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3期
□ 阅读次数:7046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节能与绿色 和谐与发展
雷东升
|
Energy aving & green,harmonious & develop
本刊记者 雷东升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3-0001-03
屋顶上铺着太阳能光电板,北边的屋子也可以有自然光直射,用过的废水处理后又返回到建筑体内循环使用……坐在中央控制室里,一摁按钮,建筑外墙体上自动控制的外遮阳百叶窗开始工作……这个建筑的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就是这座落在上海闵行区的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技发展园区内,一栋矮矮的3层建筑,3月28日在北京的国际智能和绿色建筑研讨会上,它获得了“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原因只在于四个字,“节能、绿色”。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日渐贫乏、能耗却日益加剧,所以发展节能建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当我们把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作为同一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它的意义就显得更不一般了,这一点,从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就可看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把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作比较的时候,更是强调了几点,绿色建筑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多样化的不是单调的,“美存在于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还是富于建筑美感的,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
与自然共生,显示的是我们国家在对待资源和建设的矛盾中,选取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追求的一个境界,它的意思恰好与我们的另外一个词“和谐”对应。
只有与自然“融洽”相处,相得益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才会长久甚至永远地相处下去,换句话说,只有与自然和谐了,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是从这个认识的高度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提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而本刊也是从这个高度着眼,特别采访了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还有业内的设计专家,力图从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定义出发,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在宏观的指导到具体的实施上做出有益的探讨。
2005年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中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会后,本刊记者就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记者:为什么要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仇保兴:目前,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m3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设事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什么是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有哪些区别?
仇保兴:节能与绿色建筑是两个概念。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也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体现在6个方面:第一、普通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换羽毛。建筑有自己的神经(智能),变化羽毛等于交换节能维护装置和性能。第二,普通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大江南北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几千年的地方文化传统,真正造就凝固的音乐,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第三、普通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低成本建设,自我创造形象;而绿色建筑则将被看作一种资源,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第四、普通建筑追求“新、奇、特”“大、洋、贵”,追求标志效应,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也将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美存在于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类对建筑美的感知将建立在生态影响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精美艺术细节、夸张的形式主义上。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六字真经上。第五、普通建筑能耗非常大,建筑业是所有产业中的耗能(50%)大户和污染大户(二氧化碳排放50%);绿色建筑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零排放”建筑,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10%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第六,普通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以追求自身享受为主,是狭义的“以人为本”;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即向前溯及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向后延伸到建筑废弃、拆毁后的处理回用、垃圾降解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减少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向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
记者: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上,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仇保兴:我国抓建筑节能是以1986年颁布《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标志启动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中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
但是,目前我国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全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主动意识。二是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三是缺乏可操作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四是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五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有效的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
记者:下一步全国要全面推开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仇保兴:通过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工作,争取到2020年,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完全实现建筑节能65%的总目标,东部地区要争取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30%以上;到2020年,我国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成效突出。这些数据应该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们要达到这两个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直观一点说,如果我们达到节能65%的目标的话,我们建筑总能耗的降低所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相当于整个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
记者:要实现2010年和2020年的目标,关键是什么?而且,据我们了解,现在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率也并不是很高,具体有什么样的措施?
仇保兴: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抓的重点。我相信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目标。第一个方面,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通过建立新闻披露制度和市场清除制度,对不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进行披露,并给予一定的处罚直至清除出市场。第二个方面,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比如说对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给予优惠,经济手段和提高主动意识双管齐下,全民动员,使大家意识到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不仅惠及下一代,而且受惠于当代。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在发达国家,包括新加坡,在推行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方面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技术体系、零部件的供应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和采用这些成熟技术、体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与新加坡建设局联合发起中国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平台,让世界上所有国家在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应用,也使我们中国的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和可靠的办法来推行我国的建筑节能。
按广义能耗统计,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2%左右,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将达到50%左右。
那么,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症结究竟何在?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
现在有个非常好的机遇,也就是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2条,如果发展中国家推行清洁发展机制,就是CDM,可以获得国外的技术援助。这条规定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具有减排温室气体效应的项目,可以获得减排指标。所以,建筑节能是潜力很大的执行CDM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合作渠道。
记者: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赖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着一定问题。就新建建筑而言,贯彻节能设计标准比例很低。目前,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对各地贯彻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情况的检查中发现,新建建筑贯彻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过低。对既有建筑来说,我国目前有400多亿m2的建筑,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高能耗建筑,但对这些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迟迟难以启动,仍然在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能源。
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除了认识不足、法规缺失、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
我国原有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1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发文规定,原本用于墙改和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的用途不包括建筑节能,而且这项基金将于今年年底停止征收,国家又未设立新的对节能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致使建筑节能失去经济政策调控,建造高能耗建筑也不再受到税收限制,有可能迅速大幅度反弹,国家的能源安全将进一步受到威胁。
记者:据我了解,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国外是怎么做的呢?
