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6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12022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
|
|
大学校园改扩建模式探析
王 珺
|
摘 要:在高等教育改革这样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我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由于建设时间的紧迫性,以及资金投入数量的局限性,对大学校园进行改扩建无疑是大力改善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最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而对改扩建模式的探讨则会给高校建设中的一些决策性以及技术性的工作带来指导性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改扩建的多种模式:异地建新校区模式、原地改扩建模式、整体搬迁模式(弃老校建新校)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分别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再分类以及详细地解释和举例分析。
关键词:校园规划;改扩建;模式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s booming all around China.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the limitation of capital invested ,the method of rebuilding and expansion building is definitely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 .So, the study on the mode of this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ampus. As the main method of campus construction nowadays, rebuilding and expansion building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 of rebuilding and expansion building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y are: “building a new campus at a new site”; “rebuilding and expansion building at the original site”;“moving to a new site as a whole”. Subsequently, the three modes are redivided 、explain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
Keywords: campus planning, rebuilding and expansion building , mode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33-03
由于历史以及社会原因,以及当时高等教育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特征,我国早期的大学校园(主要是指建于十九世纪中期至建国初期的校园)的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层数较低,在校学生数很少,建筑密度一般为20%左右,环境恬静而空旷。
然而,自从我国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普通高校的数量以及年度招生的数量都在逐年稳步增长。并且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九十年代初我国高等学校的两次扩张浪潮使得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扩大、调整、改建、新建等各项任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341万人发展到2002年已近1600万人,校园建筑也从1978年仅有3300万m2发展到2001年的近2.6亿m2。【1】
国家高等教育跨越式地发展,高校规模大大扩展,这不但对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及相应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对校园的后勤基础设施,包括学生、教职工的生活场所、空间及其配套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高校建设时间的紧迫性,以及资金投入数量的局限性,对原有校园推倒重建或者新建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高校。因而在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校园进行改扩建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而对改扩建模式的研究则会给高校建设中的一些决策性以及技术性的工作带来指导性的意义。
1 我国大学校园改扩建模式概述
我国大学改扩建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异地建新校区、原地改扩建、整体搬迁(弃老校建新校)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改扩建的所有方式,且各具优点与缺点。
2 异地建新校区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建在人口密度较大,市区内用地比较紧张的大、中城市。而且大多数稍有历史的高校,即使原来建在城市郊区,但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其所处地段现大多已变为市区,甚至中心区。现有校园面积有限,且周边用地紧张,可建设用地不足,无法满足学校扩展的要求。有限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异地建新校区(新老校区并存)的改扩建模式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的实例如:上海交大,厦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等……
这种模式是解决学校规模跨越式发展与现有土地资源缺乏之间矛盾的最直接方法,而且当学校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只能采取这种措施。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1) 能有效解决原有校园内及周边用地不足的问题。
(2) 新旧共存的模式,能保证校园建设循序渐进式发展。
(3) 能够避免校园过分庞大所带来的各种设施使用不便的问题。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 距离问题:
这是改扩建模式中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新老校区分离,相距过远,动辄上十公里,来往联系沟通不便,同时也将大把的时间与金钱浪费在了往来的交通上,给工作与管理带来不少矛盾。据了解,上海交大与其闵行分校之间来往,每年仅交通费开支就要高达数百万元。【2】
(2) 文化问题:
异地建分校的模式所具有的另一个弊病是:老校区向新校区过渡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的断层。校园文化是无法简单移植的,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的,其文化并不一定会随着老校区资产和师生队伍的转移而转入新校区。而新校区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新校区往往会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3) 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新校区能形成相对独立较完整的校园,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重复建设。比如新老校区都必须要建设图书馆和体育场馆。如果几个校区的场馆都建得太小则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新老校区图书馆或者体育场馆一个为主,其他为辅,又会带来前往主馆的距离过长,其它校区师生使用不便的问题;若几个校区的场馆都建得很大,则会不可避免地形成重复建设。
以上都是在采用该模式进行改扩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并反复斟酌的问题。
3 原地改扩建模式
如果校园周边或者内部尚有发展或者开发的余地,原地改扩建无疑是几个模式中最佳的选择。这样,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并且还可以保持历史传统。
原地改扩建又可以分为填充式、再开发式与扩展式3种方式。
3.1填充式
