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每月话题 (主持:ATD) [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6-02-10 16:59:53

□ 阅读次数:17075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景观环境
□ 建筑历史
□ 建筑业界




 
数字乌托邦
刘小虎 赵冰
数字(信息)乌托邦是近几年一个常被IT界讨论的话题。然而从建筑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专业人士并不多。作为麻省理工建筑城规学院的院长,威廉·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一直是数字化的积极倡导者,从1995年的《比特之城》(City of Bits),1996年的Digital Design Media,到1999年的E-topia: Urban Life, Jim-But Not as We Know It(以下简称E-topia),他综合经济、文化、社会学等角度不断地探讨数字生活的未来。这些研究本身也超出了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畴。笔者不久前读完了E-topia,感觉从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受益匪浅。因此把一些观念和想法提出来,以供同行思考。

“E-topia”这个单词源自于Utopia(乌托邦),顾名思义,就是电子的乌托邦。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小说《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为人类构想了一个理想国:民主选举、集体生活、人人劳动、资源共享、社会平等……乌托邦的概念因此形成并在后世不断演化,其定义在“空想”、“社会主义”、“虚构”和“理想国”之间徘徊。

那么互联网时代是怎样的乌托邦呢?

从历史上看,互联网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事物,相反,在过去的每个时代都能找到它的影子。罗马帝国的水渠和发达的路网系统(后世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之源起),18世纪的水上运输网络,19世纪的铁路系统,20世纪穿越城市和乡村乃至跨越州省的输电网,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江南水乡的水道,蒸汽机车时代的铁轨和今天的高速公路,可以说都是互联网的先辈。数字电信延续着它们的方式把21世纪的世界联系起来。信息革命并不是把过去一切推倒重来,而是依附于已有基础设施开始新的变革。这一点与工业革命不一样[1]。

让我们从单体建筑,到邻里和社区,到城市,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数字乌托邦。

一 家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品正逐渐智能化。不仅仅是这些家具本身更聪明,用起来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们有了网络插口,可以通过网络互联。例如,机械式洗衣机会按照固定程序洗衣服;加上一点计算智能,它可以按照衣服的数量和种类自动选择适合的程序,选用合适的水量和洗衣粉;但是更智能、接入互联网的洗衣机不仅仅会自动洗衣服,还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洗涤,比如避开用水、用电的高峰期,或者在家里没有人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如果检测到某些部件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与厂家的互联,进行自我修理、远程修理或者是自动要求维护人员上门修理,并得到软件的升级服务,从而更有效率地工作。

住宅也是。比较一下现在的住宅和古代的住宅,照明、空调、自来水、电话这些设施对现代人来说必不可少,对古代人来说则无法想像。电子元件也会像电灯一样融入建筑,成为未来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部分。家,作为所有这些智能家电的承载物,除了电线、管线、电话线,还应该提供网线和方便的接入口。智能家电可以在家中各处方便地插入和卸载,就像声卡和显卡可以在计算机主板上方便地插卸。同时,未来的家还应该提供一个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平台,管理所有这些智能化的、网络互联的生活用具。这也意味着家居本身的智能化。初级的智能住宅会控制空气的流动,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水的循环,包括使用雨水、二次用水等;发展到更集中智能的系统,它还会对居住者的需要作出自动响应,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水、电的价格来管理用水、用电的策略,避开高峰期,选择不同的厂商。还可以通过预埋在墙板、天花板、地板中的电子元件,采集不同居住者生活习惯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提供不同的针对用户个人习惯的服务,比如适应奶奶和孙子对房间的空气流动、温度和湿度、光线等不同的爱好,乃至于根据个人需要提供不同的空间布局。

未来的家居某些程度上就像今天我们桌上的电脑。它是一台大型计算机,有复杂的处理器,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包括互联网吸收必要的资讯,并根据主人的爱好作出响应。它像是一个好秘书,会自动地分析和处理事件。因此未来家居的操作系统会比屋顶更重要,今天的Windows XP远远无法与它相比。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成本也会更多地转移到预制的、大量生产的电子元件上,将有更多的建筑构件都是可以拆卸、插入和升级的板子,墙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电路板。这带来了更多新的商机,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传统的工种被淘汰,未来的建筑业需要更多的网络专家和硬件技师,而不是木工、电工和泥水匠。

相应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概念需要有所调整。在信息时代,形式所服从的是部分功能,剩下的功能将服从代码(code)[1]。

二 居住/工作单元,地域吸引力

工业革命让居住和工作分离,数字革命却有让它们再合并的趋势。今天,远程工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有更多的人更愿意在家里工作。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整天呆在家里,或者是办公楼群的消失,但是未来的家居确实需要更灵活的随时间而改变的空间模式。而对于21世纪的有线之家,其空间划分应该被重新考虑。一个远程工作者的家,是否就是把多余的卧室连上互联网就可以了?这就是未来的工作空间?这样的想法显然不会长久。

远程工作可以让人们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如果利用时差,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远程合作者可以24小时连续不断地工作。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伦敦的设计人员下班之后,把图纸发送给菲律宾的绘图员进行进一步加工(伦敦的夜晚是菲律宾白天的正常上班时间),然后图纸在菲律宾的下班时间被发送至伦敦,正好是伦敦的白天。印度软件业的繁荣正是利用了这种时差优势。同样,非洲的监视人员可以在白天为美国的大公司提供夜间监控。

因为未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况更具可变性,居住/工作空间也需要更具可变性。除此之外还有私密性的问题:工作空间需要有公共性,而家庭生活空间需要私密性。在这对矛盾中如何寻找到新的平衡?此外也有新的社会问题。不需要办公室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雇主受益,而在家工作很可能导致失去了政府对劳动者的保护,未来的居住/工作空间会不会变成被资本家进一步压榨血汗的地方?

