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焦点推荐 (主持:admin)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0-12-28 11:50:09

□ 阅读次数:15470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景观环境
□ 建筑历史
□ 建筑业界




 
金茂大厦,主流外的诉说
ABBS
金茂大厦,主流外的诉说

这是一个大家熟知的建筑。在ABBS论坛上,我们听到了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青年学生、大学讲师、作家、海外艺术家的各种声音。评论,歌颂,批评,羡慕,嘲讽,玩笑……不管怎样,面对着这座象征上海、乃至中国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相信谁都不会无动于衷。世纪之交的时刻,我们把这些文字略加整理,献给所有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思考者。


[hope]金茂大厦我亲自去过,远远望去很显眼,体量之大超出我的想象,象新出土的笋挺拔。又似高塔傲视群雄。使东方明珠不在孤单寂寞,和总体环境协调较好。他有世界上离地面最高的旅馆,旅馆的中厅有一百五十米高,里面的两条柔和的螺旋线是由凸阳台构成的,实数大手笔!他的立面略显烦琐,我觉得。唯一的遗憾让老美大捞了一笔!所有材料都是进口的!


[huua]为了交作业,写过一篇金贸的建筑评论,贴来大家批判吧。

“自相矛盾” ——一种现象或思路

  这里要谈的“自相矛盾”,首先是一种现象:建筑总体形象与细部处理在风格(或体现的文化,审美趣味)上不求统一,反而努力拉开距离。这种现象可见于近些年来建成的一些建筑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师名作。不妨先列举几张图片。

  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内的金茂大厦,可以说是建筑界期待已久的一座建筑。因为早在几年前,关于美国SOM设计公司在设计竞赛中中标的消息就已经见诸杂志,并称其方案“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了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与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一来这是著名的SOM事务所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大型作品,二来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的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到波特曼的上海商城,境外建筑师每每在这一领域有不俗表演,因此人们拭目以待,想看看作为超高层建筑发源地的SOM,在这个领域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的东西。

  金茂大厦是一座高88层,420.5米,以金融办公为主体,集宾馆、展览、会议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的超高层建筑。近年来SOM在世界各地的新作大都融合了它将民族主义和世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探索。在金茂大厦,他们对中国文化做出的应对是:塔。
塔是古代中国(以及日本等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周边国家)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主流建筑形制中,唯一的高层建筑类型。因此,将塔的形象应用于现代的中国超高层建筑,应该说是一个很直接的联想。

  可以说,这一形象特征的确定,是成功的重要开端,但还远不是其关键。许多人从几年前的报导中就已经得知SOM抽取了中国古塔的意象(image)运用于这个现代的方案,便一直等着看这究竟会是怎样的一座塔。事实上,如何将塔的形象恰如其分地套用在这样一座400多米高,十倍于一般中国塔的庞然大物上,才是这一方案成功的关键。

SOM从总体形象、结构体系、细部三个方面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形象上对密檐塔轮廓的巧妙抽象和与超高层建筑巨型结构体系的巧妙结合,都是在合理性的前提下完美实现其总体意象的重要一环,而我们所说的“自相矛盾”,则存在于其细部处理中。

  金茂大厦在建筑的总体形象上体现民族主义,而其细部处理却体现出对现代审美趣味的迎合。左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外墙细部,显然是没有一点“中国”味道的,与其总体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曰矛盾。但这却丝毫不会令人感到不和谐。

  前边提到,作为一座尺度放大十倍的“塔”,其细部上显然不能再照搬中国的传统式样,否则,如果按比例放大则显得比例失调,巨大骇人,如果按原本尺度处理又无法与巨大的建筑体量向协调。