填充式的改扩建方式是针对校园内局部空间较松散,有发展余地,然而向校园四周扩展困难的情况,它通过填空、加建等方式扩大建筑面积。改扩建的部分可顺从、延续原有的规划布局,保护甚至加强原有的空间结构,也可以改变原有的空间秩序,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空间形态。
(1)顺从原有布局模式,加强原有的中心区。
在局部区域中进行填充,或者在校园局部的整块用地上进行加建,或者在建筑周围加建。加建部分通过对比、协调等处理手法增进空间的整体性,加强原有校园中心区,同时也使新的建筑融入旧的空间环境中去。
比如:原武汉大学早期改扩建中人文科学馆的建设,它既保留了原有的行政大楼与理学院相互对称的格局,也进行了一定的创作,达到了旧与新的融合与共生。
(2) 改造校园局部区域,形成新的空间秩序。
可结合校园原有环境的改造,改造一部分建筑,同时填充一部分新建筑,整合校园环境。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改建中,将较松散的校园建筑,如图书馆、礼堂、教学楼用廊道与新建教学楼、改造的大礼堂等,连成网状校园空间,使新旧建筑重新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校园空间新秩序。【3】如图1所示。
(3)毗邻高校合并后,在各校区毗邻处进行穿插式的填充。
这种类型的改扩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合并后高校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整合高校合并后各校区空间的作用。因为合并的高校多为有一定历史的老校,各自都有成型的校园空间形态与结构。它们空间上的整合,已不可能通过对原有校园空间的大拆大建来完成,因此对其毗邻区松散用地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新武汉大学主校区由原武大、武测、武水组成,其杨家湾地段的改造便起到对三个校区的空间进行整合的作用。如图2所示。
3.2再开发式
这种模式又称就地再生,或者就地重整式。它主要是针对校园周围或者内部并无土地进行扩展,但其旧房较多的情况。其采用的办法是充分挖掘与开发原有校产的潜力,比如适当拆除现有平房与旧房,腾出土地建楼房,提高土地容积率,又如将与师生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的用房迁出校园,腾出用地,对校园进行改造。
比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将现有老校舍全部拆除,重新规划建设,改善校园办学条件。
这种再开发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节省资金,但是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改扩建的时候,要对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评估,并综合考虑原有建筑的历史值,确定该拆的以及该保护的。
因此在采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必须在充分尊重校园原有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3.3扩展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学校周围用地尚有空闲的情况,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改扩建的高校用地大多较宽裕,扩展余地较大。比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占地达三千多公顷,便可以采取这种模式。又如清华大学,其在建国初仅有66.7h(1000亩)地的校园,经过1959年、1985年、2000年前后几次较大规模的征地扩展,现已达近333.5h㎡(5000亩)地,校园规划经过1959、1979、1986、1995、2000年等几次重要规划阶段,目前已达到较完整的大学格局。【4】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保持校园的完整性以及有机生长性。
在扩展式改扩建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老校园相邻地段兴建新区。校园新区、老区彼此相联。比如柏林工业大学,其位于柏林城中,通过旧城改造,获得用地,向邻侧发展,形成了新区、老区相毗邻的校园。【5】
另外,在国内,基于高校合并的大背景,扩展式改扩建模式中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几所高校合并后,以一校为基础,其他学校搬迁到该地,在其毗邻的地方进行扩展。比如合并后的三峡大学,井冈山大学等等。
三峡大学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分校)与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合并而成,三峡大学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分校)基础上,在其毗邻区新征2030亩,进行改扩建而成,学校用地的西北角就是原武水(宜昌分校),仅有用地470亩。如图3所示。
4 整体搬迁模式(弃老校建新校)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的情况是老校区位于城市市区,地价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在郊区征地建设新校,将学校原来在市区的用地置换到郊区,便可以利用地价差,一方面获得比原有校园面积更多的土地,达到扩建校园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可能获得部分资金,增加校园建设的资金渠道,使学校建设较快地达到先进水平。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扩建方法。
比如印度尼西亚大学原位于雅加达市区,校园分割成两处,而且两个校园相距很远,正如本文的第二部分谈到的一样,管理以及交流非常不便。而且1977年时印度尼西亚大学学生人数已达8000人,预计在1980年学生人数将达1.2万。因此最后校方决定在雅加达市南12公里的德普克地区征地300公顷,另建新校区,新址规划容纳1.5万名学生【6】。
国内较典型的例子是新江汉大学,该大学是由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等几所大学合并而成。合并后,由于管理以及学校发展的问题,校方最终决定将原有校园置换成居住用地,同时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三角湖畔修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作为新江汉大学的校园。
这种改扩建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兴办先进的、现代化的新校园。而且还可以利用新老区(郊区与市区)地价差,出售老校园为新校园充实建设资金。但这种模式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操作难度较大,对资金投入方面的要求较高。另外,如果老校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善,比如一系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图书馆,将其废弃也十分可惜。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大学校园改扩建的模式各有优缺点,各具针对性,且都具有典型的实例。不能说哪种模式绝对地优于另外的模式。只能说在某种情况下,其中一种模式更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校园建设情况。而且对这三种模式的选择大多是根据其校园内及其周边用地情况而定的。
当用地条件较为宽松的时候,原地改扩建是一种最合适的模式;而当校园用地出现瓶颈,学校规模实在无法原地扩张的时候,异地建分校则体现出其优越性;当原有校址无法适应学校发展,且如果将其置换成其他用地能带来更大收益的时候,将老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则是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高校改扩建的模式进行一番归纳与总结,提出各种模式的优点与缺点以及在利用这些模式的同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给高校建设中的一些决策以及技术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冀生.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世界建筑.2004 (9)
[2] 高冀生.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世界建筑.2004 (9)
[3] 蔡会广,张建涛,苏保欣. 高校校园改扩建模式初探.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1)
[4] 高冀生.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世界建筑.2004 (9)
[5] 蔡会广,张建涛,苏保欣. 高校校园改扩建模式初探.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1)
[6] 林周生. 高校校园异地扩建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6月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中心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