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12期

□ 阅读次数:7962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蜕 变——孔宇航先生谈“后有机建筑”
本刊记者 屈湘玲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6-0008-02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曾师从于彼德·艾森曼(PETER. EISENMAN)、丹尼·李伯斯金(DANIEL.LIBESKIND)、拉菲尔·莫奈尔(RAFEL.MANEL)、查里·葛瓦西米(CHARLIE.GWATHEMEY)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在建筑形态和建筑设计与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研究。本刊获悉孔宇航先生就“后有机建筑”的研究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籍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孔宇航先生。
本刊记者:何为后有机建筑?
孔宇航:后有机建筑主要探讨是在后工业时代对有机建筑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研究它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寻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人居空间,与以往的建筑相比,它与大自然的结合,不单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补,更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大地到建筑,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人居环境。
本刊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研究后有机建筑?
孔宇航: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曾被建筑评论家以及公众抨击的现代主义“方盒子”建筑不但没有在中国各主要城市中心区销声匿迹,反而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城市边缘带蔓延,造成城市边缘带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城市景观的雷同,非但没有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而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市总体形象呆板等一系列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中国现有的建筑理论体系与设计方法手段还未脱离工业时代的传统与习惯,本土建筑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与完善,对西方建筑思潮的引进尚未进行充分的消化和理解;
· 中国建筑界普遍缺乏正确的环境观,缺乏与自然共生和谐相处的整体意识;
· 建筑创作主体缺乏对自然深层结构的理解以及将自然与人造环境进行有机生成的理论与实践。
在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转换和后现代科学与社会理论的发展,对现代性提出挑战,目的是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为通向后现代性寻求一种积极的途径与思维方式,以重构和创造崭新的人居生活环境。后有机建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提出的。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个特定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建筑发展史上曾起着主流的作用和积极进步的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尤其是在对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显得过于草率。另一方面,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朴素的有机建筑观在工业时代受到抵制与冲击。后工业时代,重新定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建筑植根于自然,并反映自然的深层结构肌理,在新形势下深化建筑形态研究并付诸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01年我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到芬兰、法国、荷兰等国进行建筑考察与研究,深感中国建筑实践与理论研究与国外之差距。由于对中国现时期建筑理论、建筑实践、建筑教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遂着手研究后有机建筑。
本刊记者:它是否是有机建筑的延续?
孔宇航:有机建筑理论最早由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及。他指出,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目标是整体性,也即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同时认为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强调成功的有机建筑在于其独立性与不可复制性。历史上,有机建筑发展一直以一种多样的、任意的、矛盾的、易变的方式出现,而非一种主流的建筑运动,有时亦称之为“另类传统(The other tradition)”。从古希腊到新艺术运动,有机建筑源于生活、自然与自然形式,以其生态形式和过程演变而表现得千姿百态,其人性化程度充分表现为空间形式反映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继赖特之后,芬兰建筑师REIMA PIETILA,意大利建筑师RENZO PIANO,英国建筑师STEVEN JOHNSON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热衷于有机建筑的探求。事实上原始地方建筑亦是有机建筑的雏形,中国的传统民居亦是一种朴素的有机建筑观的体现。