在信息时代,家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人们有更多时间留在家里会给家庭成员之间带来更多的交流,当人们外出时也能更方便地与家庭成员联系。家庭关系,这种第一社会关系有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变得更加融洽。用乐观的态度来看,新的居住/工作模式可能会导致那些有着融洽的社会生活的老式小镇的再生。

因此有必要重新发明新的居住模式,同时也要重新考虑规划分区。明天的公寓楼不仅会有今天的健身房、门卫等,还会有接待中心、多媒体会议室和其他一些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的特殊设施。信息时代已不像工业时代那样充满噪音、货运、污染,因而工作区与居住区不必分离,这样既方便了日常生活,也节省了时间,减少了因每天的交通而耗费的巨大能源。24小时电子互联的邻里,可以有效地集成全球和地方的吸引力,工业社会那些纯粹只提供卧室的郊区不会再整天空着,它们可能会转变成文化、服务设施。某些活跃的城市中心区会依然保持活力,但不再会只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24小时为人们服务。

那么地域是否因此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未来,生活在全球任何地方是否都一样?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生而有地域属性,我们不会喜欢一个走到哪里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打破地域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地域之间没有差别,相反,由于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地域的吸引力显得更加重要。地域吸引力的因素在于:舒适的气候、优美的风景、更多的休闲娱乐的机会、适当的价格、经济发展前景、更多更容易获得的工作通道、互联网速度等。

笔者认为,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从1980年到 1990 年,印度政府投资在班加罗尔、海得拉巴、昌迪加尔等地兴建了高速卫星地面站,对当地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高速国际互联网出口。不到10年,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服务出口国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有趣的是,每一个繁荣地区的半径都在卫星地面站周围20~30 km之内,也就是在微波塔的传送范围之内。班加罗尔这样的城市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和风景、发达的教育医疗设施、丰富的智力资源,更因为有这些高速互联网通道。

数字革命带来的地域自由给了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的城市和地区一次新的机会,比如威尼斯,在工业革命中它没有空间发展,同时旅游业也无法维持其繁荣。但是信息革命不像工业革命那样是破坏性建设,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接入各种老式建筑,从而使威尼斯吸引了大批可以远程工作的IT界人士——这些人属于社会经济食物链的顶层。萨凡纳、塔西提岛等都获得了相似的机会。

但网络社会的经济规律是:高收入阶层可以获得更多,而没有吸引力的贫困和边远地区依然被遗忘。即使在城市中也是这样,信息重构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最后可能导致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形成所谓“双重城市”。所以,政治家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寻找更多能够带来社会平等的政策,而对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创造更多能够让不同阶层自由交流的场所[1]。

三 聚会场所

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的场所,古代的水井、希腊的集市、罗马的广场、村庄的大树下、小镇的街道、现在的商业街和超级市场,都是聚会场所。21世纪的聚会场所在哪里?

可以想像,会出现很多供人们交流的虚拟空间。今天的聊天室、BBS论坛、各种专业性的论坛、满足人们不同兴趣和业余爱好的各种虚拟场所,都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虚拟空间有些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有些需要提供身份验证,也有一些是完全私密性的。因为物理世界特有的时间和空间约束相对变少,就会有更多东西需要重新思考: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是传送声音还是仅仅传送文字?是可以匿名登录还是需要身份验证?是简单的文本,还是视频和音频都有的多媒体报告,甚至是三维的实景漫游?

然而电子交流能够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吗?这样的概念未免太荒唐。一些著名的虚拟场所只有在存在物理联系的时候才有价值,例如New York\'s echo,对于不居住在纽约的人们来说它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人们一旦在网上有了交流的兴趣,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约一个地方当面交流。80至90年代IT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是增多了人们对物理会议场所的使用,结果是会议中心供不应求。

通过网络,人们会认识数量更多、分布更广的个人,但是社会交流的总量是固定的,电子交流量会相对增多,也带来更多当面交流的要求——虚拟场所的发展也有其让人迷惑的矛盾性。不可否认的是,虚拟世界交流的增多会淡化物理世界的边界概念,今天的这些大城市、金融中心、地区和国家的边界和定义在很多层面上都要受到考验,“community”(社区)的概念已经不像《牛津大词典》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和国家的人”。21世纪依然需要希腊集市,只不过它有了更多的形态和存在方式。至关重要的仍然是古代公共场所的简单原则:它是社会用钱来提供和维护的公共交流场所(真实的、虚拟的、二者交融的),它的有效性取决于更简单的入口和更好的表达机会[1]。

