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8年第9期

□ 阅读次数:8654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登上建筑的圣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
陈忆军
登上建筑的圣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
Scale the Temple of Architecture
——An Interview with the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Mr. HE Jingtang

本刊记者:陈忆军 CHEN Yijun
腰身笔挺,步伐矫健,眼里透着坚毅和睿智的光芒;众多重大设计项目和获奖工程;众多的荣誉和头衔;健康和快乐的形象,还有他的“两观三性”以及他的成功之路:成功=才能+勤奋+机遇+人品,这是何镜堂院士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觉得他就像一个谜,他的一切无不引起你的好奇和猜想:是什么让一个被文革耽误十多年的人还能如此成功?是什么让一个70岁的人仍活力充沛,才情豪放?他的一切让你由衷而生敬意,让你情不自禁想要走近他,想要了解他。

工作态度:务实求真
本刊记者:小时候您受哥哥的影响,对绘画和建筑产生了兴趣,小时候的环境对您的人生观形成和设计风格有哪些影响?在建筑设计和建筑作品上有怎样的体现?您那种简约、典雅的风格是不是跟小时候的环境有关系?
何院士:小时候的环境对我肯定是有影响的,受哥哥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绘画,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并且热爱上大自然,希望能跟大自然接触。我的家乡很美,这种情感对我很有影响,我的很多建筑设计都非常重视保持自然环境的一种形态,很注意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是做人方面的影响,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即应该做个诚实的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所以我自从学建筑以后,很多建筑都比较重视一种实干,就是不搞那些假的东西,不搞那些虚的东西。你看我的建筑基本上跟功能、跟环境结合得很紧,反映实际情况。关于做人的影响也很大,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跟同学的关系,养成一种大家合作共事,尊重大家的习惯。后来我们所有的建筑,就是非常注意发挥大家共同合作共事的精神。我觉得建筑,一个人完成不了,必须是大家共同完成,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实用的科学,一种交叉的科学,一种综合的科学,这个科学本身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人的关系,共同完成。
你刚才还问到,小时侯的环境对我的设计风格有没有影响?当然有很大影响,我们大自然很朴实、很自然,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都非常诚实,所以我们做人也要非常诚实,我们整个景观设计都见证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人务实,就是讲究实际。不搞那些虚的东西。他讲究建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岭南人共同的特性。

创作作风:求新求变
本刊记者:刚才您说到岭南建筑风格的问题,岭南建筑风格是什么?岭南地区建筑风格的特点是什么?
何院士:我作为一个岭南人,长期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岭南人比较讲究实在,讲究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讲究开拓,讲究实际,这些对我的建筑风格是有影响的。岭南地区和其它地方不一样。还有我们这个地区改革开放比较早,从历史上来讲,一直以来有一种开拓精神,有种求新务实的作风,这种作风影响了我对建筑的观点,首先不管是哪个地区,我认为一个建筑首先是与环境的结合,跟自然的适应,还有建筑本身讲究一个时尚,讲究求新求变,这是一个总的原则。所以我想了一下与自然的融合,与环境的适应,与文化的交融以及务实求新的创作作风——这是作为岭南人和我的一个追求。根据这个情况,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贯彻这个建筑思想。所以你看我的作品,不光是在岭南或在全国各地,如果一定要说岭南有什么特别的风格的话,从历史上来说,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还是有的。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但是现代的岭南建筑,我只能说,由于岭南气候的关系,从这四点来看,和自然的融合,是因广东岭南气候的关系,所以建筑像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那种情况,要考虑它的遮阳、隔热、通风和防潮,自然形成一种通透的、淡雅的、明快的、虚实对比强烈的,就是室内外结合比较好的,环境结合比较好的,一种很自然的结合。但是不是所有建筑都是这样,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而有差异。我把它总结为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同样两观三性处理其它地区,如上海的,北京的,全国各地的,我只要掌握那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就可以了。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务实求新。所以有人问我什么是岭南风格,我想只能从大方面来讲,不能说这个形式就是岭南建筑,那个形式就不是岭南建筑。我们中国有京派、有海派,哪个是京派建筑、哪个是海派建筑是说不出来的。它只能和上海的环境,北京的环境,或者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岭南还有一个特点是:交融性。很早的时候,我们既有中原文化的一个根,又受外来文化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所以形成我们这个地方交融性很强。特别是两三百年前,我们很早和海外华侨的来往,很多外来文化被带进来,我们的文化又被带出去。对这个地区,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这一点体现了岭南文化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很容易吸收外面的,很容易融合在一起,所以很多东西在广东这一地区能实施,大家能接受,到北京不行了,到其他地方不行了。交融性,包容性从小对我有一种影响。所以说岭南的风格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的,但很难说这个就是岭南建筑风格那个就不是,只有和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以一种务实,求新的创作态度来对待建筑,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总的来说务实、求新、创新、包容是岭南建筑的一个特点。

