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3期
□ 阅读次数:7310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
秦佑国
|
1 绿色建筑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绿色”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就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巨大,国土与资源有限,按温家宝总理的数学:再小的消耗乘上13亿人就是巨大的量,再大的产量和储量被13亿人除就是很小的量。所以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制订标准和进行评估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1.1 因地制宜和适宜技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地区差异又十分巨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全世界各大国中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同时,这些年来,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对建筑、住区和住宅的不同需求和因此而不同的建筑标准。
这就一方面在生态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在传统技术策略、中低技术策略、高新技术策略中采用适宜技术策略;另一方面在评估时也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作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要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进行。那种盲目地搬用外国标准、采用外国评估体系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绿色策划”和“绿色评估”,是不可取的,其目的恐怕主要在于广告宣传。
1.2 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
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影响,如节约耕地,节约水资源,建筑材料生产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等等;也要使开发商和使用者受益。前者对开发商和使用者无直接利益关系,需要通过制定法规来加以控制,同时要有政策上的调节和支持,不能只靠公众的“觉悟”来保证,当然,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道德始终是整个工作的基础。
兼顾使用者和开发商的利益,既是推进绿色建筑的直接动力,也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当然在开发商与使用者之间也有利益兼顾的问题。因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购房者尚不成熟,开发商往往喜欢炒“概念”,找“卖点”,做表面文章;而不成熟的购房者也不懂“真货”、“实货”。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先期购房者入住的反馈,事情将向“货真价实”、讲究实效方向转化。
2 中国国情下绿色建筑的一些问题
2.1 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发展节地节能住宅”已被胡锦涛在最近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因此,中国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象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一些的问题;还需要从“Foot Print” (难以用中文直译)和 “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
“Foot Print”是指把地球资源储量和产量按地球土地面积分配,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人按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时,其人均的资源(包括能源)消耗需要多少地球土地面积来供给。显然,一个美国大城市人的“Foot Print”要比非洲农村人的“Foot Print”大的多。所以像北京“贡院六号”那样的豪华高层公寓,并不比郊区的独院住宅“节地”。
从耕作条件和单位产量看,耕地有好坏之分;从生态条件和生态价值看,土地有优劣之分。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一块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看结果这块土地的生态总价值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而不能仅仅看建筑物占了多少地。要鼓励建设项目利用荒地、劣地,要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所在场地的生态价值,而不是“建设性的破坏”。
北京周围的坡地和荒地的资源量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去用呢?因为现在的模式是让房地产商搞开发,盖房出售。房地产商去郊区,那个地方环境好、景观好(即生态价值高),他就去那里开发,建的房子可以卖个好价钱,结果往往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建设性破坏。但是,如果把荒地、坡地、劣地通过政策卖给城里个人(当然是中高收入者),所有权也给他,通过他自己建房住家,这样,环境就可以变好,原有劣地的生态价值可以提高。至于基础设施,政府出售土地就有了钱,用售地的钱修基础设施就行了。
还有,在人均GDP很高的大城市周边,因为难以保留人均GDP很低的农耕生产,并考虑要改善环境,而推行“退田还林”政策和计划时,与其政府给补贴让农民去种树,不如把一些土地划成小块,出售给个人建自住的住宅。政府制定规划,限制容积率,限制占地面积,规定绿化要求。用20~30%的地建房,剩下70~80%的地让住家去种树,去绿化,可能比让农民用100%的地种树,绿化效果只会好不会差。还有,可以有条件进行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屋面绿化、垂直绿化等等行之有效的生态化措施,而在城里高层住宅却很难做到。这些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正面效益可以平衡占用土地的负面影响。再者,住户的庭院绿化是一种消费行为,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而政府给补贴让农民去种树,是一种行政措施,政府既要花钱,又难以保证绿化效果。
2.2 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是绿色建筑最关注的问题。中国已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能源与环境密切有关,考虑两者关系,必须兼顾国情,考虑国家利益。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这是因为人类尚未开发出可以取代化石能的新能源,而中国的化石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不可能满足需要,依赖进口存在着国家安全问题,而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不能象西宁市那样搞“拔烟囱工程”,由环保局组织专门队伍,把市区660个燃煤的供暖锅炉房的烟囱强行拔掉,要求改烧天然气,致使入冬以后,一些居民小区不能供暖。