四 城市,在场经济学(Economy of Presence)

城市的形成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是简单地分开。在雅典,由城墙围合的城市中心是集会场所和公共设施,城外的农民会通过四面八方的道路进来。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则早已告别了用城墙围合的历史。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乡村不再与世隔绝,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将渐渐模糊。未来城市的形象也许就是今天那些正在扩展的郊区的模式。

古罗马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军队保护,更多好的展览。今天大城市就意味着更好的医院、餐厅、体育场馆等各种服务设施。城市的吸引力在于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互联时代,这句话对了一半:远程的召集和传送意味着不在现场也同样可以享受服务。

过去的人们用金子、盐等作为货币,是因为它们非常稀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账本、纸币、银行账户,发展趋势是物理交易渐渐变少。1971年,尼克松停止使用金子作为资金储存。在同时,迅速发展的电话业和电信业,加上后来的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一个全球互联的商业空间。结果是日益复杂、日益数字化的交易手段,更多新的商品脱离了物质基础。工业时代生产中心地聚集是因为它依赖物质基础,在数字时代,中心会被淡化。

城市的兴起有些是因为当地的资源优势,而这些城市后来的命运告诉我们:一旦物质资源耗尽,这些城市将会逐渐衰败。有些城市则是因为拥有好的地理位置,威尼斯和新加坡都在国际商道上,芝加哥是一个铁路枢纽,阿姆斯特丹是一个航空中心。在信息时代,许多城市(如班加罗尔)的繁荣是因为在策略上开发了非常的人力资源。而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为了留住人才,这些城市和地区需要有一个好的、让人兴奋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交通和居住设施则需要有更多可变性,以适应迅速发展中的多样需要。策略对一个城市来说就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场经济学提出了另外的思考。通常人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在场(presence)确实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社会交流包含不同的交流方式: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从空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当地和远程。综合起来共有四种组合:当地同步、当地异步、远程同步、远程异步。当地同步交流的方式是最珍贵、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远程同步交流在过去的时代很难,而在今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动下,正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接近最珍贵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当然,永远不可能取代)。这是数字革命对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影响。

异步交流的产生代表信息和实物的分离。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巨著《城市发展史》中提出,正是信息和实物的分离决定了城市的形成[2]。异步交流的技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古代刻在岩石上的文字,人们要走到它跟前去读;刻在墙上的文字也同样是要读者过去;纸的发明让信息可以更方便的流动,发展到后来可以袋装的信息,带来了邮政业的兴起。后来,读者可以去图书馆看书。而在信息时代,这个过程反过来了,人可以不动,信息向人流动。

由此引发的是对在场经济的思考: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应该说,人们会仔细地权衡其中的利弊,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事情而定。双方的熟悉程度、空间距离、事情的重要性、经济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人们的选择余地会更多,但同时也不会有哪一种交流方式取代其他的方式。

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聚会场所的多样性,结果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国际性大都市如纽约、伦敦等会努力建造智能建筑和信息服务中心以保持它们的指挥和控制中心的地位;旅游度假胜地会有更密集的居住/工作单元和远程工作者;过去的穷乡僻壤的生活质量会因为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手段得到提高;硅谷这一类发达的科技中心会在全球使用劳动力,同时有大量技术工人的地方如德里和班加罗尔会成为劳动力市场。过去的交通和货运枢纽将不会继续保持它们至关重要的地位。过去的娱乐中心、文化中心、学术研究机构会努力强化自己的特色,只有更独特才能更具吸引力,它们会通过网络面向全球进口智力资源。一句话,所有人都会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总而言之,未来的建筑和城市都会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社会交流则在更多的可选方式中寻找平衡,在场经济学指导人们在特定的人群、时间、地点、目的中寻找最有效的方式。

五 结语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威廉·米切尔也提出了数字时代的五个原则: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非运动化(demobilization),大量用户化(mass customization),智能化运作(intelligent operation),软转化(soft transformation)。虽然他自己也说,对未来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总结和归纳,但这五个原则不仅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有价值,对于其他产业,对于工业化生产的变革来说似乎更有意义。对于这五个原则笔者就不再一一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有机会读读这本书,那样会收获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阅读的E-topia是在UBC图书馆的一本电子书①,在图书馆、办公室、家里,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有网络入口的地方,都可以被在线阅读。

最后引用一段书中的原话:“我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是这样一个时代:重新设计和发展城市,重新思考建筑学的角色。利润和风险都会同样可观,但是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学习去建造数字乌托邦——电子服务的、全球互联的城市。”


注释
E-topia:Urban Life,Jim-But Not as We Know It一书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译者为吴启迪等,中文书名为《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Mitchell W J. E-topia: Urban Life, Jim-But Not as We Know It. Cambridge:MIT Press, 1999.
[2]Mumford L. 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New York: Harvest/HBJ, 1961.

本文原载《新建筑》2004年第4期(请勿转载)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