团队精神:努力协作
本刊记者: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说:“哲学可使建筑师气宇宏阔”。十年动乱耽误了你很多时间,您是大器晚成的人,您在文革十年,研习了《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您认为这些书对您的设计有哪些影响?
何院士:建筑这个专业和其它专业不同,这个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交叉性还有实用性。它既有建筑技术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既有功能的一面,又有精神的一面。是物质跟精神,艺术和基础的结合。就因为这个学科影响的因素很多,谁都可以提意见,谁都可以提想法,碰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很多都是矛盾的交叉点。你就要学会辨证的思维方法。文革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方法,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我觉得哲学非常重要,后来我慢慢摸索到,很多工程中能够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它,会找到一个好的答案,找到一个综合性的答案,用这个方法来定位就会比较好,所以说创作思维是建筑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本刊记者:据我了解很多建筑师经常都会遇到与业主沟通和理解差异问题,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设计。请问您在实际中是如何处理的?
何院士: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个人出发点不同。每个人所追求的不同,但从总体来讲又是统一的。你想把这个建筑搞好,我也想把这个建筑搞好,老板也想把它搞好。但什么叫好,大家的认识是有差距的。因为大家出发点不同,各有偏重,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就像当一个领导如校长市长一样,不同部门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市长就要一盘棋考虑。我觉得建筑师也像当领导一样,他也是需要协调各个部门,解决各个问题。建筑师就要处理好跟业主跟老板跟领导跟老百姓跟专家的关系。这里我也要谈一个观点,建筑没有绝对的,没有100分的,只有相对适宜的。就像你出席一个宴会,你可以穿不同种衣服,但只要目标是一致的,不要强调只有我这件衣服最好看,我喜欢穿西装可以,喜欢穿中装也是可以的,只要彬彬有礼目标都能达到。建筑是多元的,这个问题大家好好想想,根据具体问题,不同的沟通,我想通过沟通大家目标是一致,总会找到一个大家相对能接受的一个平衡点。这个当然需要有些技巧,也包括人员关系的一种处理,尊重大家,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你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建筑的主要矛盾就是这个建筑的目标,只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要强求只有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是最重要的,而且沟通有技巧,不能太强调自己,另外有许多业主或房地产商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要沟通,社会是最大的业主。既要考虑小业主的要求,也要考虑整个社会,整个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整个大众的利益。跟他们沟通,找到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平衡。也不是所有的都能解决,如果是根本的矛盾,比如说容积率的问题,房地产商为了挣钱不考虑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最大的业主,当地产开发商这个小业主和社会这个大业主发生矛盾,我最后还是服从社会这个大业主,只能和他们说清楚了。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大家总会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本刊记者:贝聿铭大师曾说“建筑师可分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您既教书育人又亲自从事作品设计还要著书立说,而且都出类拔萃。您是怎么做到的?有人总结了您的成功公式=才能+勤奋+机遇+人品。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何院士: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在我60岁生日时对我的一个评价,文革十年耽误了我很多时间,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后,不能按部就班,我想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走两者结合的路,既从事建筑设计又从事建筑研究,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边工作边总结,做到三个一:完成一项工程实践,争取获得一个奖项,发表一篇总结论文,这也是我提倡学生做到“三到位”。1983年5月,我刚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就遇到深圳科学馆要举行设计竞赛,这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工程项目,但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我想这次设计竞赛是我扬帆起航的极好机会,和夫人一起经过20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回广州后的第一个作品,并很快作为实施方案中选。深圳科学馆是深圳八大重点文化设施之一,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窗口,是一组包括会议、展览、培训在内的现代科技建筑。市长要求设计要有特色,使人看后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从环境构思入手,结合厅堂建筑使用功能,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共享空间的意念,以八角形为母题,加以组合、切割和延伸,并通过工作模型推敲、比较,使形式与功能、空间、环境有机统一。完成设计后,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论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该项目后来被建设部及广东省分别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83年回到广州,正是广东的改革开放时期,是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有了深圳科学馆的成功,信心和建筑创作灵感与日俱增。1985年,我与莫伯治先生共同主持设计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并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创作奖等奖项。随后我主持设计了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东莞西城文化广场等一大批工程。上个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迎来了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高潮,我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校园规划理论进行了创新的研究,并以此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三结合的优势,组建工作室,并主持全国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了100多所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如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等一大批大学。许多项目建成后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我们的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在适应亚热带气候和环境、体现现代岭南建筑特色方面有新的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获得了国家最高建筑奖。我们的设计领域还包括超高层公共建筑,如1992年设计的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历史文化设计也是我们涉猎的一个范围,如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我们做一个工程后都会写一篇论文进行总结,我喜欢和学生及工作室里的年轻人在一起进行建筑创作,除出差外,就是喜欢到设计院的工作室与学生开讨论会研究建筑方案,经常讨论到夜里12点多,学生们戏称这种讨论会为“夜总会”。我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再加上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社会责任:“以人为本”
