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说“广义医院街”
朱希(深圳)
|
主题词:医院街·功能性·多元化·人性化
非典疫情爆发之后,举国上下出现了兴建、改建和扩建医院的热潮,一些刚刚建成和正在建造的医院尚未使用即刻又转入修改变更,以适应新的流行病学和新近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新政策、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中国建筑界一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医院设计时代。探讨我国现阶段医院设计模式与动态已成为许多建筑师们热衷的话题。
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人口众多,我国大医院多由过去的分散型通过改扩建趋于集中,特别是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变化,使医院的主体建筑门诊楼由过去单一功能转变为集门诊、医技、急救中心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住院楼也由过去的按类型分科分栋转变为内外等各科综合性住院大楼,甚至同时包括手术室、中心供应、洗衣等等辅助功能;其内部科室多、功能复杂。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室内空间、人流、物流组织形式变化将导致新型医院建筑形式,同时对整个医院的规划影响重大。
在当今,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医学的多元模式代替了生理医学一元化。医院设计应更加注重病人的心理情绪,创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病人在其中就诊产生良好的情绪将配合医药促进病人康复。门诊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病人心态情绪最多暴露的就诊阶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能感到亲切、方便、舒适、信任的愉快感观。因此,门诊的建筑设计装饰格调和布局流程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区域。据有关资料统计,除工作人员外,平均每一门诊人次有2.98人跨入门诊楼,若再加上内部人员,门诊人次为4500人的门诊部每天将有近二万人次出入。如果人流组织不当,空间序列不流畅,将会造成极其拥挤的现象,使病人烦躁,增加其心理压力,加重病情,增加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人流组织和相应的空间变化,在门诊楼设计中极为重要。门诊前庭空间的多功能性正是现代“医院街”产生的原由。
集中型门诊楼、住院楼或门诊住院综合楼的空间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较为相似,但又更为复杂。它有银行建筑所需要的柜台式大型前台空间——保安、咨询、预约、挂号、收费、金库、便利银行等;有旅馆建筑所需要的各类空间——聚散大厅、咖啡厅、快餐厅、公用电话区、等候厅、便利商店、厨房、营养餐厅、洗衣中心、住院病房、管理办公等;有商业建筑所需要的购物、等候空间——划价、收费、取药、配镜、设备采购、库房;有交通建筑所需要的等候厅——候诊厅、大量水平及垂直人流、物流、车流、停车流线关系; 有居住类建筑所需要的各类空间——院内休闲活动场地、职工住宅、值班公寓。由此,医院建筑内这些功能性极强的多元化空间必然导致广义空间和街区概念的产生,也为建筑师提供了创作上无尽的思路和源泉。
医院的救治功能永远是第一位的,它的六大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紧急救护系统、生活保障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污物处理系统、隔离系统是其存在的根本。但是,“医院不是容纳病人的机器,而是接待病人的用房”,我们理应重视医院环境与病人的情感交流,以缩短病人从家庭到医院的心理距离。国外许多医院的候诊厅及其它活动空间都布置各种流派的绘画,患者观赏入迷,自然忘却了候诊的烦恼。瑞典更是明文规定建筑投资的1-2%,应用于医院的艺术装修,种种措施都是为了病人的心理效应。
近年来建筑师为了在残酷的设计竞赛取胜,不得不求亮点、爆冷门,在目前评审时间短、许多评标专家对医院功能不甚了解,方案选择通常“以貌取人”的情况下,使出一招“医院街”,避重就轻,从而脱颖而出者不乏其案。以“人性化”为主题,以“医院街”营造空间,颇使方案具竞争力,也打破了我国几十年来封闭沉闷的医院建筑形象。笔者在新近完成的惠州中心医院江北新院国际投标中也因此尝到甜头,一举夺冠。