赖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将节约能源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各种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凡在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欧盟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
从各国利用经济政策支持节能的做法可以看出,主要利用公共财政支持节能工作,制定基于市场的节能激励、约束与规范政策,引导不同群体出于自身利益去自觉节能。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我国支持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时,也应注意理顺与明确支持建筑节能的财税政策目标,建立和完善与能源相关的税收政策体系,完善建筑能效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记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赖明:我认为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不同性质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具体如下:
1.新建民用建筑。延长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同时明确征收的基金中需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建筑节能工作;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亦可更名为“建筑能源消费税”,对“节能建筑”实行零税率政策。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补助,其中: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可由产权单位、住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补助各按照一定比例出资予以解决。并实行限期改造、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补助分时段递减的鼓励政策。
既有商业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所需资金,由产权所有者自筹资金解决。在规定期限之内,政府予以贴息补助,贴息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解决,超过期限,征收能源特别消费税。政府既有办公建筑由财政支持节能改造。
3.建议国债支持建筑节能。考虑到今后几年国家仍将发行长期国债,建议从2005年起,每年从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建筑节能投入,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方式,除了对那些非常重要的节能项目安排部分直接投资外,要更多地利用贴息方式,以发挥国债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古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见奖金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小看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的激励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积极性。那么从建筑的节能和绿色标准来规范和规划我们的城市建筑后,我们的城市将会呈现怎样一个全新的风貌,在未来我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上,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的戴松茁老师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关于紧凑城市的生态城市设计:
全球性的大规模城市化现象已呈不可阻挡之势星火蔓延。作为文明、优雅的代名词的“都市性”(Urban-ity)也正处于人类由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时代向全球化(Globalization)时代转化的过程中。
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还是相关的城市学研究--即城市主义(Urbanism) 的观点来看,在当前世界城市发展中,紧凑城市(Compact City)是极其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实践方向。它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应对“摊大饼”式的不受节制的城市扩张(Uncontrolled Urban Sprawl);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原有土地的粗放型使用方式向集约化使用方式的转变--更高的密度首先在节约用地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可持续性。紧凑城市要求原先单一市中心的城市成为多中心的网状结构组成;各单元有明确的中心和边界;单元之间由多种方式的便捷的交通工具连接。尤其是针对大都市(Metropolis),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发展的模式,更加有其迫切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人与城市的生态关系而言,可居性(Liv-ability)与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需要我们考量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如果其他相关手段没有跟上,仅仅加高密度并不足以保证生态目标的达到。例如,我们期望加高密度以促进步行,减少私人小汽车使用。但是如果小汽车使用量由于某种原因而减少有限,结果在高密环境中反而会造成由于堵车、车速减慢从而产生出更多糟糕的尾气和噪声污染。相应地也可能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
紧凑城市的生态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手段来加以保证,而且我们认为,城市设计是达到生态的紧凑城市的有效手段之一。生态城市设计(Ecological Urban De-sign)的方法对于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活动(Urban Activities),再从而力求在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维度上,达到紧凑城市的可居性与可持续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可以从生态要素即:阳光、空气、水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着手,也可以从城市及城市设计的要素进行。目的是构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城市设计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可行的中观层面上的连接,在宏观抽象的生态可持续理论和微观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和其他生态单项工程市政设计之间搭起一座有效的过渡桥梁。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承载着我们对未来梦想的节能与绿色建筑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这种意境像极了海子诗里对建筑的向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是,今天建筑市场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面临着许多尴尬与困惑,比如,理想的建筑节能产业模式应该由业主来引导,业主的选择决定开发商的建筑产品开发,而业主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促使开发商加大节能建筑的研究力度,从而带动节能建筑研究领域的发展。然而目前这个流程却倒了过来,业主的节能意识普遍较低,使得研究机构不得不出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和整个社会的需求来比,还远远不够。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节能与绿色建筑应该怎样来发展,怎么样去实现这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节能与绿色的梦,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付出艰辛努力,尝试和探索。“…… 给每一座城市每一栋建筑取一个绿色的名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