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6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16767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
|
|
因地制宜创造21世纪教育建筑--杉达大学光彪学院方案设计
徐仁林 李 志
|
摘 要:21世纪的教育建筑有其特定的性格,处理好校园建设与环境、地形的关系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杉达大学光彪学院方案设计的分析、梳理,阐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建设基地特征进行建筑创作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教育建筑; 景观校园
Abstract: 21st century education constructions have its specific disposition, processes the good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terrain relation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hrough reaches the university light young tiger institute plan design to the cedar the analysis, combs, elaborates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fully to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creation using the construction base characteristic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he education constructs, Landscape campus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6-03
地形与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大潜在力。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对地域自然条件及场地环境资源的理性分析,应学院独特的建设基地,结合基地条件进行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注重地形特异点的活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合。
建筑与自然地形应该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杉达大学光彪学院两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案致力于营造庭院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 基地特征与因地制宜
杉达大学于199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发起创办,1994年正式建校,是上海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校区总占地420亩,拟兴建148,000m2的建筑,总体规划还需考虑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一个。
基地内县城污水干管南北贯穿基地东部,设计时两侧各退避10m。此外,位于基地南侧原有的高压走廊须保留。
基于场地特征的分析,校园空间序列主轴与市政污水干管方向一致。图书馆的设计便是我们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要求而拟定的,在其平面布局上,为了避让埋深5~6m、管径1.2m的地下污水干管,我们把主要的建筑体量划分为两个部分。东翼一共6层,容纳图书馆的主要功能,西翼一共9层,以研究用房为主。东西两翼通过位于5-6层的跨越空间联系。
图书馆在总体校园建筑形态中处于中心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标志性。我们把属于研究生用房的约7000m2的研究用房与图书馆统一考虑,在建筑形体上一起进行研究,而在内部功能划分上则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使图书馆在建筑体量上相应增大,高度上得以提高,其中心地位更加容易突出。
2 教育建筑的布局与空间形态
教育建筑是一个受到诸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综合体,自然、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之产生不同作用,其规划设计已从早期建筑单体的简单组合,发展到21世纪以空间环境设计为重点,着眼于建筑与自然、与地形的结合,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从周边环境、基地特征和校园内部功能构成出发,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
校前区位于基地北端,结合主入口,两侧分别安排行政办公楼与科学实验楼;教学区位于基地中央,相对远离城市干道,便于形成安静的教学、科研环境;生活服务区位于基地东南端;体育运动区靠近体育场南侧布置,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规划布局,学校的空间形态处理有两个重点: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这是光彪学院总体校园形象构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建筑形态上,我们以单纯的几何形体和大体量凸现图书馆的主导地位。总体上由一圆柱体切割而成,从而在校园内各个角度都有比较一致和显著的良好视觉效果。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大面积玻璃的图书馆大楼更是晶莹剔透,成为整个校园最为光彩夺目的建筑。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充满朝气的建筑形象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人文气氛的外部空间序列共同创造了学院深具感染力的整体空间形态。
光彪学院的实体建筑形态结合主要功能分区,形成三个建筑群体形态中心,分别是入口建筑群、教育建筑群与生活建筑群。入口广场一角的钟塔是入口建筑群的制高点,从空间上丰富了形态变化,成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和标志物。教育建筑群处于整个校园的中央部位。图书馆与教学楼在总体布局、平面构图和三维形态上对比鲜明,使其成为整个校园的形态中心。
一系列的外部空间节点组成了校园空间序列。入口广场是整个校园的门户区域,主要强调对人流的引导和庄重、大气的空间氛围的塑造。图书馆之间的开放空间建立了建筑内部空间同校园外部空间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意向上隐喻了“知识空间”向整个学校的渗透和蔓延。统一的校园空间序列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建筑群体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内在秩序和逻辑性,创造富于变化、促进交流的场所。
3 园林化景观校园的设计理念
