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3期

□ 阅读次数:6609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王兴田 “问责”建筑师
本刊记者 王扶雨
Wangxingtian doubt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chitecture
本刊记者 王扶雨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3-0013-04
从崖上启下的青石已码成条坯,錾子的焰星潮湿,水墨氤氲的河面似乎还回响着破空的凿石声。石坯此时还沉浸在岩浆涌动时的灼烫,被燃烧的感觉始终缠绕着它。青石、錾焰、水面这几个元素构成了南通珠算博物馆概念的诞生。“我的设计就融合在这江南山水画卷里,”建筑师王兴田如是说,“建筑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建筑师的中国责任的凝结,对中国建筑师如此,对国外建筑师亦是如此。”他把眼光从河流以远的地方缓缓收回,淡定而从容。闪电的根须深植建筑人的思维,江南的雨水洗刷着创作的疼痛。当我们穿越城市的迷蒙,仔细用手触探着这粗石的酝藏,激越的不是他的设计作品的清秀和隐蔽的意象,而是他关于建筑师从事建筑创作的思索———建筑师的中国责任。

建筑师的环境责任
建筑师的修养和责任是这样一种关系,建筑师怎么样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出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作品。有意义的作品不光是一个艺术的东西,它真正是以人为本、有深刻文化内涵、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建筑是一个能耗巨大的使用物,在现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包括汽车工业,它甚至可以说是对环境影响是最大的,有数据表明建筑的能耗释放的CO2超过其总量的50%。在这一点上,我们社会怎样构筑以人为本、怎样创造有地域文化特征、减少它的环境负荷的建筑才是一个好的建筑。建筑师不光是对一个建筑作品的片面的追求,而是一个系统的追求。在我们国家这种形式下,建筑师的自律也好、责任心也好,就是看能不能抵御市场诱惑、把心态放平,这与修养、素质息息相关。对于环境指标,国家制定的是一个最低标准,建筑师帮业主进行设计时在标准上如何行走的问题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没有更高的认识,容易让这种道德水平降低。大系统如何运作,怎样才是最合理的最优化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追求功能或形式。如果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建筑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服务。如何把它们优化到最佳状态,建筑师是要花很大工夫的,但必须有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否则就缺了项。在国外我们一进公司就进行一些培训,不是对设计水平的如何提升,是进行一些职业道德的教育。建筑师手下的这支笔、这个鼠标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所画出的每张图都可能给人类环境带来负担,但如何把负担减少到最低,这是建筑师创作过程必须考虑的。它会告诉你这么一个道理,使你在创作时还应关心另一个方面,在创作时有个“checklist”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
同样一个设计,怎样优化、怎样考虑减少环境的负荷?一开始就要考虑进去,概念与结果会更加明晰。而不要建筑创作时任意地创造,信马由缰,跑到哪里算哪里,回头再把节能规范什么的套一套完事。这种设计缺了我们设计的大的背景。我们在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考虑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这三点并列以后出来的设计是一种系统内的设计。任何在满足功能要求过后再去套套一些规范的做法都是不完善的。在发达国家除道德观以外还有个环境观比较普遍的概念,环境观更在道德观之上。
建筑关系到每一个人,它的影响力超过汽车等行业,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建设速度这么快,作为建筑师,如果考虑的问题还比较局限,不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思索问题,我们将来会十分遗憾。多年来我国的发展是在向我们的资源要产值要GDP,国家现在提出绿色GDP、循环发展经济,这种模式提得很好很及时。建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如何最大地把能耗降到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我国这几年虽然看似发展比较快,但这种发展资源消耗、能耗很大。有数据表明我们每创造一个美元的产值消耗的资源、能源是美国近5倍,是日本的11.4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我们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回头看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些建筑建好就拆掉了。这种现象我们建筑师还是有一定责任的。在那种历史条件局限的情况下,没有看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吸取他们的教训,使得我们的发展打了折扣。
对于建筑师我们应该站在另一高度看待创作,就是建筑师的中国责任。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资源有限,我们的发展速度又这么快。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环境评价与核定体系,提倡环境观,这样看问题时有些方面便迎刃而解,从整个5年、10年的发展过程中来看建筑创作都能站得住脚,而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
建筑师的文化责任
建筑师如何走地域文化之路,即建筑师的文化责任。
什么是现代建筑?现在所公认的是西方的当代就是现代的,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现代主义或它的支流的产物,那我们自己的文化哪里去了?