  金茂大厦的细部,可以形容为是用金属构件形成的一层网格,笼罩在通体的玻璃幕墙外边。这种细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高技派建筑,如香港汇丰银行,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等的玻璃幕墙外部的金属遮阳构件,但是仔细观察金茂大厦的金属网格外皮,就会发现其密度根本不能起到遮阳的作用,因此,基本上就是一层装饰构件。这种金属构件与玻璃脱开的形象,可以认为是来源于高技派建筑兴起后带来的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即那种透明点式悬挂全透明玻璃幕墙或玻璃幕墙加遮阳片所形成的,骨架与表皮脱离的,轻灵的建筑外表面系统。这种形式来源于技术的发展,新的幕墙技术的产生,并且已经由于其流行而发展成为一种“高技派时代”的新审美趣味,一种技术美感的标志和符号。因此,金茂大厦的外表面细部处理,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的手法,以钢的装饰构件来表达科技时代的新的建筑美学观念。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做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式的玩世不恭和商业倾向,看出SOM作为一家美国大型设计公司实际,直接,注重结果,不拘手法的特点。对于以结构的真实理性为基本原则的建筑师来说,这或许是不可想象的,虚伪的。但是,设计者以这样最直白的方式对金茂大厦进行了现代形象的技术包装,单就其视觉效果来说,也是成功的。

  无独有偶,我们从近年落成的另一个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解决方式。候机楼的形象显然脱胎于中国传统大屋顶的意象,大屋顶的形式又恰好适合于候机厅的大跨度空间结构,造型简洁明了,细部则完全是现代的。从这方面来说,这种方式也并不是SOM的独创,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早在90年落成的北京奥体中心游泳馆、体操馆(大屋顶意象,檐下仿斗拱的网架细部),走的也可以说是同一条道路,可以说是一种最新诠释的“中而新”。

  梁思成先生生前,曾经把建筑形式分为四等:“一是中而新,二是西而新,三是中而古,四是西而古”,此后几十年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也确实大都可以归入这几类当中,而中而新一说的意义,也历经变化,最后基本定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一般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诸如大屋顶、传统构件、符号等,或对如上元素进行抽象、变形等,结合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试图探索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点。但这样的建筑往往要么趋于复古,失之保守;要么由于处理不当而显得生硬别扭,失却神韵。现在我们不妨把金茂大厦这种思路,看作是对“中而新”的最新诠释。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中国的,但只是抓住传统建筑的一个“意象”(而不是具体的形式),高度概括,而以通体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来实现这一传统意象的再现。简单的说,就是“中”的意象,“新”的建筑。传统与现在在形式上的矛盾,通过总体——细部拉开距离的对比而实现和平共处。

  近年来人们还渐渐开始提倡另一种“新而中”的思路,即以“新”为基点出发,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把立足点放在现代建筑上,在符合现代审美观及需要的基础上,试图解决对传统的延续问题。本文一开头提到的“上海商城”就是此种思路的一例。与金茂大厦几乎同时落成的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也是其典型的例子,建筑形象是全新的,只有窗棂的花格让人联想起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世界范围也以这种方式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关系的成功范例,著名的如SOM的巴林海湾联合银行总部,J·努维尔的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等。

  这样的“中而新”和“新而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建筑的整体形象产生的宏观印象(第一层次)和由建筑细部产生的微观印象(第二层次)分别体现不同的建筑文化,分工明确,从而避免了难以融合带来的生硬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式中的成功之作,一般都使两个层次尽量拉开距离。人对建筑物的体验和认识,是随着距离的推进,产生从只见全局忽视细部到只见细部忽视整体的变化。因而惟其如此,才使得两个层次分工明确,不至于互相干扰,所体现的两种文化才不会在人对建筑物的体验过程中发生冲突。

  同时,这两种思路在使用中又有一点区别:“中而新”的建筑,由于其总体形象采用中国建筑的某种特定形式,因而往往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大尺度形象,所以笔者认为更适合于某些特定的标志性建筑。如果用于一般的城市建筑,则容易造成混乱的城市形象。而“新而中”的思路,由于整体形象的处理更为自由,则适应性更强。

  关于中国建筑如何继承自己的传统问题的讨论,今天似乎已经渐渐不再是建筑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的价值,使之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非主流文化盛行,文化多元化成为普遍趋势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课题。因此在建筑领域里,这一课题也始终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许多的探索,进行了从继承传统形式到发扬传统的空间特征、场所精神的种种尝试。现在,通过金茂大厦、高琦国际机场、阿拉伯世界中心等作品,让看到了一种思路,一种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