环境与建筑一体化是本案的重要理念,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环境设计园林化、生态化纳入整个设计体系,引入自然、营造庭院的概念贯穿始终。因为环境与建筑是无法割裂的,环境不仅是建筑的背景,它与建筑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建筑群坐落于美丽的园林之中,师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自然相沟通,体味天地间永恒的秩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高品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的校园,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它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使学习、工作的紧张疲劳得到缓解消除。我们通过绿化、水体与广场的景观规划,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体现出“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建筑组群中最富于空间意趣的就是庭院部分,它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庭院意境的开拓能造就宇宙自然的缩影,使人“观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意。本案中学校的公共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掩映在庭院中高耸树木的绿叶浓荫之下,生活于此的师生们在庭院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然小天地,感知四季花木更迭,晴雨晨昏变化。
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是杉达大学光彪学院外部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幢教学楼围绕图书馆围合出五个既独立又相连通的教学区庭院;学生宿舍区内的各个庭院则更强调休闲与宜人的特征。在庭院空间的塑造中,我们既注重研究这些空间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强调庭院空间同校园空间序列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关系,从而建立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师在庭院中用可触及的事物——花、草、水、石,去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并试图传达如诗般的感受。这种精致的庭院小环境比之大片绿地与人的尺度关系更加协调,能够营造愉悦赏心的气氛。环境的人情味将影响人的行为,使师生们在其间自由放松地交流、沟通、自习、休憩,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
种类繁多的植物将给人以多种质感,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本案的绿化景观设计将不只局限于地面,更有“空中园林”的塑造。校园东侧的阶梯教室以及教学楼弧形屋盖下的部分屋面均有绿化的延伸,透光屋顶下的空间成了彼此沟通与辩论的平台。研究生宿舍的建筑屋顶也考虑布置成屋顶花园,以方便学生进行室外休憩。有了这些空中花园,当居住者凭窗外眺时,映入眼帘的尽是美丽的绿色环境。
4 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借景构境
我们以校园空间系列为主要骨架,设立了一系列的环境景观节点,这样不但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总体品质。
入口广场景观节点,通过丰富的建筑造型、多种造景要素的综合处理,塑造富有特色和标志性的校园入口景观。图书馆前广场景观节点是从校前广场进入校园核心区的过渡和前奏,因此在景观处理上强调通过对矮墙、花坛、地面铺装的整合运用,引导人的视线和步行行为。图书馆之间的景观节点通过各种造景手法,结合雕塑和休憩设施的配置,扩大和延伸了图书馆的学习、交流空间,同时成为空间序列上南北两个方向的视觉焦点。
生活服务区开放空间则不同于上述景观节点的秩序感,它是散点式的,如同随意洒落在地面的片片绿色宝石,或隆起或下沉,由一条源自图书馆的彩带串联起来。
此外,在教学建筑区内还有着室外幽静自学区。教学楼间自学区以草坪为主,嵌以或长或短的石板条和若隐若现的卵石,配合高低有致的树木栽种,形成柔软亲切的氛围。图书馆西侧自学区则为一系列波浪起伏的草坡,中间穿插小路,安置庭院家具,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营造幽静的自学环境。
由古而今,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对自然敬之爱之。这一思想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及布局经营中,就是想方设法去接引无穷的宇宙自然。我国的传统建筑一向善于利用门窗来借景构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使人在建筑中也能与自然取得联系,通过门窗将自然景象浓缩成一幅天然画卷。
本案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法,将室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如图书馆建筑大量运用了玻璃材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欣赏领略到窗外的自然天趣,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绿化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玻璃幕墙反映着周围的天光云影、树木花草,不同季节的植物色彩变换着玻璃墙面的景色,而且当光线透入建筑内部时,具有极其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独特的室内空间气氛。
5 融入环境的建筑设计
处于优雅迷人的绿色园林景观之中,光彪学院的建筑群体设计力求与当代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现代、简洁、精致的总体特征。立面设计强调逻辑与韵律,建筑色彩以浅色为基调,色调明快。
科学实验楼的空间位置非常重要。首先它相对靠近城市道路,有着塑造城市界面的功能;其次,它位于入口广场一侧,需要在东面完成对广场的围合;第三,它对整个校园建筑布局起平衡作用,形态必须比较完整,没有过多的形体变化。我们最终选择了倾斜的错位梭形就是整合以上要求的必然结果。连续和富有韵律感的弧面完成了城市界面到校园入口广场界面的自然过渡,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体量上的差异、梭形所具有的明确方向性以及错位所带来的形体变化,又使它不会挑战图书馆的主导地位。
教学楼东向临河是节奏鲜明的大空间阶梯教室、通透的楼梯间、层层连廊和一根根立柱撑起的屋顶。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东北面主入口三片巨大的弧形墙面将学子引入知识的殿堂,透光屋顶把阳光引入其下的平台,使之成为社交与沟通的场所。
校园是学生们增长才干、锻炼意志、提升素质的场所,学生在校园里有着许多共同的需求与生活规律。校园环境的优雅、美丽、宜人将给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均质、优美、共享、有序等是校园建筑的设计特点。针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学习、休息、交往、娱乐等多种活动,以及对安全感、私密性、环境氛围的综合要求,校园整体环境设计要能整合考虑各方面的不同因素。
空间环境品质会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形态,师生们居住的空间及环境所反映的内涵,与学生的修学、生活息息相关。杉达大学光彪学院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设计为一个园林化的景观校园,为师生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使他们于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感悟哲理,精深学业。
作者单位:上海远东建筑设计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