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6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8606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反思
赵小艳
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总体规划在信息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信息化影响下总体规划在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空间、城市职能和城市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最后从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原则、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总体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总体规划的设计水平等方面讨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

关键词:信息化;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空间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and special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social scholars, architectures, urban geographe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research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 information era has been limited on very narrow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urban master planning faced in information era,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net 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design , urban space,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 information era: reforming urban function design principle, combination of the master planning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ing master planning economic index system and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master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38-03
1 引言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及其网络已渗透到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中。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信息化城市,有关城市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需要重新研究和论证。信息化带来的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和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模式上,而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信息化影响下,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出现了滞后反应,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2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滞后响应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时间短,发展过程曲折,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势,城市总体规划显得不够适应,总体规划被突破、被改变、被违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软弱。总体规划的滞后和被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研究不够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和做法,主要完成各城市和区域的建设性物质规划,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性调控规划等非建设性规划层面关注却很少,造成“软”规划和“硬”规划的相互脱节,表现为城市规划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规划内容对于信息社会的被动响应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席卷而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命运(曼纽尔·卡斯特,2001)。由信息化产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有所体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仍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很多方面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而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产业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不对这些内容反映并进行指导性控制。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适应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也应该有前瞻性的研究。
(3) 规划编制技术方法落后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城市总体规划所获取的基础资料和编制成果大都以图纸或文件资料的形式保存,信息存储、流通方式以及信息处理都很不方便,造成总体规划编制周期长、可变更性差等问题。目前总体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涉及已较普遍,工作图和成果图均可在计算机内编辑完成。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进入规划中海量数据、复杂图形管理及分析、信息综合以及辅助等更深层次。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借它山之石,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
3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面临的挑战
3.1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城市工业布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大降低,城市的工业、居住功能布局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城市中心区将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是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更多地表现一种空间上的流动,各种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将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而是逐渐呈现一种网络化的布局结构。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不必位于城市内部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城市的工业功能布局呈现向地租较低的郊区扩散。与工业功能紧密相关的城市居住功能也相应地呈现一种边缘化的趋势。此外,随着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功能布局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内部,而着眼于更大的区域范围。
3.2 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城市的功能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对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城市出现了新的空间类型:
a、 远程办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呼啸而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生存环境,纷纷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开始呈现办公分散化的趋势。一方面,更多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分支机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区的大量业务往来,使异地办公方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让一部分员工在家办公。据统计,在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是在家中远程办公。
b、远程购物
信息化对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场所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是信息化的销售方式,越来越依托于电话、邮政、网络等信息流通媒体进行;其次是虚拟商场,只需要一台能够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向顾客提供远距离、低成本的访问和购买机会。远程购物是指消费者不必亲自到商场购物,而是通过互联网挑选商品,通过远程信息系统订购、使用电子银行完成交易的过程。随着远程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商业空间将不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而是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c、网上娱乐
信息时代,娱乐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听、下载音乐,观看电视、电影和演出,获取各种娱乐信息,浏览虚拟图书馆,参观虚拟博物馆,参与网络游戏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情景也将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动感电影”、“太空飞船”等新奇情景娱乐方式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d、 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城市的社会化服务除了大型的医疗、教育设施以外,更多的是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使城市的服务体系,部分进入电子空间,服务的质量、水平、多样化及灵活性大大提高。
e、 新的工业空间
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信息产业的增长对城市工业空间有巨大的冲击。创新功能的集中,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与全球市场相连的工业空间,涉及到的领域有电子和远程通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医学技术、环境技术等。在这些新的工业空间中,“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信息化对城市职能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复合和强化作用,城市内部各种职能扩展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甚至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具体表现在某些城市职能(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城市边缘区和次级城市中心扩散,或扩散到城市间的职能分工协作。而另外一些职能部门,主要是生产服务部门,如大公司的总部、金融、信息、保险、广告、传播、咨询等则不断向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城市的职能由传统工业生产中心转向服务、居住为主,集金融、贸易、科技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中心。
3.4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上。根据西方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出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新的发展进程,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则保持上升势头;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不太景气,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却不断地显示出生机和活力,信息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6]。根据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变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影响下,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二产比例将下降,三产比例则显著上升。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政府和其它服务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4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反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定历史背景下延续下来的城市规划体制和方法在面对研究客体发生巨大变化时,显示出了不适应和力不从心。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观念、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和创新。
4.1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的变革
即变革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是在预测的人口规模基础上,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的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加强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发挥对经济空间产业布局的协调作用,培养与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级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分析信息产业,寻求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港是通过信息基础设施集中连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城市总体规划只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3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提供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城市建设用地以国标对9大类建设用地的比重及人均指标规定作为规划一般性的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任何城市都可以凭借信息、交通网络参与区外经济、社会交流,引进产业,吸引人口居住。而在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的相互通勤、相互分工更加突出。现代城市各功能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其参与区域分工的产业基地很难通过自我进行平衡,如跨国企业生产基地的进入是无法用人均工业用地指标来进行控制的。企图在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结构的平衡在信息化背景下是难以合理实现,难以符合规范要求的比例结构。
信息化引起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换,产业用地规模受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使企业的职工人数大大减少,使新兴制造业基地的指标超出了传统城市土地使用结构的框框。同时企业内部逐渐出现分散化,其服务功能与生产功能逐步分离,企业研发、物流中转等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类新兴产业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增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居住、生产、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的实现往往要以空间或土地为依托。但信息时代实现了电子购物、电子金融、电子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使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部分虚拟化,即与传统的商场、银行、学校和医院相比,这些城市功能的实现不再完全依托于空间或土地,或者说,对空间和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且,城市交通功能的实现也开始部分虚拟化,大量城市活动的完成不再完全通过轮子,互联网络将承担和替代部分现有交通网络的运输功能[6]。上述功能的虚拟化将导致对城市土地需求量的减少,城市的土地结构需要进行变更。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居家办公”越来越普遍,加上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居住环境的影响。而低密度、环境优美的郊区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多处住宅也逐渐流行。这些都使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
4.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总体规划设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VR)和网络协作等技术的具体运用,可以实现现状基础资料的快速获取、三维动画模拟、空间信息的快速分析等功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而且可以实现公众参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总体规划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KTCHINRM.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 space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 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4).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一版.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4] 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2,11(1).
[5] 孙斌栋.信息化与城市总体规划.上海综合经济,1999(3).
[6] 王飞虎.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及城市设计初探[M].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7] 威廉·J·米切尔.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第一版.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谢守红,汪明峰.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演变.山西师大学报,2005,32(1).
[9] 杨家文.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999(4).
[10]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