本刊记者:可以介绍“东方之冠”您的设计思路吗?它的主题意义是什么?
何院士:2010年的世博会,是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创举,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历史文化、交流经验、体现各国精神、展现未来发展的舞台,我们上海这次承办成功,应该得益于我们国家的国力和影响力,也得益于我们5000年的文明历史。历来世博会都是主办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作为这次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为主题,展示体现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世博宗旨,这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盛会,将从历史、现代、未来展示古代当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中国城市的文明发展图。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全球招标,入围方案8个,在8个的基础上,最后评审出三个推荐方案,华南理工、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华南理工第一名,最后经过挑选,由我们跟清华做的方案为基础进行创作。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我们创作的基本思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难以一个简单的东西表现出来,我们当时接这个任务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个要回答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第二,面对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也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到底中国馆以怎样的姿态面向全世界?怎么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时代的精神,所以创作的过程里面有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特色,一个是时代的进程,是必须要考虑的。我觉得表现中国文化的过程里面,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难概括。因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构思:首先我们对于中国的印象,所有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包括中国的绘画、山水画是一种意境的创作,中国的大自然环境,中国的色彩以及中国的文字等等,都形成对于中国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我们的创作是一种考虑;第二,是从中国的出土文物上面的意境和造型考虑,它对于我们都有很好的启发;第三,中国的建筑是一种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基本的体系,这种构架的结构、构件,还有中国的园林,山水园林意境的创作等等。我们通过对于中国的印象,中国的出土文物,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建筑和园林加以整合、加以提炼,最后通过一种建筑语言,把它称之为中国的器,通过多轮的深化,我们称之为东方之冠。还有一个中国的文化,它最大的特点是博大精深,重视内涵和意境的表达,体现了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个建筑物里面,我们通过一定的创造希望从中国精神里面把它表现出来,所以从它的造型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国家馆大气的造型,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传承经纬网络和中国构架的神韵,地区馆表皮的文字承接了中国文化地理的信息,在造型里面,国家馆主题造型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题造型。地区馆水平展开,形成立体活动公共空间,国家馆主题造型雄浑有力,从功能方面,国家馆和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开,我们通过空间的交错组合,主轴配合,为城市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场所。中国馆向世人展示了形象,提供了一个世博的舞台,希望做到既大气又不霸气,体现泱泱大国的形象,既热烈又不失庄重稳定。既传承中国的文化,也希望可以表达一定时代的气息。现在的方案,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建筑本身,增加了一个大的广场,现在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为市民活动交往休闲的城市平台、城市广场。第二个平台,就是三万多m2的地方馆,它的屋顶,也是作为一个休闲活动交往的平台。同时我们也通过深入的处理,制作景观园,设有观景台,可以暸望黄浦江边和浦东的美景,所以这样三层的活动平台,也是调整之后新的发展,让整个建筑群跟城市有非常好的对话,也让世界的人民、上海的人民、全国的人民来到这个平台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活动,这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城市的开拓空间。
本刊记者:您曾经痛批城建“三大病”:脱离民族特色、千篇一律、形式主义严重, 当前大型公共建筑过度追求豪华和形式新奇。可以谈谈您的意见和建议吗?
何院士:建筑就是人造为人用,最终为人类提供建设与创业和生活的人居环境,同时给人类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是以人为本,由人的需要出发,最后也以人的需求来验证它的好坏。建筑创作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是建筑的永恒主题,不能不顾国情脱离建筑的本体盲目追求奇特的形式和单纯的视觉冲击,盲目追求所谓的“创新”。当今国内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三大病”,一是:在招标程序上过分崇洋,脱离民族文化特色。目前方案招标往往“青睐”外国公司,邀请的外国设计公司一般多达2/3,而对本国设计公司却鼓励不够,有些甚至还要求本国公司要拉一个外国公司合作才给资格参与投标。其实,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几十年来一直是以自主创作为主,设计建设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不比人家差。所以希望政府建设部门多鼓励建筑上的自主创新。外国有些设计理念新颖,但对于本国、本地的历史文化理解不够深入,所以不一定比我们强。二是:城市建筑没有特色,千篇一律,比如全国城市的步行街基本一个样;三是大型公共建筑设计走向了过度追求豪华和形式的新、奇、怪的极端,实用性差,造价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元,脱离国情。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还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突出以人为本,安全实用,强调投资的效益,体现外观和环境的协调,体现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而绝非不顾国情,追求所谓奇特建筑。
因为时间关系,我对何院士的采访只能到此,放下手中的笔,心中感慨越来越多。尽管只了解到院士的一个侧面,但敬佩之情还是溢满心田。我敬佩何院士的孜孜不倦,敬佩他的坚毅和锲而不舍,敬佩他的聪慧和睿智,敬佩他的勤奋和努力,同时也有很多的感慨和愧疚:为自己人到中年的懒惰和听天由命,为自己的不思进取和懈怠,何院士的访谈,惊醒了我沉睡的灵魂,打开了我一扇心门,激发了我的斗志,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