[寸十]to huua:

你写了一篇很不错的评论。你已经将你的观点说的很清楚了。我觉得挺有价值的。通俗容懂。既然希望大家提意见,又是你正式的作业,作为一个旁观这,我想只就评论的构思本身提点意见,也许对你将来再写评论或论文时有点帮助。在这里,我把你这篇评论当小论文来看带。来说说我的意见。

你的评论题目是“自相矛盾”,很明了,你要阐述你的观点。既然以这个为话题,或是你个人的见解(这个最重要,否则的话评论说服力不强,没有新意),那么就应该自始至终围绕这个“自相矛盾”来写的,当然我觉得你在论述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这一点。但在文章里,“自相矛盾”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在文章的后半部多处引用了梁思成的“中而新”和“新而中”的理论,,给我的感觉是把你的“自相矛盾”的观点,转移到了梁思成的“中而新”上去了,原来”自相矛盾“就是梁思成已经说过的理论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多少失去了你自己的个性。且我看完你这篇评论后,留在脑海里的是梁思成的“中而新”,而不是你的新观点“自相矛盾”。做为评论,特别是论文,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在别人看来是错的也好,但也是你区别于他人的观点,这应该是评论或论文的基本构成。他人的语言只作为自己命题的 参考,但不要被别人的观点所迷惑,找不到自己的观点了。

就这些,人无完人,只在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MYRAT]金茂大厦的设计者的确成功的把中国千百年来为之骄傲的建筑—塔,运用到了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中。作为一名中国人,佩服至及!!!


[dearbear]很难说那个建筑最好,应该说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有一些优秀的局部。比如Audi汽车专卖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德国工业设计品,在德国可能很一般,但在上海目前这种别扭而又罗哩的建筑语境下这样纯粹的东西看上去还比较顺眼。金茂所反映的是八十年代末的理想,而不是有前瞻性的设计。但比起上海大量的伪劣建筑来,金茂还称得上是一个精品。


[流浪者]金茂大厦别的都挺好,就是裙房怎么看怎么别扭。波浪型的雨蓬远看很美,人站在底下就觉得尺度不对。 前一阵专门去了一趟,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很欣赏它的细部,光是节点大样的模型就足以让中国建筑师感到惭愧了。


[无忧]98年金茂大厦还在施工时我去过,也爬到裙房的屋顶上看过施工现场,BHP压型钢板做的曲面屋面,也看到过施工图,接点真的做得很细很精美,一大堆0号图纸的接点图呐,眼都花看了,钢结构的东西我们国内落后太多了,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焊焊接接,很粗糙。


[赵鑫珊]时代精神的卓越反映

  当我拿起笔,我犹疑了。企图用普通语言来描述、刻画金茂大厦的建筑美学和哲学,是不是一种狂妄呢?这就好比乞丐用他的贫乏语言去谈论皇宫里的富丽、高雅和气派。

  金茂大厦的要害首先在于它的主楼高度(420.5米)和重量(大厦结构自重30万吨)。我很看重这两个技术数据。要知道,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不过300米。站在金茂大厦面前,一种崇敬的惊叹感便会从我心中油然而生。个人是渺小的。其实,我赞美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它身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哪来浦江两岸高楼拔地而起,巍峨壮观?金茂大厦的高度和厚重,其实是当代中国的心胸、气魄和视野在建筑艺术领域的折射、披露和象征。

  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凡一座伟大的建筑,无一不是时代精神的卓越反映。渺小的时代,伟大的建筑,是没有的。或者,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时代,渺小、寒碜的建筑,也是一种病态,一种不相称。埃菲尔铁塔建造于1889年。这座大胆的钢铁结构是纪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办国际博览会的主体建筑之一。它向人们宣告了工业文明钢铁时代的到来。

  金茂大厦的高度和厚重,造就了它的内部建筑空间艺术布局的宏伟气势和至尊高贵。我曾像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地动用我的右手去触摸大理石的墙和地。在大厦全面竣工前夕,我有幸参观过金茂凯悦大酒店(67—77层)的装修和装潢工程。我特别看重这个环节。因为我们不能直接去利用建筑空间,而必须通过这个中间环节去消化它,使建筑空间艺术成为最后的现实。在装修工地上,我同美新工程(中国)有限公司的现场总指挥刘昌明交谈过。他说:“现代装潢工程不是农民的行业,技术和艺术含量都要求很高。”当我问起他的专业出身时,刘先生回答:“飞机机械师。”

  “哦,凯悦大酒店的豪华客房,装潢工程动用了飞机机械的严格和精密!”

