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恺:我们是幸运的
天津青年报|高文利
|
昨天对于华汇和周恺来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他们和SASAKI合作设计的奥林匹克公园方案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方案。同时,北京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黄艳宣布,该方案已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大规模的场馆建设基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实施蓝本。出乎记者预料的是,昨天,当我们赶到华汇的时候,周恺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为这次的成功设计而庆祝,而是已经开始为广东东莞的另一个建筑方案而展开激烈的讨论了。
我这样创建华汇
周恺是1981年考上天津大学建筑系的,1985年免试保送研究生。三年的学位攻读,他受益颇多,不仅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先进的设计思想,而且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教书,一年后到了德国的鲁尔大学进修,在德国期间,他除了拼命学习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时间是整天背着相机到处乱转,看各种风格的建筑,这段时间对他后来从事设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1年周恺回国了,开始和别人一起合作搞设计。1995年,周恺参与创建了华汇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华汇公司脱颖而出,成为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周恺回忆起那段时间,感慨颇多,“那几年,我从来就没有过休息日,彻夜未眠也是常有的事!”。奋斗的结果是,华汇近来在国际国内竞赛和评选中屡屡得奖,特别是2000年国家建设部评选优秀建筑设计,天津有五个项目获奖,而华汇公司独得其中四个,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关注。而周恺本人也名声大震,2000年他荣幸地被建设部特聘为“建筑设计大师评审”及中国首届“梁思成奖”的评委。
我们会平静看待这次中奖
在备受关注的奥林匹克公园竞标中得到一等奖,并且成为规划实施的蓝本,对于任何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惊喜,但是周恺却一直谦虚地说,这次中奖很偶然。他说,这次奥运场馆征集设计方案受到全球关注,奖金也特别高,吸引了海内外近百家建筑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云集北京,勘查奥运场馆设计现场。
7月2日,89个应征方案送交北京奥组委。经确认,87个方案符合标准并进入了评审程序。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54个,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方案33个。坦白地说,我们是抱着参与的心态去参加竞选的。能在这么多家公司中脱颖而出,一方面说明了华汇和SASAKI的实力,另一方面,华汇也挺幸运的。
这次竞选,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把中轴线留给未来,因此凡是中轴线放建筑的,无论方案多么出色,都没有入选。此外,融合中国山水意境的设计方案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所以,这次评出的中选方案都包含了许多水的成分。奥林匹克公园北面是一个森林公园,这为山水风格的设计创造了条件。在北京,有水的地方都很受欢迎,对水的理解表现出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成就了华汇和SASAKI合作设计的奥林匹克公园方案。
远隔太平洋的成功合作
周恺和远在上海的华汇公司副董事长奚树祥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方案的创作过程。SASAKI设计公司是美国排在前10位的著名设计公司,在规划方面和土地应用方面特别擅长,和华汇一直保持联系,并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尊重。今年4月份,美国SASAKI公司报名参加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竞标,5月份,SASAKI公司总裁DAVID专程来到华汇,要求和华汇合作竞标,于是华汇迅速成立由周恺、奚树祥、林霖、金元正四人组成的设计小组,这四个人均有海外学习的经历。
此外,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因而能很顺利地将传统文化和国际设计相衔接。从此,华汇和SASAKI公司开始了隔着太平洋的国际合作。
由于两地时差有十几个小时,因此每天华汇拿出设计方案后,晚上10:00给美国发E-MAIL,正是美国的早上,然后SASAKI把他们的意见,在美国时间的晚上发E-MAIL过来,正好是中国的早上。就这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华汇和SASAKI维持着顺畅的沟通,2个月后设计方案终于完成了。
周恺个人简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年
出生地:北京
最高学历:硕士
学校:天津大学
所在单位: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主要经历:
1981年—1985年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1989年天津大学建筑系教师;1990年—1991年西德鲁尔大学建筑工程进修;1992年—1994年天津高校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1995年—现在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客座教授。
要在限制中创作
