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4期
□ 阅读次数:5164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
|
|
空间意蕴的构成——长沙师范艺术馆设计
周湘华
|
空间意蕴的构成
Composing of space meaning
——长沙师范艺术馆设计
周湘华
Zhou Xianghua
摘 要:本文通过长沙师范艺术馆的规划设计,探讨了设计时如何使建筑与环境交融对话,以及艺术类专业建筑如何体现学科特色营造空间氛围。
关键词:艺术馆;环境因素;方案比较
Abstract:Through the design of artistic building in Changsha institute of per-school education.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 artistic building how to show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subject spatial implication of campus.
Key words:artistic building, surrounding element, compare plan
中图分类号:TU241.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4-0017-03
1 项目概况
1.1 背景研究
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即长沙学前教育学院),全国著名的学前师范教育院校、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学院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创办于1912年。学院原址在蔡锷北路荷花池,2003年9月主体搬迁到星沙,现有荷花池和星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460余亩,建筑面积近7万m2,教职工250余人,在校学生2500余人。主要面向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骨干幼儿园和小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徐特立公园是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公园毗邻长沙师范学校、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为星沙生态公园,现改为徐特立公园,面向公众开放。而长沙师范学校艺术馆就位于徐特立公园内,学校将秉承徐老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思想,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艺术馆与公园的融合,以优美的环境和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操熏陶。
1.2 场地概况
拟建设艺术馆位于星沙徐特立公园东北角,目前场地位于规划路一侧,西侧为公园主体丘陵山地,高差约20m,南侧为拟修荷花池及徐特立纪念馆,北侧为高约10m的小山,山顶设有德馨亭,艺术馆占地2400m2,用地红线7570m2。总建筑面积为8000m2。
2 规划设计原则
由于项目选址和环境特殊性和功能重要性,因此设计确定了“贴近自然,融于园林,不求宏伟力争特色”的指导思想。
2.1 建筑设计符合公园整体规划布局,建筑单体与公园景观环境协调。通过艺术馆的建设,使公园更加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及纪念教育意义。
2.2 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形体组合和景观设计,形成融于环境,充满绿意的艺术馆。建筑体量宜小,布局宜散,通过园林式布局,掩映于绿树丛中,使各单体间干扰减小,动静分离。
2.3 场所感:艺术馆与公园景致相映生辉,既体现出时代脉络,又突出建筑的文化性、地方性,使之成为公园中的一个景点。
3 规划总平面设计
3.1 景观·建筑
环境设计是总体关系的设计,总体关系包含着建筑内外界面之间、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果能处理好各层次之间关系,就有可能形成良性的空间肌理形态,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设计中建筑单体总平面与公园总体规划协调,公园整体规划中山顶有一致高点,即体现徐特立先生高风亮节的师圣阁,因此建筑总体布局以轴线组织入手,以师圣阁为中心形成的东西向主轴及正对荷花池南北向副轴,通过轴线将人的视线通道与周围环境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公园的景观与建筑之间渗透融合,形成变化有序、层次丰富的建筑空间。而建筑门厅朝向内院落地窗、透明玻璃楼梯盒子以及各处挑阳台板均是建筑向外部环境相融合的处理手法,希望通过细致的规划与细部设计能深入到建筑的精神内部,并使建筑外层界面与周围环境交汇,形成独特的校园氛围。
3.2 布局·形态
建筑结构主义哲学,指出通过把建筑组织系统分析归纳,将其中错综复杂的要求与现象归结为基本单元组合,可以组合成多种可能性,这样就能使单体建筑通过规律性的联系组织,而不是简单罗列现象,而达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因此如何寻找组织系统中的可变与基本不可变因素,通过整体的设计,并结合具体项目独特场所及空间意向来分析整理基本元素与动态可变元素的关系,从而融合激发出新的思路。根据建设方复杂零碎的任务书要求,设计方案进行了反复的比较论证。首先对具体复杂的功能要求分析整理概括,合并出的同类项目归纳出四类:A、教室;B、小空间琴房;C、平面方正的舞蹈教室;D、多功能演播厅,做为设计中四个基本功能单元,再通过可变化的连廊、楼梯间、门厅等交通功能空间进行连接组合,最后分析艺术馆建筑空间所应蕴含的情感与精神表达方式,拿出了三套讨论方案:
方案一:宁静规整理性的古典书院式组合。较规整的庭院式布局,屋面均为蓝灰色波形瓦,白墙,深色窗框,与公园纪念性环境协调。
方案二: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形成有艺术特质的艺术馆建筑,外墙以仿红砖的外墙砖与白色框架柱搭配,形成庄重、大气、典雅的建筑氛围。
方案三:以方与圆的庭院几何形构图,鲜艳色彩点缀,体现出艺术馆的突破传统,创新的活力特色。
经过对项目所在地徐特立公园总体规划的全面了解,并与艺术系教职工的反复座谈,并通过方案评价表(见表1):
给评价人填写意见然后综合考虑。总体构思充分考虑到纪念性公园的环境特征,建筑整体风格及氛围营造又应体现出艺术学科感性浪漫的特质,因此最终方案以方案二为基础进行综合调整,并解决了结构过于松散,流线过长的问题,形成了最终方案。建筑布局形式利用景观轴线与交通轴线,串联起规整的条式教学楼,形成稳定基本的组团空间形态,体块中再插入圆形的动态元素特征的多功能演播厅,体块间的半开合或围合的数个内庭院通过种植修竹安排景观雕塑,既满足了通风采光减噪的卫生要求,又形成了相对内敛与宁静,虚实空间互动的校园建筑空间。在此能够静静体味心灵细微的变化,又能够感受到外部形态的动态张力。
4 平面设计
平面布局立足于流线组织和空间氛围表现,A区为音乐系美术系普通教室区,普通教室为7m×9m,四层带朝北天窗为美术系写生教室,层高3.6m;B区为五层琴房共300余间,每间3~4m2,层高2.7m;C区为12m×12m舞蹈教室,层高4.5m;D区为400人二层多功能演播厅,内空7.5m,各区之间层高不同、面积不同、音质要求不同,形成了诸多交通联系上不便与矛盾。设计通过仔细分析楼梯与走道的高差变化,来解决各区之间不和谐因素,形成通畅便捷的组织流线,并符合消防疏散要求,主要的中部交通轴不但将各个庭院串联起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而且与徐特立公园中的园林景致产生对话,此外,3.6m宽交通轴也形成了同学课间活动交流的场所,交通轴每二层在内庭院处设有两层高边庭,今后设置学生作品展览,使走道不仅仅是交通过道,更是展示与交流,形成能体验艺术氛围的积极空间。D区多功能厅因其大跨度、大空间使其与其他建筑不易上下叠加或结合,只宜并列,设计中通过轴线偏转,形成平面设计中活跃元素,多功能厅内部为达到良好音质,设计为扇形,后墙半径为24m。
5 立面造型设计
动静对比:艺术馆在中等师范类学院中是最受关注,重视的建筑。立面造型是否能体现艺术系的特质成为学院焦点话题,通过对人流主入口方向的确定以及建筑在街道转角形态的处理,立面造型结合平面功能,形成动静对比。即整体一致的大面积规整立面,与重点处理的多功能厅造型形成对比,圆形多功能厅外部构成因而成为立面造型中的活跃元素,点睛之笔。
虚实相生:顶部两片高低相对错落的弧形玻璃体,与中部高耸的圆形舞台顶部,形成空间中舞动的太极图案,暗喻舞蹈的动势,而嵌入透明点式玻璃幕墙的文化墙,又自然形成主入口的视线导向,并点明艺术系的主题。建筑外墙以仿红砖外墙面砖与灰白色色块组合搭配,形成庄重、典雅的校园氛围。
6 室内设计
6.1 多功能厅、琴房音质设计:
6.1.1 多功能厅
a)使用功能:多功能厅要满足音乐厅、剧场、电影院、演播室等多种使用功能,而每种功能所要求的声学设计均不相同。如音乐厅一般每座容积8~10m3/座,尽量少用或不用吸声材料,舞台后要设音乐罩,混响时间一般1.7~2.1秒,而电影院每座容积为3.5~5.5m3/座,混响时间要小,为1.0秒。因此多功能厅在二次装修时应着重考虑内部吸声及容积可调控,以满足多种使用功能。因主要使用为音乐厅,建筑容积取平均值为8m3/座,室内容积为3200m3。混响时间通过内部可调控装饰板控制。
b)建筑隔声:外围护采用双层墙。入口处采用双层门设声闸,内饰强吸声材料。
c)建筑剖面:舞台台口高6m,舞台有11m(深)20m(宽)×16m(高)乐池深1.75m,约220m2。
d)观众席400人,视线设计隔排升起0.12m,座位错排。
6.1.2 琴房
每间约为1.8 2.4m,面积约4.0m2,均为小型琴房,中频混响时间为0.45秒,因此采用不规则室形以明显改善驻波现象。墙面一侧设吸声构造,25mm厚玻璃棉板,外罩吸声板。钢琴位置设软垫,门窗采用简易隔声门和双层玻璃塑钢窗。
6.2 舞蹈教室
舞蹈教室尺寸经过多方考虑论证,确定为12m×12m,层高4.5m,但是如果设计为井字梁板结构,梁高约400mm,会减少室内净高,影响舞蹈排练。结构设计通过比较采用了“蜂巢”型空腹楼板,既加劲肋现浇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新技术,板厚约300mm,有效解决了板底不平整问题,以及实心板隔音问题,实际效果良好。
7 结语
长沙师范艺术馆的方案设计,经过了与建设方多轮次的讨论与方案比较,每一次的思想碰撞又使方案更趋完善,而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又根据建设方意见进行了调整与深化。通过本项目的设计,设计者深感有如下体会:
1) 必须充分体察周围环境场所特征,注重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才能深刻挖掘建设项目所涵含的人文特色。处理好建筑界面色彩与肌理关系以及利用庭院的层次感,可以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体现出校园建筑精神层面内涵。
2) 项目使用者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初,概念模糊,可以通过调查表的方式理清思路。并通过逻辑理性的分析,在复杂的设计条件中寻找规律性元素,最终推导出满意的结果。
3) 项目功能的特殊要求对构造细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的内部装修以及结构构造设计,使建筑不仅仅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要,更有利于形成整体完善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编著.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项端祈,王峥等著.演艺建筑声学装修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系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