  没有各个环节高质量的施工和到位,高超的建筑艺术会坍塌。而没有震撼人心的建筑艺术,伟大的时代精神便欠缺了一种隽永的形象和卓越的表述。


[LG123]其实现在中国就是缺“繁琐”的建筑,一大堆所谓“简洁”其实为“简单”的东西,最可怕的是某些建筑师轻率地把“简洁”这个深奥的词汇“简单”的灌输给了社会,一套施工图里大样顶多占到30%,还包括楼梯,怪不得甲方总觉得建筑师做的自己也会做,而房地产项目中某些甲方在建筑设计专业领域里居然更重视广告公司一帮耍嘴皮子的家伙,跟你大谈“欧陆”“简洁”。


[刘心武]最近有朋友从上海回来,盛赞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说是那么雄伟的摩天楼,望去却并无“粗壮大汉”压人一头的霸气,感觉上,是亲切的,甚至有美女亭亭玉立满面春风的感觉。这其实也就是产生出了一种可称之为玲珑的印象。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机会亲临现场目击身受金茂大厦的花容月貌,但看到过它的不少玉照,我的第一印象也是觉得它既雄伟又玲珑。在设计构思上,我觉得它和我在现场欣赏过的,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佩特罗纳斯大厦,有相同之处,就是在整体造型上追求笋形效果。笋形是包含着玲珑感的。佩特罗纳斯大厦是双塔并立,造型上更接近幼笋的形态;金茂大厦是单体崛起,它若也取幼笋状,那就可能会失却雄伟感了,我从照片和电视镜头上欣赏它,觉得它是给我一种笋与竹之间的跃动感,它那楼体周遭的细部处理,很有些个笋皮绽破新竹拔节的气势。我们细想一下,中国乡野山峦的毛竹,可以长得很粗很高,其摩天气概丝毫不让松柏樟榉等乔木,但它那节节拔升与枝叶纷披的体态,却又格外地玲珑秀美,不知金茂大厦的设计构思灵感,有无中国毛竹的触动?


[佚名]“站在顶楼看黄浦江两岸的灯火楼影,特别是有亚洲第一塔之称的东方明珠塔,长长的钢柱像阴茎直刺云霄,是这城市生殖崇拜的一个明证。”——《上海宝贝》 我看卫慧拿金茂大厦比喻更合适!


[melany] Bank of China is cold and a little spare JinMao , its details are not so well-done 。I like the atrium of Jinmao, but it\'s somewhat Arabic perhaps they take China as the same exotic as Arabia 。


[linfan]金茂给我的感觉是有中国古塔的意像,但更多的是美国建筑的金钱商业味道,可能这也是SOM的成功,起码还不算难看。


[dearbear]Bank of China 的结构形象给我以深刻的印象,而它的抗风的合理性又增加了形式的份量。无论如何,这是一种非常有形式美感的巨型结构。这恰恰是金茂所缺乏的,它只是徒具外表,就结构而言,并无什么大的创造。


[三健]实话实说,第一眼看到金茂(当时它还在施工),我就立刻联想起\"密檐塔\",虽有此联想,但它处理得顺理成章,与其本位(现代高层)并没什么矛盾,这不知是不是其本意,但偶觉的它在这方面很成功.(当然,当时有人说象玉米?!)它与BANK OF CHINA 的外型设计一样的成功。后者是结构产生立面,前者蕴涵着历史的情节,结果都很好。百花齐放才是自然的规律,不是吗? 至于在结构上,难道一定要每一栋建筑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算好的建筑吗?