一直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的美国,业已看到煤的重要性。2004年美国大选前,布什在回答《科学》杂志记者关于他的能源政策时说:“我相信美国未来的能源一定包括煤,关键的挑战是开发出更清洁的煤燃料技术。作为我国能量政策的一个关键部分,我们在用10年的时间投入20多亿美元研究清洁煤技术,它将改变美国的能源经济。”
采暖能源方式的改进,必须与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技术相匹配。例如企图利用用电低谷时间低电价的电采暖设备,只有在高热容量和热惰性的围护结构以及高密闭性的门窗条件下,才能保证在用电高峰期不开电源时室内的温度不下降太多。现在许多电采暖的商品房,住户普遍反映采暖费用太高。北京为了在二环以内取消烧煤,甚至在大杂院平房区推行电采暖,居民(大多数是低收入者)承受不了,又烧起了煤饼炉,政府只好采取延长用电低谷时段2小时和给低保户补贴的措施,但仍无济于事。
2.3 二次装修新建住宅住户二次装修问题也是一个中国现阶段住房供给体系带来的问题。刚刚建好的新房子,居民入住时,都要进行装修,拆除、废弃尚未使用过的建筑构件、设备和管线,造成了极大的材料、人工和经济浪费,甚至对房屋安全造成隐患。
2.4 建筑材料
粘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低。但因为烧制粘土砖取土,要毁坏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保护耕地非常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限制和禁止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木材,本来是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材,但我国森林资源遭到恶性破坏,只砍不种,多砍少种,滥采滥伐,既使木材生产难以为继,更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以致于不得不限制木材的使用。而北美和北欧国家把森林当作产业来经营,已形成木材生产的良性循环,普遍采用木结构住宅;
混凝土,生产时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毁时难回收,废弃物难自然降解,是不绿色的建材,但现阶段因为经济和技术因素,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如何在经济上可接受条件下利用废弃混凝土,是值得研究的;
钢材,从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的观点看,钢材具有性能(代)价比高,使用中无污染,回用和回收率高等绿色建材的特点,但目前国内试点的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造价高。仔细分析,并非钢结构主体造价很高引起的,而是高在:大量的连接配件、按现行的消防规范的防火措施、装配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等。有一种观念,认为钢结构建筑就应该工厂化、装配化程度高,就应该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减少湿作业,这是一条在劳动力价格高的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而中国的国情是劳动力多而且便宜,中国推广钢结构是从生态观点出发,而不是节约劳动力。
2.5 草坪 从大连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大草坪”风。现行的从国外引进草种的草地,既不耐踩踏,只能看,不允许进,失去了可在其上进行户外活动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问题更严重。而且草地的生态效益很小,甚至是负面的。解决的途径是,一方面要严格限制草地尤其是没有乔灌木的大草坪,另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合适的草种,开发耐踩踏的草地,同时开发节水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
2.6 人工湿地 中国许多城市对河流进行“硬化”工程,把自然河流改造成混凝土的大水槽,对湖泊水塘也采取人工砌筑的驳岸,居住区内的水景也是“硬化”的水池、喷泉。所有这些,一方面失去了天然水景观的自然美,一方面“硬化”会造成水生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湿地,其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净水面。在住宅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时,可以营造人工湿地,以取代“硬化”的水景,一方面使住区水景趋于自然,同时可以作为中水和雨水深化处理的措施。人工湿地技术包括池底和边坡防渗漏、水底和岸畔植物种植层,水生生物选种与培育、水体补给和溢流、水体净化和水质保障等。
2.7 家用空调问题 近年来,分体式家用空调迅速地普遍地进入中国家庭,其普及程度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固然有“气候变暖”的影响,有生理需求,但很大的原因是社会消费心理的需求: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舒适的追求,社会的风气(从众和攀比),广告的宣传。分体式空调无新风补给,夏天关上窗子不通风,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室内外很大温度差,也会引起热冲击,容易感冒。分体式空调与健康无益,舒适≠健康。
2.8 住宅分户墙隔声 住户间隔声不好,在近年来有相当的普遍性,居民反映强烈。墙体的隔声性能遵循“质量定律”。瑞典规定公寓式住宅分户墙必须采用厚度不小于25cm的混凝土墙,不是结构要求,是隔声要求。过去多层住宅的分户墙大多为24砖墙,双面抹灰,550kg/m2,计权隔声量约为52dB,住户是满意的。我国近年来为了保护耕地资源,限制并淘汰实心粘土砖的使用,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和结构。但这对墙体隔声带来了不利影响。由单一材料、单层结构做成轻质墙体,计权隔产量普遍低于40dB,不能用作分户墙。不能为了追求减轻墙体重量而置隔墙的隔声要求于不顾。在住宅设计时,建筑设计应和结构设计协调,使分户墙是承重的厚重墙体。同时,在墙体施工时应避免施工孔洞。如果分户墙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轻质填充墙,则需要采用双层墙或复合结构,保证隔声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2.9 楼板撞击声隔声 楼板撞击声隔绝不好也是住宅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住房私有化和住户室内装修的发展,为改善楼板撞击声性能带来了机会: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撞击声干扰有所降低;新材料的使用,地毯、木地板有所改善,而石材和磁砖地面作用不大;最简单的办法是楼上住户铺地毯,但解决的是他对楼下的干扰,受惠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在欧洲国家的集合住宅中普遍采用“浮筑楼面”的做法。“浮筑楼面”有很好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能保证楼面撞击声隔声达到一级标准,所增加的投资与中、高档商品住宅的售价相比可以接受,但要增加5~7公分的楼板层高度。在高层复式户型住宅中,把卧室布置在自家的客厅层之下,可以减轻上下两户的干扰。但住户对“下楼睡觉”可能观念上难以接受。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