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4期
□ 阅读次数:8761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历史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
仲利强
|
历史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
The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
仲利强 Zhong Liqiang
摘 要:历史街区中,富有个性的传统生活方式可以促进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传统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文章以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遗产中城市历史街区规划的研究,说明历史街区保护的涵义、价值以及保护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保护;文化传承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eaning, value and measur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street blocks,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mitt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4-0055-03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重要的文物古迹,还要有历史街区。因为历史街区是这个名城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它记载着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因而就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还因为是街区,就有居民,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街区就能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城市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窗口。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这样的内容,所以对于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拥有足以反映名城特色的历史街区至关重要。
1 历史街区的保护
城市要发展,历史街区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虽然历史地段的建筑大多都很破旧,功能不完善,保存价值也不高,然而许多城市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历史风貌荡然无存,无不令人对文化遗产的丧失感到震惊和痛心。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通过保护街道的格局,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尺度,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与环境,调整居住人口的密度和功能布局,保存、修缮、更新街道的景观、建筑的风貌等等许多措施来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并通过小规模的、一步步的规划、保护措施进行有机更新和发展的探索。然而,通过这些方法、措施来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目的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形态的保护吗?破旧的街坊向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单纯的保护规划、修缮、改建就可以维持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发展吗?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质和内涵。
2 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
历史街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居住区,因而它首要的功能是居住。现在,许多人认为老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大多数无文物价值的旧房应当拆除,然后翻造新的住宅,只要在形式与尺度上注意与原有建筑风貌协调即可,老街坊中的新小区就这样产生了。但是,即使是在浮躁的文化大氛围下,依然有一股力量在要求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尚家居》中有这样一个改造实例(图1),它是一处外国人改造的北京小四合院,它只是添加了厨卫、锅炉房,对平面稍加改造并重新油漆装饰了一下,然而它却有着现有的大规模改造后的小区中难得的幽雅与舒适,它分明承载着四合院的文化,但又洋溢着现代的气息。
可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与新型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当人们解决了住得下的问题后,必将把审视的眼光转到它的艺术性、认知性上来[2]”,当居住的文化取向成为生活品位的重要衡量标准,市民必将要求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也将再度得到社会的欣赏,它虽然很古老,但构成它的空间要素———庭院、街巷恰恰反映了城市人对“个性”与“交往”的一种本质性需求,其中,庭院提供了高速变化的环境中人迫切需要的对于自我的肯定,同时安抚人过于紧张的心灵,而街巷则可找回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缺失的直接交流,有助于人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历史街区“天人合一”的空间体系与生活方式的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体系可以容纳现代社会需要的行为模式与人格需求,进而促进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传统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并实现稳定地发展,有助于地区性主流人格特点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保护历史性街区的课题上,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个性及交往空间的并存才是它们的真正核心性问题。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要求———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今后的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建筑形式的含义,甚至比街巷空间的外部形式更具有意义。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保护的实质在于改造现状的混乱状况,恢复社区空间体系的原有有机秩序,并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的发展。
3 保护历史街区生活方式,改进保护方法
一种城市生活的基本形态可以说来源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人文背景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保护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保护一种文化。
3.1深化保护性规划设计
保护规划首先是一项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对城市的历史,街区发展和演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形态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当地的建筑风格、地区特色,对具体的房屋建造年代和保护要求都要作出判定,鉴别、考证,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文化性很高的工作,考虑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不同于一般的规划和设计。
3.1.1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简·雅各布认为“大规模规划只能使建筑师、政客、地产商的热血沸腾,而广大群众往往成为牺牲者”,而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社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在历史性街区中实现新的具有传承性的生活秩序。因而对于历史性街区,规划关心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区域的宏观性的资料。实际上,无论是在资料上还是在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上,都应进入个案处理的深度,才能对每一地块的每一幢房屋提出保护和修改的意见,由此而进行的规划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任务,规划设计必须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与配合性,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日本历史街区(他们叫传统建筑群)的整治,如京都的今井町是在完善的保护规划设计指导下做出整修计划,一年只修7~8幢,60年轮流一遍,修过的再重修,这样永远保持住整个街区的完整的原真风貌。