[antiperspect]现场印象:金茂还是不错吧,至少一点都不丑,好象还挺耐看。修那么高又不是SOM的错。再说,不‘象征’怎么能中标? 立面构件也还不错吧。从房间往外看,构件在玻璃窗上勾勒的比例极想四合院内的木棂支摘窗。造访当天漫天大雪,在凯悦酒店红木装修的室内,透过棂窗,凝望飞雪,是我终身难忘的场景。如果不是这一切背后的昂贵成本,我会幻想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空间语汇呢。


[koo]有理性,有美感,有意味,这就够了。


[天姓]其实金茂和大剧院的建筑师在给我们上课,他们的IDEA就是水滴或塔-很少,但他们把下面的文章做的-很多,把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功能-技术-空间-材料等本能地展示给我们,很认真-很专业。


[1+1]金茂的材料很特别,我去外滩时,已是黄昏,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都已经失去光泽,惟有金茂,仍然光彩夺目,甚是壮观!


[HEVIRTUOSO]我手头有一本<金茂大厦决策,设计,施工>,很厚,类似的专集.我准备好好学习一下.该楼预算总造价5.4亿美元。


[AAAA]上月我和一些朋友到上海旅游,因为我们都是搞环境艺术的,所以对内外装修比较注意,我们发现上海的很多装修不仅是在糟蹋钱更是在糟蹋艺术。金茂大厦外形挺拔俊美而内装修则严重糟蹋了这么一栋漂亮的建筑,这里到处是牵强附会的设计概念和毫无根据的拼凑,不知哪位蹩脚的“设计师”好象连中国文化都一无所知,拼出的东西令人做呕。唯一说得过去的是前厅,但那是建筑美的结果而与内装无关!而最恶心的一个东西是不知哪位“大师”涂鸭的一幅”画“放在了前厅的中央!如果这也叫画那狗就是天才的艺术家,你看沙地上的狗屎是不是比这个美?

我想一个设计扔掉了美观舒适而去追求什么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实在是愚蠢的。真正的设计是会设计出实用而有品位的东西。而拙劣的设计师所象征出的东西只是令我们不搞室内设计的室内使用者觉得可笑。所以奉劝设计师们还是老实下来替我们大多数人想想吧让我们享受一种我们觉得美的空间。现在的现象是:能欣赏金茂的人被称做设计师,我们要使用的空间必须有他们设计。而我们这些使用者对这些设计烦透了!


[human]五一去了上海,跑到了金贸88楼上去看。我个人认为,金贸的造型不错,说是源于中国的古塔,我觉得是一种抽象了的美。但是它的表皮就有点太繁琐了,让人觉得细部太多,反而变得没细部了。有朋友说可能那是抗风的需要,并不是单纯的形式。我也弄不懂,不知道有没有那位“知情人士”可以说说那些不锈钢条有什么作用(除了装饰)?


[方振宁]上海金茂大厦与世界摩天楼竞赛

九九年夏季的一日,相隔十一年之后再见北京,遗憾的是中国的行程只有三天,但是北京和上海的巨变让我动笔写下此文。

世界各地都在竞相建造超高层大厦,这不仅仅是在高度和技术上进行竞争,而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力量的象征。

马来西亚刚刚进行过剪彩的,当今世界最高大厦“国营石油公司双子塔”(高452米),似乎是亚洲经济高度成长的一个标志。而上海黄埔江畔的浦东地区的陆家嘴“金三角”,在1999年初刚刚竣工的金茂大厦,便是世界性超高层摩天大楼竞赛的最新产儿,其高度排在第三位。而美国的“空想美国不动产公司”正在芝加哥申请建造世界最高大厦,预计4 69米,比马来西亚的双子塔还要高出17米。当然双子塔的建筑本体只有378米,塔身有74米,而建筑本体最高的要数芝加哥正在计划中的超高层大厦,高443米。

马来西亚双子塔的竣工,是人类向超高层大厦技术的最新挑战。实际上只用了29个月就竣工,除了最后的装修之外,几乎是以每四天建一层的速度进行,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而这座大厦的钢筋混凝土每平方公分要承受八百公斤的重量,需要极其高的强度。为了防止外壁有可能脱落,在一公分以下的装饰材料缝中均贯注特的药剂,以保持强度。为了防止地震,调动了至今为止一切可能的技术力量。

