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9年第4期
□ 阅读次数:18842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叶翀岭•流动的柔性空间
屈湘玲
|
大雁掠过树梢,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开始缓缓绽放;风轻轻拂过枝头,他澎湃激昂的情感开始渐渐流动。那捧在手心流动的空间,令我小心翼翼且紧张兮兮,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眼前这位年轻而又帅气的首席执行总裁,但我却可以清晰、明朗地感受他的柔性与他的敏锐。于是,在一个他认为比较合适的午后,我与他,进行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对话。
本刊记者:您在一次演讲里曾提到景观设计的执行力,请问何为景观设计的执行力?
叶翀岭:当时提出景观设计执行力基于这样一个思路,就是从概念设计提出的伊始到项目的最终落成,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的思路能够充分地得以体现,并贯彻始终。
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很多项目,最终建成的成果与设计的思路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原因很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商,其二是我们设计方(包含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其三是开发商整合的其他相关资源(如施工方、材料方等)。我们发现,只有这三方有效整合,方能成就一个比较好的作品。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在设计之初就把自己当作三方里的一方,很多问题在前期思考时,就将自己与水平合作方及施工单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思考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考量,设想不同的可能及结果,经过这样多次的换位模拟和设想,我们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以确保景观设计的有效执行,保障景观效果。这就是我们当时提出景观设计执行力的初衷。
本刊记者:在具体的项目中如何落实呢?
叶翀岭: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操作中,可从两方面进行把控:内部把关、外部协调。
首先,我们通过项目技术研讨会进行内部讨论。这种讨论着眼于我们的设计,站在开发商的角度从它的成本控制、营销效果、物业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项目的把控,这是项目前期阶段的保障措施。在中期则着眼于技术的层层把关,并对通用园建及标准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进一步减少出错率,提高效率。在后期呢,我们要求施工图设计应充分体现易读性和逻辑性,一定要站在施工单位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项目的落实。
以上是从景观设计公司内部进行把关,但若想成果的真正落实,更重要的是与开发商的沟通,尤其是对项目决策原点的维护。有时候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会不停地出现决策原点的改变,比方说项目操作初期会把“效果”当作原点,在操作的过程里会因市场变化“成本”变成原点,随着销售的介入,“速度”则变成新的原点,而原点的改变将会对项目的结果产生很大冲击与偏离,这其实是让景观设计能否有效执行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这一点出现偏差,那么整个后面的操作都会出现偏差。
本刊记者:大师高迪曾说过“直线属于人间,曲线属于天堂”,请问怎么理解,在景观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
叶翀岭:作为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大师,高迪曾提过这样一句话“直线属于人间,曲线属于天堂”,站在高迪的作品前,我们能真正感受到他的曲线所带来的震撼。
站在住宅景观设计的角度理解,我们希望通过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表达,以创造出一种更生态、更宜人、更柔美的人居环境。在重庆的一个西班牙风格项目中,我们运用了上述理念。
重庆有不少西班牙风格的楼盘,它们的设计手法采用的都是一种短直线的方式,当时我就在考虑,如果能利用滨湖的悬崖景观,形成整体柔美的界面,也许会达到一个非常震撼的效果,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但是在后期实施时,为了缩短工期,施工单位提前介入,对可利用的场地进行推土平整,概念没能真正落实。所以作为我个人而言也一直是个遗憾,希望将来能有合适的项目将这种概念加以提升和落实。
本刊记者:大家知道两维是平面空间,三维是立体空间,四维是时间空间,从二维转换为三维、四维,我们的空间更多地是利用四维空间,景观设计工作就是在这四维空间中进行设计。请问您在做景观设计时是否也同样地利用着四维空间?
叶翀岭:很多设计师在考虑问题时是按照三维空间来考虑的,但在设计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实际上都会把这种四维的概念融入进去,就像中国有一句关于园林的描述叫“移步换景”,“移步换景”这个“移”意味着空间,“移”的过程就是时间,景色就会随着过程出现变化。
景观设计也就是一个人的体验过程,通过对空间、色彩、光影、肌理等的组织,让人在“移”的过程中感受趣味、情绪、心理的变化,或许,这可以叫做五维吧?
本刊记者:当今的人们开始共同关注景观美学意义以外的文化、生态、社会、艺术等。无论是自由式、古典式,还是现代抽象式,每一种都孕育了深层的内涵,而美、德、日等国代表了景观设计发展的多样性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它们无论从自然观念、景观特征还是设计手法都有鲜明的个性,请问您在做景观设计时是否也借鉴了他们不同于中式元素的设计手法?
