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6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6111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十 年 建 筑
屈湘玲
|
大幕徐徐拉开,
一场奇特的生日宴会开始了,
在这个城市的最高端。
没有蛋糕,没有蜡烛,没有酒杯,没有喧哗与热闹。
有的只是从全国各地传递过来的祝福。
十年前,
我们手捧刚刚审批下来的期刊许可证,
开始了我们艰难的创刊历程。
我们在一步一步行走,
我们在一步一步长大,
我们有着儿童般的好奇与不满足,
我们有着青春年少的懵懂无知,
我们有着莽壮青年的冲动与激情,
我们也有着老人般的成熟与稳重。
我们细心而又努力地耕耘,
我们执着而又苛刻般的坚持,
每一期杂志都是一次新的呈现,
每一期杂志都是一次新的展示。
十年啦,
人生十年,非常漫长;
杂志十年,却如春笋刚刚露出新芽,
它,还那样稚嫩,那样幼小,
它,还需要大家对它细心地呵护与关爱。
十年啦,
我们已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我们经历过临产前的阵痛,
我们遭遇过期刊整顿风暴席卷而来的寒战,
我们担忧过市场前景下的艰难突围,
我们困惑过外界瞬息万变时的不知所措,
但是这并没有把我们压垮,
因为,
读者的热忱支持,
作者的积极投稿,
编委的中肯意见,
大师的殷殷寄语,
这一切
都给了我们这个年轻生命以非凡的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一年,
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我们期望着与您一起努力,
我们期望着与您一起飞翔。
我国地幅广大,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民俗风情,有不同的差异,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践作出了贡献,都给我国建筑文化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为继承、转化、创新具有地区特点的现代新建筑,《中外建筑》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们国家有优秀的建筑传统,未来的发展还须大大发扬,我想贵刊在今后的工作中定能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祝您们成功,这是祝贺成立十年的纪念最好的礼品。
谢谢您们长期提供刊物给我,得以学习。谢谢!
祝贺与祝愿
长春理工大学高级教师 李湘洲:
在《中外建筑》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以一个老作者的名义,向《中外建筑》杂志社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敬意。
《中外建筑》的诞生,为我们了解湖南、中国乃至全国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科研、政策等方面打造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同行们了解行情、沟通信息提供了条件,这对建筑行业的同志都是件大好事。
《中外建筑》从创刊到连续出版,从通讯网的建立到稿源的日益扩大,从稿件质量的提高到发行量的逐步增加,其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编者、作者、通讯员的心血和汗水,包含着各级主管部门、设计与施工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建筑职工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事实说明,她在宣传建筑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报导改革成果与发展成就,传播先进经验、介绍先进设计以及交流信息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两个文明建设。
办好一份报刊不容易,尤其在报刊如林的今天,要使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更为不易。值得庆贺的是,经过10年的辛勤耕耘,《中外建筑》已经深深扎根于建筑行业,她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队伍,成为建筑行业干部职工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了解政策、学习知识、交流经验、研讨问题的园地,在全行业具有广泛而良好的反应。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办刊过程中,采编人员经常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辟新栏目,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知识性上下功夫。使读者喜闻乐见,印刷、纸张、插图和美编效果都比以前进步,杂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我从1996年就开始与《中外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第3期刊登了我的第一篇作品《日本21世纪超高层设计方案》,以后经常为刊物写稿,至今已发表过近10篇文章。我觉得写稿不但对办刊有利,而且对教学工作也有促进作用。我深深感到《中外建筑》是传播知识的“老师”,做好工作的“参谋”,勾通信息的“桥梁”。我喜爱《中外建筑》,更留恋与编辑同志结下的情谊,正是各位编辑的帮助,我才在写作水平方面得以逐步提高。
衷心祝愿《中外建筑》在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和繁荣建筑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广东省建筑设计院院长 何锦超:
值此贵刊创刊十周年之际,谨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外建筑》创刊十年来,见证了中外建筑业近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为建筑设计单位开辟了交流技术、总结经验的园地,成为建筑业内设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业内设计创作百花齐放的沃土,架通了广大读者了解行业先进技术和理论的桥梁,为推进建筑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和工作实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徐州建筑技术学院院长 季 翔:
《中外建筑》从创刊到现在,已走过十年辉煌历程。十年的岁月,从一本普通的建筑刊物起步发展成为了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建筑杂志,创造了建筑行业刊物的著名品牌,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也被评为了国家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刊物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刊载的学术论文及评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建设工程的技术决策和设计、施工质量的提升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外建筑》杂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观点为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行业的发展搭建了信息平台,架起中外建筑文化和技术的桥梁。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刘冬柏:
1996年,你的园丁们为着你的成长,四处奔波征集文章,搜集资料,我有幸被邀为你添砖加瓦,借你的一角发表了一篇拙文。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你变得更加娇娆了,也有了一些挑剔。许多同行想借你宝贵的一角发表意见,刊登风采掠影,但因题材太多而提炼,因篇幅有限而谢绝。你成长了,成熟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回顾你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有着深刻的印象。你不高傲,能让战斗在建设行业一线的普通科技工作者靠近,为他们提供一个社会需要的平台;你不张扬,在为工程建设者朴实无华地叙述着他们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从只有文字的16开本到今天铜版宽页的精装本,图文并茂,焕然一新;你不富有,但在刊物中彰显个性,不会被人们误认为广告宣传册……
展望你的未来,我衷心地祝福你——能为人类住行事业传达进步的强音、吹奏悦耳的音符。在你的字里行间充溢着科学和真理,让崇尚科学的读者从中汲取到更多有益的营养;在你的图片影像中诠释着高雅和美丽,让热爱生活的读者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祝你更加美丽动人!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