超高层大厦需要高速升降电梯,日本的东芝公司,目前已经成功比开发了,时速六十公里的世界上最高速电梯。日本未能建造世界上最高超高层大厦,不是由于技术力量,而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质原因所导致。日本曾经在泡沫经济时代,研究开发过超过一千米以上的超高层大厦计划,而目前各地正在建造接近5 00米高的超高层大厦。日本传媒透露,尽管日本受到地质环境的限制,但是想建造比现在世界上高出一倍高度的超级大厦的野心还会重来。

中国最高超高层大楼—金茂大厦的竣工,似乎是在重温二十世纪上半叶,有著“东方巴黎”之称的旧梦。

金茂大厦由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SOM”(Skidmore,Owings&Merrill)设计,我们不必去回顾该事务所,在近半个世纪里的业绩,仅从金茂大厦的壮观,就可以感受到SOM公司,在将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而酿成新装饰风格这一点上达到的纯度和高度。整个工程由S OM公司总裁,著名建筑家阿德利安·史密斯先生亲自挂帅。

金茂大厦位于黄埔江畔极佳的景观点,与“东风明珠”电视塔为邻,大厦有88层,主要以金融办公为主,从54层以上为宾馆客房,其中有展览和会议厅,最上层是展望楼。金茂大厦的总基地面积为23,611平方米,下部办公层总面积为1 24,000平方米,办公层均是无柱空间,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新技术结构,以求空间的开放度和效率性。客人进入地面层旅馆门厅后,乘高速电梯直达位于54层的宾馆空中门厅,黄埔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以圆形为基本空间的大厦中庭,是一个具有魔力的井式空间,从大厦中部俯视下面和仰首顶部,都具有一种恐怖感。

展览和会议中心位于地面层,除了提供各种不同的会议室之外,还可以在多功能厅和展览厅里举办展销和陈列。

在竣工之前曾经看过金茂大厦的建筑效果图,那完全感觉不到这座建筑的震撼力量,相隔十一年回到中国,当置身于大厦前门时,仰首望去,以不锈钢、铝和玻璃做外壁的装饰,特别是那些镂空的不锈钢装饰部件,丰富了外壁的表情,稍稍挑出的阶梯型小沿加上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空伸展,几乎没有色彩的钢铁灰色在阳光下放著冷光。其坚硬、挺拔,让我想起初次面对科隆大教堂时的情景,金茂大厦有著一种宗教性的庄严。他的基本造型显然融合了中国传统塔型的构造,高,单纯,但不单调,是靠著完美比例关系的层断,挑起观者视线的波澜,让建筑有著一种成长运动的感觉。

与无色、禁欲的外表形成对照,进入门厅之后,是强烈温暖的金黄色调,特别是那些方块金铂加强了豪华的装饰气分,端正和秩序感觉与外部非常谐调,室内装饰出于日本设计家之手,客房的墙壁上刻有唐诗书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分,室内台桌照明用具全部是现代风格。还要提一笔服务台小姐小生们的服装,全部是黑色调,在金黄色的环境中吸光的造型,行走时象是平行移动的雕塑。

如果说有谁能够为那铁灰色的“孤独者”带来一点情调,只有靠黎明和黄昏为其染上一缕绯红。

在中国的大地上,金茂大厦成为跨世纪的巨人,遗憾的是他不是出自中国设计家之手,在优秀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丧失的今天,中国的工作人员只能成为这项工程的帮手,而不是主人。陆家嘴,埔东乃至整个上海,无数大厦象“雨后春笋”林立,但是只有金茂大厦鹤立鸡群,这不只指他的高度,而是在建筑的比例、法则和和谐上达到的完璧程度,在这座身高四百二十一米的巨人身上凝聚著人间千锤百炼的智慧和精神。


相关链接
金茂大厦怎么样
SOM的IDEA究竟是什么呢
玲珑——刘心武说建筑
金贸大厦
金茂大厦智能大揭秘
现代建筑之旅001(上海金茂大厦与世界摩天楼竞赛)
[更多评论] [更多推荐]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