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每月话题 (主持:ATD) [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4-10-04 17:41:18

□ 阅读次数:18706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景观环境
□ 建筑历史
□ 建筑业界




 
在“读图时代”建造
张峻铭
“读图时代”与建筑实践

报纸、杂志、小册子、广告牌、电子公告栏、T恤衫和小茶杯上的符号和图案、大街上的商品推广秀、电影首映式和乐队演唱会、电台的声音、电视屏幕的影像,还有几乎与用电插座一样多的互联网接口……这是一个媒体无所不在的时代,也是信息迅速膨胀和广泛传播的时代。尽管对起始时间有所争论,但可以肯定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全面进入这样的媒体信息社会。而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的中国,目前至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片沿海地区和为数不少的内陆中心城市已经充分具备这样的特征,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媒体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也是烙印般的深刻。

“读图时代”是一个纯正的“Made in China”的词语。1998年编辑钟洁玲为了推广《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邀请作家杨小彦、钟健夫做序,三人提出“读图时代”的概念。从此,伴随着“老房子”、“黑镜头”等丛书的热销,“读图时代”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同时被商人、大众和知识分子所广泛使用,不但具备了商业价值和广告效应,而且在文化上带有些许进步的意味。这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二十多年来发展壮大的印刷文化向更加强势的媒体文化的一次靠拢、转移和利用。这种变化的趋势佐证了踏着全球化的步伐迅速进入消费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当代中国社会里图像的巨大威力和视觉文化的兴起。

在媒体文化和信息技术(由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的带动下,中国社会确实开始进入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建筑实践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一部分亦深受影响,由于建筑专业在历史上建立起来的对图像的依赖性,这种影响也许比想象中更大。因此要探讨中国目前的建筑实践,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状态对其作用力。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读图时代”对建筑实践的影响:

1. “读图时代”推动着图像成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数码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尤其是图像信息储存、复制和传播的成本,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质量和精度;无处不在的媒体和网络使得信息非常迅速而且广泛地传播着;整个社会趋向于大众化、消费化、视觉化,人们希望迅速地、轻松地、愉悦地接受信息。可能性与需求的一拍即合导致图像信息空前强大。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公众注意的建筑事件往往以建筑图像的方式出现,也往往通过图像的视觉冲击力来显示力量。无论是建筑师参加竞标争取项目;建筑师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或出书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就重大建筑项目开展公众展示活动;媒体和文化界报道建筑话题或讨论建筑话题;还是开发商通过炒作建筑大师来炒作楼盘,建筑图像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业界,图像处理和版面设计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专门的工作分支,并且在媒体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追求新奇、夸张的效果以获得视觉冲击力和广告效应。整个建筑专业,在大众眼中是以一个视觉图像竞技场的方式运作着。图像化、视觉化的体验成为大众建筑体验的一个独立和比重在加大的方面,“建筑的象征价值或文化价值与它的使用价值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分离”(1),进而,建筑图像的效果独立于建筑的现场体验之外,成为建筑师设计目标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设计目标本身。



2. 在“读图时代”,西方建筑图像实际上起到强势文化图像“范例”的作用

在目前的中国,“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主题,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给社会观念带来巨大的压力——“现代化”几乎等同于“西方化”,“发展”几乎等同于“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精美的西方精美建筑图像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发达在中国广为传播,给中国建筑师带来同样巨大的压力和诱惑。这些建筑图像建筑师常常接触,甲方、政府管理人员和公众也越来越轻易能够看到和获得。由于文化上强弱势的对比,西方建筑图像实际上起到强势文化图像“范例”的作用。对于本地建筑师来说,不管对作品作“舶来”或“本土”的标榜,都难以绕过对强势文化图像“范例”的模仿、借鉴或者参照、对比。而来自与“范例”原产地的国外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的时候为了获得任务,往往受中国对“范例”的想象的驱动,设计出比他们在“原产地”所作的夸张得多的形象(图)。



3. “读图时代”的建筑图象传播具有欺骗性和安慰作用

在摄影时代,人们往往认为图像比别的符号有更可信、更真实地与现场和事实的对应关系,因为摄影常常是现场的纪录。但数码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却令这种惯性的认识不再可靠和有效。我们考察以水晶石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图像生产单位制作的建筑图像会发现:许多图中建筑的视点和角度在现场并不存在,只是为了增强图像的视觉冲击力而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设定;配景的设置也与现场和事实无关,而是对图面效果的加强;还有为了追求从前的绘图工具难以达到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不透明或不会发光的材质在计算机中也调整了透明度和自发光度。建筑图像在强大的数码技术支配下,其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易于远离表达真实而走向追求图像效果。与此同时,媒体和网络的发达使图像信息的传播愈加频繁,而且在传播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加工、重组和删减,因此在多次反复的传播中,图像信息的完整性、本原性和真实性——譬如一个设计的方案文档的完整性——非常容易减损和变质。这两个问题令传播中的建筑图像对于通过图像认识现场情况的愿望来说具有强大的欺骗性。另外,不同来源的建筑图像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展示和讨论的情况会带来一种表面上的平等性。例如西方和本地的建筑图像常常同时出现在建筑杂志和网络论坛上,似乎暗示了目前中国的建筑具有了与西方建筑可以相提并论的品质和地位。但图像的并置并不代表真实矗立在两个不同现场的建筑具有了一致的品质。这种缓和真实落差的安慰作用与前面提到的欺骗性是有关的。

