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6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4613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新年感悟
谭建华
|
每到一地,或是浏览风光美景,或是翻阅书报杂志,最关注的是建筑。那些不朽的、传承的、标志现代文明的建筑,总是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这栋建筑为什么盖在这个地方?盖成这样?个中原因很多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地域的、文化的,甚至全社会的影响,还有建筑师本人的,等等。了解了这些,才可能更清楚地了解建筑师当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当然,表现建筑和满足建筑需求的方式不只一种,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选择,但建筑师必须作出选择,而世人要问的是建筑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中外建筑》作为建筑科学与建筑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既给建筑师们提供了一种诠释和展示建筑创作、设计、构造的平台,告诉人们建筑师为什么那样思考,为什么那样选择;也让人们在欣赏建筑之余走近建筑世界,融入建筑文化,关爱和保护人类的优秀建筑,并促使建筑科学的日新月异。同时,还给建筑师们提供互相切磋学习、交流借鉴的机会。这也是本刊所一贯奉行的宗旨:让建筑师们的优秀成果成为人类建筑的瑰宝并与世人共享。
非常感谢建筑师们及作者给予本刊的支持。《中外建筑》每年发表数百篇佳作,记录了大家探索建筑的心路里程。正因为有了建筑师的智慧与执着,才有了今日繁荣与发展的建筑理论、科学与技术,才有了进步与辉煌的人类建筑史。非常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你们的反馈是本刊最喜爱的声音,有了你们,《中外建筑》才有了一次次的革新和品质的不断提升。你们,是我们最尊贵的朋友。
建筑走到今天,已不再是最初的简单遮风、蔽日,坚固、实用,而是建立 其上的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艺术美感,这是日益文明进步的社会对建筑师乃至所有建筑人提出的品质要求。《中外建筑》做到现在,也不再是文章的堆积,而是追求更深层面的美学表现。我们将不负众望,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将崭新的《中外建筑》奉献给大家!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