采访中周恺谈得最多的是在限制中创作。他一再强调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是在限定中创作,不像绘画是纯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工程,我们常常要受到地形的限制、造价的限制、建造手段的限制、甲方意图的限制等等,不能任凭你天马行空、为所欲为。一个设计要做到二者兼顾很重要。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如果建筑师脱离限定去做建筑,恐怕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意图。
总建筑师就是总导演
周恺一直喜欢用这样的比喻来诠释自己的角色:总建筑师好比总导演,他认为建筑设计是集体创作,一个项目要有许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参与协作,总体构思可能是你自己的,但你不可能去扮演所有角色。你要做的是与“剧组”的成员去交流、去沟通、去协调,让大家充分理解你的总体意图,每个人都演出“彩”来才是一台生动、精彩的节目。
中国建筑师要有国际视野
现在,周恺除了担任华汇的董事长、总建筑师之外,还有一个他同样看重的身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周恺除了专心于建筑创作和公司的事务外,也时常抽空到天津大学去讲课。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校园的那种氛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探讨,和学生们在一起他觉得很年轻而且富有激情。他教课时生动而随意,从不照本宣科,他不想教出的学生是书呆子,只希望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体会和经验能给学生们一些帮助。而他每次讲课,也都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周恺对于教育建筑更是情有独钟,他说,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塑造人才的地方,充满时代感的作品能塑造校园的学习和人文环境,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周恺与他的同事们为大学和中学设计了不少作品,这些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投资少、造价低、周期短。虽然学校的建筑造价比较低、工作量大,但周恺从没有降低标准,相反他认为为学校做建筑,可以不必考虑很多商业的因素,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将其做成一件作品,这也是周恺喜欢校园建筑的另一个原因。
附:
在幻想和现实之间
——记著名青年建筑师周恺
吴山青
周恺笑着说,初来公司的年轻人都以为他是资料管理员。他整天抱着书走来走去,除了画图,就是埋头看书。他还在办公室里放了一把瓦西里扶椅,好像要验证一下来客的身份,以此来试探一下沟通的程度。
事实上,周恺是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建筑师。这个公司成立于1995年,几乎可以说是天津市建筑设计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去年有四项工程获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周恺本人近日被建设部特聘为中国首届“梁思成奖”的评委———这也许是有关部门对私人建筑师事务所的一种肯定。
周恺说自己经历很简单,他在天津大学建筑系一直读完了研究生,然后留校教书,一年后到了德国的鲁尔大学。人家出国是留学,他是“游学”,整天背着照相机到处乱转,看建筑,游晃了两年就回国了。
回国后,周恺想找个好环境一心一意做设计,但很困难,后来他干脆给自己创造条件———开了一家公司。他说,其实知识分子是最好管的,你只要善用他,给他机会,他就使劲干。你不要对不起他,也不要去琢磨他,一定要想办法设计一种环境,让他们的才能顺利发挥出来。
华汇公司主要承接学校和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虽然挣钱比较慢,但有意思,很锻炼人,所以周恺坚持要做。天津市电话局办公楼、电力局办公楼等都是他们做的,还做了几个银行。这类的建筑周恺喜欢做得很摩登,有时代感,没有过多的装饰。他的这类建筑线条都是相当刚硬的,显得干脆利落。其中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办公楼是周恺做的公建项目的一个代表。
在天津港保税区商务中心的方案竞标中,周恺得了二等奖,一等奖是美国人做的方案。周恺的方案是在海边一片空旷的场地上用个墩子支撑起一片200平方米的板,中间是个圆厅———空中花园,办公楼列在两侧,采取集装箱的形式,是对码头的隐喻。这个方案是钢结构,完全用钢和玻璃来表现,做得像一艘浮起来的船。
周恺参加竞赛的宗旨是把思路打开,做自己想的东西。现实一定要尊重,但思路不能被束缚住,构思一定要纯粹,一定要有特色。
周恺喜欢谈尊重环境和在限制中创作。他说,一个建筑师如果基本功过关,然后通过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做出来的设计,才能谈得上是一个好的设计。建筑师一定会有一种狂野,一种追求,种种的幻想。如果没有,他就很难做建筑,但又不能过分幻想,幻想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以他一再强调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是在限定中创作,不像绘画是纯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工程,要有合理的现实基础。要合理,又要做得有意境,二者兼顾很重要。如果建筑师脱离限定去做东西,恐怕也很难立足。做一个建筑师像一个导演。建筑上演的是情景,是一种情景设计。建筑师做了一个东西,就要让大家能感受得到。这个演出是否成功,那就看你安排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创造什么样的意境,想清楚了,就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手法去表现出来,看大家能不能有同样的感受。 |
[更多评论]
[更多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