叶翀岭:我觉得任何一种表象都能让人感受到它的风格,一种个性其实源于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技术甚至性格,比方说德国景观偏向精致、简约,它的精致主要源于德国人特有的性格,源于德国人的加工技术。而日本的景观与它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日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有着非常强的文化兼容性,这使他们的景观设计别具一格。
作为中国近期的景观设计,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第一是模仿期,这是从欧式风格开始模仿起;后来又进入一种深度模仿期,大家针对某些地域进行深度的模仿阶段,如西班牙、意大利、东南亚等等,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的。
再往后看,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期。很多人都感觉全国到处都是异域风情,似乎这个味道已经不太中国了,走完欧美以后又开始走东南亚风格。正在大家感到迷惘的时候,中式文化觉醒了。中式文化的回归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回归,能让中国景观的发展更加理性。
落实到具体项目操作中来说,我认为不必刻意去强调白墙灰瓦,不必去刻意强调中式文化的细节,而应根据项目所在城市、经济水平、文化接受度、地形地貌、开发商的能力等去作出合乎项目特征的设计,至于运用何种设计手法则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本刊记者:重庆因为多阴雨天气,城市天空显得灰蒙蒙,而您在做重庆彩云湖项目时,以蓝、白、黄为主色,采用颜色鲜艳的铺地,加强色彩对比度,可否谈谈当时的想法?
叶翀岭:我们做一个项目都要去考虑一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或者说这种城市的一些自然条件,如重庆地区,它本身是阴雨天气,一年比较难得见到阳光,如果在作景观时还是采用比较灰暗语调的话,可能会更增加人们这种压抑的感觉。同重庆的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了解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常会在出太阳的时候不去上班甚至跑去晒太阳、去喝茶,说明阳光带来的饱满色彩和亮丽的感觉是重庆人非常喜欢的。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希望体现一种色彩比较饱和的景观风格,所以采用了比较强烈的色彩。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去现场,天刚下过雨,地面滑乎乎的,当时工地还在建设中,雨水冲刷过后,现场呈现出一种难得的亮丽,令在场的人顿觉心旷神怡。
我觉得这种色彩运用应该是对的。如果放到雨水呈酸性的地区来看,色彩太饱和的话就不容易耐久,在这种情况下我反而不太主张用鲜艳饱和的色彩去张扬个性,因为材料一旦褪色后给人的感觉效果非常不好,所以我觉得在重庆地区,倒应该去强调材料色彩的对比或者是强调本身的地域感觉来体现这种效果,这也算是因城而异吧。
本刊记者:您所做的重庆彩云湖和三亚圣芭芭拉项目均是西班牙风情,海外风情的元素在您的景观设计中是不是占了较大的比重?
叶翀岭:这两个项目虽然风格一样,其实带给你的感觉完全不同。重庆彩云湖项目实际上遵循的是西班牙中部比较纯正的一种民居风格,色调偏暖;而圣芭芭拉展示的是地中海风情,其色调以白色为主。
我们在设计圣芭芭拉项目时突出了这么几个概念:第一,三亚有非常强烈的阳光,光影设计在这个项目里成为一个关键点,色彩以白为主,黑色的材料作为一种对比,在强烈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第二,在这个项目里面,除了阳光外,植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景观要素,它们在白墙的衬托下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这个项目在当地的销售还是不错的。
平时,我比较注重平淡地去感受,然后去分析某种风格或者某个亮点生存的土壤、存在的理由。在进行具体设计时,首先是站在项目本身的特点去分析,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样,风情的元素就能在我们的项目中得到合适的应用,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模仿。我想,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才是真正重要的吧。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奥斯本所做的上海金地设计,其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丰富且流畅,以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将空间进行整合,塑造出充满韵律感的活动场地,同时在商业运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设计创造价值”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问你们是如何将景观设计与商业很好结合的?
叶翀岭:未来域的项目是由奥斯本第三分公司完成,首先,我觉得设计团队应该有一种开放和兼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光表现在团队思维开放式的协作上,更体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里对各方面的兼容考虑。
一个景观设计师,尤其是注重商业化的景观设计师,首先必须考虑市场的审美倾向度、接受度,也要考虑到开发商对某一种风格的认可度,从这几个角度综合来考虑,实际上就为一个项目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第二个方面呢,我觉得是对项目本身的理解和把握。第三个方面应该是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和开发商的沟通和互动上。
从最初总体的把握到细化的设计,如何去充分展示现代简约的风情,如何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打造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项目,除了本身的一种探讨外,更与开发商作了充分细致的沟通,最终项目还算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五一黄金周期间整个上海的销售额在600多套的情况下,光我们这个项目就成交了400套。
做完项目后,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比如如何强化与建筑设计单位的协调,如何强化对施工现场的指导等等。如果从创造商业价值的角度来讲,这个项目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吧。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