络媒体带来的变化,国内建筑专业期刊在技术手段、办刊策略等各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学术期刊在版式、出版周期等方面开始了国际化尝试,由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民间资本注入后全新改版的《di·设计新潮》,于2002年出现以来,也在业内逐渐确立了其“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见证者”的身份。
[更多评论] [更多新闻]

城市新闻: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