上述讨论有两个焦点,一个是图像竞争V.S.真实体验的状况,另一个是中国与西方的落差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两者都是中国目前建筑实践特有的前提或背景。

现场体验与实际建造

目前中国的建筑实践受到建筑体验图像化、媒体化的强有力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现场的建筑体验更应该被强调和重视。面对同样的媒体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这样来表达他对文学的信心——“我们常常感到茫然,不知道在所谓的后工业化的技术时代文学和书籍会呈现什么面貌。我不想作大多的推测。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2)。我们同样可以对建筑的前途抱有信心,这种信心建立在只有建筑才能以其特殊手段给予我们的东西上面——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建筑现场给人的真实体验应该就是关键的“东西”,而实现这个“东西”的“特殊手段”毫无疑问就是建造。

在发展中的中国,尽管建筑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肯定还会进一步加强,但只有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建筑现场给人的真实体验得到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建筑专业才真正地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这种提升不应该仅仅发生在吸引媒体关注的几项投资巨大的标志性工程当中,而应该全面涉及被人们每日使用的大量性建筑。为了不断实现这种提升,我们就始终不应该失去关注的焦点——实际建造,尤其是那些投入一般业主能够承受的造价,采用大量应用的常规施工技术和流程,面对着大量建筑都面临的困难和限制的一般建筑的建造。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建筑更能体现我们的建筑品质水平。建造行为和真实现场体验是人与建筑最直接、最重要的联系,而实际建造实现了建筑给人的真实现场体验。实际建造的重要性还在于讨论建造会引导我们注意那些对建筑的实现至关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造价、业主的意愿、能获得的材料、施工单位和厂家的技术水平、各方在建造过程的合作情况……正是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勇气、热情和能力维系着这样的局面——建筑专业不仅仅是学院的一种学科,而且是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实践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一般技术背景与改善真实处境

实际建造是落实到此时此地的事情,这也许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像新CCTV大楼和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这样由国外建筑大师设计的极其吸引人眼球的设计方案在落实建造的过程中会波折不断、困难重重。前者在造价、结构可行性和抗震安全性上饱受争议,进而在道德上受到责难;后者要对本来最引人注目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并大量减少钢材的应用。尽管建筑图像可以在媒体和网络上面同时出现,但国内实际建造进行的包括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内的背景条件还远未达到“图像范例”的“原产地”的水平,或者说相比之下有自己固有的特点。大师们在“原产地”的背景条件下甚至在中国对“原产地”的想象中进行设计,他们认为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在中国也许就办不到或者代价极高难度极大。这样的“范例”要在中国实现,当然会波折不断、困难重重。更好的例子是已经在建造中的国家大剧院。建筑师安德鲁以设计大跨度钢结构的精美的建筑而著名,但在中国,他大量地运用焊接技术。这与原来要通过这个昂贵的项目全面引进西方先进钢结构技术的初衷并不完全相符。这些事例就像一位老人在告诉我们——有的是小米,却想要做出大米饭来,这是不明智的,是过得不如意或做出可笑行为的根源。明智的做法是:既然是小米,就用心去做好小米饭,小米饭做好了一样可口养人;如果要做大米饭,别勉强用小米做,要先去学种大米。

所以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应该首先关注中国自身实际建造的背景条件。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从强势文化建筑图像范例的压力下一定程度上解脱出来,设定恰当的设计目标,从而更好地运用自身的条件不断提高真实建筑的品质和水准。充分地了解和运用自身的背景条件也意味着更善于改善这些条件和更善于学习、运用新的资源和条件。国内的建筑实践背景条件无疑是动态的,处在不断的改善中,但改善需要实践的推动和时间的过程。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中国目前实际建造的背景条件概括为“一般技术背景”。一般技术背景首先是中国当前的;“一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解释——在西方与中国对应的语境里,“一般”表明了我们的背景条件不是先进的、接近技术难度极限的那一边,面对国内的情况,“一般”表明了我们的讨论与大量的、通常的建造实践有关,而不是向特例聚焦;“技术”表明了我们讨论的背景条件的重点是建造技术,但是建造行为本身的综合性、合作性必定会把影响技术发挥的社会因素纳入到“背景”之中。下面把中国目前的一般技术背景作提纲式的描述:

技术的:

1. 国内工地大量使用的技术选型和施工技术体系——以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加砌体填充维护面为建筑主体,以现场湿作业倒模出形为主要做法,以低成本较低技术熟练度的人工操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施工技术体系;
2. 国内民用工业产品体系的整体技术水平——例如比较薄弱的建材构件定制预制能力;
3. 国内建筑设计和建造施工的工作组织程序、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

技术之外的:

4. 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资源指用于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资源——资金,建材,投入设计和施工的人力、物力、时间以及对实验和尝试的容忍度;
5. 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商业利益和政绩利益至上导致的事后型、粗放型的行为特征——做了再说、边做边改。

一般技术背景就是中国目前建筑实践进行的现实条件和限制。

目前的中国迫切希望展现与世界同步的姿态。但是建筑实践的一个根本目标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建筑专业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也从根本上取决于此,好的真实的建筑能同时改善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处境。因此,在实际设计建造活动中,也许我们应该对充分了解和运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不断提高在一般技术背景下对现场实际效果的控制力投入更多的关注和付出更大的努力。毕竟把房子盖好了,我们的现实处境才真正地得以改善。


备注:
1 冯仕达,虞刚、范凌、李闽 译,“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时代建筑》总第76期,第43页。
2 [意]卡尔维诺著,杨德友译,《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英译本前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本文转载自《id+c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第九期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