然而“医院街”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或嗜头,其涉及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同样重要。医院建筑设计也并非方案阶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随着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直至施工过程逐步形成完善的功能空间,并在使用期间不断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医院街”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印证。回顾自己十多年来从事的医院建筑设计实践,对“医院街”产生了较深的体验和认识,在此加以归纳,提出其现存类型及特徵,以此打开话题,以求与同行探讨、交流。
一、 内向型医院街:
顾名思义,医院街初期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是医院中的商业街,为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提供便利的购物服务,缓解病人入院的紧张情绪。在国外的许多医院中均采用这种类型的空间,创造出舒适的休闲氛围。(如图1、图2)在医院街中几乎看不到痛苦的病人,给人医院不像医院,而更像购物中心或是宾馆、商业街的感觉。
图2 医院街
但这种设计适用于门诊量小,以住院为主的综合医院。对我国动辄 3~5千人∕日门诊量的医院则难以形成如此优雅的效果,弄成人头涌动的闹市迷宫,病人反倒不便快速就诊,非典期间更是成为交叉感染的空间载体。如非典疫情爆发时,新加坡、香港及北京一些拥有内向型医院街和与其类似的多功能共享大厅的医院,因高大空间无法隔离和划分感染与非感染区而遭封闭。
二、 外向型医院街:
在笔者于97年设计2001年竣工的“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中,(图3)采用了广州传统的骑楼式医院街,这是一例典型的外向型医院街。首先,该大楼首层沿街面全部架空并朝城市街道开放,沿中山二路和东川路展开,以轻松的灰空间融入城市街道的人行空间,所有医疗功能均经架空层的自动扶梯引向二层,首层看不到就医状况,只留医院院史展示区、宣教咨询区、预约中心、等候厅、电梯厅,以及便利店、医药保健品商店、鲜花店、配镜中心等特色商业功能。在长达300米的医院临街面走过,行人可随时进入骑楼中的商店,也可由商店直接进入医院门厅,不仅为城市退让出舒适的空间界面,显示出公共建筑的公共性,为医院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消除了医院给人的恐惧感,展示出医院的大众服务,营造健康的本质。开放的咨询大厅也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患者,增加了就诊的便利性。(图4~9)此外医院街入口内与二层门诊以自动扶梯相通(图10)、外与城市地铁接驳(图11),进出都极为方便。
图3 临近中山二路的广东省人民医院
图4 省医院沿街骑楼
图5 省医院沿街店面
图6 省医院街内商业价值尽显
图7 省医院街内外交融
图8 省医院街收款区
图9 省医院街宣传区
图10 由医院街通向门诊
图11 省医院与地铁接口
开放式医院街起源于露天商业街(图12),其最大的优点是把商业功能排斥在医疗空间以外,拥有独立的空间,不与就诊治疗共用空调系统或自然通风无需空调,减少了此类非医疗区对医疗区的干扰,便于独立管理。同时也把已结束诊疗的健康者与急于就诊的患者分开在不同的空间,呈现背靠背的平面和空间形态;减少了心理上的压力,增加了就诊前后患者的舒适感,也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今年非典期间,该医院实现了两个零(病人零死亡,院内零感染)与此不无关系。
图12 露天商业街
三、 半开放立体生态型医院街:
笔者新近创作的“广东惠州中心医院”营造了一类立体生态化半开放式医院街,用以适应集中式布局的大型新建综合医院,(图13、14)其特点是:
图13 惠州医院效果图
图14 惠州医院医院街入口黄昏
1. 医院街向医院的各个单体建筑开放,而不向城市街道空间开放,外观整洁、安全便捷。
2. 医院街由首层向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延伸,同时服务于各个功能单体和不同楼层,最大限度满足医院内部人性化需要,同时结合立体、绿化、屋顶绿化营造半室外休闲空间。
3. 通过医院街把各单体的主要垂直交通枢纽串连起来,达到各单体之间的联系风雨无阻。
4. 组织建筑间的自然通风系统,营造适合亚热带气候特征的阴凉灰空间。
这种形式的医院街能够有效的节约用地、创造舒适的院区整体环境、舒缓单体建筑之间较密的间距感、分隔不同诊疗空间、调和室内空间尺度、降低空调能耗、节省管线。
四、 购物中心式医院街——非诊疗区共享空间
医院环境对病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治疗作用,这就要求医院设计人性化、家庭化、宾馆化、舒适化,这就导致波特曼庭空间向医院移植,以期创造出宁静、舒适、热烈欢愉的空间,来淡化严峻冷漠的传统医院形象。波特曼共享空间丰富了作为公共建筑的医院内部空间,创造出与传统医院不同的氛围。(图15)