3.1.2区域性质的定位
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来说,必须对社区今后发展的区域性质有准确的定位。历史街区应具有独特的生活形态。要体现其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它还必须具有对外部人群的吸引力。恢复、调整其既有的商业活动的功能,增加其旅游观光的价值,在城市中分担特色购物、特色观光的职能,成为整个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建筑形式说,当然要与环境协调,但如果新的商业活动需要特殊的空间,可以运用新材料对内部构造和外观进行改造。但这同样要遵循一定原则,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如上海新天地地段的改造,“旧瓶装新酒”,把原有的居住方式完全取代为商业方式,市民到这里是一种文化休闲娱乐。但这种方式的投入是巨大,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一小部分的区域适合这样的改造,不能一味的模仿。
旅游产业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获得了充裕的资金来对古街坊进行维修改造,另一方面,比重过大的旅游会对街区的生活模式带来伤害,并使旅游业自身因为生活模式的完全变化而丧失深层次的魅力。所以,对于历史悠久的街区,要维持它真正的内在魅力,必须使它的生活方式稳定、渐进地发展。
3.1.3保护是过程而非结果
从现有的保护性规划设计的手法上看,其更多关注建筑、空间、环境的形式,生活方式的保护并非设计的主要出发点,也缺乏指导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为了保护古城生活方式,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中,应注意:(1)保护性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实实在在切入每一个改造的环节。不仅应设计远期规划,也应设计分步规划成果,同时规划工作应与随后的建筑改造工作紧密配合,随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只有这样,城市设计对于古街坊的改造才可能有真正的指导性。(2)改造后社区的功能定性很重要。商业旅游应该是改造后的辅助产业,古城中大部分的街区应该保持它原有的定位。(3)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并发展区域内具有区域个性的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空间与形式。因此,城市设计不仅应着眼于空间与形式的控制,而且应对区域内的居住方式作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3.2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3.2.1问题与现状
经济基础是决定每一个街区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房屋历来是以私有财产的概念存在的,因此以前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住户,对自己的房产都负有自觉的维护意识。建国后房屋私有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限制了房屋的出租、出售,也造成了产权的所有者房租收益不能保证,参与房屋维护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历史街区突出的状况是近几年人口的膨胀,乱架乱盖的现象普遍,环境杂乱,加上不完善的生活设施,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邻里之间由于空间紧张而变得关系紧张。恢复区域的正常生活模式意味着降低人口密度与重建生活秩序,而这些都需要有资金重新进入这些地区。
3.2.2方法与对策
3.2.2.1开发性保护
单纯依靠政府来进行财政补贴是杯水车薪,而且会因为保护行为的滞后使工作陷入被动,而一般房产公司没有实力来应付全面保护的投入资金与投入周期。开发商业、旅游业虽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来保持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但是同时过多的这些内容也会带来对原有生活模式的破环,所以,这是一种途径,但对于大多数的历史街区中也只是占小部分的。
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图2),关注的是再生上海里弄生活形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然而正是这种关注带来了建筑保护的机会。
西安的书院门和北院门是西安人和中外游客最为津津乐道的两条传统街区,书院门以碑林为核心以传统书画艺术,民间工艺等为主开发的传统商业街区;北院门(图3)是以钟鼓楼为依托结合回民传统饮食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商业使传统街道极具活力,传统文化特色是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虽然街道上的建筑大多是模仿明清建筑,但是街道的尺度,照明条件和由于街道上的活动而产生的品质(商店,餐饮,各种展览),以及传统的建筑风格共同形成的整体氛围是很吸引人的。
3.2.2.2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保护
引入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保证居民分享权力的公正,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形成,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它的保护和发展,一定也要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有生命力的保护是来自街区的居民、房屋的所有者,对自己生活场所的尊重和维护。应鼓励和帮助原来居民进行主动更新维护,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才是理想的保护方式。UIA2001亚澳地区学生竞赛中有一方案(图4)对西安历史街区的居民生活区提出了一种自我更新的方法。先由居民自己沿街进行临街店面的更新改造,开发传统商业如饮食手工艺等类型,激发旅游业,用由此得来的经济利润进行后区内院的更新维护,还可开发旅游住宿等多种功能用途,逐步使整个历史街区自我保护更新。
3.3深入细致地推行规划管理措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一项细致的规划设计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引导管理,它是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有的规划与管理体系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只能做到在宏观上实行把握。对于每一街坊的琐碎事务须成立专门的分支机构进行日常性事务管理,这一城市设计管理的性质是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的紧密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我国大多数历史街区中的精神遗产———庭院生活与街巷邻里关系不仅是老年人的精神依托,也会有众多的中青年人爱之恋之。而推土机正“轰隆隆”地推倒一片片旧房,使之成为一片片瓦砾,保护古城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必要对我们的保护概念与工作方式作一些深化与调整:(1)保护历史性街坊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保护一个街区的生活方式,必须使之稳定、渐进地发展;(2)保护性城市设计更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3)保护性城市设计更多地应该为一种管理,而非一定型设计; (4)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参考文献:
[1] 顾莹惠.保护传统有形文化.弘扬传统无形文化.传统文化研究.白山出版社.2002
[2]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 P ·克莱芒.城市设计概念与战略———历史连续性与空间连续性.世界建筑.2001.6
[4] (挪) Harald Heyem.西安鼓楼回民居住区更新实践.世界建筑.2001.6
[5] 刘宛.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世界建筑.2001.6
[6] Vinci Carlous.都市对田园的想象.时尚家居,2002.12
[7]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宋凌.探索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理论的思考,安徽建筑,2002.1
[9] 吴良镛、方可.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建筑师.1999.4
[10]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1] UIA2001亚澳地区学生竞赛作品集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