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 《城市环境设计》 2009年第10期
□ 阅读次数:5109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数字思考
本刊
|
参数化原型国际展览
2009年10月
中国西安
时间:2009年10月16日—19日
地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馆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建筑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陕西塞尚工程木饰配套系统有限公司
恒豪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
策展名誉主席:
Tom Verebes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OCEAN.CN香港地区创作主持
策展团队:
井敏飞 西安替木工作室合伙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
刘延川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创作工作室主任建筑师,英国伦敦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建筑学硕士
庞嵚 英国Z.I.P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徐丰 XWG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合伙人,英国AA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领域内的数字技术运用突飞猛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浪潮,设计和建造的关系正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以重新整合。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次浪潮的巨大能量。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建筑界与世界同步卷入了数字化建筑设计的浪潮之中,海量的信息流转在建筑界积聚了巨大的能量,暗流涌动,期待着风云际会。
建筑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改变的不只是建筑的面貌,也包括了建造、设计方法等各种内容。面对着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询问: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在中国建筑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思考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正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浪潮中。此情此景,与我们曾经熟悉的引进和吸收的过程截然不同。这既是中国建筑在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极大机遇,其中更蕴含着更多、更新的无法预测的可能性!
在和建筑界同仁的讨论中,我们收集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非常重要,值得深思:
建筑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数字设计又在制造新问题
数字设计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数字技术只是个工具
工具和思想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是先有思想,再找工具去落实,还是由使用的工具决定了人怎么思考?
历次建筑革命始终追随着其它学科的进展,当今其它学科的进展会给建筑学带来怎样的契机?
数字工具会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吗?
数字工具的介入能否使我们与熟悉的建筑议题建立一种全新的联系?
当传统的建筑教育面对着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的建筑新生代时,该何去何从?
我们相信,所有关于数字设计的冲突和争论都来源于对这类问题的不同理解,我们无法简单地就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坦白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推动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原动力。
我们虽然不能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们深切感受到,在数字技术争论的背后,是更为复杂的、超越数字技术本身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冲突。在中国,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更容易触及文化问题。关于数字技术是工具还是理念的争论,隐隐反映着百年前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因此,这个展览着重的并不是展示数字设计导致的新奇或古怪的最终形象,而是这些设计形象所采用的方法,及其背后的思考。我们相信,这些思想和方法比形象更能触动数字设计的本质;我们更加相信,在中国,让更多的建筑业内和业外人士对这些思想和方法进行广泛或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是我们必须面对、不能绕行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仅推动了一个具有专业价值的建筑展览,还策划联系了建筑业内和业外的一系列活动,希望从更多的层面深入探讨数字设计的丰富涵义和认知世界的各种思想观念。展览不单纯是作品的杂陈,我们希望它成为思考和讨论的契机,希望有更多的不愿被教条束缚而希望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感受世界的人们都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我们相信,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建筑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将远远大于培养了若干职业建筑师;建筑对社会的贡献将远远大于盖一座新奇的房子。
参数化原型:建筑学的新型计算机范式