图15 共享医院街上空
新建医院的共享大厅应明亮、宽敞、宁静,使患者感到安宁、平和。笔者早在1991年设计的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时就这把共享大厅组织在主干线上,以疏导、缓解人流压力,又要把人群聚集、滞留的场所如挂号厅、取药厅安排在共享大厅周围,相对独立,空间上又相互渗透,使观者见到的不是如海如潮的人流,而是一个亲切、宁静、充满阳光的空间。(图16)
图16 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庭
购物中心式医院街手法在我国的大量旧医院改、扩建项目中十分适用。在旧医院改建和扩建项目中,这类空间用于满足现状医疗用房面积紧张、缺乏公共集散空间和集中候诊厅、且曾经是自然通风院落式或连排式多层医院建筑群,可大大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省用地,实现单体之间风雨无阻,强化集中原来分散的建筑体量,形成建筑综合体,节省中央空调能耗,缩短交通流程。该大厅空调系统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有单体之外,独立调控,可以防止空气的交叉感染,但不易组织自然通风,消防设计有一定难度。
美国多伦多儿童医院改造,在两幢旧建筑之间加顶盖,将建筑之间的消极间距空间变成了积极的共享空间——风雨无阻的医院街、中庭(图17、18);笔者去年完成的霍英东心脏中心改造(图19)和近期正在建设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西门诊即采用此法。
图17 美国多伦多儿童医院
图18 美国多伦多儿童医院医院街
图19 省医院英东楼
五、 抽象功能化医院街:
“街”的原始含义是“通向各个商店的交通枢纽空间”在医院中引入抽象的“街”的概念,可以产生以下广义的功能化医院街:
1、门诊街——门诊枢纽通道。通过宽阔的水平交通空间和分布在这一水平交通空间两侧的垂直交通枢纽以及鲜明的标识(图20),把医、患等人流引导到各个诊区商店。
图20 省门诊医院街
未来医院将采取电话预约、电脑挂号分时调度、大堂接待导医(图21),为病人提供预约、挂号、付费、诊疗、取药一条龙服务的营运模式。设计时应考虑适应未来营运模式的转变。在门诊街内可设置绿化、背景音乐,使病人处于轻松、舒畅、亲切的氛围中,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心情,减轻候诊疲劳。
图21 省医院街标识
门诊街内的“商店”——诊区设计可以各具特点。例如:儿科门诊“店”,(图22)打破以往与成人诊室条件相仿的格局,打开了砖石结构的间壁墙,取而代之以由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不同拼图组成的色彩缤纷的木制拦板,墙上挂钟猫头鹰的黑眼睛是转动的,玻璃鱼缸里的金鱼在水草中戏游,动听的风铃,电视里播放着动画片《狮子王》,滑梯、电马……都吸引着在这里就医的小天使,他们得到了穿粉色制服的护士阿姨的精心照顾,寓看病于娱乐之中,使患儿留连忘返,以为到了游乐场,情绪放松便于诊治,从而改变了病儿哭闹不止、不配合医疗的无奈就医状况。
图22 接诊处
2、技诊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服务功能大量涌现,新的方法不断推出,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医院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消极的治病,更要求能在正常的状态中早期发现疾病、提高疗效、得到健康长寿。人们治病、防病、健康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医院的建筑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医技楼成为医院诊断和治疗的心脏,其功能复杂,全院90%的高精尖设备都集中在医技楼内,建筑设施要求高。
将各类技术诊断用房分类,形成特色不同的“商店”,分布在街道旁。通过医患分流形成“店面”(病人入口等候区)和“店内”(设备仪器区)“店后”(医生通道、阅片资料区)格局,使空间条理清晰,方便宜寻,且可以适应现代医学领域中医技部分的不断扩大和更新,也更便于医院管理和使病人快速诊治。在技诊街内,可以通过脉络清晰的不同街道状空间以相互分离的渠道把医生与病人、清洁品与污物分开。(图23)
图23 儿科门诊店
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不仅要设置于专用的独立的空间之中,而且要附设各种配套的辅助用房。建筑层高4.2米以上,以便在楼面梁板下铺设各种管线,保证走道的净高大于2.4米。有些设备需要24小时的电脑控制,一定要有二路稳压电源;医技设备耗电量多,要设专用的变电间,才能经济合理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要满足恒温、恒湿、防潮、防霉、防盗、隔音、防震等要求,还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按规范要求消除放射线、同位素、噪声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是改善医院整体物理环境必要的基础。