后有机建筑概念的灵感主要是来自于赖特的“有机建筑”,可以说是“有机建筑”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发展思潮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各学科发展亦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混沌理论的出现,分形几何、拓扑几何在建筑上的应用,营造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重视等等,使得有机建筑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本刊记者:您觉得“后有机建筑”的研究有什么创新之处吗?
孔宇航:我认为,“后有机建筑”首先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建筑思潮,立足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根源、思想来源、理论构成、产生经过、演变轨迹、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突破了传统建筑设计理论所反映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为自然立法”、“科学技术决定论”、“理性论”等倾向,深入探讨新的建筑建构与形态。同时,针对全国建筑形式雷同的现象,创建一系列新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用以引导未来建筑创作主体;针对后工业社会的需求,引入非线性理论,从空间、界面、场所、文脉等要素入手,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建构符合社会发展的后有机建筑体系。并从自然环境生态角度再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与环境的行为关系研究为着眼点,注重环境与生态设计的研究。从城市变化演进的角度揭示建筑设计的矛盾和因果关系,从客观现象出发,分析总结20年建筑设计的成败,以避免“指导性”建筑设计研究中所常见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本刊记者:我知道您们现在就“后有机建筑”项目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请问您们准备从哪些方面以哪些案例着手进行“后有机建筑”的研究?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
孔宇航: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我们着手进行关于有机建筑历史性资料的收集。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及其他作品等。芬兰现代建筑的一些经典案例,如阿尔托、莱玛·比尔蒂拉(Reima Pietila)、克里斯第安·古利克森(Kristian Gullichsen)、尤哈·莱维斯加(Juha Leiviska)的作品及其理论,中国传统民居如丽江古城等一系列作品。从作品解析到提炼设计思想精髓,建立了一个案例分析的基础平台。
从研究层面上,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不断出现。1945年,ZeviBruno出版了《走向有机建筑》;LAN L. MCHARG于1969年出版《设计与自然》专著,作者试图从生态设计的视角批评机器时代的非人性化设计思想,强调善待环境;1995年,Grabow发表了《有机与机械形式原则》;1996年,Carandell发表了《高迪的理想社会》;美国学者Canl Bovill 发表了《分形几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Blndell John Peter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表了多篇关于有机建筑理论的研究论文,如《有机回应》、《脱离直角》、《艺术和自然中的有机性与机械性笔记》。
在欧美近10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戴维·彼尔森著有《新有机建筑·冲击波》,列举了世界各地80个有机建筑案例,并对自然、形式、几何、环境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关于有机建筑研究与实践随着全球环境生态意识的觉醒,将越来越被人类所关注。
研究“后有机建筑”,重要的是对大自然发展规律的研究,我们以为,建筑的营造不应以破坏有机大地原有生态为代价,隔断原有的生态系统,而应该是一个生态有机体,是大地生物链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运用新的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从建筑的底界面到建筑的表皮,从建筑的结构支撑体到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方面国内不少学者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如浙江大学的王竹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保峰教授。目标是使建筑的内部循环系统与大地生态系统有一个有机的衔接。
大量的案例分析与提炼,理论综合与升华,并运用其他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从而丰富了有机建筑理论。
进行“后有机建筑”研究,着重须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形式语言问题,二.空间形态问题,三.关键技术问题,四.设计方法探讨,五.如何满足当代人(后工业时代)对建筑的个性化要求等等。
当蚕将自己紧紧地缠绕起来时,人们常误认为她已离开,殊不知,那不是离开,而是蜕变。从“有机建筑”到“后有机建筑”的过程,让我想起蚕的蜕变,蚕因为蜕变而繁衍后代,我想我们的理论也在蜕变中不断地升华和完善。

孔宇航,男,生于1962年5月12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设计研究硕士,教授,博导,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德合办《建筑细部》主编。学术研究方向为建筑创作、建筑设计方法论、后有机建筑形态。

主要代表论文有:
1、 《激发创新活力,培养竞争意识》 《中外建筑》2005第一期
2、《解读维克纳视觉艺术中心》 《新建筑》2005第一期
3、《重读流水别墅》 《华中建筑》2004/4
4、《解读格瓦斯梅德梅尼尔》 《中外建筑》55期
5、《超越完美——创新园大厦设计研究》 《建筑师》106期 2003/1
6、《重读萨伏伊》 《新建筑》2001/6
7、《不同的追求——对两名美国建筑大师的比较》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12
8、《新视野——论二十一世纪建筑设计新理念》 《建筑师》80期 1998/2
9、《世纪标志——谈“二十世纪建筑纪念碑”设计过程》 《建筑师》81期 1998/4
10、《剖析与思考——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 《中外建筑》1997/7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