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否像评足球那样评建筑?
|

建筑领域里,多元化是一致被认同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早已形成。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期待了几十年,却还没有见到。众所周知,建筑评论是推动建筑创作的有力武器,业内虽提倡多年,但仍然非常滞后。在杂志报刊上看到的文章多属介绍性的,间或还能见到不少溢美的文章,但很少有贴切的实事求是的评论。而且,越是重大的工程,越是影响广泛的建筑,越是批评不得,给人一种误导:似乎越重大的工程越好,越是占据重要地段的工程越好。似乎批评建筑设计,就是否定建设成绩,就是否定业主成绩。
这不能不让人羡慕足球,世界杯期间,足球评论铺天盖地,人人评球。记者突发奇想:能不能像评球一样去评论建筑。我们暂且不论建筑评论与球评是否有可比性,但仍然按捺不住冲动地想了解,在建筑领域是否能够形成、怎样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便有了这场记者与江刚、罗若铭、彭庆三位建筑师的对话。
必须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江:重要的公共建筑往往是领导阶层决定的,涉及到政绩和经济发展策略,比如一个很重要的开发区,它的成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发表意见就比较困难。这也是建筑评论比较难以开展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国家大剧院为什么轰动这么大,是参与评标的院士具有相当的权威,他们敢说,媒体起到的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即使在西方,如古希腊、古罗马大量的公共建筑也都是由统治者决定如何去做。因为建筑的建造必须拥有巨额财力,出资者具有相当的权力。在艺术领域,能为统治者树碑立传、流芳千古,而又能够干涉的只有建筑。文学、诗歌、美术的创作者则较难受到干涉。
国外一个重要建筑出来,建筑评论铺天盖地,报刊杂志包括很通俗的报刊杂志都刊载。如贝聿铭的卢浮宫,方案出来后,从业内、政府、各种民间团体都十分关注,有赞扬的,也有骂得一钱不值的。只要是立论有据,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完全放开的。而我们缺少这样的氛围。
罗:建筑评论实际上是一个思想,西方国家为什么能够开展建筑评论而中国却难以展开,这与历史与国情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西方艺术的起源是从哲学开始的,是从思想开始的。而中国的艺术是从技能开始的,如善于画画、善于写诗、书法等,每一个时期没有一定思潮和流派,作为连续不断的推动,唐宋元明清各有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互不关联,没有说谁推动谁,西方的艺术发展史上却很明确,没有这个阶段就没有下一个阶段,建筑在这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变革都会引起社会的变革。而中国是没有这种建筑思潮和流派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是不能同其他艺术相提并论的。与建筑相关的是能工巧匠,其地位是很低下的,只能把技能寄托于建筑这一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较低的一个档次。而建筑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由统治阶层制定的,是由皇帝决定的,每一个等级的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筑是与封建等级制度扣在一起的。封建社会几千年一贯制的工管制度影响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思想禁锢要打破,就是要打破这种等级制度,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脱钩。
建筑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介于艺术与工程之间,必须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建筑就是建筑,不能同其他东西混为一谈。建筑评论也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评论方法和独立的评论氛围。建筑评论就是评论建筑,不能同其他方面挂钩。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的话,要推动建筑评论阻力是很大的。
因此我认为,建筑评论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思想的转型,推动先进建筑思潮的形成。只有思想解除了禁锢,建筑评论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要有建筑引起公众关注
江:建筑评论还有一个社会关注程度问题。不像足球,大家都关心,所以评球的人特别多。虽然人们每天都在与建筑打交道,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建筑的使用与环境、美学等方面的关系。
彭:建筑评论是要有群众基础的,群众参与的条件一是对建筑感兴趣,一是其本身对建筑具有相当的认识。建筑本身的内涵就十分丰富,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素养,从不同的侧面对建筑发表自己的观点,国外的建筑评论也是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去评论建筑。但关键还是在目前的环境下,有多少人关注这件事情。