文/Tom Verebes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横扫全球建筑文化的一场革命—数字革命。这场革命几乎改变了世界上所有的建筑事务所、研究所和学校。建筑行业与建筑教育的大规模技术革新,是对我们这一代人迫在眉睫的挑战—探求这些新的计算机化实践方法的理论、文化与社会学意义。当代建筑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接纳普遍存在的技术,还要审视新的方法能在何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对特定文化下设计行业的持久性进行反思。
本次国际展览会、讨论会和研修班的各项活动将探讨关于计算机化建筑设计和物化的话语演变。6个策展主题试图讨论在日渐复杂的建筑设计思想中,设计和制作工程中使用的操作、决策和思路的特定模式。参数化设计和原型系统的工作流程涉及多个设计行业领域,而参数化原型则跨越了这些行业的边界,引入许多从业者—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数学家、程序员、软件开发者、制造业者、理论家及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本次会展所有活动的共同目标是,推测并表达用于下一时代的新的设计范式。
数字技术不但重新组建现代的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新的工具也改变了生产、交付、装配和建造的一整套方法。通过审视当代设计师影响、塑造和改变新流程产品的方法,以及他们的用户或消费者受到这些新型空间实验的影响,参数化原型的协调活动得以应对这一现象。
参数化原型旨在阐明以代码为基础的设计和原型,这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体现当代科技和文化的形式。新一代的设计师已经从之前的设计模式脱离出来,尝试采用更多的可操作的设计概念,深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进行设计。这些对新型计算设计和生产工具的改革,在改变当代实践、研究、教育焦点、研究和教育的焦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AM和CAE技术逐步嵌入设计方法,日益复杂的数字设计制造工作起到了帮助。
原型方法的工作早于这些工作,如包括在这次展览中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机器人技术、交互设计、汽车业、海军、航空和其他行业的部分。发展可行性产品的递归运算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前卫及主流建筑的当代设计领域。
当代原型工具被视为从这些并行设计学科而来的入口,但其对今天所有设计学科的重要性,是源自于它们通过一系列硬性的物理原型来测试计算系统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性材料作为建筑假设问题的工程方法有其自我运算状态方程模块的可能,通过“找型”模型的构建以考虑和解决实体材料模型。
在20世纪初,高迪的模式为他开发的以承重、压缩为基础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的石拱门,配置了理想的抛物曲线。此外,Frei Otto的工作,和他的网络化最小湿格路径同其他裁定屋盖结构表面张力的工作一样,是在斯图加特研究所轻型结构,作为最后的计算结果的材料设计模式。纵观20世纪,国际交易会、世界博览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其它全球性活动,这些系列性活动委托方案的小尺度的展亭,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实验性成果的展示媒介。
由于小规模的建筑构造的复杂性和本身固有的局限,以及他们更直接、更经济有效的成果,存在的展亭因此被作为实验工具。不仅局限于规模,现代实验也用于高层塔楼、商业购物中心、基础设施、文化机构的设计以及其他建筑类型的方案,往往都在追求符号性、形象性以及创新性。建筑文化的主流是新兴研究为基础、综合方法的建筑和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和装配。计算技术的采用,在21世纪的建筑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全球范围的重新整合数字化设计和物质计算模型的共同平台。
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30年间,中国建筑师和学生并已不可逆转地受到了互联网日益普及以及建筑实践和教育全球化的影响,两者都使计算建筑在中国加速传播。对于中国建筑,计算技术的应用及其相关的讨论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但进展很快。这个现实状况从根本上不同于对学习和传播数字化的预期进程,而对建筑实践和中国的教育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它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新的机遇,但这无法预测,这些可能性仍是未知的。
参数化原型策展小组就数字革命后对常规化和标准化的作品的影响,提出了若干问题和忧虑。本次展览、会议、研讨会和出版物将努力阐明这些问题。
计算设计开创了新的经营领域,这些新做法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数字技术仅仅是生产现代建筑的工具,什么样新型建筑可作为这些新技术的成果?由于建筑的革命往往跟随其他相关学科的进步,为建筑提供的其他体系结构将带来怎样的机会?计算迁移跨学科的多样性怎样继续影响建筑行业和学科呢?
这些复杂的问题来自围绕这些问题的不同立场。虽然这次活动作为参数原型分—新的计算范例的一部分,将不会要求回答这些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的性质复杂,推动了活动的组织者将它们放在了首要位置。
这次展览、会议和研讨会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模式、决策和思考的过程,而是聚焦在当代计算机设计和生产。策展团队的目标旨在,通过邀约一些当代建筑实践和教学最先锋者的讨论和辩论关于数字技术的概念领域的丰富性及未被讨论过的其他相关内容,组织一系列对专业建筑师来说有价值的活动。
先锋派设计师的反问,给了他们一个展示对于观众来说不被习惯、约定和教条所束缚的一致的世界观的机会参数原型通过集合涵盖范围广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数学家、程序员,软件开发商、制造商、理论家、和其他专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这次展览范围内的项目从实验亭,家具和室内设计,到大型建筑地标,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许多已建项目和未建方案,竞赛入选作品,还有更富探索性、更学术和研究导向型的设计方法。作为一种设计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到小型家具、室内设计和基于实验的原型这些不同尺度和类型的设计的设计师之间自由迁移。
在这些活动中特色的项目和实践被特定规律标准,程序类型,项目尺度和尺寸,原型的典型状态和目的,以及时代所限定。主办方的这6个主题表明了在各种不同设计产业迁移的特定工作程序,操作模式,决策和思维过程,固有的参数化设计和原型系统。16位主展的设计者,以及许多其他参与者在这次展览中将会为详细说明这6个主题而工作。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