我们的地域文化涵盖很多,包括它的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的地方性等种种因素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限定。江南雨水比较多,它就需要开场通透、骑楼遮风避雨、廊线连接。北方浑厚凝重,它产生的背景在于它的保温需要。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各有特点,地域文化差异代表建筑的差异我们从我们地域文化得到很多启示。而现在在所谓西方化、现代化的大的语境下,建筑师有些茫然,不这样做就不现代化。所以抄袭也好借鉴也好,南的、北的、东的、西的凑在一起,有的甚至完全照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把我们的文化全打乱了,适合江南、适合北方吗?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审美观念是不一样。
当然信息化的时代所有文化可以互相启发、借鉴,文化外缘与内核的关系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有自己的内核的东西通过外延信息的碰撞逐渐发展外延可以转化为内核,内核的东西也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现在建筑师有些迷茫甚至追随都是盲目的,追求的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违背自然客观因素在做一些新奇的设计,所以有人说中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一些木结构建筑,“墙倒屋不塌”,从它的一些生活观念、自然采光、通风的利用、水路陆路的交融。我们不去发掘和研究,而一味地不论历史名城还是新兴城市都拿着别人的图谱去造,城市失去了自身应有的特色。
呼唤地域文化的观念不等于复古,也不是把以前的东西搬出来,而是在于我们恰当地掌握现代化的语境中的基本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方法,来再现我们自己具有的地方生活特色、民族文化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创作,现在缺的就是这个。我做的南通珠算博物馆时,借鉴江南园林式的布局,空间的沟通,内外交融的环境,色彩的运用的是黑、白、灰,表现的是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地域文化特征决定建筑的空间、形式、使用方式,这种创作才是有激情的。但是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外缘也可能转化成为内核文化的一种。但这不一定完全是拿来用的。如何用自己现代建筑大语境下的一些东西,掌握它的一些思考方式,结合地域文化通过转化创造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适合我们文化的产物。所以这样一种创作过程,我们只是吃进去,如何消化吸收,变成能量?现在建筑创造真正的原创性的东西太少,真正从地域出发的东西太少。
中国建筑师在经济高速发展10多年以后,思考我们的文化哪里去了,我们拿过来的真正变成自己的太少了。
我在日本留学8年间,见证了日本建筑现代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个引进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比较短,日本建筑界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日本的东西,钢筋、混凝土是西方发达工业的产物,当它表达的砖石结构时很自然,但拿到日本以后,对于日本建筑的轻盈、通透和它的灰空间的文化美感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日本加强了在这方面的探索。一开始它用钢筋、混凝土表达它的檐口,类似用装饰的东西来表达传统文化,在西方语境下表达日本建筑,也曾失败过,因为它没有完全消化掉,随后它在各方面:钢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等进行一系列的探索,终于走出了日本建筑的现代化道路。这种是基于它文化根基上的产生包括它的使用上、气候环境特点、抗震一系列技术和它的文化等进行的突破,产生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征。日本建筑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否则全部拿来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失去了自我,在这点上,建筑师肩负着探讨建筑文化地域化的责任。
建筑师的城市责任
从城市的窗口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眼花缭乱,找不出统一感,没有秩序,反过来我们冷静的思考,城市是具有一定的个性: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特点,南方有南方的特点,水乡有水乡的特点,我们去看看同里、朱家角,它的建筑空间与形体很自律,该有的尺度、空间、样式、坡度都很有机、很有秩序,该突出该退让的都恰倒好处,如鼓楼、钟楼、庙。而我们现在开发上的心态是如何压过别人,如何标新立异,如何与别人不一样。城市建设就没有秩序,这样就把我们保持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就切断了。不顾城市的本质、特点、尺度、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没有有机秩序,城市没有相应的空间关系,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城市社区相当于一个泡菜坛子,一大堆的建筑拥在一起。小城市看中城市,中城市看大城市,管理者、开发者都想标新立异,造成了城市的无序发展。
没有秩序的话,这样的城市就非常凌乱,不得体的体量、形态各异、色彩各异,每个城市基本上都这样,尤其是新建筑。我曾去过一个城市访问,市领导问我对该城市的评价,我就直言不讳这个城市没有特点,该有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丝毫没能表达出来。听完我详尽的说明,他也觉得应深刻反思过去的做法。所以我觉得城市的管理者和开发商的心态应尽快调整过来。
再一方面,就是一城千篇或者千城一面。各种时尚、各种空间、各种形态、形式的建筑挤在一起,没有统一的秩序,虽然是管理者和开发商的一些社会综合因素造成的,而建筑师在这个时候已经忘记自己是个大秩序下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建筑师这个时候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是不是应该在一个大的秩序下去创作?所创作的是否符合城市整体战略发展思路?城市尺度和它扮演的角色?所以城市设计要作原则性的探讨,否则,建筑是一个自我个性的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特定建筑,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我做珠算博物馆,在现场我作过思考:到底要创作出一个什么东西?多大尺度?江南文化怎么样植入?对面河的尺度、道路的尺度?经过综合分析才能拿出一个比较好的设计。
特定文化背景、特定自然条件、特定城市尺度下的建筑,一旦脱离这些,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城市环境和空间作用下,建筑师的创作应对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四时期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说过,他做诗时有如“带着镣铐跳舞”。带着镣铐跳舞,是最能体现舞技高低的。当然他说的是诗歌节奏或韵律及规则的构思,歌德也说过“在限制中才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自由”。当我们的建筑师在谱写人们诗意栖居的篇章时,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对建筑师来说,嵌上一颗中国责任之心,优者是甘之若饴的心灵鸡汤,劣者则是实实在在的镣铐了。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