罗:这首先要看推动建筑评论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建筑能否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否给公众带来心灵与感觉上的震撼,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建筑师的责任。走在上下九步行街与走在北京路步行街的感觉肯定不同,我认为上下九路的广州味更浓厚些,那种形式和风格给你留下的就是这样一种印象。我们天天都在与建筑接触,很多情况下却熟视无睹,就是因为我们许多建筑设计,冲击力不强,没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对比足球评论,建筑评论缺少一个广大的市场基础,一个互动的关系。建筑评论充其量只是单方面的驿动,一些建筑师或评论家有志从事建筑评论,但却不知谁来接受这些评论。如果只是填补报刊的空白的话,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没有人接受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对建筑思潮也起不到推动作用。国家大剧院为什么会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呢,几乎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一些,最根本不是因为建筑评论,而是法国建筑师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了碰撞,很多人难以接受,所以有人站出来了。国家大剧院在建筑评论方面开了一个头,但中国只有这么有影响的建筑才能引起广泛的评论是不够的。广东可以从有影响的建筑开头,但这可能是很冒险的,因为可能牵涉的人物是重量级的。
从建筑理论基础和学术气氛而言,南方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北方群众基础好,学术气氛浓厚,而南方的商业味浓,似乎对建筑评论等理论思想方面的问题不太“感冒”,大家都埋头搞设计,赚取设计费,即使是学术界的学术气氛也相对较弱。一些专家学者花在建筑领域的精力时间比花在其他方面的要少得多。特别是在广东,大家都公认,我们发表的论文较少,全省院士才20多个,人家一个单位就有20多个,理论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而要具备这些恰恰是最困难的。
选好切入点很重要
彭:业内专家与一般群众的评论是不一样的,相互的评论是否有一个交汇点,会不会产生彼此不相融的情形,如果只是你评你的,我说我的,就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对公众应该有一个对建筑知识的普及教育的问题。建筑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公众欣赏建筑空间组合的诗意、意境,提高人们的建筑审美意识和情趣,这也是一个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
罗:建筑评论可以从评论外国的建筑开始,这个评论不志在评,而在于给国人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建筑观念与中国的建筑观念相差有多远。
江:建筑评论的切入点的确比较难以选择。建筑评论应该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以独立的方式出现会比较好。目前有一种误解,我们的楼市版就是建筑评论。事实上,作为建筑师我们与开发商或开发商的吹鼓手是不一样的,我们会遵从建筑的基本原则,但建筑师一句有负面影响的话,就会影响到楼盘的销售。
罗:事实上我们也不会去评论楼盘,因为每个楼盘的开发,其背后都有一个组织,你说错一句话很可能得罪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评论的开展有较大局限。)我国也有专门作建筑评论的,但都是在业内专业杂志上评论。各种大大小小的研讨会、评标会都有不少,也会产生相当激烈的争论。但由于牵扯到经济利益和各方面的关系显得相当的敏感,在没有最后结论之前是绝对保密的。
罗:建筑评论还可以从国内外各种设计竞赛入手,广州歌剧院、广州报业中心等都进行国际设计竞赛。加入WTO后,这种设计竞赛会越来越多,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一种方式。这些设计竞赛可以体现建筑思潮,其中不乏代表着当今世界建筑潮流的东西。同时,建筑评论还可以借助像评十大建筑等公众参与的各种形式来进行。(江:这也可以让业内的建筑师与公众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谁最适合做评论
彭:事实上,目前设计院的建筑师有很繁重的设计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专门从事建筑评论。(罗:另外,毕竟这个圈子就那么大,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会演变成相互的攻击和谩骂。)
江:承担建筑评论的并不一定是业内人士,但懂建筑的必须是个前提,他必须理解建筑。在国外,许多建筑评论家,其本身是艺术家、文学家,但他懂建筑,他理解建筑,做建筑评论也是相当出色的。所以应该是懂建筑的,有志于建筑评论的人。
建筑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有代表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教堂、皇宫、神庙等代表权利宗教的建筑;一是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如民居等,它是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评论也应该两条腿走路:一种层次较高,由业内的专家或评论家来评。目前看来在大学里教书、从事建筑理论或建筑历史研究的教师较为合适;一种是非常大众化,非常民俗性的,谁都可以评,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就行。
罗:从国外成功事例来看,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经营或从事传媒工作的思想家,他对建筑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的宣传产生的影响力比业内人士的宣传要强得多,再加上现在的因特网,传播得更为广泛,效果更好。 建筑评论需要这样的人作为先锋,但他必须具有牺牲精神,不怕冒风险。这样的人现在真是很难找到。
让记者欣慰的是,建筑师们都认为,媒体对建筑评论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业内有影响的媒体关注建筑评论本身就是件好事。他们希望媒体的建筑评论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兼容并蓄,容许不同的意见存在,只要是严肃、中肯、善意的建筑评论都应予以接受。
(广东建设报授权刊登,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更多评论]
[更多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