技诊街可以归纳成许多类型,如:
(1)心脑电、B超一条“街”:把有关生理机能和内窥镜诊断的彩色B超、扇超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胃镜、肠镜等电子设备集中沿街布置,医患分区,候诊区和诊断区布置相互独立,通过色彩的淡雅与凝重变化对空间加以区别,以形成安静舒适的诊断环境。
(2)检验、化验、病理一条“街”: 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需要全天候电脑控制的诊断设备、摄录像及计算机中心、实验研究室集中呈街区状布置,集中使用毒气柜、单独排风直放外界。可使研究人员、标本运送人员、物流系统、管线系统高效工作,环境洁净、舒适、安全。(图24)
图24 病理检验店
(3)放射治疗“街”: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等大型、贵重、精密的医疗设备对恒温、恒湿、防潮、防霉的要求特别高,人流进出频繁,可集中设于地下室或底层,这样对病房楼和门急诊楼病人的就诊都较方便。对于防护要求最高的直线加速器和钴60、有铜屏蔽要求的核磁共振、螺旋CT和后装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断层扫描机拍片和透视、螺旋CT、各类X光等放射用房,一般要求较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按设备的要求内墙面还需敷设适当的铅板作防护措施;MRI和微波等设备要采用专用的屏蔽措施,避免与其他设备仪器相互干扰。对其“成行成市”排布,管线系统简明、空调机房可以共用,对维修、保养、节约能源和投资都有利。作为“街道”的公共走道可以达到3米宽,同时满足了人流和设备安装通道的要求。
(4)核医学“街”:核医学、巨检、同位素等要有专用的防护通风设施,厕所有专用的防护排污管道,直通室外的衰减池,要防止有害、有毒气体的排放和污染。
(5)康复理疗“街”:把各类康复理疗功能用房集中布置,自成一区。
3、物流街——物流枢纽通道。设立“清洁街”和“污染街”,把中心消毒供应室、营养厨房、洗衣中心、制剂中心、太平间、动物房、动力设备房等医疗后勤保障用房布置在该“街道”旁,形成物流供应一条街,既便于交通组织易于识别又便于统一管理,实现了辅助用房空间资源共享。
六、医院街区——医院城:
把多家特色不同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连成片,规划成以医院为主要服务功能的街区,形成具有医疗功能特色的医院城,是近年来产生的新兴城市特色。其意义在于更大范围医疗资源的整合与资源共享,提供跨省、跨国卫生服务,与西方某些国家的会展城、航天城、大学城、电子城、赌城、影艺城相类似,其目的在于营造国际化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建立规模化、多渠道、多方位的医疗功能,包括:及时多院联合临床会诊、联合科研、国际卫生学术交流、大容量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医疗设备生产、药品生产检测流通中心、卫生后勤综合保障基地、生命科学研究基地等相关功能。由此扩大医生和病人来源,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就业。
医院城打破了传统医院分级配套、服务社区的界定,为全球卫生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医院城不能取代常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服务地位,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当代医疗事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人类健康建立更完善的保障。
综上所述,结合不同医院的地域区位、现状建筑条件、气候特点、管理模式、建筑风格均能造就多种多样的医院街,但要防止唯形式论。“医院街”的功能性、多元化、人性化使得它的存在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建立“广义的医院街”概念更有利于医院建筑设计的发展,对医院内外部规划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创作空间十分广阔,针对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流行传染病也有积极的抵御作用。以此作为突破点,相信我国医院建筑创作大有可为。 |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